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35)
2023(15762)
2022(13598)
2021(12409)
2020(10308)
2019(23658)
2018(23517)
2017(46052)
2016(24701)
2015(27730)
2014(27909)
2013(27829)
2012(25986)
2011(23557)
2010(23819)
2009(21943)
2008(21129)
2007(18763)
2006(16905)
2005(15350)
作者
(72002)
(59745)
(59607)
(56575)
(38382)
(28541)
(26940)
(23430)
(22877)
(21528)
(20551)
(20308)
(19151)
(19136)
(18502)
(18490)
(17680)
(17200)
(17149)
(17049)
(15066)
(14810)
(14425)
(13719)
(13518)
(13366)
(13254)
(13042)
(12163)
(11696)
学科
(122461)
经济(122345)
管理(68372)
(67091)
(52179)
企业(52179)
方法(48787)
数学(42690)
数学方法(42344)
中国(33689)
(30562)
地方(29510)
业经(24898)
(24546)
(23305)
农业(21594)
(19516)
贸易(19503)
(18758)
(18663)
地方经济(17222)
(17190)
金融(17189)
环境(16926)
(16856)
银行(16809)
(16502)
理论(16408)
(16165)
技术(15953)
机构
大学(358633)
学院(357264)
(155727)
经济(152641)
管理(139908)
研究(125741)
理学(120282)
理学院(118958)
管理学(117132)
管理学院(116493)
中国(93947)
(77129)
科学(74550)
(69516)
(63250)
研究所(57136)
(55697)
中心(55640)
财经(55480)
(52924)
(50460)
业大(50434)
北京(49508)
经济学(48239)
(47580)
师范(47160)
(45323)
经济学院(43230)
农业(43043)
(42756)
基金
项目(236857)
科学(186803)
研究(175483)
基金(172104)
(148738)
国家(147473)
科学基金(126972)
社会(112373)
社会科(106593)
社会科学(106569)
(91696)
基金项目(90881)
自然(80566)
教育(80026)
自然科(78679)
自然科学(78665)
自然科学基金(77275)
(76699)
资助(71828)
编号(71099)
成果(58102)
(54088)
(52744)
重点(52658)
课题(49319)
(48569)
国家社会(46415)
教育部(45760)
创新(45266)
人文(44832)
期刊
(178521)
经济(178521)
研究(113310)
中国(72476)
管理(53107)
学报(52936)
(50994)
(50800)
科学(49741)
大学(40578)
教育(39753)
学学(38141)
农业(35336)
(34159)
金融(34159)
技术(31778)
经济研究(29528)
财经(28027)
业经(27755)
(24049)
问题(22906)
技术经济(19216)
图书(18110)
(17775)
理论(17613)
(16971)
商业(16454)
世界(16407)
现代(16288)
科技(16013)
共检索到5445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谭菊华  
通过对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三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建立计量模型,利用中国1990~2011年间的宏观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认为经济增长对劳动就业既有增加效应又有挤出效应,产业发展对劳动就业有二重性作用,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与产业发展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据此从提高经济增长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和延长中国劳动力红利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瀑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劳动就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变量,理论分析表明三者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具有累积性、双向循环式的作用机制,产业结构与劳动就业具有作用与反作用关系。构建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三个变量间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但是由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及其内部的非均衡发展割裂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劳动就业间的互动,需要从产业结构优化角度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和劳动就业的扩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农华  
The paper statistically measures the contribution of employ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of Shanghai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apacity to absorb labor forc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The paper furthermore presents several suggestions.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瀑  
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笔者在剖析三者耦合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VAR模型,对河南省的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间的联系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三个变量间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但由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及其内部的非均衡发展割裂了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间的互动,故需从提升产业发展角度来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劳动就业的扩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瀑  王培三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工业化国家,都面临着劳动就业问题的挑战。劳动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阶段性,并与资本雇佣劳动生产方式紧密相连。从根本上说,劳动就业如同资源配置一样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现象,并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它不仅表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表现在需要创造更多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的就业岗位,促使就业不仅仅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从而有效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对具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中国,如何更好地处理劳动就业问题无疑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发。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任彪  郭海龙  
通过对经济增长、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实证分析,结论表明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GDP的发展,但GDP的增长不能带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总的就业人数和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关系,同时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还会对劳动就业产生挤出效应。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志伟  
本文根据山东省1980-2009年数据,通过构建VAR和VEC模型,对山东省的人均GDP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就业结构变化、就业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变量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就业规模扩大和就业结构优化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并且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短期内,产业结构和就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呈非同步变化,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吴国新  李竹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外资的依存度也日益提高,可以说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就业的促进效应尤为明显,它不仅体现在外资企业直接提供的就业机会,还包括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刺激经济增长而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夏杰长  
一、经济增长是提高就业率的根本途径 1.国民生产总值和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CNP)是一国“永久居民”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年期间所生产的产品和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夏杰长  
当实际的经济增长低于潜在的产出水平时,就会出现失业率上升,因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让实际增长率能够接近潜在的产出增长,就可以防止失业率激增。这显示,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尽可能实现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白先春  孟梅花  李洪英  
按西方经济理论,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目标通常是满足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被列为首要目标,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也往往成为政府向公民承诺的重要内容。文章以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调查资料为基础,对江苏省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加以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平利  
文章选取2001~2012年的相关统计年鉴面板数据,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了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会组建情况等宏观因素对我国集体劳动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经济规模、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会导致集体劳动关系趋于缓和,集体争议案件发生频率的减少,城镇化、失业率的增加会导致集体劳动关系紧张,增加集体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宝  
利用联合国和国际劳工组织相关数据分析发现,人口负增长存在明显的年龄(组)传导过程,大多数国家(地区)遵循0~14岁人口负增长—15~59岁人口负增长—总人口负增长的发展轨迹。人口负增长与劳动力供给、劳动参与率、失业率等指标的关系表现出渐行渐远的特征。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已经开始负增长,根据预测,中国总人口将在2027~2029年期间进入负增长。负增长阶段中国有望保持劳动力缓慢下降,但仍会出现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建议消除生育障碍,提高生育水平;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劳动参与率,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把握好经济结构转型节奏及应对结构转型的就业冲击;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劳动参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