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74)
- 2023(20065)
- 2022(16798)
- 2021(15353)
- 2020(12975)
- 2019(29429)
- 2018(29210)
- 2017(55471)
- 2016(30508)
- 2015(33912)
- 2014(33896)
- 2013(33549)
- 2012(31133)
- 2011(28230)
- 2010(28327)
- 2009(26187)
- 2008(25264)
- 2007(22533)
- 2006(20194)
- 2005(18152)
- 学科
- 济(136263)
- 经济(136119)
- 管理(83065)
- 业(77993)
- 企(63293)
- 企业(63293)
- 方法(52539)
- 数学(45057)
- 数学方法(44536)
- 中国(35535)
- 农(35039)
- 学(32491)
- 地方(31784)
- 业经(29985)
- 财(29510)
- 制(24340)
- 农业(23662)
- 贸(21933)
- 贸易(21917)
- 易(21170)
- 理论(20451)
- 融(19473)
- 金融(19464)
- 和(19418)
- 环境(19368)
- 银(19156)
- 银行(19069)
- 技术(18646)
- 体(18450)
- 行(18283)
- 机构
- 大学(438047)
- 学院(434890)
- 济(178173)
- 经济(174501)
- 管理(163151)
- 研究(160206)
- 理学(140443)
- 理学院(138722)
- 管理学(135986)
- 管理学院(135233)
- 中国(116765)
- 科学(101874)
- 京(95788)
- 所(83522)
- 农(82764)
- 财(78782)
- 研究所(76463)
- 业大(70653)
- 中心(70208)
- 江(68954)
- 农业(65253)
- 财经(62475)
- 北京(60218)
- 范(58305)
- 院(58141)
- 师范(57538)
- 经(56652)
- 经济学(54075)
- 州(52700)
- 省(49525)
- 基金
- 项目(297681)
- 科学(231679)
- 基金(214318)
- 研究(210637)
- 家(191115)
- 国家(189585)
- 科学基金(159566)
- 社会(132385)
- 社会科(125316)
- 社会科学(125278)
- 省(117126)
- 基金项目(113022)
- 自然(105159)
- 自然科(102644)
- 自然科学(102609)
- 自然科学基金(100742)
- 划(99061)
- 教育(95602)
- 资助(88122)
- 编号(83750)
- 成果(68294)
- 重点(68102)
- 发(65039)
- 部(64279)
- 创(61154)
- 课题(59459)
- 创新(57199)
- 科研(57015)
- 计划(55989)
- 国家社会(54735)
- 期刊
- 济(203576)
- 经济(203576)
- 研究(131325)
- 中国(89076)
- 学报(80612)
- 农(75516)
- 科学(70555)
- 管理(62188)
- 大学(59411)
- 财(58974)
- 学学(56094)
- 农业(51064)
- 教育(47769)
- 融(37904)
- 金融(37904)
- 技术(37026)
- 经济研究(33521)
- 业经(31874)
- 财经(31262)
- 业(27075)
- 经(27032)
- 问题(26336)
- 版(22056)
- 科技(21913)
- 图书(21672)
- 技术经济(21663)
- 业大(21209)
- 贸(19876)
- 资源(19263)
- 现代(19225)
共检索到6585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海燕 沈玉芳
以日益增长的跨国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主要潮流。由跨国公司推动的经济全球化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分工体系,由此在空间上形成了“马赛克”式的全球经济网络体系。这一体系一方面将全球经济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又造成经济活动在城市带集聚,使得城市带成为全球经济网络的基本结点,其经济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对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结构一体化和高级化的影响,运用经济模型具体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对本地区产业结构一体化和高级化的作用和机制,由此提出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一体化和高级化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兆德 陈素青 王慧
本文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指出一体化的条件日趋成熟,并分析了影响一体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社会经济一体化的模式及其战略对策。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社会经济一体化 模式 对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崔大树
目前 ,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特征。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体化发展 ,可以形成强大的集聚与扩散效应 ,并促进更大空间范围新型工业化的进程。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已经具备高新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但也存在着若干限制性因素。从空间经济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角度看 ,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优化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二级城市的发展速度、促进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加强制度建设以促进一体化发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顾江
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是大力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又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但体制转轨和历史遗留等原因造成长江三角洲文化市场一体化水平程度不高,而且这些市场分割因素将会严重阻碍长江三角洲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该文从文化产业经济学视角,采取层次分析法(AHP),通过准则层、领域层、指标层三个层次指标的划分来确定指标体系的结构,并结合德尔菲法请有关专家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构建长江三角洲文化市场一体化综合评价体系对长江三角洲文化市场一体化进程和水平进行研究,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文化市场 一体化 指标体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宋巨盛
长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之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客观上使长江三角洲区域迫切需要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尤其在区域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发展、区域统一大市场建设、区域主要城市之间的点轴开发及区域城市的网络化发展方面更要注意加强协调与交流。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一体化 协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甄峰,张敏,刘贤腾
全球化、信息化正日益成为影响区域与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长江三角洲而言,这一新的动力机制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正逐步显现。文章首先从全球化角度分析了跨国公司及全球资本流动对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指出跨国公司及全球资本流动加速了区域极化,并带来了区域与城市空间功能重构。其次从信息技术与知识创新角度分析了长江三角洲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以及信息通讯网络、人才等智力资源对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在空间分布上明显不均衡,沪宁沿线及沪杭甬沿线的新的空间增长极出现。而远程通讯网络和智力资源的空间差异则进一步加速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空间结构的转型。文章最后指出,全球化、信息化已经对长三角区域空间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空间关系正被建立,同时,沪宁杭沿线城镇开始向以信息、知识活动为主的智能发展走廊演化,空间结构的内部联系更趋紧密。
关键词:
全球化 信息化 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建军
本研究通过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时间序列下的上海和周边区域间经济关系的起伏过程的分析,揭示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动力。认为,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是由于区域内部各次区域间商品和要素流动密度不断增加而产生的区域整体化趋势增强的过程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由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出来的产品和要素的跨次区域流动是最主要的因素。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产业分工以及空间距离、要素流动网络和制度成本是影响要素流动并和其形成互动格局的主要解释变量。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内生于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并与之形成互动,由此认为: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应该更多的依靠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和民间力量,政府部门...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一体化 要素流动 产业分工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光杰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优化经济结构,理顺经济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及主要的制约因素,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制度一体化。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区域经济 一体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史晋川 谢瑞平
一、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和条件 1.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既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之一,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之一。规模经济主要与成本不可分性、规模因素扩大、专业化、大规模资源、生产技术的改进以及学习效应相关。研究表明,当各子区域的经济实力达到某一水平状态时,区域经济一体化所显示的规模效应更为强烈。从宏观上说,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崛起了一批经济快速增长、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城市群。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庄士成 朱洪兴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制度瓶颈,表现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化程度低,与行政区划相关联的制度安排以及基于市场经济合作制度的缺失割裂了区域市场,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推进区域合作的制度化。区域合作制度的供给主体是政府,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是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构建区域合作制度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竞争与合作、市场与政府等几方面的关系。基础制度环境、规划和政策、制度实施机制形成区域合作制度的基本架构。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区域经济一体化 制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殿发 杨晓平 童亿勤
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旅游空间的连续性以及区域文化的相似性奠定了长三角旅游合作的基础。推动长三角旅游经济一体化,需要从观念、机制和措施等方面进行创新。观念更新是长三角旅游合作的关键,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历史文化为线索,以交通为纽带,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和联动,统一市场建设,整体形象营销,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以上海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完善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加快制定旅游合作规划,加大旅游市场拓展、项目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共同构建长三角旅游经济圈。在长三角旅游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必需加强政府的合作和联动,打破地区分割,加强统一市场建设;同时,加强地区间发展的协同和协调,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以旅游圈的旅游资源为背景,以历史文化为脉络,以交通为纽带,针对圈内外市场特点,推出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与线路,实现多样化产品形式,构建若干个主题不同、功能互补的旅游业圈。长三角旅游合作要取得成功,必须有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和保障措施。通过旅游资源的重组和共享、旅游产品的更新和提升、区域旅游功能分工、客源市场的共同开拓与互换、联合促销、旅游企业之间的优化组合以及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的构建等,长三角范围内不同城市的旅游产业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
长三角 区域旅游 旅游经济 旅游合作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先华 郭际 王丹晖
长三角一体化主要是指在长三角区域内的资源、要素、人才、产品等能够自由流动,以及工业、金融、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包括生产和销售)方面的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要求政府调整职能,尊重企业的选择,放开企业在区域内不同地区的流动,因此共同市场建设首先是政府行为。各地方政府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长三角的区域合作,消除行政壁垒,充分发挥区域整体优势,才能提高整体的竞争力,达到共赢的局面。
关键词:
长三角 一体化 行政 思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彩国 陈芝慧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相似,各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皆以加工工业为主,而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结构的调整线路又比较接近,由此导致各城市之间在资源和市场方面展开激烈争夺。但也应看到,"重复建设"不仅产生了经济发展所需的竞争局面,而且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而言,如能将其正确引导,"重复建设"还会成为走集群发展和经济一体化道路的重要基础。而该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动态也表现出了产业间水平分工和集群发展的趋势。本项研究表明,区域内经济结构虽然相似,但发展水平却存在地域差异,这为区域分工与合作提供了可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闫东升 孙伟
在落实“双碳”目标、推进城市群战略背景下,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区域扩容,对城市碳排放强度有何影响?本文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扩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多角度探讨一体化区域扩容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模型、调节模型分析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一体化区域扩容能够显著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且考虑平行趋势、内生性、外部冲击、差异化碳排放估算方法等的稳健性检验依然显著。(2)一体化区域扩容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呈现多重异质性,如时间上城市加入协调会时间越长、对碳排放强度下降促进作用越大,区域上加入协调会对苏皖城市影响呈显著负效应、浙江城市影响呈不显著正效应,城市类型上加入协调会对高等级城市碳排放强度下降促进作用强于一般城市。(3)加入协调会带来的市场一体化深化、产业升级加快、绿色创新技术提升、协同治理深化等,是一体化区域扩容驱动城市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重要机制,且城市市场化程度提升、产业高级化推进,能够放大一体化区域扩容对城市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验证了通过一体化推动城市群绿色发展的可行性,但也表明推动一体化城市协同发展的政策制定、实施应“因地制宜”。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易会满
在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蓝图上,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区域化将是必然趋势。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目前中国最具经济发展潜力的区域,其金融整体协调联动对于该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立足于寻求长三角地区金融联动的有效策略,深入分析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金融资本流动的实际,通过对长三角15个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以及当地工商银行经营质态的翔实比较论证,剖析其优、劣势所在,探索应如何紧紧抓住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机遇,主动加强与沪浙两地分行合作、交流的近期和中长期联动策略,共同推进工商银行在本区域的新发展。
关键词:
经济一体化 区域金融 金融联动 策略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