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07)
- 2023(13286)
- 2022(11048)
- 2021(10075)
- 2020(8044)
- 2019(18252)
- 2018(17934)
- 2017(33440)
- 2016(17956)
- 2015(19783)
- 2014(19406)
- 2013(19392)
- 2012(18300)
- 2011(16881)
- 2010(16935)
- 2009(15499)
- 2008(14778)
- 2007(13029)
- 2006(11979)
- 2005(11049)
- 学科
- 济(94867)
- 经济(94781)
- 管理(46074)
- 业(43607)
- 企(31654)
- 企业(31654)
- 地方(29244)
- 方法(28368)
- 中国(26188)
- 数学(24788)
- 数学方法(24631)
- 农(24080)
- 业经(19826)
- 学(17980)
- 农业(16995)
- 地方经济(16642)
- 财(15887)
- 贸(15391)
- 贸易(15378)
- 易(14681)
- 制(14381)
- 环境(14232)
- 融(13708)
- 金融(13706)
- 发(13187)
- 银(13099)
- 银行(13054)
- 行(12656)
- 技术(11707)
- 和(11165)
- 机构
- 学院(256090)
- 大学(255034)
- 济(114300)
- 经济(112143)
- 研究(98421)
- 管理(92509)
- 理学(78426)
- 理学院(77336)
- 管理学(76174)
- 管理学院(75671)
- 中国(74120)
- 科学(59878)
- 京(55699)
- 所(50776)
- 农(49425)
- 财(48639)
- 研究所(45958)
- 中心(44095)
- 江(40395)
- 业大(39861)
- 农业(38653)
- 财经(37993)
- 北京(35664)
- 经济学(35629)
- 范(35580)
- 院(35535)
- 师范(35144)
- 经(34421)
- 州(32227)
- 经济学院(31800)
- 基金
- 项目(168866)
- 科学(131856)
- 研究(120942)
- 基金(120868)
- 家(107202)
- 国家(106224)
- 科学基金(89459)
- 社会(78993)
- 社会科(74827)
- 社会科学(74809)
- 省(66932)
- 基金项目(64523)
- 自然(56771)
- 划(56571)
- 自然科(55389)
- 自然科学(55371)
- 自然科学基金(54363)
- 教育(53456)
- 资助(47813)
- 编号(47207)
- 发(43017)
- 重点(38523)
- 成果(37536)
- 部(36018)
- 创(35057)
- 发展(34190)
- 课题(34130)
- 展(33668)
- 国家社会(32987)
- 创新(32841)
- 期刊
- 济(139444)
- 经济(139444)
- 研究(81522)
- 中国(57952)
- 农(45540)
- 学报(42628)
- 科学(39486)
- 财(35829)
- 管理(35194)
- 大学(31678)
- 农业(30915)
- 学学(30000)
- 融(26929)
- 金融(26929)
- 教育(25869)
- 经济研究(23166)
- 业经(22351)
- 技术(21800)
- 财经(19149)
- 问题(18178)
- 业(16935)
- 经(16710)
- 贸(14131)
- 技术经济(13598)
- 资源(13383)
- 世界(13346)
- 国际(13042)
- 商业(12528)
- 科技(12173)
- 版(11958)
共检索到4091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邱佛梅 郑方辉
基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转型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经济发展对公众法治认同感的影响。研究得出:经济增长、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能显著提升公众法治认同感;城乡收入及人群收入差距对公众法治认同感的负作用显著;公众收入满意度与法治认同感关系受公众社会背景的复合影响。由此,借鉴港澳法治经验,促进大湾区融合发展应更加重视经济增长质量,关注湾区内结构性矛盾,注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及人群间收入差距,有效提升公众获得感和法治认同感。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喻凯 陈匡钰
报酬递增假设下的要素流动效应和地理尺度重构中的空间聚集效应塑造了流量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流量决定湾区发展的地位、演化格局与边界。香港、广州和深圳三大核心城市流量优势分立,但也面临现代流量经济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传统流量对经济的拉动力下降、基础流量优势存在分流弱化风险、流量经济分布格局不均衡、区域发展碎片化制约流量经济发展五大挑战,未来应将打造现代流量经济体系作为发挥主引擎作用的重要抓手。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周天芸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区位、经济、制度等优势,是推动国家整体转型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进一步提高国家对外开放水平,引领我国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格局的中坚力量。本文使用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1998-2018年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财政收入等指标来衡量金融支持力度,选择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指标,构造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金融支持对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支持在长期内稳定促进了大湾区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业,推动跨境金融、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用好"看得见的手",培养和吸引更多高端金融人才。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郭璇瑄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给湾区内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过程中发展具有集群效应的旅游经济,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战略的内在要求。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多核心的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已基本形成,但也存在着边缘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滞后、部分节点城市网络功能较差;湾区内旅游特色同质化、定位模糊;非核心城市未能发挥资源优势等问题。大湾区内部需要通过旅游合作,统筹湾区内各城市发展,促进同城化、互动化,增强经济联系,建立经济规模,减少内部成本。因此,应认清城市网络角色,发挥功能优势;着重发展非核心地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邱育涛 许佳宜 王恬
粤港澳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一直是该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难题,而通过要素在不同地区的流动以实行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该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本文基于VAR模型中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的方法,采用2001—2017年间的年度数据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与要素流动的关系。研究发现,劳动力要素以及货物的流动对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贡献大且见效快,而资本要素和信息要素的流动所带来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在现阶段,粤港澳地区应在进一步发展现有交通网络的同时,将普惠金融推广至不发达的粤东西北地区,避免出现落后地区的储蓄大量流失的"抽水机"现象,从而加强区域间的协同沟通,改善粤港澳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要素流动 VAR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梁经伟 毛艳华 江鸿泽
如何打造世界级湾区经济,哪些因素对湾区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基于拓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采用2001-201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研发创新和金融发展对湾区经济会有显著影响。第二,政治制度、贸易和投资开放的影响不显著;而经济制度表现得比较敏感,并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其无论与何种要素结合均能够对湾区经济产生推动作用。最后,金融与创新、科技服务与创新的交叉也具有正向带动作用。因此,湾区可以进一步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以优化市场结构、鼓励风险投资企业与创新企业融合,进而提升湾区活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经济发展 影响因素 创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伍一达
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参与国际经济融合是我国多年方针。稳定优质外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腾飞的经验和法宝。数字经济因其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进而吸引资本流入,其重要性日益得到重视。基于此,本文尝试性检验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无论从产业聚集角度还是成本节约角度,都有利于吸引外资。除此之外,粤港澳大湾区人力成本上升不利于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基础设施建设、外贸依存度、财政依存度等因素促进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未来在参与全球经济融合和经济竞争过程中,必须提高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尤其要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提高粤港澳三地科技合作,最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外商直接投资 粤港澳大湾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利 陈说 朱喜钢
明晰产业专业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运行中的微观影响机理,利于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助益。采用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3-2017年面板数据,设计克鲁格曼指数为度量的产业专业化测度指标,详细测算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专业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产业专业化与大湾区城市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模型,探索产业专业化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运行中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影响大湾区城市经济运行的其他因素后,产业专业化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的运行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加快同城一体化推进步伐,重新定位并调整中心城市和边缘城市的产业专业化布局,以激发产业专业化的正外部性功效,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朱寿佳 代欣召
湾区经济是沿海经济重要形式,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湾区发展海洋经济直接关系到湾区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战略区域,是带动南部海洋经济圈及泛珠三角区域的重大引擎。总结国际三大湾区和环杭州大湾区建设现状和经验,大湾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阶形态,具有“江、城、湾”的地理格局,以河口地区为中心向外围扩展,城市分工明确,滨海人口密集,跨国企业总部集聚,对全国和全球经济具有绝对控制力。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应聚焦交通互联,激活综合型港城经济活力,海港差异化发展产业结构加强互补,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合作,统筹协调机制等策略,发展海洋经济助推建设世界级湾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龙玲玲 张笑扬
新时代,商会等社会组织在发挥桥梁纽带、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劳资关系、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东莞市为例,近年来商会组织服务社会、参与基层治理的作用不断增强,但存在部分商会党组织引导力战斗力不强、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承接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基于分析提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规范商会管理、完善评估体系、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加强政企亲情互动,加大对商会的引导支持和建设力度;引导商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推动依法治会、发挥平台作用、打造商会品牌文化等方面建议。
关键词:
商会 社会组织 治理 服务 质量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余荔 宋荣 赵晨野
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2010-2017年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通过构建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熵值法测算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运用协调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行测度,并进一步验证高等教育、经济发展与其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及其空间相关性演变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10-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梯度分布格局明显。第二,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呈下降趋势,大部分城市二者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加剧。其中,香港、澳门、深圳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其余8市高等教育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第三,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未能呈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城市之间未能形成显著的合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建军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要地和前沿阵地,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南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粤港澳大湾区内广东与港澳地区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内部联系上存在特殊性,造就了区域内流通体系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条件逐步改善,其物流业发展逐步向好,但受体制机制、物流设施建设管理、企业协同合作及物流产业法律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体系构建存在障碍。为此,政府需要立足长远谋篇布局,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有具体可行措施,从而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流通体系,综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琼 李松林 白杏 夏涛 陈修岭
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耦合协调度发展是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内容。论文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粤港澳大湾区2009—2019年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且二者发展不完全同步。(2)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耦合作用强,协调性逐渐改善,但耦合协调等级没有发生跃迁,始终为勉强耦合协调类型,形成外围低中心高的空间格局。(3) 11个城市耦合协调亚类型异质性明显,外围的江门、惠州、肇庆均属于经济发展滞后型。分区域看,经济发展滞后型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澳珠中江),基本公共服务滞后型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东部(深港莞惠)和中部(广佛肇)。(4)低值区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高值区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在逐渐缩小,高值区与低值区城市间形成了两极分化现象。该成果能为相关部门在制定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与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协调政策时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德明 吴大维 韩宝龙 张彩平
城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成为焦点。论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利用夜间灯光遥感数据(VIIRS)、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数据(NPP)搭建评价模型量化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市级与区县级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水平,并通过空间相关性模型(Moran’s I)、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粤港澳城乡经济社会系统与城乡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交互耦合关系。研究发现,粤港澳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度较高的区域与城乡生态协调度较高的区域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城乡经济发展与生态水平之间存在权衡关系。耦合协调度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度与城乡生态协调度的耦合协调度普遍良好,珠海以0.871的耦合协调度得分位列第一,但肇庆和深圳以0.315、0.314的耦合协调度得分排在末位,依然存在轻度失调现象。最后,针对研究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德明 吴大维 韩宝龙 张彩平
城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成为焦点。论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利用夜间灯光遥感数据(VIIRS)、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数据(NPP)搭建评价模型量化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市级与区县级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水平,并通过空间相关性模型(Moran’s I)、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粤港澳城乡经济社会系统与城乡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交互耦合关系。研究发现,粤港澳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度较高的区域与城乡生态协调度较高的区域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城乡经济发展与生态水平之间存在权衡关系。耦合协调度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度与城乡生态协调度的耦合协调度普遍良好,珠海以0.871的耦合协调度得分位列第一,但肇庆和深圳以0.315、0.314的耦合协调度得分排在末位,依然存在轻度失调现象。最后,针对研究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