- 年份
- 2024(12125)
- 2023(17353)
- 2022(14443)
- 2021(12973)
- 2020(10788)
- 2019(24305)
- 2018(23866)
- 2017(45423)
- 2016(24659)
- 2015(27952)
- 2014(28023)
- 2013(27647)
- 2012(25890)
- 2011(23599)
- 2010(24219)
- 2009(22900)
- 2008(22611)
- 2007(20742)
- 2006(18896)
- 2005(17644)
- 学科
- 济(120669)
- 经济(120554)
- 管理(71351)
- 业(69409)
- 企(54140)
- 企业(54140)
- 方法(41167)
- 中国(35588)
- 数学(35229)
- 数学方法(34840)
- 农(34462)
- 地方(31160)
- 业经(27402)
- 财(25346)
- 学(23628)
- 农业(23006)
- 制(22316)
- 贸(20145)
- 贸易(20130)
- 技术(19945)
- 银(19803)
- 银行(19765)
- 易(19387)
- 行(19052)
- 融(18968)
- 金融(18966)
- 地方经济(17438)
- 发(17397)
- 环境(17073)
- 理论(16617)
- 机构
- 学院(363278)
- 大学(360072)
- 济(158551)
- 经济(155190)
- 研究(132572)
- 管理(132565)
- 理学(111253)
- 理学院(109946)
- 管理学(108022)
- 管理学院(107338)
- 中国(102494)
- 科学(79349)
- 京(77787)
- 财(72285)
- 所(69115)
- 农(65045)
- 研究所(61871)
- 中心(60017)
- 江(59122)
- 财经(55569)
- 业大(52106)
- 农业(50430)
- 经(50030)
- 北京(49884)
- 范(49596)
- 经济学(49164)
- 师范(49123)
- 州(46968)
- 院(46811)
- 经济学院(43900)
- 基金
- 项目(226692)
- 科学(177525)
- 研究(169036)
- 基金(160871)
- 家(139907)
- 国家(138665)
- 科学基金(117428)
- 社会(107987)
- 社会科(102271)
- 社会科学(102246)
- 省(90925)
- 基金项目(83736)
- 教育(76708)
- 划(75494)
- 自然(72124)
- 自然科(70415)
- 自然科学(70395)
- 编号(69367)
- 自然科学基金(69115)
- 资助(65436)
- 成果(57608)
- 发(54978)
- 重点(51801)
- 课题(49417)
- 部(49178)
- 创(48727)
- 创新(45834)
- 国家社会(44705)
- 发展(44662)
- 展(43974)
- 期刊
- 济(193065)
- 经济(193065)
- 研究(116188)
- 中国(81371)
- 农(62128)
- 财(56257)
- 学报(54532)
- 管理(51903)
- 科学(51174)
- 教育(42584)
- 农业(41782)
- 大学(41139)
- 融(39369)
- 金融(39369)
- 学学(38451)
- 技术(33885)
- 业经(31859)
- 经济研究(31059)
- 财经(28282)
- 问题(25447)
- 经(24598)
- 业(22710)
- 技术经济(20401)
- 贸(19894)
- 世界(18380)
- 图书(17876)
- 商业(17455)
- 统计(17432)
- 国际(17307)
- 版(16915)
共检索到5808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锋正 刘新平 刘向晖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耕地硬约束对城镇化与粮食生产形成了巨大挑战,劳动力需求和食品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及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等对粮食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直接关系到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协调发展。基于此,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政策建议:守住耕地"红线",提高土地利用率;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树立现代粮食安全理念,保障粮食供需平衡。
关键词:
新常态 城镇化 粮食安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马彪 陈璐
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和基础,还是我国实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二者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本文作者通过"积差相关系数"这一数理指标验证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与人均GDP差异、人均财政收入差异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异的负相关关系,并从粮食主产区耕地机会成本损失视角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反差现象做出了合理解释,以期为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章乐 郑循刚
目的: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我国城镇化率也在持续提升并已在2011年突破了50%,然而在两者不断增长的背后却隐含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文章利用我国1991~2014年城镇化率和主要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变量间的多项检验后,构建了VAR模型,并对城镇化和粮食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等。分析结果认为:城镇化和粮食生产效率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中,城镇化对粮食生产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该影响作用随着时间的增加效果减缓;粮食生产效率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呈现先负后正的波动状态。结论:结合我国实际政策背景和理论环境进行了进一步深入剖析,造成该结果的深层原因主要是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户籍制度、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科学技术等要素,最后分别从城镇、农业和政府3个视角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 粮食生产效率 实证分析 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邵留长 乔家君
构建经济发展系统和粮食生产系统指标体系,运用耦合灰色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探究河南省经济发展系统和粮食生产系统随时间耦合的关系,并对县域单元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划分。研究发现:河南省经济发展对粮食生产的胁迫作用和粮食生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均较为明显。河南省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耦合度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梯度分异特征。结合人均GDP把河南省109个县域划分为低水平耦合、拮抗、磨合、协调4种发展阶段类型:低水平耦合型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山地区域;拮抗型数量最多,河南省大部分县域处于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拮抗阶段;磨合型主要分布在市辖区周边,数量最少;协调型主要分布在河南省西北侧边界线和...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博 唐彬 杨柏欢
为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二者之间的关系,文章以榆林市各县级单元为评价对象,在构建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探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并根据结果对研究区进行了耦合协调型分区。结果表明:榆林市各县级单元的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耦合度值均大于0.52,表明各县级单元的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二者关系密切。耦合度为0.64~0.72的评价单元数量最多,其次为0.72~0.84,分布面积最少的为耦合度>0.84的区域;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中南部与东北部较高,西部较低的规律。根据计算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低水平耦合区面积最为广泛,其次为拮抗区与磨合区,协调区面积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悦 漆雁斌
[目的]以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促进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方法]基于2003—2014年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利用DEA模型测度粮食生产技术效率,通过面板Tobit模型分析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我国各主产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存在差异性,"完全有效型"的省份只有吉林、内蒙古和黑龙江,其他省份在纯技术效率或规模效率并未达到最优状态;人口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呈现"倒U型"的影响关系;土地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有反向影响;经济城镇化有利于促进技术效率的提升,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种植结构的变化,对粮食生产又有负向影响;城镇化进程中工业废水的排放不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结论]粮食安全是我国的重要议题,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外流、耕地面积锐减、资源环境压力可能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针对性制定相应政策促进城镇化和粮食生产协调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传明 范观宇 王呈祥 毛广雄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级市200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城镇化和粮食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耦合协调性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9年淮河经济带各市城镇化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进入协调发展区间的城市已由2000年的8个增加到2019年的26个。虽然城镇化、粮食生产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但也都呈现出日趋缩小的态势。除城镇化先行发展的少数港口和矿业城市外,早期城镇化受阻是制约两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目前只有8个农业大市城镇化相对滞后,说明城镇化与粮食生产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祝坤艳
粮食安全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与民族的长远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属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需要长期关注的永久课题。保障粮食安全,对于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经济新常态的含义,然后运用比较分析、系统研究等方法深入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探明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我国粮食安全尽管目前基本有保障,但前景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生产成本上升,进口关税下降等,为探索保障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途径,彻底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所面临的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出建立粮食生产保护区,国家制定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科...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粮食安全 比较分析 系统研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于瑞红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需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研究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具体路径包括: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序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新型城镇化 推进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瑞 史文中
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在ArcGIS以及GeoDa的支持下,从时空变化的角度,对广东省2002—2012年城镇化发展以及城镇化过程中的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发展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到2012年,广东省各个城市的城镇化已经全部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发展并不完全一致,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布局上有较大的异质性,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都集中在东莞以及周边地区,而城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集中在珠三角偏东北部的沿海城市。同时,第一产业对城镇经济发展影响较小,第二、第三产业作用较大,不同的产业构成也有各自的空间布局特点以及空间布局变化特征。第一产业空间分布在近10年均衡性变弱,东部比重减少较快;第二产业趋于沿海分布,差异性减弱,空间分布均衡性提高;第三产业差异缓慢增大,空间分布较为均衡。通过分析,从而掌握广东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状况的空间布局以及时空变化特点,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镇化 城镇经济 空间分析 广东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洪 王江涛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文章以湖北省为例,采用非参数方法,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分析了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北省城镇化与人均GDP增加的幅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由此构建了一个城镇化与人均GDP二次多项式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城镇化率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递增的趋势。
关键词:
非参数 城镇化 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冷智花 付畅俭
"以地为本"的中国式城镇化正在影响和决定着中国经济的后续发展之路,城乡区域失衡、结构失衡、分配失衡、社会权利失衡等城镇化失衡发展凸现出来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尖锐,首当其冲的就是粮食安全问题。本文分析了城镇化失衡发展背景下粮食安全的现实问题与实际矛盾,土地城镇化实则是政府、企业、农民在现有制度安排下追求目标最大化的动态博弈结果,土地催生大户与小农的利益博弈格局,一方面影响着农业发展方式转换,另一方面蕴含城乡差距与区域分工转变机理,潜藏着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合力。人口、土地、制度三大关键要素在城乡与区域间的演变透析了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的形成机制。粮食主产区由南向北转化的历程,伴随着经济与社会...
关键词:
城镇化 失衡发展 粮食安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欣 吴佩林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而粮食安全是"新四化"实现的基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1997年以来,城镇化增速始终保持在2.5%以上,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可能从粮食生产投入要素、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影响粮食生产。文章定性分析了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构建多维中介变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快速城镇化进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快速城镇化进程会使得耕地面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种植业的比重显著下降,但只有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是城镇化率与粮食产量之间的显著中介变量。
关键词:
城镇化 粮食生产 影响 多维中介变量模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丽平 李邦熹 王雅鹏 何可
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节约和合理利用粮食生产水土资源,促进城镇化与粮食生产水土资源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和重要的问题。文章在对我国1998—2013年城镇化和粮食生产水土资源发展趋势进行描述性分析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函数,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我国以及各功能区城镇化和粮食生产水土资源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算和比较。结论表明:1从时序上来看,我国城镇化与粮食生产水土资源的耦合协调值一直维持在0.41~0.46之间,耦合协调状况不是很理想,各功能区都面临着"濒临失调";2从空间上来看,我国各功能区城镇化与粮食生产水土资源的耦合协调度存在省际差异。
关键词:
城镇化 粮食生产 水土资源 耦合协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