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12)
2023(16351)
2022(14066)
2021(13111)
2020(10973)
2019(25089)
2018(24805)
2017(47611)
2016(25431)
2015(28513)
2014(28168)
2013(28109)
2012(25995)
2011(23677)
2010(23739)
2009(22092)
2008(21052)
2007(18278)
2006(16214)
2005(14532)
作者
(72697)
(60352)
(60024)
(57269)
(38568)
(28760)
(27304)
(23588)
(22852)
(21423)
(20580)
(20425)
(19246)
(19059)
(18623)
(18599)
(17954)
(17417)
(17210)
(17156)
(15139)
(14736)
(14439)
(13775)
(13582)
(13434)
(13263)
(12987)
(12113)
(11801)
学科
(123146)
经济(123030)
管理(69678)
(65043)
(53565)
企业(53565)
方法(48908)
数学(42262)
数学方法(41872)
中国(31169)
(28324)
地方(26598)
业经(25597)
(24609)
(24287)
(22748)
贸易(22736)
(22072)
(19977)
农业(18669)
(17608)
金融(17606)
(17505)
环境(17358)
理论(17109)
(16717)
银行(16678)
地方经济(16274)
(16064)
技术(15664)
机构
大学(368321)
学院(366086)
(161748)
经济(158698)
管理(142462)
研究(130611)
理学(123098)
理学院(121739)
管理学(119849)
管理学院(119202)
中国(97399)
(78694)
科学(77154)
(69574)
(65209)
研究所(59447)
中心(56849)
财经(56221)
(54139)
(51223)
(51212)
业大(50712)
北京(50429)
经济学(50356)
(48060)
师范(47649)
(47354)
经济学院(45179)
农业(42239)
财经大学(41814)
基金
项目(246209)
科学(194256)
研究(182337)
基金(179903)
(156064)
国家(154851)
科学基金(132723)
社会(117283)
社会科(111330)
社会科学(111302)
基金项目(94797)
(93341)
自然(83832)
教育(82438)
自然科(81868)
自然科学(81849)
自然科学基金(80404)
(78831)
资助(74608)
编号(73124)
成果(59619)
重点(55212)
(55211)
(54108)
(50742)
课题(50494)
国家社会(48941)
教育部(47798)
创新(47433)
人文(46557)
期刊
(181728)
经济(181728)
研究(114266)
中国(66123)
学报(53979)
管理(53426)
科学(51839)
(50292)
(49336)
大学(41163)
学学(38773)
教育(36962)
农业(34778)
(31701)
金融(31701)
技术(30933)
经济研究(30897)
财经(28052)
业经(27466)
(24285)
问题(23653)
(20955)
国际(19652)
技术经济(19106)
世界(18802)
(18376)
图书(17474)
理论(16986)
科技(16730)
现代(16663)
共检索到5445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杜子平   马思宇   王倩文   孙瑞泽  
完备的产业体系能够保障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国家在对外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是当前我国打造双循环的坚实根基。文章从金融市场角度出发,选取MSCI中国与发达市场一级行业指数,以2016年8月31日至2022年8月10日为样本区间,通过R藤Copula模型和基于Copula Glasso方法改进的复杂网络模型研究中国与国际行业间的非线性相依结构与关联网络;通过扩展的分块R藤Copula方法研究国内外产业间相依关系。研究发现:国内外行业间均存在显著的正向联动关系;国内行业中,信息技术行业、工业行业、非日常消费行业和原材料行业占主导地位;传统产业和民生产业在国内外产业结构中均占据重要地位,且行业、产业间国内循环相对独立于国际循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子平  王倩文  马思宇  孙瑞泽  
可持续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达成经济“双循环”目标的现实路径,明确可持续行业的行业关联是促进经济绿色演化的重要前提,但鲜有文献将可持续发展与行业关联起来进行研究。文章从金融市场的视角出发,构造可持续行业指数(ESG行业指数),首先利用R藤Copula模型测度行业间的相依关系,其次以Copula贝叶斯网络探究行业间的因果关系,并应用QAP(二次指派程序)测算国内市场行业关联的动态变迁特征,最后引入Mantel检验比较中美可持续指数关联。研究发现:在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这三个不同时期内,ESG行业指数间均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其中能源行业和房地产行业承担风险传播的角色,可选消费行业和金融行业作为连接各行业的关键节点,承受风险波动并传递给其他行业;中美可持续行业指数的联动较弱,相比之下,通讯服务行业与美国ESG指数的相关性最强。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程文先  
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数字经济对中国地区间产业链分工长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补品贸易下,地区间产业发展的联动效应较为显著,缩小样本地区间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度,有助于延伸国内价值链长度。替代品贸易下,地区间产业链竞争关系较为显著,样本地区间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度增强,会加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一定程度上妨碍国内价值链在相应区间合作延伸。畅通国内大循环下要特别注重发展“需求-供给”互补品贸易,扩大企业间交往频率,为扩大地区间产业链梯度转移创造良好外部条件;要利用好全球产业链密切分工的协作关系,努力做到脱钩不断链。为此,缩小中国地区间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成为全球价值链在国内地区间延伸的关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苗彬  张佳星  
单从经济总量变化研究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逐层分析该国宏观经济内部各个结构变量的变化,对于中国A股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动态关联也应考虑宏观经济总量提升与宏观经济结构转变两个方面影响。研究发现如下。从宏观经济总量来看,A股市场与整体经济在长期趋势上存在一致性,但是在短期特殊时段二者存在一定的背离。从宏观经济结构角度来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表明:(1)双循环发展背景下消费越发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消费经济对股市的溢出效应明显大于投资和出口;(2)消费、投资、出口等宏观经济的变化对股票市场价格的确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但现阶段更重要的是宏观经济预期对股票市场的冲击,尤其是消费预期和信心对股市影响显著系数最大。因此,在长期趋势上亟须增强消费韧性以提升中国股票市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同时短期内亟须提高消费信心和预期,以提升股票市场的投资信心,带动股市稳健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伍俊晖  
面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存在发展不平衡、"引进来"提质不高、"走出去"影响不够等诸多困境,文章以"双高"院校国际化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三共"引进、"三联"走出、"三推"提升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即通过共商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对策、共建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体系、共享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资源,整合引进资源,夯实国内循环;通过联动多方主体畅通资源融合、联接引培方式培育国际师资、联合培养模式养成"双技"人才,鼓励"走出"国门,畅通国际循环;通过推行职教海外办学新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畅通、推动职业教育国际服务水平,提升国际影响,实现内外融合,以期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及推动中国制造走向强国有借鉴价值和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迪  温利华  
经济韧性能够解释困境下的适应性发展与恢复,衡量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以及数字化经济的环境下,本文在回顾概念背景后,提出了结合"双循环"情境、数字化转型要求,以及经济适应性韧性的分析框架。文章进一步理清了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如何促进我国数字化转型,并基于三阶段分析法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经济韧性的影响,针对性地提出在双循环背景下,数字化转型需要更加注重创新思维的运用,开放与融合产业生态,以及关注商业模式变革以加强经济的韧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春生  
在价值规律基础上,对双循环背景下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互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根据2006年6月至2021年4月的月度数据,运用VAR模型对国际农产品价格与我国农产品价格的互动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农产品价格对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及贡献度要明显高于我国农产品价格对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价格竞争,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加强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监测,充分利用价格传导滞后期。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建华   赵英   刘慧玲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正确认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各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文结合1995—2018年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基于双循环视角构建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构分解框架,分析了影响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内国际因素。研究发现,国内循环变化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国际循环变化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但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不明显。国内循环中,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和国内最终需求结构变化使得第一产业占比降低、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实体经济逐渐走向深度融合,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和整体升级;但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并未带来制造业结构升级,这可能是国内部分高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导致的。国际循环中,国际价值链结构变化在2006年之前和之后分别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扩张,带动了整体产业结构升级;国外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在全球价值链的溢出效应推动下促进了制造业结构升级。因此,本文认为,未来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发挥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各自作用,统筹发展和安全,从优化需求结构、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和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发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振山  魏嘉男  
在当前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通过构建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对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所产生的可能冲击及政府可能采取的财政干预政策进行模拟,量化分析疫情的冲击及财政干预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情景之下GDP均显著下滑,各经济主体和各行业部门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疫情冲击对于居民消费的负向影响尤甚,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业等受到冲击最大。增加财政支出、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个人所得税税率、增值税税率等财政政策对于缓解此次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是有效的。同时,财政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刺激居民消费,但政策效果不明显。分行业来看,财政政策能够提高各行业的产出,有效缓解疫情对各行业的冲击,但是对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等行业产出的提振幅度较小。因此,应当多举措提振居民消费,强化稳就业措施,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扶持受冲击较大的行业,并以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等制度开放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外循环,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剑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局势,如何提升我国经济韧性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我国省级层面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城乡流通一体化指数与经济韧性指数,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流通一体化发展能够促进经济韧性程度的提高,并且城乡流通一体化的影响作用在各地区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城乡流通一体化对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考虑到控制变量的非线性影响后,表明上述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稳健性;此外,政府财政收入规模对经济韧性同样具有正向影响,而商贸流通所含行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作用不尽相同。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左喜梅  刘文翠  
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构建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对于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中巴经济走廊(以下简称"走廊")建设的不断深入,对走廊建设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聚集。本文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助力我国双循环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出发,阐述了走廊建设的总体情况及不确定性因素,提出走廊建设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发力,发挥我国与巴国双方市场优势与我国内地内需潜力,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彭仪慧  陈蕾  
分析“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产业数字化拉动消费增长的理论机制,对于刺激内需、赋能经济增长意义重大。本文选取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产业数字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引入调节效应模型检验了人力资本的调节效果。结果表明:产业数字化可以显著促进消费增长,这种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与东北和西部地区相比,产业数字化的作用在东中部地区更显著。人力资本是一个显著的调节变量,在产业数字化驱动消费增长的机制中发挥负向调节效果,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国人才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孙安琪  
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是党中央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作出的重要战略安排,从提升全球价值链角度看,中国消费市场基础雄厚且电子商务发展潜力巨大、工业体系完善且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经贸合作增多且自贸协定不断丰富,但也存在自主创新力不强且关键领域竞争力差的问题。考虑到数字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离不开国内大循环,区域间的资源优化重组离不开国际大循环。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国内大循环环境、释放国内消费市场潜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重构,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过程中,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雷曜   周怡   杨之韵   王紫薇  
碳足迹是以产品为枢纽、生命周期评价(LCA)为逻辑框架,对供应链上下游碳排放的完整刻画和科学评价。受欧美等国立法推进、国际关键产业链强制要求、国内加强自主探索等三重因素推动,中国碳足迹体系建设已在评价标准建设、碳足迹认证和标识、线上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碳足迹体系建设是中国实现全面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工具,但仍有大量基础性工作要做,重点要在全国统一的碳核算标准制定、本土化碳因子数据库构建、第三方核查认证服务机构培育和管理等方面开展攻坚,并建议选取部分重点行业、重要产品优先推进碳足迹试点,以利于对内激发全产业链的减排潜能,促进内循环绿色低碳升级,对外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贸易壁垒,防范供应链“脱钩”“断链”,深度参与乃至引领全球绿色大循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