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19)
2023(13656)
2022(10990)
2021(9901)
2020(8337)
2019(18510)
2018(18002)
2017(35100)
2016(18295)
2015(20578)
2014(20382)
2013(19570)
2012(17599)
2011(15724)
2010(15564)
2009(14195)
2008(13014)
2007(10882)
2006(9580)
2005(8519)
作者
(48692)
(40890)
(40543)
(38840)
(26072)
(19232)
(18564)
(15898)
(15570)
(14094)
(13893)
(13592)
(12759)
(12670)
(12660)
(12324)
(12165)
(11688)
(11686)
(11549)
(10166)
(9701)
(9585)
(9517)
(9360)
(9128)
(8703)
(8493)
(8080)
(7819)
学科
(96774)
经济(96689)
管理(50572)
(46227)
(37363)
企业(37363)
方法(36594)
数学(32253)
数学方法(31886)
中国(22867)
地方(21959)
(21160)
业经(19383)
(18525)
(17537)
(14921)
贸易(14912)
(14478)
农业(14231)
(13804)
地方经济(13731)
(13630)
金融(13629)
环境(12768)
理论(12391)
(12116)
(11870)
银行(11856)
产业(11603)
(11473)
机构
大学(256380)
学院(256029)
(119443)
经济(117440)
管理(99935)
理学(86589)
研究(86224)
理学院(85710)
管理学(84325)
管理学院(83815)
中国(64472)
(51576)
(51042)
科学(47808)
财经(41549)
(40346)
中心(39710)
经济学(38907)
(37979)
研究所(36613)
(36168)
经济学院(34860)
(34539)
(33326)
业大(33197)
师范(33039)
北京(31656)
(31332)
财经大学(31023)
(28518)
基金
项目(174916)
科学(140351)
研究(131246)
基金(129932)
(111512)
国家(110644)
科学基金(96983)
社会(88294)
社会科(83910)
社会科学(83892)
基金项目(68157)
(66794)
教育(60357)
自然(59484)
自然科(58175)
自然科学(58165)
自然科学基金(57103)
(55562)
编号(51822)
资助(51658)
成果(41380)
(39591)
重点(39383)
(38884)
国家社会(38031)
(36698)
教育部(35202)
课题(35028)
人文(34633)
创新(34406)
期刊
(131451)
经济(131451)
研究(77784)
中国(44002)
(39031)
管理(37998)
学报(33928)
科学(32792)
(31570)
大学(27487)
学学(25909)
教育(24233)
技术(23818)
(23243)
金融(23243)
经济研究(22630)
农业(21637)
财经(21254)
业经(19617)
(18496)
问题(17493)
(14719)
国际(14527)
技术经济(13764)
世界(13045)
统计(12658)
商业(11690)
理论(11513)
(11381)
现代(11380)
共检索到376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苏冠英  
美欧发达经济体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相对获益"受损者"角色导致其国内保守主义抬头,而相对剥削感的代际累积性增强又不断酝酿出对全球化不满的民粹力量,二者合力生成了这股反全球化逆流。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局部退潮和经济区域化的持续加深是当前全球化进程调整的双重表现。凝聚多边主义的全球共识、贯彻均衡共享的发展理念、构建层次分明的循环网络和顺应潮流地推动国际经贸体制改革是应对全球化进程调整的争取方向和战略抓手。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邓维  宋国栋  
今天,经济全球化尽管表现强劲,但它仍是一种背景力量,相对而言,经济民族主义是一种主导力量。经济民族主义虽然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压制,但它仍可以进行强烈反弹,甚至一定程度上破坏和推延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主义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核心在于经济全球化刺激了经济民族主义新形式的出现,经济民族主义内涵获得了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建军  田光宁  
经济全球化进程伴随着国际规则制度的更新与变迁 ,发达国家主导了全球化国际规则 ,承担了较少的成本 ,获得了较多利益 ,发达国家内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为争夺新全球化规则主导权和进入权而进行斗争。以科技为中心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上游产业控制下游产业 ,人力资源取代自然资源 ,超级国际垄断资本挑战民族资本等特征 ,使原有的富国剥削穷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判断发生了变化 ,世界大规模战争的诱发因素被遏制 ,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发展差距拉大成为新的国际不稳定因素。中国应正确评价自己的国际地位 ,正视经济全球化现实 ,参与国际合作 ,在新国际秩序规则构建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孙伊然  
探究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稳定性的影响,可以采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展开分析。全球化进程中潜在的社会冲突是影响经济发展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渠道,伴随全球化而来的收益分配与风险分担的不对称性越强,冲突的可能性就越高,经济发展就越难以保持稳定。社会群体的实力结构与国家权力机构的反应,这两个因素合起来决定了国内各群体的损益状况与潜在的冲突水平。有效的冲突管理机制对经济发展稳定性有显著的积极效应,因此,政府需要以收入再分配的方式来平衡各群体之间的差距,维持乃至增进社会凝聚力,这正是中国妥善应对全球化进程、趋利避害的关键。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田华峰  
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会带来以全球环境恶化为表现形式的市场失灵的扩散化。传统经济学纠正市场失灵的建议只适用于国内的环境问题 ,而国际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由于涉及到国际关系问题而更为复杂。本文尝试以微观经济学与国际政治学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一种分析框架来探讨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与全球性环保困境的根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惠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思潮的交织进一步凸显了健全"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机制的重要意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积极协调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如何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作用。一些西方国家面对资本无序扩张带来的贫富差距拉大、垄断和恶性竞争加剧而无能为力,充分揭示了政府与市场双失灵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危害。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很难实现有机统一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党—政府—市场"三位一体机制是实现"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前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则是重要保障。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有效路径就是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改革市场准入制度、释放中小企业活力,将政府监管与市场优势有效结合。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胡必亮  鄢姣  刘清杰  
格泽高滋·科勒德克是波兰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曾两次出任波兰副总理兼财政部长,被称为波兰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遵循着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传统,科勒德克在全球化问题上做出了杰出贡献。本文首先阐述科勒德克对全球化发展必要性的研究,包括全球化的定义以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其次介绍他对全球化时代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以及如何实施更为有效的全球治理问题的研究;再次论述他所提出的全球化的新理论基础——新实用主义理念,包括其内涵与应用;最后重点讨论他对全球化新的发展方向和中国在全球化中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科勒德克因其特有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双重身份,对政治经济学框架下的全球化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给出了自己对全球化发展的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刘杰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性的趋势,不仅外化于世界经济领域,在主权国家仍然构成国际社会最基本的行为主体的今天,经济的全球化必然会投射到政治、安全和文化等领域,外化出浓厚的政治和战略色彩。简言之,经济全球化给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具有破坏性和解构性,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以“国家中心主义”为基础和前提的国际关系理念,国际关系中日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另一方面,它也具有建设性和再造性,经济的全球化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推动着国际关系在体系结构、秩序模式、制度规范和决策程序的全方位变革,这就不仅直接推动了国际秩序的结构性重构,也为国际关系在制度和机制层面的创新注入了...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佟家栋  刘程  
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长河看,以大宗商品价格趋同为标志的经济全球化过程经历了两个高潮期和两个中断或调整期;逆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生长出反对全球化的要素。当这种力量足够大时,代表这种力量的政党会在选举中执政,将反全球化付诸逆全球化的政策或行动之中;从世界角度看,逆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正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倡导者,英国和美国分别都扮演过全球化倡导者的角色,它们也分别在两个逆全球化的调整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从一国内部的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选择的转换中,伴随全球化过程不断拓展,受损的利益集团及其受损程度,在规模和深度上积累起来,成为逆全球化的发动者、倡导者和支持者,它们反对全球化的实质是反对由全球化带来的要素收入的变动;在第二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国公司将生产过程推向全球带来了一些利益集团在就业以及收入机会的丧失,导致其不惜支持会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不确定性的政府和政策;从国家层面看,这种不确定性来自于政府在"全球化的不可能三角"中更倾向于选择保护主义,这是政府付出较小代价的战略。美国对逆全球化的纠结来源于自己所建立的国际经济秩序成为保护和鼓励其他经济体获取国际经济合作利益的保护伞。因此,它的目标既是要求世界补偿过去的损失,又要建立能够保护自身利益的新秩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惠  
发达国家为了追求本国资本利益最大化逐渐成为逆全球化的鼓动者,且使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面对"逆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主动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构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全球化"方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新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和新型大国关系,继续推进开放发展和高质量经济建设,以"中国方案"参与新一轮全球化规则构建与治理。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宝林  
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 ,相互联系的行为体之间纷纷通过区域化手段参与经济一体化并进行“博弈”。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 ,世界经济区域化是机制、利益、文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资源整合的产物 ,它是解决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要素自由流动与国家界分产权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亦将继续成为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并行发展的理论依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朝科  
全球环境问题的形成,可以理解为自利者(民族国家、厂商、家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负外部性的累积和放大并超过环境自净力的结果。全球环境是国际性公共产品,它不能用"俱乐部产品"的方式来进行生产和提供,只能依赖于建立一套有约束力的国际间联合生产体系,并重新设计现代商业和工业的运行规则。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超  
从南方国家到“全球南方”概念的历史演变,既体现了全球化条件下南方国家的发展问题被置于全球视角下,也反映出南方国家的内涵从以经济内涵为主转变为经济内涵和政治内涵并重的新格局。经济内涵主要表现在发展合作上,包括发展援助、发展议程和发展筹资三个方面。而政治内涵突出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在大国竞争中的战略自主,既包括短期内不盲目跟随西方国家,也包括长期内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应对全球南方崛起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坚持自身发展中国家定位,淡化“全球南方”的领导权之争,夯实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利益与价值基础。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宋宪萍  周钊宇  
全球价值链作为世界经济的研究框架和出发点,将国际经济的宏观图景与特定公司的微观透视结合起来,使各个参与者在充分享受专业化分工和发挥各个环节比较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风险的传导与传播,并使风险随着生产网络链条的扩张而不断放大与扩散。全球价值链风险分别通过数字化技术放大机制、中间品交易放大机制、订单库存放大机制使风险的放大成为可能。对于全球价值链中风险放大的根源,需从资本逻辑中进行学理疏通和规律寻绎。一般利润率下降趋势使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资本逻辑导向的世界经济金融化与空间化并不能解决一般利润率的下降,反而放大了风险。基于资本逻辑的风险治理和防控显然无法通过跨国公司主导的风险衍生系统的自适应来化解,只有通过对资本关系的根本变革,才能实现全球增长共赢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