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85)
2023(17141)
2022(14598)
2021(13303)
2020(11219)
2019(25384)
2018(25124)
2017(48193)
2016(25737)
2015(28790)
2014(28605)
2013(27952)
2012(25813)
2011(23309)
2010(23642)
2009(21953)
2008(21104)
2007(18788)
2006(16846)
2005(15842)
作者
(72031)
(60212)
(59885)
(57097)
(38343)
(28587)
(27101)
(23386)
(23017)
(21456)
(20744)
(20257)
(19308)
(19118)
(18743)
(18519)
(17858)
(17417)
(17337)
(17224)
(15351)
(14584)
(14434)
(13956)
(13612)
(13522)
(13298)
(13141)
(12087)
(11688)
学科
(121167)
经济(121022)
管理(77585)
(70588)
(56872)
企业(56872)
方法(44184)
数学(38525)
数学方法(38020)
中国(34395)
(30529)
地方(29781)
(29123)
业经(26442)
(24516)
(22128)
农业(20826)
环境(19919)
(19286)
银行(19262)
(18914)
贸易(18898)
(18701)
金融(18698)
(18507)
(18258)
地方经济(17133)
(17109)
(16991)
财务(16929)
机构
学院(359949)
大学(359536)
(158546)
经济(155411)
管理(137652)
研究(125793)
理学(116779)
理学院(115518)
管理学(113636)
管理学院(112942)
中国(98213)
(76457)
(75559)
科学(72459)
(62081)
中心(58907)
财经(58178)
(56810)
研究所(55428)
(54329)
(52666)
经济学(49506)
北京(48482)
业大(48402)
(47287)
师范(46829)
(45803)
(44552)
经济学院(44102)
财经大学(42854)
基金
项目(234667)
科学(186524)
研究(174997)
基金(171091)
(147847)
国家(146594)
科学基金(127018)
社会(114263)
社会科(108465)
社会科学(108445)
(91478)
基金项目(89348)
教育(79981)
自然(79283)
自然科(77453)
自然科学(77436)
(76351)
自然科学基金(76054)
编号(70614)
资助(69928)
成果(58040)
(54465)
重点(53067)
(52140)
课题(48998)
(48963)
国家社会(48075)
(46872)
创新(45835)
教育部(45527)
期刊
(186120)
经济(186120)
研究(114105)
中国(79635)
(60216)
管理(54964)
学报(50304)
(50136)
科学(48335)
大学(40190)
教育(39833)
(38451)
金融(38451)
学学(37509)
技术(33888)
农业(33486)
经济研究(30103)
财经(29803)
业经(29107)
(25813)
问题(23874)
技术经济(18670)
(18446)
图书(18158)
统计(17613)
(17289)
世界(17061)
理论(16942)
国际(16303)
(15958)
共检索到5698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贵斌威  陈宇峰  
本文基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制造业部门的行业数据,通过面板分析方法,考察了经济发展、制度环境对投资就业吸纳能力的影响。投资就业吸纳能力包括行业就业强度与投资就业偏向度两个层面。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对行业就业强度具有负面影响、对投资就业偏向度具有正面影响,对总体就业吸纳能力具有不显著的负面影响;制度环境改善对行业就业强度、投资就业偏向度、总体就业吸纳能力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这表明各地区在制度环境层面对现有政策进行修正,学习先进地区经验,能切实推动我国的就业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啸  孙晓娇  王国峰  
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创新已经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够通过激励数字创新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而且其使用深度对经济增长、数字创新的促进作用均是最大的,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的影响较小;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数字创新的作用程度存在区域性差异,数字普惠金融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较强,对数字创新促进作用在东北地区较强;而数字创新在中部地区的中介作用较大,在西部地区则较小。因此,应当持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多方推动数字创新战略实施,形成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格局,促进经济不断增长。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张华东  
经济增长积极地涵养了税源,税收征管则减少税收流失。为了进一步了解它们对税收增长的作用,本文在对我国税收增长因素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以近年来省级面板数据为对象,着重分析了以主成分法提取的经济发展因素和以税务人员总数为代表的征管因素对总税收和分税种收入的影响。文章认为,经济发展是促进我国税收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但经济发展与征管因素对不同税种的影响有所区别。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魏瑾瑞  
经济系统中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往往并不是对称的,很多时候并不能颠倒位置相互解释。奥肯定律只是估计了降低失业率所能带来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收益,但是反过来,GDP增长率能否解释失业率?高增长与高失业依然并存吗?奥肯定律仅是美国的经验总结吗?如果伴随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挤出的就业比创造的就业还要多,那么殚精竭虑地经济增长的意义又何在?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安苑  
使用非参数逐点估计方法,在一个动态框架下考察财政分权对于地方政府支出偏向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随着分权程度的提高,地方政府对于经济性支出的偏向经历了一个被强化的过程,而当分权程度进一步提高时,这种作用则逐渐弱化,这表明对于支出偏向问题而言,存在一个最优的财政分权度;进一步地,随着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水平的提高,这种分权对支出偏向的影响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高峰,而后则变得不再显著,表明分权的支出偏向作用可能是一个收入现象。这种分权影响的动态考察为增长方式转变背景下政府治理模式的调整提供了实证层面的证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冯彩  蔡则祥  
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经济增长效应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存在区域差异。全国、东部以及中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大于全国和中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要远远小于其长期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丽英  刘后平  
本文依据我国产权制度和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征,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将制度和政府效率引入增长模型,分类检验了要素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数据分析表明,制度越完善,对经济增长越有利,但制度效应的发挥依赖于政府效率的高低。由于我国近十年来政府行政运行成本不断膨胀,政府效率不断降低,这不仅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权制度与对外开放政策的发挥,降低了制度的促进作用。各省市区经济贡献的测算结果显示,物质资本的投入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权制度的完善和对外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均产生了正的贡献;政府效率的低下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作用,同时技术进步对各省市区经济效率提高的影响差距较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莉  黄汉民  
本文分析了合约实施制度对产业出口、经济增长及影响经济增长的相关要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合约实施制度对出口有显著正影响,且该影响存在产业差异性,合约实施制度对合约密集型产业出口的影响更大;从选定的四个产业来看,合约实施制度对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的影响最大,对农副食品加工业出口的影响最小;合约实施制度对经济增长及影响经济增长的相关要素也具有积极影响。因此,中国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合约实施制度建设是该过程中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强  徐康宁  
文章基于2000~201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在控制劳动、资本、对外开放等因素后,实证检验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实体经济的影响,发现:(1)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却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即从实证的角度佐证了"金融发展阻碍了实体经济发展"命题;(2)分区域回归发现,金融发展对不同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对西部地区实体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最大,其次是东部地区,对中部地区的阻碍作用最小。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江晓东  王丹  
本文在现有区域经济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并利用2003~2005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就我国物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我们发现:物流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物流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着跨区差异,东部地区的物流业发展经济增长效应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间的这一差异不显著。论文最后探讨了造成我国物流业发展经济增长效应的跨区差异的一些根本原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澎波  于涛  王旺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史也是中国金融发展史和民营经济的成长史。本文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以及考虑民营经济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通过对中国2003-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发现:从总量看,间接金融依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边际影响在减弱;从金融结构看,间接金融相对占比的提高不利于经济增长;考虑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边际影响是减弱的。进一步分析得到的启示有:为促进经济增长,应扩大金融规模、促进金融深化;推进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放松金融约束,加强金融支持,加快民营经济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应向阳  张捷  
为了验证我国近年来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结果,采用了一个普通的面板数据模型,收集1985~2006年中国各省份的数据,所用的估计手段既包括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方法(FE)和随机效应方法(RE),还包括广义矩估计(GMM)和极大似然估计(MLE),从而大大提高了估计结果的可信度。实证结论表明: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正,这些正向影响基本上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条件收敛;实物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始终都是显著为正的;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显著为负。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澎波  于涛  王旺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史也是中国金融发展史和民营经济的成长史。本文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以及考虑民营经济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通过对中国2003-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发现:从总量看,间接金融依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边际影响在减弱;从金融结构看,间接金融相对占比的提高不利于经济增长;考虑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边际影响是减弱的。进一步分析得到的启示有:为促进经济增长,应扩大金融规模、促进金融深化;推进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放松金融约束,加强金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田菁  
本文利用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从银行部门和股票市场两个方面定义金融发展,运用系统GMM估计,实证检验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以及这一影响的区域差异效应。研究表明,银行发展主要通过推动资本积累来促进经济增长,而股票市场发展的作用在于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和机制与地区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相关。本文的贡献在于为金融与经济之间非单调的联结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这意味着金融发展是有规模限制的,超过之后反而对经济增长不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孙辉煌  苏基溶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本文对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分析显示,FDI只是通过要素投入机制而并没有通过TFP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我国的金融发展并没有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金融发展也并没有显著地提高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