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86)
2023(3622)
2022(2998)
2021(2476)
2019(4398)
2018(4284)
2017(8219)
2016(4112)
2015(4677)
2014(4769)
2013(4943)
2012(4938)
2011(4766)
2010(4989)
2009(4862)
2008(4453)
2007(4065)
2006(4038)
2005(3827)
2004(3457)
作者
(12977)
(10984)
(10982)
(10572)
(7164)
(5030)
(4923)
(4175)
(4167)
(4052)
(3882)
(3717)
(3579)
(3487)
(3407)
(3357)
(3283)
(3137)
(3110)
(2948)
(2724)
(2616)
(2595)
(2580)
(2565)
(2501)
(2283)
(2246)
(2108)
(2108)
学科
(46780)
经济(46758)
地方(13979)
管理(11426)
地方经济(11361)
方法(11024)
数学(9919)
数学方法(9897)
中国(7891)
(7745)
(7140)
业经(6863)
经济学(6036)
(6018)
企业(6018)
环境(5084)
(4943)
(4576)
(4552)
金融(4552)
(4546)
产业(4496)
(4357)
(4086)
(4076)
总论(3991)
资源(3974)
信息(3805)
(3696)
银行(3696)
机构
大学(72294)
学院(71898)
(44082)
经济(43421)
研究(29018)
管理(24437)
中国(21638)
理学(20338)
理学院(20075)
管理学(19885)
管理学院(19730)
(17667)
经济学(15629)
(14550)
(14458)
科学(14324)
财经(13973)
经济学院(13669)
研究所(12843)
(12545)
中心(11939)
(11042)
财经大学(10117)
(9838)
北京(9478)
社会(9410)
科学院(9061)
经济研究(9023)
(8962)
师范(8924)
基金
项目(40205)
科学(31937)
研究(30452)
基金(29914)
(25066)
国家(24885)
社会(22570)
社会科(21477)
社会科学(21472)
科学基金(21250)
基金项目(14966)
(14721)
教育(12929)
资助(12532)
(11779)
(11350)
经济(11255)
自然(11137)
编号(10907)
自然科(10849)
自然科学(10846)
自然科学基金(10648)
(10316)
国家社会(10054)
成果(9262)
发展(9185)
(9097)
重点(9083)
(9073)
教育部(8287)
期刊
(58036)
经济(58036)
研究(28156)
中国(13387)
(13368)
管理(11327)
经济研究(10696)
财经(8542)
科学(8218)
学报(8060)
(7627)
金融(7627)
(7602)
问题(7200)
(7071)
技术(6894)
大学(6657)
业经(6490)
学学(6459)
技术经济(5827)
世界(5324)
(5267)
统计(5073)
国际(4730)
经济问题(4697)
经济学(4624)
农业(4505)
改革(4312)
(4312)
经济管理(4290)
共检索到1223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经济人之所以会成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硬核,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主要有两个重要的分水岭。一是,斯密关于"无形的手"之"预定协调"的观点赋予了自利行为的合理性,从而使得"自利"为后来的主流经济学家所片面强调,乃至赋予了个体行为以效用最大化这一偏至诉求。二是,边沁关于效用加总的功利主义原则赋予了个体效用的计量性,从而使得"效用"为后来主流经济学所普遍接受,乃至进一步发展了基于理性计算的数理模型化分析。显然,正是两者的结合,为经济人假设的出现及其在经济学中的支配地位奠定了思想史的基础。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罗丽君  
“经济人”假设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经济个体行为动机的最基本假设。它被认为是一种简单而有价值的经济学智慧。但现实生活中也有大量现象无法用“经济人”假设来解释。为了加强该假设的解释力,经济学家不断拓宽和发展其中心概念的含义,但这样做的一个不利后果是基本概念就往往变得过于宽泛和模糊,从而失去可操作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经济人假设源于功利主义,它实际上是功利主义的内缩和形式主义的僵化,从而导致金钱理性勃兴的产物。按照这种哲学思维,实际上是将社会整体利益视为个人行为的目的,而对个体利益的追逐则是达致这一目的的途径、手段,因而可以将经济人内含的行为机理归结为:"为他利己"。这种行为机理实际上将人类行为的目的和手段颠倒了,也正是受这种思想的支配,造成了社会发展的困境。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静  
“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对人经济行为的基本假设,它是西方经济学的一切理论推导和政策决策的出发点和基础。“经济人”假设历经两个多世纪,在质疑和批判中不断的进行修正和完善,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对“经济人”假设所进行的修正和改进依然没有走出西方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和脱离西方经济学惯用的方法论。本文从回顾西方经济学对“经济人”假设的修正和完善入手,运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唯物史观,从人的本质、社会的历史更替等三个方面来阐述“经济人”假设的硬伤所在,揭开“经济人”假设不科学的面纱。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何大安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正在悄然改变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章认为人工智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已经展露出可建构人工智能经济学的思想端倪。基于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解释人工智能会在哪些方面通过市场机制对厂商投资经营发生作用;厂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提供有效供给和预测需求,厂商在未来普遍采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投资经营选择时,社会经济实践会在多大范围内要求经济学家修正微观经济学基础的理性选择理论、厂商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假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果真会引发经济学革命,经济学家如何探寻人工智能经济学的建构路径等。文章拟依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对以上诸问题作出分析性描述,对有可能在理论上站得住脚的人工智能经济学的建构路径展开研究,以期达到相对前卫的理论认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将经济人视为只关注个人利益的冷淡个体,但早期西方社会更关注集体利益,功利主义也是源于对集体利益的关注。当然,由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功利主义目标本身存在歧义,从而又衍生出了功利主义的两种不同理解:行为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显然,这两种功利主义概念分别为社会科学的不同分支所接受,其中经济学接受了行为功利主义而注重于行为的手段选择,从而最终形成了经济人这一假设。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经济人源于功利主义哲学,功利主义目的是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但是,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功利并不一定是互利的,基于行为功利主义的自利行为并不一定会和谐地实现。其实,现实世界的人具有不同于动物的社会性,其行为也与特定的环境有关,因而具有这样两个重要特点:一者,绝大多数人类行为是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互利主义而非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功利主义;二者,现实社会中的人类行为具有圈层扩展的差序性特质而非经济人所假设的平面和机械的等序结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龚霁茸  费方域  
本文系统介绍了相关的经济学实验和实验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经济学实验表明经济人也有对公平的偏好,即便减少自身的物质利益,对等情况下的经济人一般也会力图达到一个对等的结果。经济人对公平的偏好,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系,不同社会的人群,对公平的理念表现出不同。这种公平偏好,实验经济学家试图从利益均分和互惠(正面和负面)两方面来解释。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靳文志  
经济学的“忧郁”是指 ,以李嘉图、马尔萨斯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对可持续发展一种早期的“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奠基的作用。“经济人”的眼泪是指 ,由亚当·斯密自利性“经济人假说”所导致的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使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只能是“经济人”的眼泪。因此 ,应增强人类的忧患意识 ,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 ,经济学的“忧郁”是防患“经济人”眼泪的重要前提。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清华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经济行为和社会的经济规律,因此,对人性有什么样的假设,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学。"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对人性的高度概括,是经济学的逻辑前提,被称为经济学的"阿基米德基点"。但传统经济学对它做了教条化和绝对化的理解,仅仅研究在资源稀缺条件下静态的、孤立的个人选择,导致了"经济学帝国主义"及对现实中人的经济行为解释力的疲弱。新古典经济学的症结就在于对人性的理解过于单一,没有看到人性是丰富的,并且是在历史中演进着的。因此,经济学必须实现新的转向,从研究既定制度前提下的"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转向对人类的合作与冲突机制的研究。新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的发展昭示着经济学...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贺卫  王浣尘  
从五方面论述了经济人假设遇到的重大挑战 :一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二是西蒙的有限理性说 ,三是威廉姆森的机会主义说 ,四是莱宾斯坦的X低效率说 ,五是诺斯的意识形态说 ;提出了经济人一词已名不符实、应以“效用人”取代经济人的设想。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袁红辉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在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比较严峻的情况下设置的理论经济学,担负着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现实使命。"经济人"假设是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经济人"假设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能否指导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值得商榷。文章从"经济人"的基本内涵、"经济人"对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释力来分析"经济人"假设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适用性,最后指出,应该超越"经济人",寻求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相适应的基本假设—"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复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