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20)
2023(15267)
2022(13045)
2021(12033)
2020(10169)
2019(22748)
2018(22490)
2017(43512)
2016(23110)
2015(25350)
2014(24980)
2013(24282)
2012(21911)
2011(19688)
2010(19931)
2009(18794)
2008(17777)
2007(15965)
2006(14285)
2005(12805)
作者
(61083)
(50855)
(50775)
(48395)
(32681)
(23944)
(23137)
(19764)
(19450)
(18237)
(17345)
(17045)
(16122)
(16040)
(15879)
(15705)
(15237)
(14723)
(14688)
(14643)
(12660)
(12263)
(12231)
(11949)
(11695)
(11411)
(11105)
(10917)
(10110)
(9797)
学科
(107724)
经济(107634)
管理(76037)
(66494)
(56445)
企业(56445)
方法(42371)
数学(36560)
数学方法(36098)
(27431)
(25777)
中国(25351)
地方(23090)
业经(22479)
(19496)
(18203)
(17373)
贸易(17363)
农业(17027)
(16917)
财务(16850)
财务管理(16809)
(16790)
(16402)
理论(16188)
企业财务(15911)
(15805)
银行(15799)
(15011)
(14942)
机构
学院(320246)
大学(316692)
(142220)
经济(139438)
管理(128196)
理学(108524)
理学院(107468)
管理学(105874)
管理学院(105222)
研究(101620)
中国(80420)
(67937)
(64094)
科学(56474)
财经(52858)
(49244)
(48217)
中心(48216)
(47859)
经济学(44315)
研究所(42981)
(41343)
(41278)
师范(40959)
北京(39692)
业大(39575)
经济学院(39455)
财经大学(38956)
(38868)
(36682)
基金
项目(205070)
科学(164103)
研究(156399)
基金(150153)
(127376)
国家(126270)
科学基金(111236)
社会(102249)
社会科(97036)
社会科学(97013)
(79893)
基金项目(78206)
教育(72728)
自然(68967)
自然科(67419)
自然科学(67407)
自然科学基金(66176)
(65960)
编号(64278)
资助(61077)
成果(51753)
(46006)
重点(45436)
(44762)
课题(43822)
(43061)
国家社会(42430)
教育部(40845)
人文(40540)
创新(40211)
期刊
(167716)
经济(167716)
研究(99786)
中国(60435)
(55260)
管理(52737)
科学(39447)
学报(39169)
(37142)
教育(33516)
(32693)
金融(32693)
大学(32031)
技术(30937)
学学(30131)
财经(27807)
经济研究(27648)
业经(26471)
农业(24838)
(24095)
问题(20429)
技术经济(17480)
(16706)
商业(15766)
统计(15603)
现代(15247)
理论(14946)
国际(14345)
图书(14261)
(14156)
共检索到4907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富强  孙晓冬  
推进经济内循环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提升内需,相应的消费政策则应该着眼于这样递进性的四大目标:(1)避免经济衰退;(2)促进经济持续增长;(3)提升幸福水平;(4)建设美好社会。为了有效实现这四大目标,消费和经济政策就不应该仅仅提升消费的总量,而更应该重视和优化消费的结构。进而,为优化消费结构,就不能简单地诉诸由市场机制主导的需求侧管理,而是需要引入由政府发挥积极作用的供给侧管理。其原因在于,供给侧管理根本上遵循社会效用原则而非厂商收益原则,由此可以有意识地生产那些社会大众真实需要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收益原则和效用原则典型地体现了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不同决策,进而也就反映在私人品和公共品的生产上。显然,效用原则为供给侧管理下的消费政策以及更为广泛的经济政策指明了方向性措施。譬如,就精准扶贫政策而言,供给侧管理的核心就在于了解和满足贫困户的差异性需要。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晓兰  陈宝东  
经济"新常态"下,由于经济减速和结构性减税的推进,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而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再加上日趋严峻的地方债务问题,财政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部分地区的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尤为严重。本文通过指标分析和跨时预算约束下的协整检验判断了我国的财政可持续性,发现我国的财政依存度已经超过合理区间,赤字率和债务率不断增加,新常态后的财政可持续性更弱,总体上财政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容乐观。财政可持续发展和财政供给侧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供给侧改革需要可持续的财政助力,而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晓兰  陈宝东  
经济"新常态"下,由于经济减速和结构性减税的推进,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而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再加上日趋严峻的地方债务问题,财政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部分地区的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尤为严重。本文通过指标分析和跨时预算约束下的协整检验判断了我国的财政可持续性,发现我国的财政依存度已经超过合理区间,赤字率和债务率不断增加,新常态后的财政可持续性更弱,总体上财政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容乐观。财政可持续发展和财政供给侧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供给侧改革需要可持续的财政助力,而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经济增长为前提。为了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财政政策着力点在于减税清费、投融资模式创新、投资结构与资金效率的优化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协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建立中长期财政规划,加强财政与金融的协同配合。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晨  蔡曦  张中华  
在中国经济迈入新发展阶段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决定了经济发展质量。在信息化时代,要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充分发挥数字信息产业的关键性作用。本文基于200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从供给侧来看,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通过产业发展效应和创新效应两方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在需求侧方面,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通过优化信息需求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异质性分析发现,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在不同地区、市场环境、城市规模、行政等级、经济发展阶段和服务业发展阶段的城市中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具有明显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合理制定和推行信息产业相关政策,有利于促进产业数字信息化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和供给质量,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奕  夏杰长  
畅通国内大循环、增加需求的内生动力,应紧紧围绕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来展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我国服务消费比重不断接近商品消费,并呈现消费分级、需求渐趋理性的趋势。在围绕到店消费的信息服务形成完整闭环的大背景下,数字化平台已然成为承载品质生活与理性购买决策的载体。平台通过增进服务供需匹配扩大了贸易范围,通过增加新业态和新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有利于供给方透过数字生态系统挖掘服务消费潜力。为此,应从监管方式转型、生态体系打造、助力开放式创新、治理虚假评论等方面入手,推动平台经济成为驱动消费的长效动力,促使其更好地发挥畅通服务消费内循环的重要作用。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密  刘霞辉  
本文以劳动价值论和古典—马克思增长分配曲线为理论基础,以古典—马克思工业时代、新古典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历史变迁为背景,通过资源配置的框架从单一变量到双元变量,同质性劳动拓展为异质性劳动,交换价值的形成从外生到内生的三层递进分析发现,时代的演进是供给侧根据不同市场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的创新来破除需求侧制约的过程。主要结论有三个。第一,市场条件是引发供给侧变化的主导变量。从古典—马克思工业时代到新古典工业时代再到互联网时代,市场条件正从超额需求转向饱和需求,这种结构变化决定了交换价值将取代使用价值成为资源配置的关键方式。第二,在新古典交换价值偏向型逻辑下,供给侧主要依靠价格这一量的外在形式指导生产,然而随着饱和需求的出现,价格越来越难以解决外生于生产环节的事后资源配置风险。第三,互联网是偏向事前交换价值的资源配置方式,可以有效将供给侧的认知性劳动内生化于价值决定过程,提前解决供给对象、供给内容和供给数量的精准认知,破除供给侧价格对需求侧快速变化响应滞后的制约。当前互联网对传统业态的颠覆式冲击已经彰显互联网认知性劳动超越工业时代的价格进行资源配置的趋势,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深刻理解这一时代变迁,摆脱单纯以价格等技术参数为先导的传统西方工业经济资源配置束缚;回归劳动价值论,加快释放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认知性劳动活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道路。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贺佳  马海涛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快速蔓延、经济逆全球化等国际形势,中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形成该格局的前提之一是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通。在“减税降费”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基于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角度研究减税政策对经济内循环的影响。文章首先使用“价格法”计算了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程度;然后,利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研究减税政策对上述三种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影响。研究表明,从生产要素流通的角度看,大规模减税政策的实施不利于经济内循环的形成;生产要素流通的外溢效应加剧了减税政策对经济内循环的不利影响。有鉴于此,文章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压力,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效率;二是中央政府要加强引导,地方政府要认清定位。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张蕊  
6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共同举办的"NAES宏观经济形势季度分析会(2016年2季度)"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分析了当前服务业发展、财税运行、物价总体走势、内贸流通、房地产市场等问题,并就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发表了观点,研讨了应对经济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雪敏  董乃斌  
本文借鉴FDI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成果,构造了基于1997—2013年西部11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内生增长联立方程组,并引入相关循环累积效应度量指标进行研究。经验研究了FDI和西部经济增长的内生性作用机制;发现循环累积因果机制在西部发展中显著存在,但涓流效应正逐渐显现;基础设施、城市化水平以及对外开放度显著影响外商投资热情;政策红利在西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十分显著;资本要素对西部经济增长作用重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妙子  
促进循环经济建设,是确保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我国国民经济稳健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颁布,是我国循环经济政策法制化的开端。我国地方和部门在制定循环经济政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完善循环经济政策要立足国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注重运用经济杠杆调控,要注重政策的可操作性,要充分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国印  
循环经济是全面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机制和能量梯级利用规律而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和寿命周期成本最小化、价值最大化,从而以最低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技术经济模式。分别从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系统论、经济学、价值工程、哲学和技术进步等角度来看,循环经济都表现出一定的特质,从而使其在本质上成为:(1)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的自循环经济;(2)环境友好型经济;(3)全生态仿生经济;(4)良性超非线性经济;(5)实现技术资源、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综合优化配置的可持续性经济;(6)全功能、低周期寿命成本(高价值)经济;(7)方法论经济;(8)消除技术进步非对称性的理想路径,人类技术经济思维方式革命、技术经济范式革命和环境保护范式革命。对于循环经济本质的认识能够使我们获得许多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润葵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祥国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类自身、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这个整体大系统内,在企业生产、资源投入、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把依赖资源消耗的传统的线性增长经济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文章认为,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是"3R"原则,生态安全原则,风险防御原则,责任分担原则。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黄英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以后较长时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在供给侧改革的导向下,我国财税政策调控也面临着重大调整。本文结合供给学派的理论主张,分析了供给侧改革对财税制度的作用机理,然后结合我国现行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探讨了两者的政策效果和现实影响。最后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导向下,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调整方向,即财政政策调控的范式将由总量调控转变为结构性调控,税收政策将以降低企业生产税负为重心,深化结构性税收改革。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周天勇  
自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最高位下行至今,国内外学者就中国经济下行原因发表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国内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供给侧的治理方案。然而,对此,国内外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甚至是否定的看法。本文认为,人口增长的下行,滞后20年导致消费需求的递减,上年的生产能力不能及时出清,发生连续的过剩;而人口市民化滞后,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且土地等财富收入向城镇居民和高收入者流动集中,其边际投资率较高,扩大生产能力较强,而农村居民和城镇非户籍人口收入水平较低,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形成生产过剩,导致了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