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92)
2023(17712)
2022(14408)
2021(12975)
2020(10950)
2019(24505)
2018(23936)
2017(46518)
2016(24720)
2015(27207)
2014(26911)
2013(26487)
2012(23778)
2011(21288)
2010(21239)
2009(19890)
2008(19187)
2007(17183)
2006(15236)
2005(14009)
作者
(68491)
(57670)
(57337)
(54428)
(36716)
(27255)
(25873)
(22204)
(21867)
(20183)
(19696)
(19285)
(18355)
(18261)
(17764)
(17565)
(17232)
(16564)
(16539)
(16280)
(14241)
(13973)
(13834)
(13374)
(13041)
(12872)
(12530)
(12155)
(11309)
(11122)
学科
(130396)
经济(130280)
(93983)
管理(85301)
(84545)
企业(84545)
方法(50988)
数学(41556)
数学方法(41141)
业经(35566)
(32782)
(32347)
中国(29824)
地方(27508)
农业(23385)
(23265)
财务(23213)
财务管理(23184)
企业财务(22036)
(21549)
(20694)
技术(20424)
理论(19638)
(19635)
(18380)
贸易(18369)
(18352)
(18100)
(17819)
(17758)
机构
学院(361427)
大学(356696)
(163447)
经济(160657)
管理(144278)
理学(124333)
理学院(123048)
管理学(121240)
管理学院(120535)
研究(116099)
中国(89797)
(73315)
(72877)
科学(66975)
财经(59299)
(56160)
(54201)
(53906)
中心(53038)
经济学(51738)
(51564)
研究所(50598)
业大(47053)
经济学院(46455)
(45273)
师范(44890)
北京(44854)
财经大学(43791)
(42622)
(42036)
基金
项目(238320)
科学(192877)
基金(177863)
研究(176402)
(152753)
国家(151471)
科学基金(134113)
社会(118667)
社会科(112826)
社会科学(112799)
基金项目(93973)
(92670)
自然(84382)
自然科(82560)
自然科学(82547)
自然科学基金(81125)
教育(80233)
(76365)
资助(70937)
编号(69257)
成果(54303)
重点(53477)
(53190)
(52462)
(51885)
国家社会(50542)
创新(47930)
课题(46980)
教育部(46813)
人文(46503)
期刊
(186784)
经济(186784)
研究(107861)
中国(62915)
(60019)
管理(59439)
科学(48057)
学报(47533)
(47293)
大学(37958)
学学(36161)
技术(34680)
农业(32396)
(31851)
金融(31851)
财经(31503)
经济研究(30501)
教育(30289)
业经(29925)
(27366)
问题(24486)
技术经济(21730)
(19089)
统计(18092)
现代(18018)
(17920)
世界(17761)
商业(17715)
(17109)
财会(15728)
共检索到5348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菊新,罗静  
企业是地域空间结构重要的微观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企业网络通过对企业管理费用、交易费用和不对称信息状态的影响成为地域空间结构重组的重要力量 ,其空间效应有多种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空间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从制度、区位和心理预期等方面实施基于企业网络的策略性行动 ,并综合利用市场机制、政府规划、企业网络和公众的力量进行地域空间结构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盛科荣  王云靓  樊杰  
利用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数据建立起2005、2010和2015年3个时期的城市网络,研究了生产分割环境下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及其发育机理。研究发现:近10年来中国城市网络的关联程度显著增强,但是网络关系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路径依赖和分层结构特征,导致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呈现"核心—边缘"模式的演化过程;经济规模、政治权力、知识资本、网络设施对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出度扩张效应、入度聚敛效应、出度聚敛效应深刻影响着城市网络度中心性格局的生长发育,互惠链接、2-路径、传递性三方关系、历史上形成的关系格局也是城市网络链接关系演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择优链接、网络闭合和网络邻近机制是城市网络复杂性和有序性的基础,路径依赖机制倾向于强化历史上形成的城市网络关联格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旭  余方正  徐良佳  
论文通过对230家"新三板"文化产业挂牌企业总部—分支机构关联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对文化产业视角下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比较文化产业城市网络与其他类型城市网络的差异性,并探索影响文化产业城市网络空间格局的经济社会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文化产业挂牌企业地理分布呈现出地域分散但数量集中的特点,城市网络空间分布高度不均衡,并未表现出常见的"菱形结构";②网络核心节点以东中部发达城市以及少数具有特殊资源的城市为主,多数城市的对外输出能力有限;③城市网络扩散以核心节点城市间的等级扩散为主,邻近城市间的扩散效应不明显,同时本地网络(即城市内部网络)对文化企业组织结构的贡献度低于跨地域网络;④不同类型文化产业在网络结构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反映其市场需求和发展条件的不同;⑤地方政府作用和城市产业结构是影响中国文化产业企业布局和网络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则较为不明显,反映出中国文化产业的独特性。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世豪  
文章从新经济地理学和传统的经济地理学角度,从企业网络在区域中的空间结构分析入手,对基于跨国公司作用下的企业网络空间结构的二种模型:企业网络的内生空间集聚模型和企业网络的外部规模经济空间分布模型及其形成机制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每一类型可分布在同一区域内或不同区域中;并均在企业生产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及存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前提条件下形成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新经济的出现必然会给人类的产业活动带来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结果在空间上的体现将赋予经济地域新的诠释。其核心、外围、网络及三者的组合关系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由它们构成的经济地域空间结构也将以全新的景观展现给世人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慕继丰  冯宗宪  李国平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慕继丰  冯宗宪  李国平  
基于企业网络的经济和区域发展理论是一种有关区域和经济发展的新理论。该理论主要侧重于从中观层次来论述和说明区域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的持续竞争优势取决于该区域能否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企业网络 ,并且促使新企业网络的形成和现有企业网络升级的能力。基于企业网络的经济和区域发展理论可以用来指导和制定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涂建军  朱月  李琪  刘莉  向文  
以长江经济带129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运用城市综合实力指数模型测度其综合实力并划分实力等级,通过经济辐射场强模型和线性平均方向模型分别测度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和方向,以揭示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特征,最后采用加权Voronoi图模型划分城市影响区。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城市实力等级数量上呈"2+5+13+109"金字塔型,空间上核心、次核心、节点城市呈带状和点状集聚在长江干流沿线及干支流交汇处,边缘城市呈块状集聚在上中游,形成以上海为"火车头",以重庆、成都、武汉、苏州等为"动力车厢"的动车组式城市网络空间格局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范红忠   胡杨   王馗  
本文结合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库和县域人均GDP数据,综合考虑城市内部区域经济活动和人口密度构建了衡量城市多中心化水平的综合指标,并实证检验城市内部多中心结构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GVC)升级。研究发现:城市内部多中心结构有助于提升企业GVC地位。机制分析表明,多中心结构主要通过效率提升路径助力企业GVC升级,具体来看,多中心结构提升了劳动力配置效率、国内中间品效率以及技术溢出效率。此外,均衡的多中心分布、主中心与次中心的邻近、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要素流动水平的提升均有助于强化城市多中心结构对企业GVC地位的提升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中国城市发展实践中依托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攀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涂建军  姚兰  王静松  张爽  汪世豪  
企业作为市场敏感度更高的经济主体,推动着要素资源在城市群地区流动,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群企业网络。文章以上市公司总部与分支机构的跨区域关联作为城市群流空间网络的表达参数,利用空间可视化、R语言、社会网络分析等手段,对2005—2020年成渝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刻画,结果发现:(1)与重庆和成都的两个核心城市空间邻近性长期主导着成渝城市群企业流空间格局及其演变,但有效次核心城市仅出现在成都周边的德阳市,城际企业流的多向交叉关联驱动成渝地区中部“塌陷”现象逐步缓解,北部、南部的边缘化“窘境”有所改善;(2)2010年后,位于非中心城市的上市公司其分支机构倾向从重庆转向成都,致使成都的结构性网络权力强度“超车”重庆,且不断压缩重庆的经济腹地;(3)虽然各城市的企业中心性位次有所变动,但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对其他城市派生出的企业分支机构的获取及控制权力始终具有优势,成都企业的跨区域分布更为活跃;(4)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会根据资本逐利需要不断重构其企业流网络,驱动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由“单核主导”向“双核鼎立”、再向“多核均衡”演化,同时核心层与次核心层节点城市数量增多,边缘层节点城市数量减少,符合空间自组织规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亚飞  陈佩佩  陈东  
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是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人类社会空间组织结构有机耦合的复杂结构。文章通过对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与作用机理的理论探索,从人口经济集疏的视角,对维持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有序化演变的主体功能区划一张图进行了系统解析,从国家、大区域和省级等不同层级分别测度了地域功能空间梯度结构、地域功能点—轴结构、地域功能核心—边缘结构的演变特征,并从人口经济的空间集聚与均衡过程、功能区近远程耦合和相互作用、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响应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解析。研究发现:中西部与东部之间、靠近轴线与远离轴线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不同功能区之间较大的经济差距和社会福利差距总体呈缩小态势,促使人口进一步从中西部向东部、远离轴线向靠近轴线区域、边缘区域向核心区域、农业和生态地区向城市化区域进一步集聚,人口的集聚程度要高于经济集聚程度,人口与经济呈现均衡的趋势;区域经济以及社会福利的差距导致的人口经济的空间集聚与均衡过程,是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在流域、湾区等生态系统整体性大背景下,不同区域之间生态功能服务过程以及人类需求多样化下社会系统中商品、贸易、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促使区域间产生更加复杂多元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近远程耦合效应,是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由以往促进产业分工合作与经济系统空间组织向兼顾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地域功能完整性拓展的区域一体化区域政策,以及注重政策分类落地与精准化的差异化区域政策与政府调控是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有序演变的重要保障。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修颖  
空间结构重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TFP)的有效途径 ,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与产业结构重组同样重要的意义 ,空间结构重组主要包括要素重组和状态重组两部分。要素重组从节点、通道、流、网络和等级五方面进行 ;通过调整各组成要素的“配比”和相互关系 ,使区域空间结构状态实现最优。空间结构重组具有显著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处于不同的空间发育阶段的区域 ,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要素贡献度是不一样的 ,空间结构重组的要点和实现机制也不同 ,因此具有相应的不同地域性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顾朝林,陈果,黄朝永,甄峰,潘伟宗,沈建发,朱剑如,黄钧荛  
近年来 ,经济全球化正在促进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重构和转移。深圳作为中国大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地区 ,必然会或多或少接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本文基于三方面的考虑 ,提议深圳市政府在建设深圳高技术园区的基础上 ,应尽快开拓以发达制造业为主体新工业发展空间。首先 ,港澳回归后 ,深圳作为“边境”城市的区位效应明显衰减 ,深圳市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将龙岗大工业区及东部工业组团定位为深圳市未来的现代化工业基地 ;第二 ,改变现状“三来一补”中小企业为主的制造业布局格局 ,在龙岗大工业区及东部工业组团布置大、特大型工业项目 ,逐步将其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基地 ;第三 ,与经济全球化、世界产业结构高度化节奏同步 ,为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重构中科技含量高的制造业向深圳转移准备空间。全文就该新工业空间开拓进行宏观分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庞晶  叶裕民  
论文认为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归根结底是微观经济主体,尤其是企业的生产行为和区位选择行为推动的。企业对生产组织和空间布局的不同选择,直接影响着两种不同的空间发展模式——集中化和分散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动了生产技术方式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演进,对企业区位选择、产业的空间布局,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和空间组织产生了重要影响,都市圈、城市群成为当今先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重要空间载体。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劳昕  王彦博  沈体雁  
本文综合运用交通网络和经济网络来研究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为中国城市体系网络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已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重庆为中心的菱形城市网络基本骨架,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呈现由中心城市向外依次递减的空间圈层结构;相对而言,交通网络有助于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经济网络则有助于形成经济集聚,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可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提供理论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