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98)
2023(3518)
2022(2908)
2021(2383)
2019(4212)
2018(4069)
2017(7838)
2016(3877)
2015(4404)
2014(4486)
2013(4682)
2012(4664)
2011(4548)
2010(4763)
2009(4647)
2008(4243)
2007(3883)
2006(3850)
2005(3655)
2004(3313)
作者
(12494)
(10622)
(10568)
(10229)
(6892)
(4859)
(4740)
(4049)
(4036)
(3927)
(3739)
(3582)
(3482)
(3326)
(3304)
(3241)
(3150)
(3006)
(2984)
(2859)
(2603)
(2522)
(2513)
(2503)
(2492)
(2430)
(2199)
(2169)
(2047)
(2047)
学科
(46448)
经济(46427)
地方(13879)
地方经济(11332)
方法(10997)
管理(10987)
数学(9971)
数学方法(9952)
中国(7597)
(7357)
(6870)
业经(6735)
经济学(5990)
(5651)
企业(5651)
环境(5079)
(4829)
(4462)
产业(4458)
(4427)
金融(4427)
(4385)
(4258)
总论(3964)
(3962)
资源(3954)
(3866)
信息(3772)
农业(3563)
(3535)
机构
大学(69469)
学院(69425)
(43545)
经济(42919)
研究(28139)
管理(23864)
中国(20991)
理学(19945)
理学院(19696)
管理学(19514)
管理学院(19371)
(17202)
经济学(15497)
(14073)
科学(13867)
(13838)
财经(13658)
经济学院(13568)
研究所(12475)
(12269)
中心(11551)
(10493)
财经大学(9891)
(9516)
社会(9198)
北京(9105)
经济研究(8954)
科学院(8904)
(8323)
师范(8286)
基金
项目(39078)
科学(31182)
研究(29398)
基金(29248)
(24575)
国家(24401)
社会(21982)
社会科(20934)
科学基金(20934)
社会科学(20929)
基金项目(14666)
(14316)
教育(12368)
资助(12324)
(11426)
(11317)
经济(11227)
自然(11066)
自然科(10785)
自然科学(10782)
自然科学基金(10586)
编号(10321)
(10116)
国家社会(9863)
发展(9007)
(8902)
(8865)
重点(8814)
成果(8628)
教育部(8075)
期刊
(57157)
经济(57157)
研究(27116)
(12780)
中国(12556)
管理(11031)
经济研究(10614)
财经(8290)
科学(7866)
学报(7482)
(7390)
(7247)
金融(7247)
问题(7070)
(6784)
技术(6679)
业经(6362)
大学(6184)
学学(6082)
技术经济(5791)
世界(5264)
(5020)
统计(5018)
经济学(4629)
经济问题(4613)
国际(4527)
农业(4365)
经济管理(4242)
改革(4215)
(4215)
共检索到1171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牧  
经济人假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起点,由于其根本性的缺陷,长期以来对它一直存在着大量批评,但是该假说却并未被放弃。运用舍勒对于怨恨的分析可以揭示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怨恨会颠覆正常的价值秩序,产生虚假的价值观。怨恨在现代道德的建构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也渗透进理论活动中,因此经济人假说是怨恨的产物,建立在价值假象的基础上,并非价值中立的理论构建。如果现代的价值观不发生变化,经济人假说就不会被主流经济学放弃。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夏青  
怨恨是一种常见的人类心理情态,其产生的情境是多种多样的,但形成这一心理情态的基本要素是共同的。受伤害是怨恨形成的起点,没有受伤害的情感体验就不可能形成怨恨;外向归因或者说向外界而不是向自身寻求受伤害的根源是怨恨形成的中介因素;由无能体验引发的隐忍是怨恨形成的推动因素;敌意的不断集聚和蔓延则预示着怨恨的形成。无论是个人怨恨还是社会怨恨,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怨恨主体在价值比较中的"俗人"特质,另一方面在于怨恨主体所处的失衡社会结构。怨恨爆发的典型表现形式是暴力和"想象的暴力"。怨恨不仅是怨恨者"心灵的自我毒害",怨恨积聚还是当下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和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从教育角度而言培养人们的理...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茜  
本文试图通过对"‘经济人’假说"形成和发展的剖析,认识"‘经济人’假说"的理论价值及局限,并就它对理论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启迪作用提出初步的看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玉珍  
对于合作的分析,现代经济学是以"经济人"假说作为分析前提的。这种分析在解释合作最重要的特征——互惠利他所包含的有意识的利他行为时存在着"贫困性"。虽然在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证下,"经济人"也会促进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但这种利他行为是无意识的。在"经济人"假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道德人"假说可以对合作行为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尤其是对于"囚犯困境"的解释。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杨华  杨姿  
东部地区农村民营经济发达,农民阶层分化具有"村庄里的分化"、"高度分化"、"富人在村"和"上层农民规模大"等特点。与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分化不同,农民分化首先是"村庄里的分化",村庄熟人社会具有信息对称、互动在场和价值贡献三大特征,它们影响着农民对自身阶层的认知与定位。"高度分化"是对东部农村阶层分化本质属性的概括,说明下层农民与上层农民差距甚大。"富人在村"意味着上层农民要参与村庄的社会性竞争和公共资源分配。而"上层农民规模较大"则使得上层农民在村庄中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他们的价值标准上升为村庄的价值标准。这样,下层农民在与上层农民的价值比较中达不到上层农民引领的价值标准,由此产生生存性压力和对上层农民的怨恨情绪。上层农民则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竞选担任村干部,并总体性占有村庄优质资源,构成对下层农民的排斥和剥夺。东部地区农村出现阶层固化的迹象。
[期刊] 征信  [作者] 汤英汉  
目前,网络经济面临诚信缺失的挑战。在"网络经济人"假说基础上,运用网络失信成本—收益模型,对当前国内网络诚信缺失的原因和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手段是解决当前网络诚信缺失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治理网络诚信缺失的有效突破口。因此,应增加网络失信行为的成本,提高网络失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抑制网络失信行为的发生。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蕊  
本文在分析西蒙的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说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其经济意义:知识具有时间和主体的相对性;一般人们发现和选择的只能是满意的方案而不是最优方案;有限理性经济人在进行经济活动时,一般遵循的是程序理性穴Procedualrationality雪而非结果理性穴Rationalityofoutcome雪;无论是完全理性经济人假说,还是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说,其本质都是经济人假说,经济人的行为动机一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根据这一意义,提出了在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说理论下,财务报告所列报的是根据财务报告目标要求,依据会计规则所产生的财务信息,这种财务信息必定存在“规则性失真”和信息的不完全性;此外,会计规则内容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毛立言  胡家勇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课题组的专题工作小组, 于2005年5月11日至12日,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 "经济人"假说专题研讨会,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经济人"假说涉及到经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和分析范式,会议讨论热烈,现将专家发言综述如下。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阳立高  廖进中  
该文基于理性经济人批判,提出符合时代要求与社会进步的"国家理性行为体"假说,即假设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国家行为必须要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综合权衡全体国民短、中、长期的利益需求及其可获得性,以均衡、稳定与可持续地增进全体国民福利最大化为目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罗丽君  
“经济人”假设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经济个体行为动机的最基本假设。它被认为是一种简单而有价值的经济学智慧。但现实生活中也有大量现象无法用“经济人”假设来解释。为了加强该假设的解释力,经济学家不断拓宽和发展其中心概念的含义,但这样做的一个不利后果是基本概念就往往变得过于宽泛和模糊,从而失去可操作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恒龙  
“经济人”思想的初步形成和运用为经济学的独立和诞生提供了基石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对“经济人”假说的严格证明加速了经济学的严格科学化 ;而“新经济学家”对“经济人”的发展则使经济学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域。这一切都是对“经济人”在微观经济学中所起的范例作用有力的证明。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何一鸣  罗必良  
在经济学的发展中,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这两个工具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很多经济学"革命"和流派的创立实际上只是这两个工具的差异或变化的具体表现。从经济人范式到制度人假说的演进过程中,古典经济人范式把自利作为目标函数,但没有涉及环境、技术、禀赋以及制度等约束条件;新古典经济人范式在最优化目标函数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价格和收入约束条件的影响,但没有考虑真实世界中的交易费用约束;新制度经济人范式尽管已经考虑了交易费用的约束,但该范式越来越倾向于把机会主义、观念和意识形态等不可测量的要素放进目标函数作为解释变量,因此难以得到可验证的经济学意蕴。实证主义经济人范式应该注重客观约束条件的考察和转换。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陈孝兵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大厦的建构基石。实际上,经济人假设有其局限性,在经济学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几经锤炼,在内涵上有了新的拓展,但始终保留着"自利性"这一基本的规定性。现在看来,它只是揭示了人类经济生活一个很小部分的规律,不可能一般化到人类经济生活的全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