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60)
- 2023(12680)
- 2022(11122)
- 2021(10193)
- 2020(8459)
- 2019(19290)
- 2018(19207)
- 2017(37236)
- 2016(19887)
- 2015(22466)
- 2014(22288)
- 2013(22172)
- 2012(20487)
- 2011(18837)
- 2010(18780)
- 2009(17189)
- 2008(16328)
- 2007(14212)
- 2006(12584)
- 2005(11053)
- 学科
- 济(102851)
- 经济(102762)
- 管理(57061)
- 业(52132)
- 企(42394)
- 企业(42394)
- 方法(41490)
- 数学(36392)
- 数学方法(36068)
- 地方(24125)
- 农(22002)
- 中国(21871)
- 学(21216)
- 业经(19955)
- 财(18754)
- 农业(15302)
- 地方经济(14886)
- 环境(14871)
- 贸(14612)
- 贸易(14603)
- 易(14050)
- 和(13923)
- 制(13738)
- 理论(13417)
- 技术(12419)
- 融(11932)
- 金融(11930)
- 划(11845)
- 银(11360)
- 银行(11324)
- 机构
- 大学(294197)
- 学院(292178)
- 济(126824)
- 经济(124323)
- 管理(116971)
- 理学(101930)
- 研究(101804)
- 理学院(100788)
- 管理学(99172)
- 管理学院(98656)
- 中国(73040)
- 科学(62816)
- 京(62075)
- 财(53408)
- 所(51027)
- 研究所(46831)
- 农(45931)
- 中心(44500)
- 财经(43879)
- 业大(43755)
- 江(40863)
- 经(39895)
- 经济学(39246)
- 北京(39219)
- 范(37653)
- 师范(37334)
- 院(36879)
- 农业(35885)
- 经济学院(35200)
- 州(33099)
- 基金
- 项目(203362)
- 科学(160155)
- 基金(148852)
- 研究(147143)
- 家(130104)
- 国家(129091)
- 科学基金(110920)
- 社会(94430)
- 社会科(89596)
- 社会科学(89572)
- 基金项目(79232)
- 省(78029)
- 自然(72129)
- 自然科(70391)
- 自然科学(70377)
- 自然科学基金(69100)
- 教育(65785)
- 划(65729)
- 资助(61339)
- 编号(58695)
- 成果(46383)
- 重点(45363)
- 部(44696)
- 发(44094)
- 创(41773)
- 课题(39863)
- 国家社会(39260)
- 创新(39042)
- 教育部(38412)
- 科研(38381)
- 期刊
- 济(140424)
- 经济(140424)
- 研究(88897)
- 中国(49475)
- 学报(45888)
- 科学(43217)
- 管理(42956)
- 农(41093)
- 财(38045)
- 大学(34525)
- 学学(32819)
- 农业(28950)
- 教育(26653)
- 技术(25266)
- 经济研究(23535)
- 融(22090)
- 金融(22090)
- 财经(21793)
- 业经(20816)
- 经(18703)
- 问题(18100)
- 技术经济(16312)
- 业(14666)
- 理论(14482)
- 图书(14221)
- 科技(13915)
- 现代(13573)
- 资源(13441)
- 实践(13030)
- 践(13030)
共检索到4215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袁其刚 刘斌 朱学昌
本文从微观企业视角,运用基于倍差法的倾向评分匹配,分析1998~2007年中国各地区经济功能区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就全样本而言,考察期内经济功能区已无法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分地区看,西部经济功能区能够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对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效果明显;东部经济功能区对技术密集型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显著。经济功能区的地区专业化效应与企业生产率的关系呈倒U型,适度的专业化有利于产业集聚并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升,过度专业化导致的产业拥挤会抑制企业生产率的提升。
关键词:
经济功能区 产业集聚 产业拥挤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智君1,2,张雅晴1
以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采用全局超效率SBM模型测算1997-2015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强度对工业绿色生产率的门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997-2015年虽然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工业绿色生产率均呈提升态势,但仅有2014-2015年的上海、2015年的江苏是有效率省份,且省市之间效率差距不断拉大;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绿色生产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在低、中、高3种环境规制强度地区中,只有中等环境规制强度地区能够通过环境规制显著提升工业绿色生产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海涛 李成明 董志勇
本文基于1998—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了地方政府干预对省级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区域差异,并进一步讨论了地方政府干预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地方政府干预的生产率损失明显大于西部地区;进一步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干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地方政府干预随着经济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推动作用。当越过第二重门槛,地方政府干预将带来生产率损失,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各个省份均已越过第二重门槛。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持续走低的现象,为简政放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文强 楚天舒
本文考察国有经济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作用。基于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构建"城市-行业"单元为分析单位的数据指标,发现国有经济比重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影响,与单使用地区或者行业层面数据得到的研究结论不同。进一步分析发现,国有经济主要通过提高人均劳动者报酬(收入效应)的方式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对人均劳动产出没有显著作用,因而不通过后者产生影响(不存在生产率效应)。该发现有赖于使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劳动投入进行小时数调整。国有经济因工人工作小时少,使用工人人数计算劳动生产率将导致向下的偏误。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洪愧 谢谦
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成效是否与发达国家的经验一致?什么类型的国家(经济体)才能从参与全球价值链中获益?文章在区分不同新兴经济体类型和不同GVC参与方式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新兴经济体如何通过参与GVC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研究发现:(1)GVC总体参与度的增加能显著提高中等发达新兴经济体及中国的TFP,但不能提高新兴经济体全样本和发展中新兴经济体的TFP,表明参与GVC的生产率效应取决于新兴经济体的发展程度及在GVC中的位置。(2)来自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国外增加值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奕轩 张彬
利用数字经济优势提升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基于技术变迁视角,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探讨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即随着时间推移,劳动生产率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并最终收敛为稳定状态。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动劳动生产率收敛,且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速度最快、效果最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中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技术邻近度与技术中心度促进劳动生产率收敛。为此,提出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堵点、提高三次产业数字化水平、坚持以数字经济引领技术创新的建议,持续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戚磊
本文使用货币需求法和结构模型——多指标多因素法(MIMIC)测度了中国行业层面隐性经济规模的大小,实证分析表明,生产税收负担和自我雇佣率导致隐性经济规模增加,而政府管制和收入分配差距则会降低隐性经济规模(增加值部门),同时增加值和中间投入部门存在一定规模的隐性经济,而进出口部门不存在隐性经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工业行业隐性经济的水平、垂直(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对正规经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分析发现隐性经济无论在水平效应还是上下游产业的垂直关联效应方面,对正规经济的劳动生产率都有负面影响,并且隐性经济前向关联的负面效应大于隐性经济后向关联的负面效应。因此,有必要通过减少生产税收负担和自我雇佣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郑国强 万孟泽
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生产效率提升的关键力量,但数字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态势可能会加剧区域间的生产效率差距,数字时代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实现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基于中国201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及区域异质性特征的实证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具有显著的生产率增长效应,这种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纯技术进步上,数字经济未能通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改进赋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创新驱动效应、创业激励效应以及产业升级效应等渠道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影响效应仅在东部地区显著。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数字经济的生产率增长效应越明显,进而导致了区域间的生产率鸿沟。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边际效应递增特征和欠发达城市在人才集聚、金融发展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的相对不足强化了区域间的生产率鸿沟。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晓萍 李平 吕大国 江飞涛
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定位选择模型与标准集聚模型相结合的嵌套模型,采用1999~2007年中国288个地级市工业企业层面的数据,实证检验经济集聚对于企业生产率及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从1999~2007年全国总体样本的检验结果来看,经济集聚对于多数制造业行业企业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即主要表现为拥挤效应而不是集聚效应;不同规模的城市对于不同生产率企业的空间选择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低效率企业倾向选择中小城市回避市场竞争,即表现出显著的选择效应。(2)1999~2002年及2003~2007年分时段全国样本检验结果及比较显示,在两个不同时间段,经济集聚对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发生...
关键词:
选择效应 集聚效应 企业生产率 城市规模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亮 刘凌燕 蒋依铮
基于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杜宾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提高了本地和邻近地区的碳生产率。第二,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可通过增长极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来提高碳生产率。第三,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有所差异,空间溢出具有边界效应和地理衰减特征,空间溢出效应的衰减边界为1000km。第四,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地区数字经济提高了本地及邻近地区的碳生产率,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无明显影响,西部地区数字经济提高了本地区碳生产率并降低了邻近地区碳生产率。数字经济发达省份的数字经济对数字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碳生产率有明显促进作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洪愧 谢谦
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成效是否与发达国家的经验一致?什么类型的国家(经济体)才能从参与全球价值链中获益?文章在区分不同新兴经济体类型和不同GVC参与方式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新兴经济体如何通过参与GVC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研究发现:(1)GVC总体参与度的增加能显著提高中等发达新兴经济体及中国的TFP,但不能提高新兴经济体全样本和发展中新兴经济体的TFP,表明参与GVC的生产率效应取决于新兴经济体的发展程度及在GVC中的位置。(2)来自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国外增加值对TFP的影响不同,其中来自发达国家的国外增加值对各类型新兴经济体的TFP都有促进作用,说明与发达国家的GVC关联对新兴经济体TFP的增长更有效。(3)进入国界不同次数的国外增加值对TFP的影响不同,其中进入国界仅一次的国外增加值对TFP没有显著提升作用,进入国界多次的国外增加值才有生产率提高效应,说明只有深度参与型的GVC参与方式才能提高新兴经济体的TFP。文章为中国参与GVC过程中如何适应国情以及适当调整参与方式来提高自身的TFP提供了经验借鉴。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裴棕伟 盛磊 陈垚彤
生产率是影响一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全周期和子周期两种视角,利用C-D生产函数对我国生产率进行测算并预测了未来的经济潜在增长率,研究结果显示:21世纪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对经济的贡献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经济呈现科技与资本双轮驱动特征;未来我国将跨越上中等收入阶段,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预测结果显示:2036-2050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全要素生产率拉动,经济增长动力的有效转换,将更加接近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阶段"战略目标,更加适应新时代下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关键词:
潜在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 C-D生产函数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仁骞 苏然 张二震
文章通过借鉴Meltiz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构建了本土企业、出口企业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三类不同企业的生产率分布函数关系模型,将"学习效应"参数和"自选择效应"参数引入到模型之中,并运用广义距估计(GMM)对"学习效应"参数和"自选择效应"参数进行估计,测算不同效应的存在与否与大小规模。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中国制造业存在显著的"学习效应",但是"自选择效应"不明确。在"学习效应"中,较高生产率的企业获得较多的"学习效应",生产率提升较大,而较低生产率的企业获得较少的"学习效应",生产率提升较小。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相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其"学习效应"更大,即相较于出口,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在更...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金春雨 陈霞 李彩霞
文章对1991年~2010年、1991年~2000年和2000年~2010年三个阶段全国八大区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与分解,并将辽吉黑经济圈物流业效率与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91年~2010年辽吉黑经济圈物流业发展水平在八大区中始终处于中下游,低于全国总体水平,且效率提升较慢。技术进步的"增长效应"不足是阻碍1991年~2000年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技术效率的"追赶效应"和技术进步的"增长效应"同时负向作用是导致2000年~2010年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不断下滑的主要原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青 舒帮荣 雍新琴
基于Malmquist指数与收敛性分析对淮海经济区城市用地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Tobit模型研究城市用地TFP及分解效率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6~2015年城市用地TFP均值在[0.933,1.107]之间波动,年均增长1.9%,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均有贡献,但技术进步贡献大,是主要驱动力。(2)城市用地TFP存在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不存在条件β收敛。提升土地市场化水平能够促进城市用地TFP趋向自身稳态水平,而城市用地空间结构对此具有抑制作用;(3)各因素对城市用地TFP及分解效率影响不同。人口密度对技术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城市空间结构对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具有抑制作用;外商投资对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抑制作用,而土地市场化水平对其具有促进作用。研究指出促进技术创新与进步,提高土地市场化水平及改善人地关系,规避外商投资风险与优化城市用地空间结构能提升城市用地全要素生产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