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42)
2023(8614)
2022(7263)
2021(6785)
2020(5529)
2019(12808)
2018(12444)
2017(23716)
2016(12608)
2015(14506)
2014(14324)
2013(14558)
2012(14244)
2011(13308)
2010(13471)
2009(12636)
2008(12312)
2007(10719)
2006(9913)
2005(9342)
作者
(36373)
(30265)
(30144)
(28918)
(19805)
(14434)
(13792)
(11804)
(11551)
(10717)
(10652)
(9979)
(9876)
(9847)
(9597)
(9372)
(9036)
(8810)
(8713)
(8072)
(7831)
(7223)
(7123)
(7071)
(6839)
(6821)
(6542)
(6240)
(6127)
(5960)
学科
(79541)
经济(79468)
管理(31749)
方法(27485)
(26922)
数学(24617)
数学方法(24465)
中国(20770)
(20334)
企业(20334)
(19147)
贸易(19139)
(18754)
地方(17884)
(13966)
(13898)
(13567)
(12959)
地方经济(12803)
业经(12684)
(12452)
金融(12452)
(11559)
环境(10511)
(10497)
银行(10483)
(10305)
关系(9581)
(9392)
出口(9390)
机构
大学(197398)
学院(191415)
(103876)
经济(102291)
研究(77768)
管理(68494)
中国(60855)
理学(57795)
理学院(57056)
管理学(56519)
管理学院(56120)
(44688)
(42737)
科学(39913)
(38828)
经济学(36036)
财经(35444)
研究所(34844)
中心(32815)
(32477)
经济学院(32391)
北京(28308)
(27860)
(26921)
财经大学(26378)
(25409)
(24775)
师范(24608)
科学院(23216)
研究中心(21797)
基金
项目(117901)
科学(94252)
基金(89716)
研究(88417)
(77778)
国家(77256)
科学基金(65224)
社会(61580)
社会科(58709)
社会科学(58699)
基金项目(45247)
(39648)
教育(39211)
资助(38520)
自然(37757)
自然科(36904)
自然科学(36895)
自然科学基金(36284)
(35462)
编号(32270)
(29090)
国家社会(27989)
成果(27748)
中国(27378)
(27180)
重点(26687)
教育部(25644)
人文(24079)
(23478)
发展(23333)
期刊
(117806)
经济(117806)
研究(70010)
中国(38805)
(32423)
管理(27519)
科学(24930)
学报(24558)
(22881)
经济研究(21345)
(21185)
金融(21185)
大学(19688)
财经(19121)
(18973)
国际(18655)
学学(18326)
(16788)
问题(16594)
教育(16170)
农业(16114)
世界(15777)
技术(14935)
业经(13412)
技术经济(11202)
统计(10474)
(10138)
经济问题(9421)
现代(8857)
(8638)
共检索到3122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陈华  赵俊燕  
在全球经济复苏前景日益明朗的情况下,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问题再次引发讨论高潮。危机背景下非常规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是必然的,只是时机、节奏和力度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救助政策的基础上,对退出的时机与路径,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等进行了述评,并对全球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政策进行了国际比较。最后得出几点主要结论及对中国的启示:当前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不宜全面退出;经济刺激计划要分阶段退出,兼顾市场反应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华  赵俊燕  
随着2009年第3季度欧元区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法国和德国的经济增长得以恢复,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问题也摆在了欧元区各国政策决策者面前,同时也引发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热议。本文从退出依据、退出时机以及退出路径三个方面对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策略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中国的相应对策。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华  汪洋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美两国均采取了相应的经济刺激计划。但由于两国社会背景、经济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政策实施的时间以及着力点等方面也各不相同。本文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美两国经济刺激计划的内容,并针对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经济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美经济刺激计划的差异性,并对中美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政策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陈华  汪洋  
为应对本轮经济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及相应配套政策,以遏制经济增长显著下滑的态势。随着经济危机渐行渐远,如何实现经济刺激计划的平稳退出,成为各国政府亟需面对的首要问题,理论界也对此展开了激烈的探讨。本文以判断经济复苏走势为切入点,选择经济刺激计划退出过程中面临的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向。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苗永旺  王亮亮  
本文从历史比较的视角,对美国大萧条时期、美国1980—1982年经济危机和日本20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后期超常规经济刺激方案的退出机制进行了详细考察。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2008—2009年危机后的超常规经济刺激方案退出机制的可行性路径。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陈华  汪洋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中美两国经济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两国政府均采取了积极的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经济衰退。美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货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陈华  赵俊燕  
在全球经济复苏前景日益明朗的情况下,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刺激计划退出问题已经成为关注热点。本文梳理了有关美国与欧洲经济刺激计划退出的学术讨论,对我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时机与步骤的不同观点进行了归纳,为我国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提出了建议。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陈华  赵俊燕  
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决策者的重视。本文从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财政负担、是否应退出的判断标准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中国经济刺激政策不适合迅速发出"退出"信号,当前工作重点应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文善恩  
美国经济出现企稳回暖的趋势后,美联储此前为救市而投入的巨额流动性就成了随时可能引爆通货膨胀的"定时炸弹"。如何选择退出的时机、路径和工具才能在确保经济持续复苏的同时稳步退出经济刺激政策,是美联储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研究认为,美联储启动退出经济刺激计划的时机应在2009年底和2010年初;在退出路径的选择上将是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与回收金融领域的特别流动性并举;在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政策工具选择上,美联储将主要采用向金融机构支付较高的超额准备金利率和通过反向回购协议来回收金融体系的流动性。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熊鹏  
商业银行国有资本退出指国家从商业银行中抽回国有资本,不再成为商业银行法律意义上的所有者。国有资本退出不仅是指作为资本的资金退出,而且还包含国家所有者权利的退出,以及与之相应的经营权的退出。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在银行业市场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国有资本退出。韩国危机前和危机后分别进行了两次银行民营化,产生的效果有所不同。中国台湾地区公营银行民营化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有颇多借鉴之处。而东欧的波兰、匈牙利和捷克的商业银行在其民营化之前与我国银行有更多相同之处。因此,探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国有资本退出情况,并通过比较研究总结其发展规律与经验教训,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资本...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康松  毛炳盛  程昆  
美国基于存款保险制度以市场化方式对问题银行的处置获得较高的效率,日本则仍以行政手段为主并逐渐向市场化的方式转变。中国存款保险制度仍需完善法制建设、监管制度的设计和处置流程设计。为此,设计了中国问题银行退出路径,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康松  毛炳盛  程昆  
美国基于存款保险制度以市场化方式对问题银行的处置获得较高的效率,日本则仍以行政手段为主并逐渐向市场化的方式转变。中国存款保险制度仍需完善法制建设、监管制度的设计和处置流程设计。为此,设计了中国问题银行退出路径,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宋冬林  汤吉军  
本文从呼吁体制和退出体制角度重新审视美、日企业外部和内部治理结构差别,从而看到美国主要采取退出体制,日本主要采取呼吁体制。同时还指出,两国在企业外部和内部治理方面具有相互融合的倾向,考虑退出体制和呼吁体制各自的优点。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特别是对国有企业改革而言,借鉴美国退出体制与日本呼吁体制,依据现实的经济条件吸纳呼吁体制和退出体制的优点,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