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43)
- 2023(9919)
- 2022(8325)
- 2021(7505)
- 2020(6311)
- 2019(13677)
- 2018(13456)
- 2017(26059)
- 2016(13683)
- 2015(14912)
- 2014(14796)
- 2013(14221)
- 2012(13079)
- 2011(12136)
- 2010(12631)
- 2009(12224)
- 2008(11686)
- 2007(10533)
- 2006(9680)
- 2005(8934)
- 学科
- 济(73985)
- 经济(73934)
- 管理(39400)
- 业(36325)
- 企(27590)
- 企业(27590)
- 方法(22747)
- 数学(20245)
- 数学方法(20011)
- 中国(19457)
- 地方(18799)
- 农(16190)
- 财(15048)
- 业经(13827)
- 制(13687)
- 银(12927)
- 银行(12926)
- 地方经济(12845)
- 行(12418)
- 融(12007)
- 金融(12006)
- 贸(11585)
- 贸易(11577)
- 策(11473)
- 学(11435)
- 易(11192)
- 险(10970)
- 保险(10879)
- 农业(10472)
- 环境(9535)
- 机构
- 学院(195705)
- 大学(190882)
- 济(93944)
- 经济(92064)
- 管理(73635)
- 研究(67065)
- 理学(61535)
- 理学院(60932)
- 管理学(60014)
- 管理学院(59637)
- 中国(56350)
- 财(45637)
- 京(38418)
- 科学(35570)
- 财经(34893)
- 所(32557)
- 经(31514)
- 中心(31053)
- 江(30449)
- 经济学(30165)
- 研究所(28697)
- 经济学院(26771)
- 财经大学(25575)
- 北京(24736)
- 农(24185)
- 州(24162)
- 范(24051)
- 院(23989)
- 师范(23900)
- 业大(21518)
- 基金
- 项目(118024)
- 科学(93916)
- 研究(91883)
- 基金(85673)
- 家(71775)
- 国家(71149)
- 科学基金(61984)
- 社会(60818)
- 社会科(57621)
- 社会科学(57611)
- 省(45741)
- 基金项目(43249)
- 教育(41446)
- 编号(37991)
- 划(37446)
- 自然(36661)
- 资助(36032)
- 自然科(35799)
- 自然科学(35790)
- 自然科学基金(35129)
- 成果(31579)
- 发(26876)
- 课题(26711)
- 重点(26276)
- 部(26103)
- 国家社会(25058)
- 性(24446)
- 创(24131)
- 人文(23311)
- 教育部(23290)
共检索到3141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陈彦斌 王兆瑞
2018年中国经济总体较为平稳,但也出现了一定的下行压力。主要表现为:投资和消费增速下滑幅度较大;出口增速出现回落迹象;民营企业利润显著下滑;企业用工需求开始减弱;企业家、居民和银行家等微观主体信心指数较为低迷。当前,我国经济内需持续疲软,外需增长难以持续。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导致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不足,公众的乐观预期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弱,这些因素将掣肘未来我国经济的增长。宏观政策应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民企债务违约、居民消费增速过快下滑、民间投资再次快速下滑、地方债务进一步膨胀、股市持续低迷与人民币汇率贬值扰乱公众预期、外部风险对国内经济的冲击等风险,加大力度和加强协调。具体看,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加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重点通过减税降费等方式降低当前偏高的宏观税负;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加强各类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加强宏观政策的预期管理。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张蕊
6月26日,"NAES宏观经济形势季度分析会(2015年二季度)"在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复杂,还未步入复苏通道。国际方面,201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不平衡,经济复苏进程持续分化,美国经济复苏放缓,欧洲经济在温和复苏的同时,日本经济仍在较低水平徘徊;新兴经济体也呈现明显的分化格局,俄罗斯经济出现衰退,中国、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速下滑,但印度经济增长势头不减。欧美日之间的经济不平衡增长,导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迎联
我国经济的深层隐患不仅是通胀问题,更是通胀、停滞与失业并存的"滞胀"问题。相关分析表明,滞胀的风险来自于"投资拉动、出口依赖"的经济增长方式、货币超经济发行、流动性过剩、收入分配失衡、外部输入性以及不合理的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叠加作用。抑制政府的投资冲动和财政需求,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的内生型增长是今后我国宏观政策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滞胀风险 宏观政策 内生型增长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军
2020年至今,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冲击,宏观政策中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恢复社会发展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经济逐步恢复,2021年前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9.8%,经济增速在预期范围之内。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彦斌 刘哲希 陈小亮
2021年中国经济持续恢复、稳中有进,但也面临一定下行压力,需要不断完善与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从而保证经济平稳运行。本报告从“政策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政策整体效果”“政策力度”“政策传导效率”“政策空间”“预期管理”“政策协调性”七大维度对2021年中国宏观政策及其效果进行系统评价。总体上看,2021年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设定合理,而且通过跨周期调节与逆周期调节的有机结合,既保证了政策空间的充裕度,又在经济稳定与金融稳定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不过,宏观调控也存在一定的改善空间。一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力度应有所加大,从而更好地熨平负向的产出缺口与潜在增速缺口。二是宏观政策的传导效率需进一步提升,从而促使宏观政策“稳健有效”。三是在实施中国特色预期管理的同时,可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四是宏观政策协调性有待加强,要实现宏观政策“三策合一”,从而更好地应对经济的“三重压力”。这些举措将有助于2022年宏观政策更好地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彦斌 刘哲希
2021年中国经济稳中有进,不过面临的下行压力也有所增加。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短期来看,“三重压力”主要源于全球经济的影响,表现为消费与投资需求恢复偏缓、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居民与企业预期指标下滑。中长期来看,“三重压力”实际上源于中国经济近年来在经济稳定、经济结构转型与长期经济增长三个层面所面临的持续压力。宏观政策“三策合一”通过将稳定政策、结构政策与增长政策三者有机结合,稳定政策主要应对“需求收缩”、结构政策主要应对“供给冲击”、增长政策主要应对“预期转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应对“三重压力”。同时,稳定政策、结构政策与增长政策之间还可以更科学地协调配合,从而有效地提高政策的调控效率,更好地应对“三重压力”并促进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雯
文章通过分析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呈现出经济总量增速降低、产业结构升级及创新驱动增长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可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增长失衡及市场需求萎缩的风险。由此,提出了应当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张型财政政策、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相结合以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雯
文章通过分析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呈现出经济总量增速降低、产业结构升级及创新驱动增长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可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增长失衡及市场需求萎缩的风险。由此,提出了应当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张型财政政策、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相结合以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小亮 刘哲希 陈彦斌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需要宏观政策加力增效为经济运行保驾护航。基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从政策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政策整体效果、政策力度、政策传导效率、政策空间、预期管理、政策协调性七大维度构建宏观政策评价体系,对2022年中国宏观政策进行系统评价。总体上看,2022年中国宏观政策目标设定合理,有力地保证了中国经济平稳运行,基本实现了既定的经济稳定与金融稳定目标。不过,经济恢复基础仍需巩固,“三重压力”依然不小。展望2023年,宏观政策需要继续兼顾经济稳定与金融稳定的双重稳定目标,加大政策力度并强化预期管理,通过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新思路提高整体调控效率,从而更好地应对“三重压力”。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毛振华 刘元春 闫文涛 阎衍 段亚林
2013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虽然存在着"增速趋稳、回暖乏力"的情况,但没有突破底线——总体性就业没有恶化;价格水平回落,但没有出现通货紧缩;财政收入有所下滑,但政府运转依然顺畅;局部风险所有加剧,但系统性风险有所缓解;产能过剩加剧,但企业仍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因此,宏观政策不宜做过大的调,,,,,
[期刊] 改革
[作者]
宏观政策“三策合一”与宏观政策评价课题组 陈彦斌 刘哲希 陈小亮 谭涵予 吴韬
基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数,对2023年的宏观政策及其调控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从政策调控效果来看,2023年产出缺口与潜在增速缺口双双收窄,金融风险整体可控,宏观政策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稳定”目标。但也要注意到,产出缺口和潜在增速缺口依然为负,此外部分领域仍然面临潜在风险。从政策操作来看,2023年宏观政策稳中求进,积极有效地应对了内外部压力,但稳定政策的力度和传导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稳定政策、增长政策与结构政策的取向一致性有待加强。总体上,2024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建议采取“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改革”的一揽子大宏观政策组合,加强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的使用,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从而提高宏观政策的整体调控效果,助力经济实现5%以上的增长目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孙维伟 段白鸽
本文利用2001—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四个维度刻画车险市场发展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宏观视角拓展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不同政策对车险市场发展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车险条款与费率市场化改革在车险市场发展中影响显著,汽车限购对车险市场发展中市场波动影响较为显著,但是对于车险保费收入、车险深度和密度尚没有显著的影响。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在制定车险业改革宏观政策中应发挥绿色发展的导向作用,车险服务业应注重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为助推绿色交通环境发展保驾护航。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孙维伟 段白鸽
本文利用2001—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四个维度刻画车险市场发展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宏观视角拓展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不同政策对车险市场发展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车险条款与费率市场化改革在车险市场发展中影响显著,汽车限购对车险市场发展中市场波动影响较为显著,但是对于车险保费收入、车险深度和密度尚没有显著的影响。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在制定车险业改革宏观政策中应发挥绿色发展的导向作用,车险服务业应注重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为助推绿色交通环境发展保驾护航。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姚志奇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宏观政策抉择姚志奇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和产业更替的过程中,国家有关农业的宏观举措,必须始终坚持"农业优先"的原则,这是至关重要的基本国策。一毋庸讳言,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农业增长陷入严重困境;农民实际...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晓莲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此轮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给全球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对中国经济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应对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的严重冲击,我国政府从2008年11月份开始实施了包括4万亿拉动内需的十项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连续大幅度"双率"下调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文章以宏观经济学的IS-LM模型为分析工具,对上述经济政策进行了效果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当前的救市政策短期内很难取得成果,现行的政策实施不仅会遭遇外部时滞,而且受制于偏低的边际消费倾向,甚至有可能陷入"流动偏好陷阱",要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配合使用产业政策、收入政策、就业政策等一系列宏观的综合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