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21)
2023(9179)
2022(7714)
2021(6934)
2020(5715)
2019(12582)
2018(12549)
2017(24180)
2016(12779)
2015(13993)
2014(13834)
2013(13334)
2012(12402)
2011(11613)
2010(12045)
2009(11532)
2008(10900)
2007(9738)
2006(9167)
2005(8424)
作者
(34757)
(28945)
(28809)
(27660)
(18662)
(13603)
(13134)
(11014)
(11013)
(10530)
(9918)
(9361)
(9351)
(9173)
(9079)
(8943)
(8581)
(8361)
(8231)
(8153)
(7323)
(6989)
(6947)
(6709)
(6686)
(6496)
(6271)
(6243)
(5759)
(5660)
学科
(70523)
经济(70475)
管理(36703)
(30266)
(23742)
企业(23742)
方法(19894)
地方(18768)
数学(17618)
数学方法(17397)
中国(16242)
(16164)
业经(13212)
地方经济(13035)
(12953)
(11350)
(11346)
(10805)
贸易(10798)
农业(10523)
(10469)
(10414)
(9525)
金融(9524)
环境(9487)
(9297)
银行(9296)
(9027)
(8358)
及其(8248)
机构
学院(183923)
大学(180153)
(88587)
经济(86855)
管理(67584)
研究(66612)
理学(56865)
理学院(56283)
管理学(55426)
管理学院(55068)
中国(50798)
(40082)
(37030)
科学(35623)
(32844)
财经(30786)
中心(29766)
研究所(29142)
(28736)
经济学(28169)
(27764)
(25125)
师范(24983)
经济学院(24906)
(24222)
北京(23847)
(23605)
(22561)
财经大学(22352)
业大(21020)
基金
项目(111514)
科学(88658)
研究(87853)
基金(80006)
(67254)
国家(66681)
社会(57520)
科学基金(57433)
社会科(54594)
社会科学(54586)
(43518)
教育(40377)
基金项目(40328)
编号(36716)
(35927)
自然(33321)
资助(33294)
自然科(32519)
自然科学(32510)
自然科学基金(31905)
成果(31169)
(26360)
课题(26223)
重点(25139)
(24892)
国家社会(23637)
(22958)
(22773)
发展(22443)
(22227)
期刊
(111434)
经济(111434)
研究(63994)
中国(35534)
(29588)
管理(27469)
(23823)
教育(21327)
(21147)
金融(21147)
科学(20799)
学报(19612)
经济研究(19574)
业经(17155)
技术(16871)
农业(16289)
大学(15922)
财经(15808)
学学(14838)
(13812)
问题(13476)
(11936)
国际(11152)
世界(10899)
技术经济(10368)
统计(9496)
商业(9099)
现代(9059)
经济问题(8644)
(8560)
共检索到2951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阮建平  
2008年金融危机加剧了美国自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以来所面临的内外挑战,重建美国力量和影响成为奥巴马政府的核心任务。为此,奥巴马政府提出进行经济"再平衡"和安全"再平衡"。他们认为,美国过去那种由消费信贷和赤字财政所刺激的繁荣是不可持续的,必须重新平衡储蓄、投资、借贷和出口的关系。在此,扩大对华出口与投资是其中一个重要手段。与此同时,美国一些高层人士认为,过去将反恐作为首要战略目标为中国在亚洲地区的扩张提供了机会。随着恐怖主义威胁的降低,美国必须重返亚洲,确保地区主导权。在中短期内,美国对华地缘政治"再平衡"必然会影响到其对华经济"再平衡"的方向;从长远来看,经济交往的深入发展将进一步缓解两国地缘政治关系的紧张。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杨振华  朗晓龙  于晓燕  
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的对外经济战略逐步由以加强与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合作为中心转而开始向亚太地区倾斜,形成了“新太平洋共同体”的亚太经济战略。这一战略是在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及美国全球战略相应变化的背景下,由多种原因促成的。与...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邓志超  王莹  
当前我国内外部经济进入了一个再平衡过程。外部经济由前期"双顺差"非均衡状态走向"经常账户小幅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小幅逆差"的国际收支平衡状态。外部流动性注入减少,一方面要求央行构建常态的流动性供给机制,另一方面提高了央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使得央行有能力主导货币政策加速转型。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结构调整、风险消化都需要货币政策转型以应对总量、结构和风险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货币政策的转型期实质上是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货币政策转型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转型的主线是减少行政化调控、增强市场化调控,体现在央行的双重角色上则是政府的角色少一点,市场的角色多一点。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特德·盖伦·卡彭特  孔莹晖  
美国对华政策面临两难选择。美苏冷战时期,在国防问题上,美国相当容易地在安全问题上采取了强硬的对苏政策。苏联是美国最大的战略对手,因此决策者的首要目标是牵制苏联势力和影响力的扩大。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会有不同的观点,但美国在西欧和东亚的主要盟国都欢迎美国的军事部署并追随美国。在冷战的大部分时期,经济因素并没有使得该战略变得复杂。美国和苏联的贸易往来极少,峰值出现在1979年两国关系改善时期,为45亿美元。该值在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卢锋  陈建奇  
本文在结合现实情况和历史数据梳理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进一步明朗的基础上,侧重分析制约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结构性因素,强调美国日益逼仄的经济政策空间和结构性困境。在美国未来政策选择上,本文分析了美国朝野对中国经贸和战略方针进行的重新评估和反思,并简略评论了中国的应对策略。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平  付敏杰  
2012年的中国经济将面临深度再平衡和多重周期叠加共振问题。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背景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等因素是威胁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因素,增长动力的缺失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国内因素,而执行严格的紧缩政策,促进财政、国际收支和生产消费的平衡是全球重新步入稳定增长轨道的重要保证。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来自内部,只有实现沿着现代服务业发展、绿色更新周期下的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和消费升级等重大发展取向进行有效的结构性改革,消除影响居民消费、产业层次提升的体制、政策壁垒,建立起市场创新机制,才能实现内生的经济增长。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余永定  
今天我依然要谈再平衡问题,但是角度有所变化,我这次谈的是美国经济的再平衡。作为中国人,我们可以先"把自己的脚放在别人的鞋里",站在美国的立场上看看美国可能会采取一些什么措施,或者不会采取措施,以便纠正其自身的不平衡。然后,我们再分析美国如果采取如此这般的政策,对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从而对中国经济增长,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会造成什么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郭关   王寅通  
中美关系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以李登辉访美事件为标志,美国对华政策调整发生了性质的转变,中美关系的原则基础被严重削弱以至动摇。我们的基本判断是,美国对华政策正在由“全面接触”向“预防性遏制”转变;这种转变的特征是渐进式的,同时是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相一致的;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越来越受到美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岛内各自的内部因素制约;这将使双边以至三边关系的互动可能出现失控以至恶性循环;一旦出现中美全面对抗,可能造成对我稳定外部环境的持续性破坏。因此,我们的战略和策略应当是软硬两手兼备,利用各种矛盾,化解危机,防止对抗的出现,同时做好形势对我不利的各种准备,从容应对突发事件。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沈海涛  刘玉丽  
一国在面对由崛起国而引发的权力体系结构变化时,囿于自身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局限性,为抵消潜在的风险和可能的威胁,易对崛起国或潜在霸权国实施"对冲"战略。根据一国对威胁认知及相对能力的强弱,其实施的对冲战略强度也不尽相同。本文在综合运用对冲战略分析框架并引入影响"对冲"强度变化的因素后认为,相较之前,2015年后日本在南海问题上对华实施了牵制和制衡成分较为凸显的"强对冲"战略。这种转变是在日本南海威胁认知度提高,"对冲"中国相对能力增强及与中国信任程度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做出的对本国利益较为有利的战略调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茉楠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6年多,但世界经济依然并不平静,目前世界经济凸显出以下主要特点:一是世界经济仍难以摆脱深度调整压力,二是各国经济复苏格局分化加剧多重风险,三是全球技术创新进步周期尚待开启。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特征严格说来,目前中国经济并非已处于"新常态",而是处于由"老常态"向"新常态"的过渡之中。"新常态"关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孙治宇  赵曙东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长期的低利率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是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贸易保护和美元贬值将是美国未来减少贸易赤字和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政策取向,在所谓世界经济"再平衡"过程中美国将会实现双向套利。作为持有大量美元外汇资产的美国最大逆差国,中国应该保持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稳定,逐步减持美元债券,加快生产与贸易结构调整,推动国际经济体制和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王新  
国家利益决定美国的对华外交政策,但国家利益的界定受到国际与国内政治变化的影响。冷战结束后,美国曾陷入对华关系的“认知困境”,由此导致美国在选择实现其国家利益的政策时往往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貌似矛盾的政策,其实是由美国在不同阶段对国家利益的不同界定所决定的。厘清美国国家利益在不同阶段的内容及实质,是把握中美关系发展规律的关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杰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的以"制造业回流""再工业化"为主的世界经济再平衡战略,对全球以产品内分工和中间品贸易主导的价值链分工和贸易体系,造成了冲击性影响。中美之间的"科技脱钩"现象正在凸显,必将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原有分工定位格局和贸易体系造成重构性冲击。世界经济再平衡下中国产业链水平升级的主要模式有内需驱动型、全球市场竞争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针对制约产业链水平升级的障碍,要正确判断对外开放和自主可控间的平衡关系,矫正对内开放滞后于对外开放的现象,调整各级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推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和高端人才激励机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慧芳  
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适应潜在增长率回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趋紧和包容性发展客观要求,新一届领导集体高屋建瓴地做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科学判断。笔者认为,新常态既不是西方媒体所界定的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缓慢而痛苦的过程,也不是表象的减速换挡,而是实质性的转型升级,是经济结构再平衡和实现未来发展新期许的转折性变化,是中国经济化蛹成蝶的华丽转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