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29)
2023(4554)
2022(3642)
2021(3691)
2020(2830)
2019(6575)
2018(6901)
2017(10250)
2016(7194)
2015(8131)
2014(8688)
2013(7400)
2012(6830)
2011(6414)
2010(6705)
2009(5743)
2008(5497)
2007(5148)
2006(4643)
2005(4250)
作者
(18365)
(15046)
(14947)
(14533)
(9469)
(7214)
(7078)
(6000)
(5947)
(5577)
(5206)
(5013)
(4890)
(4868)
(4826)
(4765)
(4759)
(4572)
(4531)
(4225)
(4158)
(3884)
(3685)
(3644)
(3582)
(3452)
(3310)
(3280)
(3276)
(3160)
学科
教育(20095)
(12713)
经济(12687)
管理(12208)
中国(11839)
理论(8892)
教学(8876)
(8237)
(7670)
(6536)
企业(6536)
(5128)
(4931)
(4926)
(4397)
(4189)
学法(4058)
教学法(4058)
发展(3929)
研究(3847)
(3804)
计算(3662)
技术(3616)
(3603)
高等(3594)
算机(3562)
计算机(3562)
机化(3519)
计算机化(3516)
方法(3479)
机构
大学(89501)
学院(84680)
研究(36108)
教育(30036)
(24354)
师范(24173)
管理(22311)
(22045)
科学(22009)
(21258)
经济(20264)
师范大学(19994)
中国(19802)
(18532)
理学(18425)
理学院(18009)
管理学(17327)
管理学院(17142)
研究所(16934)
技术(16517)
(15823)
中心(15061)
北京(14987)
职业(14903)
(14431)
(13285)
(12083)
业大(11905)
(11685)
教育学(11417)
基金
项目(52861)
研究(46791)
科学(41890)
基金(32314)
教育(31175)
(28018)
国家(27595)
社会(24466)
(23199)
编号(22861)
社会科(22647)
社会科学(22644)
成果(22369)
(22203)
科学基金(21801)
课题(20543)
(17432)
基金项目(15821)
规划(14149)
重点(13964)
项目编号(13525)
(13104)
资助(12901)
(12794)
(12690)
(12567)
自然(12484)
(12197)
研究成果(12169)
自然科(12166)
期刊
教育(52916)
研究(36773)
中国(33186)
(26572)
经济(26572)
学报(14483)
(13113)
职业(13056)
技术(12158)
大学(11824)
科学(11475)
(9259)
学学(9255)
农业(8850)
技术教育(8559)
职业技术(8559)
职业技术教育(8559)
管理(8281)
(6594)
论坛(6594)
高等(6004)
成人(5969)
成人教育(5969)
(5626)
高等教育(5212)
(5195)
金融(5195)
图书(5140)
(4573)
发展(4457)
共检索到1471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厉以贤  
开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终身教育,需要有一个载体或基地,在美国及西方国家为社区学院,而在日本则是公民馆,亦称市民中心。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贾凡  
作为当今时代全新的三大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先,从内涵角度来看,作为最重要的三位代表人物,保罗.郎格朗、埃德加.富尔、罗伯特.赫钦斯结合自身理论智慧与实践经验,分别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做出精辟解读。其次,就历史发展脉络而言,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三大理念既有其共同的诞生背景,又表现出其各自独特的成长命运。最后,就三者关系而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之间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别,但只有在学习化社会的理想社会形态下,它们之间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与共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志敏  
倡导终身学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实践热潮正在我国掀起。但人们对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化社会三大理念的理解和认识还有待深入。因此 ,从国际范围出发来深入地探讨、分析一下它们的“定义”、“要义”、“关系”、“初衷”等 ,对于尽可能走向理解的完善与认识的成熟而言 ,无疑是有所裨益的。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满生研究员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过去往往认为终身教育是发达国家的事,跟我们发展中国家关系不大,但现在像北京、上海一些发达地区人均GDP已经达到3000美元,再过几年有可能会达到7000美元,可以说,我们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条件基本成熟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厉以贤  
21世纪人类的社会生活将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将迈向知识社会,教育正在出现新的变革趋势,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一、知识社会正在临近“知识经济”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知识经济”首先是从美国,从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国家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乃林  经贵宝  
终身教育略论●陈乃林经贵宝由于社会变革,科技日新月异,传统的一次性教育无法应付生存的挑战,使现代人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教育观念、教育理论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终身教育正是在这种传统教育面临危机日见严重,改革方兴未艾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终身教育一经提出,便...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晓昭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文化的发展交融,导致了新知识的激增;规定期限的学校教育已无法完全适应社会进步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客观上需要为每一个社会成 员提供连续不断的,终身的学习过程.终身教育作为推动每一个社会成员挖掘自身潜力,最大限度地适应不断变动的社会的自觉努力.致力于使非正规教育与正规教育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最终构筑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术蕊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制度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和学习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发展成为教育变革的实践和现实的社会活动。适应时代的迫切需求,终身教育活动在全国多个城市蓬勃开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10月27日,2011全国终身学习常州论坛在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江苏省常州市隆重开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国家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袁曦临  
通过对建立基于图书馆的终身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进行阐述,提出以区域图书馆为基础与核心,整合区域内相关教育和文化资源,建立基于图书馆的终身教育体系和运作模式的构想。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曾祺林  
定位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抉择。电大定位必须明确"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应当怎么做?"等基本问题。电大要坚持开放理念,以建设世界一流的开放大学为目标,着眼于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科学准确地设计和把握自身的定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雷敏  
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学习型社会背景下,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终身教育思想,建立不同高校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积极创新,努力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监督管理机制,构建健康、完善、符合学习型社会要求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进一步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沈光辉  
在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社区教育已日益成为一种区域性全民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学习型组织在全民终身教育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们之间既互有联系又相互区别。明确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学习型组织等概念和特征之间的关系,是指导社区教育实践工作的关键。社区教育应在终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与成人教育、学习型组织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