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56)
2023(7971)
2022(6691)
2021(6207)
2020(4922)
2019(10500)
2018(10316)
2017(19319)
2016(10402)
2015(11162)
2014(10559)
2013(9845)
2012(9027)
2011(8410)
2010(8605)
2009(8197)
2008(8002)
2007(6975)
2006(6245)
2005(5670)
作者
(28651)
(24059)
(23970)
(22619)
(15253)
(11415)
(10687)
(9169)
(9104)
(8512)
(8257)
(8208)
(7609)
(7569)
(7500)
(7444)
(7059)
(7023)
(6966)
(6835)
(6012)
(5931)
(5770)
(5572)
(5474)
(5351)
(5275)
(5058)
(4859)
(4747)
学科
(43638)
经济(43585)
管理(28424)
(24518)
(21251)
企业(21251)
方法(15656)
数学(12245)
数学方法(12048)
地方(11699)
(11522)
(11441)
中国(10736)
业经(10432)
(9421)
理论(9215)
(7830)
环境(7545)
农业(7540)
地方经济(7406)
(7353)
(6749)
贸易(6745)
(6575)
金融(6573)
(6436)
教育(6302)
(6293)
(6019)
(6013)
机构
学院(148234)
大学(147460)
(56459)
经济(55220)
管理(53349)
研究(51373)
理学(46496)
理学院(45863)
管理学(44884)
管理学院(44604)
中国(37217)
科学(32680)
(30544)
(26606)
(25624)
研究所(23612)
(22598)
中心(22434)
师范(22421)
(22309)
(21911)
财经(21512)
业大(20007)
(19447)
(18830)
北京(18525)
师范大学(18176)
经济学(18107)
(17756)
农业(17565)
基金
项目(101532)
科学(81103)
研究(75476)
基金(73863)
(64982)
国家(64463)
科学基金(54991)
社会(49000)
社会科(46239)
社会科学(46226)
(39885)
基金项目(38555)
教育(34995)
自然(34402)
(34009)
自然科(33580)
自然科学(33567)
自然科学基金(32933)
编号(31080)
资助(28578)
成果(25784)
重点(24057)
(22875)
(22074)
课题(21883)
(21363)
国家社会(20485)
创新(19988)
科研(19183)
教育部(19009)
期刊
(66066)
经济(66066)
研究(42322)
中国(26067)
学报(23803)
科学(22950)
(21272)
(19876)
管理(19108)
教育(19002)
大学(17787)
学学(16767)
农业(14871)
业经(11290)
技术(10932)
经济研究(10842)
(10740)
金融(10740)
财经(10601)
(9237)
(8230)
问题(8023)
资源(7410)
商业(7008)
(6993)
科技(6804)
图书(6726)
现代(6524)
(6357)
(6345)
共检索到2122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陈宇  
在中国快速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在特朗普政府时期正式以"印太"取代亚太,并制定了"印太战略"作为"印太"的地缘政治指导方略。"印太"和"印太战略"的出台,折射出世界权力转移过渡时期内,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竞争日趋紧张。在"印太战略"中,美国试图通过重构亚太地区的盟友及伙伴关系,形成从欧亚大陆东南包围欧亚大陆的"C型战略弧",制衡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国家的崛起,以及边缘地带国家和枢纽地带国家的联合,继续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均势。在"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竞争中,至少蕴含着中美在"印太"地区内围绕着权力地位、国际制度及地区秩序等多重竞争,这些竞争共同构成了"印太"的地缘政治张力。从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构建理路来看,"印太"是对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凸显了地缘政治竞争中海权国家和边缘地带国家联合制衡陆权国家和边缘地带国家的联合。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邹应猛  龚贤周  
随着"印太"的兴起,印度洋正成为大国战略角逐的舞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围绕"印太"的合作日益紧密,印度洋的地缘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作为"印太"地区重要一员的印度,调整了传统的印度洋战略,以适应地缘环境变化的需要。与传统的印度洋战略相比,围绕"印太"做出的战略调整,体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复合型和海洋主义等新特征。在地理范围上,孟加拉湾是新时期印度实施印度洋战略的枢纽。以互联互通、海上安全合作和多边制度建设为抓手,印度正强化对孟加拉湾的控制力度。尽管印度的印度洋战略处于动态调整中,但从业已采取的措施来看,具有明显的与中国竞争甚至制衡的色彩,其产生的地缘政治影响,尤为值得关注。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雪莲  郭鸿炜  
"印太"概念下的地理范围指向及其区域建构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成熟和塑造。但是,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印太战略"选择已然对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印太"概念下,更凸显了美国的主导性,以及中美竞争下的多国博弈态势,原有的东亚地缘政治结构的独立性减弱,而突出了大国竞争中的海洋元素。在这种转变下,中国面临着新的地缘政治挑战,中国周边的战略压力将增大,美日印澳四国机制将给地区带来新的安全对抗格局并影响中国的战略选择,同时将增加中国"一带一路"的推进难度。在这些挑战面前,中国仍然要致力于中美关系的对话与缓和,致力于建设稳定的周边关系,致力于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在新的"印太"区域,中国仍然要发挥出大国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塑造和平与发展的地区新格局。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黄凤志  谭桂照  
"一带一路"倡议地缘政治解读之所以长期受制于传统地缘政治理论框架,问题在于研究忽视了对地理逻辑的演进,造成对分工及其地理内涵的忽视。而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它的发展使地表不仅是相对静态的自然特征的集合,同时还被层层叠加的社会生产关系包裹。产品内分工阶段,经济活动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取用与改造,推动了新的地表动态变化过程。国家在追求自身发展中,通过国际区域合作参与到分工经济对地理的改造中,实现了国家对空间的再生产,控制空间生产资料功能的获得,决定未来分工发展空间形态,推动不平衡发展的再现。而"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介入分工经济"地理—经济"过程的创新方式,其本质是一项为推动分工发展而团结海陆国家以创造新地理基础的计划。它凭借解决分工经济两难冲突的新方案、立足正确地理观的空间设计以及对空间矛盾的精准定位和有效修正,超越以往国际区域合作框架,形成了一个能够促进分工经济持续发展、推动生产地理优化更新,并促使两者良性循环的崭新空间。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杜哲元  梅然  
英美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缘起于19世纪后半期的英俄亚洲博弈,但它存在两个严重的缺陷,因此尽管该理论有着一定的解释力和政策参考价值,但它却并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出近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变迁的历史事实。实际上,自拿破仑战争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并非总是海陆两极式的经典地缘政治格局,它有时还是多极或三极式的。所谓三极,即是指海上霸权国、枢纽地带强国和边缘地带强国三强并立的格局。近现代史上的欧洲传统边缘地带强国从未能成功地崛起为全球性强国,而经典地缘政治格局也往往形成于海陆强国联盟对边缘地带强国高强度的反制斗争中。导致欧洲传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杜哲元  梅然  
英美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缘起于19世纪后半期的英俄亚洲博弈,但它存在两个严重的缺陷,因此尽管该理论有着一定的解释力和政策参考价值,但它却并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出近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变迁的历史事实。实际上,自拿破仑战争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并非总是海陆两极式的经典地缘政治格局,它有时还是多极或三极式的。所谓三极,即是指海上霸权国、枢纽地带强国和边缘地带强国三强并立的格局。近现代史上的欧洲传统边缘地带强国从未能成功地崛起为全球性强国,而经典地缘政治格局也往往形成于海陆强国联盟对边缘地带强国高强度的反制斗争中。导致欧洲传统边缘地带强国崛起失败的原因既在于边缘地带强国的地缘政治条件和政策选择,又在于海上霸权国、枢纽地带强国以及其它次级强国的内外形势和对外政策,而前者是主要原因。联系理论、历史经验与当前的形势,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后经典地缘政治时代下的七大有利条件为中国这个新兴的巨型边缘地带强国的继续崛起提供了相对良好的机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焕成,张继宏  
国际地缘经济板块及其内在机制研究郭焕成,张继宏(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北京)近年来,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两极体系被新的多极化体系所代替,与之相应的地缘经济格局也发生了重大调整,国际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梁家峰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树立人本理念。必须树立实践理念,注重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和精神追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壮大高校主流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关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淑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如何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首先,应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情感、信仰功能,这是实现培育大学生立德树人的有效保障。其次,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应坚持方向、求实、层次的三个基本原则。最后,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入手,探析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闫华  
群体不仅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可利用的动力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型课堂里,不仅有来自教师或学生个体的资源,还有来自这一独特教学群体的群体性资源。群体性资源的显性基础是差异性资源,生成性资源是群体性资源的隐性组成,学习共同体资源则是群体性资源的核心组成。教师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构建师生、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课堂空间,有助于实现对群体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大班型课堂教学的创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清聚  
风险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和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视野。文章分析了风险社会及其基本特征,指出了风险社会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并进一步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直面西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冲击,在一元和多元之间把握好尺度,实现一元主导与多元渗透的结合;要直面"知识本位"的教学导向弊端,最终实现从注重学生知识向学生的知识、能力并重的转变;要直面"社会本位"的价值定位弊端,最终实现从注重学生社会化向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并重的转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梁甲瑞  
太平洋岛屿地区是美国地缘政治结构的组成部分。作为“印太战略”的始作俑者,美国基于自身战略利益,不断丰富“印太战略”框架,打造各种版本的“印太战略”。拜登上台后,着力对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升级“印太战略”。在地缘政治结构的影响及“印太战略”升级的背景下,拜登政府竭力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打造并完善“蓝色太平洋伙伴”,借以对中国进行强有力的制衡。作为一个制衡中国的联盟体系,“蓝色太平洋伙伴”是美国在“海洋自由”原则驱动下的海洋扩张活动或实践,主要目的是维护其海洋霸权。未来拜登政府将推动“蓝色太平洋伙伴”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朝着更加实体化、机制化、军事化的方向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姚萍  陈胜才  
主体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旋律。社会实践是学生的主体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当代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举措。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艳芳  支天越  
文章从地缘经济视角出发,分析三个问题:一是通过比较"印-太"与"亚太"的经济发展动态及互动,对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印-太"缘起论进行再审视;二是通过分析"印-太"地缘经济格局的阶段性变化,比较"印-太"战略合作方(美日澳印)及其平衡对象(中国)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度,为"印-太"战略遏制中国可能损害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证据;三是比较分析中美日澳印五国在"印-太"地区的经济投入度,藉此解释各国对"印-太"战略的态度差异,并就加强"印-太"地区地缘经济合作提出一些思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波  
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关键一环,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为祖国伟大复兴事业培养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离不开高校思政课程的教育作用。自新中国成立至今70余年,我国已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课程设置科学和完整。在此基础上,我国思政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向外部探究,试图通过一系列探索获取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实质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思政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由李雅茹编著、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一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