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42)
- 2023(11850)
- 2022(10067)
- 2021(9434)
- 2020(8009)
- 2019(18215)
- 2018(17525)
- 2017(34306)
- 2016(18162)
- 2015(20967)
- 2014(20419)
- 2013(20412)
- 2012(18850)
- 2011(16993)
- 2010(17034)
- 2009(16229)
- 2008(16494)
- 2007(14764)
- 2006(13188)
- 2005(12060)
- 学科
- 济(83268)
- 经济(83065)
- 管理(65770)
- 业(64156)
- 企(56163)
- 企业(56163)
- 方法(40716)
- 数学(35643)
- 数学方法(35479)
- 财(29428)
- 中国(24616)
- 制(21585)
- 农(20661)
- 务(19765)
- 财务(19736)
- 财务管理(19697)
- 企业财务(18954)
- 业经(18137)
- 贸(16294)
- 贸易(16284)
- 易(15971)
- 体(15065)
- 融(14876)
- 金融(14873)
- 银(14770)
- 银行(14763)
- 行(14059)
- 体制(12795)
- 农业(12770)
- 和(11975)
- 机构
- 大学(269817)
- 学院(264551)
- 济(125835)
- 经济(123890)
- 管理(106518)
- 理学(91762)
- 理学院(90913)
- 管理学(89975)
- 管理学院(89465)
- 研究(88456)
- 中国(72329)
- 财(63597)
- 京(55516)
- 财经(50209)
- 经(45920)
- 科学(45118)
- 所(42235)
- 经济学(41218)
- 中心(40088)
- 财经大学(37776)
- 研究所(37375)
- 江(37299)
- 经济学院(37146)
- 北京(35708)
- 农(33658)
- 院(31183)
- 商学(31144)
- 业大(31078)
- 商学院(30887)
- 范(30624)
- 基金
- 项目(169610)
- 科学(137947)
- 基金(131041)
- 研究(127462)
- 家(112251)
- 国家(111063)
- 科学基金(97373)
- 社会(89587)
- 社会科(84411)
- 社会科学(84391)
- 基金项目(67766)
- 省(60320)
- 自然(59423)
- 教育(58567)
- 自然科(58108)
- 自然科学(58093)
- 自然科学基金(57206)
- 资助(54665)
- 划(51559)
- 编号(48464)
- 部(41597)
- 成果(40987)
- 国家社会(38771)
- 制(38209)
- 教育部(37485)
- 重点(37413)
- 人文(35952)
- 创(35558)
- 发(34544)
- 中国(33953)
- 期刊
- 济(134876)
- 经济(134876)
- 研究(85559)
- 财(53321)
- 中国(52481)
- 管理(41944)
- 科学(34568)
- 学报(34003)
- 融(31055)
- 金融(31055)
- 农(30697)
- 大学(28222)
- 财经(27187)
- 学学(26600)
- 经济研究(23237)
- 经(23230)
- 教育(22422)
- 技术(20726)
- 农业(20307)
- 业经(18533)
- 问题(17979)
- 贸(17184)
- 世界(15317)
- 国际(15083)
- 技术经济(13169)
- 会计(13161)
- 财会(13124)
- 统计(12456)
- 理论(11990)
- 业(11901)
共检索到4060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关鑫 高闯 吴维库
上市公司终极股东通常可以同时动用股权控制链和社会资本控制链来获取并强化其对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本文通过对沪深两市共60家上市公司的其他主要大股东、董事和经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获得的480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验证了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实践中,终极股东普遍存在着动用社会资本控制链来获取并强化其终极控制的现象。并且,终极股东在强化其对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控制过程中所动用的社会资本存量并不一致:对其他主要股东动用的社会资本最高;其他董事次之;非直接委派的经理人员最少。不同性质的终极股东动用社会资本及由此所产生的影响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终极股东 社会资本 控制权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肖作平 张樱
本文实证检验终极控制股东(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现金流量权、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分离度、金字塔层级、终极控制股东类型)、社会资本如何影响银行贷款契约(贷款利率、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担保),以及终极控制股东和银行贷款契约之间的关系如何受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发现:(1)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越强、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分离度越大、金字塔层级的数量越多,银行贷款契约越倾向于紧缩(贷款利率越高、贷款金额越少、贷款期限越短、贷款担保越严格);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量权越多、终极控制股东类型是国有属性,银行贷款契约越倾向于宽松(贷款利率越低、贷款金额越多、贷款期限越长、贷款担保越宽松)。(2)高水平的社会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赵晶 关鑫 高闯
承续前期研究,本文提出了一个关于"终极股东双重隐形控制链的构建与动用"问题的理论假说,并构建了一个一般分析框架,利用这一分析框架,全面、深入、系统地解读了草原兴发终极股东双重隐形控制链的构建过程和构建机理,揭示出股权控制链与社会资本控制链交织使用的一般规律。终极股东一方面通过股权转让等方式从股权控制链的最终结点上退居幕后,遥控指挥,另一方面又通过动用其必要的社会资本,进一步强化对其他股东、董事和经理人员的控制,从而强化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并方便其进行隐蔽式剥夺。
关键词:
终极股东 社会资本 控制链 隧道挖掘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田银华 李华金
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除了股权结构外,社会资本同样也是影响控股股东利益侵占的重要因素。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股权结构、社会资本控制与控股股东利益侵占的理论模型,并通过2007-2012年388家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检验了股权结构、社会资本控制对控股股东利益侵占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主要表现出利益协同效应,控股股东的社会资本控制对这种利益协同效应产生负面影响,社会资本控制强化了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倾向,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控股股东利益侵占问题。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肖作平
本文结合中国制度背景,从代理成本视角理论推演终极控制股东与债务期限结构之间的关系。采用包含2004—2008年间可连续获得相关信息的1076家在深、沪上市的非金融公司组成的平衡面板数据(总共5380个观察值),在控制相关变量下应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参数和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实证检查终极控制股东对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终极控制股东确实影响债务期限结构选择。具体而言:(1)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高的公司具有显著短的债务期限;(2)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度与债务期限显著负相关;(3)与终极控制股东是家族等非国有公司相比,终极控制股东是国有的公司具有相对多的长期债务。总的来说,本...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石水平 邵梦姝
文章以我国2009—2012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审计质量与控股股东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高审计质量具有降低控股股东代理成本的作用;在考虑终极控制人的性质后,在非政府控制企业中,外部审计的这种约束作用更为明显,并且随着两权分离度的提高而增强。但在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中,两权分离度、审计质量和控股股东代理成本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关键词:
终极控制人 审计质量 控股股东 代理成本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金星 宋理升
以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民营公司为样本,对终极控制股东的政治关联如何影响现金股利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终极控制股东拥有政治关联能够显著提高现金股利的发放概率,而且政治关联的层次越高,现金股利的发放概率越大,这种影响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更加显著。另外,终极控制股东拥有政治关联和政治关联的级别对现金股利的发放数量并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高闯 关鑫
迄今为止,关于上市公司终极股东控制权的研究仍然仅仅局限于"股权控制链分析范式"。这种研究范式既难以深刻揭示终极股东的隐蔽性,又无法系统地定量分析终极股东控制度。基于此,本文创造性地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构建起上市公司"社会资本控制链分析范式",用大股东的社会网络连带作为追溯上市公司终极股东及其控制权的逻辑起点,细致地甄别其社会网络连带关系,探寻其动员这些社会资本获取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进而成为终极股东的方式和路径,并利用这一分析范式解析上市公司终极股东控制类型及其动态演变的机理。这种新的分析框架能够更为精准地识别上市公司的终极股东、测量和分析终极股东控制权,有效地弥补股权控制链分析范式的不足,从而为...
关键词:
终极控制权 社会资本 网络连带 控制链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关鑫 高闯
随着第二类公司治理问题成为理论研究的新焦点,上市公司终极股东的剥夺行为越发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在"双重控制链"分析范式下,终极股东控制权与其现金流权之间的偏离加大,导致控制权私利增大,这种被"修正"后的控制权私利,即被"社会资本控制链"分析范式下的控制权溢价放大的"股权控制链"分析范式下的控制权私利,才是终极股东对上市公司进行剥夺的根本动因。沿着这一分析思路,文章分别对终极股东利益输送渠道的选择、剥夺行为的逻辑起点、"隧道挖掘"行为以及"二次剥夺"等问题进行剖析和深刻解读,并特别提出了显性剥夺和隐性剥夺两种剥夺形式,从而更加全面清晰地认识终极股东的剥夺机理。
关键词:
终极股东 社会资本 控制权私利 隧道挖掘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红 杨凌霄
金字塔股权结构广泛存在于我国上市公司之中,并以其复杂的结构降低公司透明度,隐藏终极股东身份,发挥放大控制权的杠杆效应,加剧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本文以2008年至2010年我国大宗股权转让事件为样本研究金字塔结构与终极股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字塔形态特征和内部权力结构对终极股东利益侵占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对大股东的监管势在必行。
关键词:
金字塔股权结构 利益侵占 控制权私人收益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苏坤 杨淑娥
从终极控制人的视角,以我国2002~2006年深市民营上市公司563个观察值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终极控制股东超额控制、现金流权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低的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作为终极控制股东隐蔽控制权收益的一个机制,终极控制股东会通过操纵公司透明度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与"堑壕效应"相一致,终极控制股东超额控制程度与公司透明度负相关。与"激励效应"相一致,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与公司透明度正相关。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唐庆
以2009~2014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内部控制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与控股股东的掏空程度显著负相关,即内部控制越有效,控股股东的掏空程度就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产权性质、公司规模在内部控制与控股股东掏空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及中小规模企业中,内部控制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主要原因在于国企内控制度引入较早,内控强化的价值增量效应较低。这一结论表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可以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步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理升 徐向艺
终极控制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关联担保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2007~2009年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终极控制股东与关联担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证实,关联担保与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现金流权显著负相关,与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显著正相关。将关联担保分类后发现,为控股股东提供的担保与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权显著负相关,与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显著正相关,与控制权无显著相关关系。
关键词:
终极控制股东 控制权 现金流权 关联担保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韩亮亮 李凯
以2005年中国269家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资本结构决策中存在的终极股东代理问题。研究发现,终极股东的控制权、制衡度和现金流权与受控公司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在受控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策中,终极股东控制权比例和制衡度越高,股权融资给终极股东带来的控制权稀释风险越低,终极股东偏好股权融资;终极股东现金流权比例越低,终级股东承担的债务破产风险越小,终极股东偏好债务融资。研究结论一方面支持资本结构具有公司治理效应,另一方面证实了终极股东在资本结构决策中确实存在主动规避治理效应的动机和行为。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宋理升 王爱国
以2008—2010年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终极控制股东的政治关联对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无论终极控制股东的政治关联如何,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与会计信息质量无显著相关关系;注册会计师收取的审计费用同会计信息质量显著负相关,终极控制股东政治关联的层次越高,该关系越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控股股东类型与公司价值: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
社会资本、组织惯例与终极股东控制——基于中国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
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所有权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大股东控制、审计监督与信息披露质量——来自深圳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终极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内部人终极控制及其现金股利行为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终极控制人特征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终极股东控制、私募股权资本与IPO抑价——来自我国中小板IPO公司的经验证据
REVA、EVA与股东财富: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