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93)
2023(14254)
2022(11837)
2021(10808)
2020(9264)
2019(21041)
2018(20361)
2017(38602)
2016(20903)
2015(23734)
2014(23426)
2013(23605)
2012(22289)
2011(20461)
2010(20362)
2009(19231)
2008(18937)
2007(16925)
2006(14836)
2005(13393)
作者
(64415)
(54021)
(53989)
(51254)
(34440)
(26070)
(24366)
(21228)
(20349)
(18849)
(18796)
(17769)
(17208)
(17067)
(17019)
(16731)
(16246)
(16007)
(15602)
(15442)
(13589)
(13227)
(13102)
(12451)
(12227)
(12037)
(11760)
(11601)
(10894)
(10718)
学科
(110530)
经济(110426)
管理(58839)
(55366)
方法(47233)
(43491)
企业(43491)
数学(42773)
数学方法(42510)
中国(27132)
(24540)
(23733)
地方(21714)
(21172)
(20872)
贸易(20865)
(20284)
业经(19643)
(17289)
农业(16566)
(15145)
金融(15143)
环境(15102)
(14693)
银行(14642)
(14189)
财务(14170)
财务管理(14134)
地方经济(13998)
(13991)
机构
大学(320742)
学院(316418)
(147353)
经济(144841)
管理(119609)
研究(114956)
理学(103499)
理学院(102319)
管理学(100874)
管理学院(100301)
中国(86865)
科学(68730)
(66777)
(63585)
(59280)
(58452)
研究所(54132)
财经(51826)
中心(51304)
业大(48785)
经济学(47772)
(47304)
农业(46521)
(45215)
经济学院(43140)
北京(42267)
(40270)
财经大学(38598)
(38536)
师范(38047)
基金
项目(210979)
科学(166097)
基金(157337)
研究(146999)
(139683)
国家(138588)
科学基金(117317)
社会(98106)
社会科(93257)
社会科学(93230)
基金项目(82834)
(79036)
自然(75798)
自然科(74123)
自然科学(74094)
自然科学基金(72884)
(67936)
教育(66328)
资助(64782)
编号(55042)
(48201)
重点(48068)
(45907)
成果(44207)
(43417)
国家社会(42492)
教育部(41197)
科研(41138)
创新(40855)
大学(39413)
期刊
(160058)
经济(160058)
研究(93954)
中国(56845)
学报(54981)
(51873)
科学(49111)
(48743)
管理(42241)
大学(40535)
学学(38794)
农业(34829)
(29130)
金融(29130)
经济研究(27911)
财经(27267)
技术(24792)
(23537)
教育(22484)
业经(22457)
问题(21379)
(19771)
(19656)
技术经济(17983)
国际(17544)
世界(17312)
统计(16411)
(15237)
商业(14707)
(14608)
共检索到4672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文  
本文基于跨期最优消费理论,研究中国经常项目对各种经济冲击的响应。首先在最优消费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经常项目对产出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表达式,实证结果发现,中国产出数据服从一阶差分后的一阶自回归模型;四个变量中经常项目余额、国内生产总值、政府支出、投资都是一阶单整序列,且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发现中国经常项目余额对来自产出的标准差新息冲击的反应呈现出负效应。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许少强  甘小芳  
本文引入跨期最优消费模型,将实际经常项目分解为平滑性经常项目与倾斜性经常项目,以考察经常项目受消费者行为和经济冲击的影响。研究发现:预期净产出增加导致平滑性经常项目逆差;预期净刚性支出增加造成倾斜性经常项目顺差;倾斜消费对经常项目作用效果超过平滑消费,形成实际经常项目顺差;短期内净产出暂时性冲击中的77.9%被经常项目吸收,长期内几乎全部被经常项目吸收;源于投资和政府支出的净产出持续性冲击将被经常项目完全吸收;源于产出的净产出持续性冲击27.8%被经常项目吸收。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黄桂田  赵留彦  
本文研究两类基本宏观冲击——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动态效应,并据此分析经济周期波动。我国的经验证据表明:第一,供给冲击会引起产出增长与当期通货膨胀负相关,而需求冲击会引起产出增长与当期通货膨胀正相关。第二,需求冲击下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正相关——这与菲利普斯曲线一致,不过供给冲击下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间关系并不明显。第三,供给冲击对产出增长的影响力度相对更强,而需求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力度则更强。这解释了经验中经常观测到通货膨胀顺周期特征。这一结果意味着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容易调控通货膨胀,却难以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因此,政府和货币当局应慎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谨防其通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会清  王剑  
本文首先阐述了外部流动性影响中国经济的传导路径和作用机制,然后建立全球流动性的量化指标并对其演变特征予以分析。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全球流动性扩张的外部冲击通过扩大出口和增加外商直接投资两种渠道直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经由国际大宗商品渠道所引发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也不容忽视。中央银行的对冲操作部分隔离了全球流动性向国内货币投放的传导,确保对宏观经济的掌控能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黄赜琳,刘社建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viewpoints down to date, the author tests that the time series of output in China has a unit root, the estimates suggest that the shocks to output are largely permanent. Then the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s are established to estimate the excessive persistence and according to the estimates, some conclusions are drawn:firstly, the shocks to output are persistent; Secondly, an unexpected change in real output of 1 persistent should change one's forecast by over 1 percent over a long horizon.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吕光明  
产出冲击持久性影响的检验和估计是国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采集1952—2004年中国实际GDP数据,采用基于ARMA模型的脉冲反应函数的方法估计了中国产出冲击持久性影响的衡量指数。结果表明,整个样本期间产出冲击持久性影响的衡量指数为0.959,改革前和改革后这一指数分别为0.754和3.314,说明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具有持久性,但整个样本期间和改革前这种影响会被缩小,而改革后这种影响则会被放大。这些结果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操作具有一定意义。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继勇  梁柱  
本文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将海湾六国产出的同步波动性和遭受冲击的对称性联系起来。研究发现,1977-2006年间海湾六国遭受需求冲击的对称程度要高于供给冲击,对称性的需求冲击对维持六国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既显著又重要,而供给冲击的对称性对维持六国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几乎没有作用;另外,本文没有发现供给和需求冲击的对称性对经济周期的同步波动有滞后影响。本文实证研究的结果对于海湾六国未来单一货币的汇率制度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海云  
中国和美国是构成全球经济的两个重要国家,研究其经济波动问题的意义重大。本文构建了一个两部门的实际经济周期(RBC)模型,利用贝叶斯法重点实证研究了技术冲击和投资冲击对中美两国经济波动影响的比较效应。研究发现,技术冲击均是解释中美两国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且技术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大于对美国的影响;投资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小于技术冲击,而投资冲击对美国资本存量和实际投资波动的解释力度大于技术冲击;中美两国各经济变量受技术冲击和投资冲击的波动幅度各有不同,尤其消费和劳动波动的特征差异比较明显,表现为美国的劳动波动性较大,而中国的消费波动性较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黄静波  孙晓艳  
美国次贷危机引致世界经济发展减速、国内外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导致成本提高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对广东省出口形成冲击。文章基于月度数据,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进口减速、原材料价格上升、国外需求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值都是导致广东省出口贸易减速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分散出口风险、优化进口结构、增加内需及适度调整人民币币值。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骆振心  杜亚斌  
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中国的汇率传递及宏观经济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相关因素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了一个包括所有这些相关变量的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我们发现,供给和需求冲击是物价水平波动的最主要原因,汇率和货币政策冲击在物价波动过程的作用并不明显,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有很大的不同,这表明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并不能降低当前的高物价水平。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德园  林宇  侯县平  
近年来,伴随着外部不确定性的凸显,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到外部不确定性尤其是美国不确定性的冲击。为此,本文基于拟贝叶斯局部似然估计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QBLL-TV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美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金融不确定性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三类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的动态影响及其差异。实证结果表明:(1)美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引致中国产出和价格分别在2014—2020年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显著下降,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大;美国金融不确定性仅引致中国产出在2016—2020年显著下降,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居中;而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仅引致中国产出在2019—2020年显著下降,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小。(2)美国宏观经济、金融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均通过降低中国消费和中美货物贸易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但美国宏观经济和金融不确定性还分别通过降低中国投资和中国股价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3)时变预测误差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美国金融不确定性是导致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外部因素,而在2017—2020年美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是导致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外部因素。据此,建议政府建立前瞻性预警机制和反应机制、强化对外部不确定性的监测与分析,充分利用多种宏观经济调控工具对国内经济进行适时、精准干预和引导,扩大对外贸易开放、实施多样化的贸易开放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来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冲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袁靖  徐栋  宇文晶  
中国宏观经济指标表现出较强的波动及联动性,为了合理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源泉,文章基于DSGE模型,构建三阶近似下GMM估计量和贝叶斯推断下SMM估计量,实证结果显示SMM估计量是连续和渐近正态的,并且计算时间比GMM计算时间短,因而更加有效。针对我国宏观经济指标,构建的模型采用SMM估计得到变量各阶矩特征值与真实数据变量各阶矩特征值非常相近,能够解释我国宏观经济变量的经济波动特征,而造成中国经济较高波动的源泉为具有较大标准差的瞬时技术冲击,这对以后DSGE模型尤其解决时间序列偏短的宏观经济问题提供了分析框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俊龙  孙韦  
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动会扰乱一国经济或金融市场的稳定。本文基于我国1997年1月—2009年9月的月度数据,根据赤池信息准则与施瓦茨信息准则,采用泊松相关系数,对VAR试算取得变量间或有影响机制,并根据测算结果对相关宏观经济指标做OL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动增大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波动性,而对M2,CPI和ER等指标影响并不显著。本文最后根据结论对当前短期资本流动监管提出几点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迪  钟少军  李良  
文章分别采用产出、消费、投资缺口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表征宏观经济、消费、投资波动和技术冲击,并计算出1978~2011年相应指标的具体数值。进一步运用动态波动图、线性回归、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经济波动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静  曾慧娴  
采用2001年1月~2016年2月国际糖价和中国糖价月度数据,首先对国内外糖价波动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然后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研究了国际糖价波动对中国糖价的动态冲击效应。结果发现,国际糖价与中国糖价的走势基本一致,国内糖价及其波动幅度均明显高于国际糖价;国际糖价是中国糖价波动的重要原因,国际糖价冲击会对我国糖价波动产生持久的影响;国际糖价的冲击对中国糖价的变动短期内贡献较小,但长期贡献较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