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34)
- 2023(9904)
- 2022(8173)
- 2021(7556)
- 2020(6456)
- 2019(14301)
- 2018(13757)
- 2017(26795)
- 2016(14709)
- 2015(16297)
- 2014(16180)
- 2013(15922)
- 2012(14365)
- 2011(12567)
- 2010(12883)
- 2009(12624)
- 2008(13468)
- 2007(12354)
- 2006(11059)
- 2005(10524)
- 学科
- 企(86642)
- 企业(86642)
- 业(82093)
- 管理(78644)
- 济(60951)
- 经济(60815)
- 财(34423)
- 方法(29321)
- 务(27672)
- 财务(27650)
- 财务管理(27619)
- 企业财务(26499)
- 业经(22409)
- 数学(21275)
- 数学方法(21143)
- 制(20255)
- 体(15674)
- 技术(15406)
- 划(15068)
- 体制(14014)
- 策(13326)
- 企业经济(12782)
- 经营(12639)
- 和(12602)
- 理论(12152)
- 中国(11868)
- 技术管理(11680)
- 农(11045)
- 人事(10806)
- 人事管理(10804)
- 机构
- 学院(216494)
- 大学(215435)
- 管理(94018)
- 济(91960)
- 经济(90218)
- 理学(80681)
- 理学院(80000)
- 管理学(79163)
- 管理学院(78728)
- 研究(60831)
- 财(53309)
- 中国(52027)
- 京(43483)
- 财经(40950)
- 经(37011)
- 江(33712)
- 科学(31083)
- 财经大学(30473)
- 商学(28750)
- 所(28743)
- 中心(28516)
- 商学院(28505)
- 经济学(27697)
- 北京(26983)
- 州(26159)
- 业大(25001)
- 经济学院(24843)
- 研究所(24649)
- 农(23929)
- 经济管理(23031)
- 基金
- 项目(133195)
- 科学(109031)
- 基金(102288)
- 研究(99164)
- 家(86129)
- 国家(85353)
- 科学基金(77524)
- 社会(67892)
- 社会科(64412)
- 社会科学(64393)
- 基金项目(53851)
- 省(50785)
- 自然(49787)
- 自然科(48754)
- 自然科学(48743)
- 自然科学基金(48013)
- 教育(45905)
- 划(41332)
- 资助(41332)
- 编号(38419)
- 制(32694)
- 成果(31591)
- 部(31236)
- 创(29874)
- 重点(28794)
- 教育部(28377)
- 国家社会(28261)
- 业(27934)
- 人文(27914)
- 创新(27776)
- 期刊
- 济(107558)
- 经济(107558)
- 研究(64344)
- 财(51413)
- 管理(43647)
- 中国(41983)
- 科学(27186)
- 学报(26033)
- 融(24146)
- 金融(24146)
- 财经(22396)
- 大学(21848)
- 农(21306)
- 学学(21011)
- 经(19029)
- 技术(18966)
- 财会(17016)
- 业经(16776)
- 经济研究(16121)
- 教育(15297)
- 会计(14894)
- 农业(13196)
- 问题(12981)
- 技术经济(12278)
- 通讯(11517)
- 会通(11499)
- 现代(11173)
- 贸(10929)
- 经济管理(10807)
- 务(9992)
共检索到3318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张耀伟
基于2004年~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截面数据,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系统考察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偏离、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间的互动机理,检验公司治理在两权偏离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偏离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其负向效应随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比例的提高而趋于降低;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偏离对公司治理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其负向效应随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比例的提高而趋于降低;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其在终极控制对公司价值的作用机制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超过50%,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比例的提高会降低公司治理的中介效应。基于实证分析结果...
关键词:
终极控制 两权偏离 公司治理 现金流权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齐晓飞 关鑫
终极股东控制问题已成为当前公司治理研究的焦点,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和终极股东属性是对此展开系列研究的逻辑起点,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对两权偏离、终极股东属性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进行了文献回顾和介绍,并对其作简要评论,指出相关研究的局限和后续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终极股东 控制权 两权偏离 公司绩效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曾春华 杨兴全 陈旭东
以2007-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以及直接吸收合并等扩张性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权以及两权分离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的收购公司并购后1-2年内股东财富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权对公司并购绩效具有"激励效应",而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会导致公司并购绩效的恶化。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公司高自由现金流和低成长性会加强两权分离对公司并购绩效的负向影响,并且两权分离对公司并购绩效的负面影响在民营上市公司更加显著。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唐跃军 宋渊洋 金立印 左晶晶
营销战略风格的激进或保守与公司治理因素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营销战略风格如何影响公司未来业绩?本文从第二类代理问题和终极控制权理论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和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1)控股股东卷入程度越低、控股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偏离程度越高,上市公司营销战略风格越趋向于激进,说明被第二类代理问题左右的控股股东更倾向于拿中小股东的钱卷入高风险的营销战略;(2)过度激进的营销战略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营业收入增长(做大),但是将显著损害公司的盈利水平和持续发展潜力(做强)。本文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从第二类代理问题和终极控制权理论的视角,解析了上市公司营销战略风格的成因,揭示了公司治理对营销战略的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曾春华 胡国柳
文章以2007—2009年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扩张性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对治理环境、终极股东控制与公司并购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终极股东的两权分离度及政府控制性质与公司并购绩效负相关;治理环境的改善在提高公司并购绩效的同时,还能抑制两权分离对公司并购绩效带来的负面影响;终极控制股东的政府控制属性会弱化治理环境的这种治理效应。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牛建波 李胜楠
论文对2002-2004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行为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根据面板数据本身的特征选择适宜回归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发现,在通过家族控股上市而形成的民营上市公司中,年度内董事会会议次数对企业的市场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通过兼并重组取得控股地位的民营上市公司中,这种影响并不显著;在考虑控股股东现金流权与投票权分离程度的调节作用后发现,随着控股股东现金流权与投票权分离程度的提高,年度内董事会召开会议次数的增加有利于企业市场价值的增加。同时,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回归方法的结果还发现,如果不注意控制面板数据本身可能存在的非观测因素的影响,就可能会得出虚假的结论,这启发...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彭白颖
在所有权集中的情况下,最终控制股东可以通过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来转移公司财富以增加个人私利。并且当对投资者的保护较弱时,这种偏离的程度越大,最终控制股东掠夺的动机就越强烈。本文对最终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实现机制进行了分析。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元旭 吉祥熙
基于第二类代理问题的视角,对公司治理中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产生代理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发现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司绩效、创新、捐赠和信息披露质量方面,但是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对研究结论的不一致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解释。
关键词:
控制权 现金流权 控股股东 公司治理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元旭 吉祥熙
基于第二类代理问题的视角,对公司治理中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产生代理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发现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司绩效、创新、捐赠和信息披露质量方面,但是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对研究结论的不一致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解释。
关键词:
控制权 现金流权 控股股东 公司治理机制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张宗刚 吴凌寒
公司治理就其实质是指公司是由谁控制,并为谁的利益服务。在Berle和Means1930年的经典著作《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第一次提到在美国的公司中普遍存在着大量所有权分散的股东,由于经理有着自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林润辉 谢宗晓 刘孟佳 宋泾溧
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以715家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造了中介模型,探讨大股东资金占用对内部控制和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在大股东资金占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的作用,同时也验证了大股东资金占用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支持了"掏空论"。本文还分析了模型解释能力的变化,指出了在后续研究中寻找中介变量的必要性。该研究结论为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监管趋向和追责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易建辉
我国家族公司的治理受传统文化影响,且我国法制机制不够完善,增加了家族公司治理难度。公司控制权的基本表现形式体现在影响公司财产的决策上,一些大股东拥有对公司经营事务的绝对控制权,成为终极股东。终极股东控制问题主要包括股东以及其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终极股东控制和金字塔结构两方面内容。
关键词:
家族公司 终极股东 控制问题
[期刊] 预测
[作者]
李明敏 李秉祥 惠祥
单纯的股权结构多元化不足以实现不同所有制资本的协同效应,相比于股权结构,异质股东控制权配置对企业混改绩效的影响更为明显,但这一影响过程尚不明确。鉴于此,本文基于股东资源与治理结构双视角,分析异质股东控制权配置对企业混改绩效的影响效应,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异质股东股权对企业混改绩效仅发挥制衡效应,而不存在协同效应;异质股东非财务控制权对企业混改绩效既具有协同效应,也具有制衡效应,且制衡效应强于股权制衡;进一步研究发现,非财务控制权制衡度对协同效应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促使异质股东形成相互制约且共同受益的互惠共生关系。研究结论可为完善混改企业中国有股东与民营股东的权力配置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周建 余耀东 杨帅
公司治理环境和股权结构分别是从公司外部宏观层面和内部微观层面影响公司价值的两类主要因素。在上市公司终极股东普遍存在超额控制权的现实背景下,本文基于终极股东超额控制权中介效应的视角,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大样本经验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数理统计方法,实证研究了公司治理环境和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终极股东的超额控制权会显著损害上市公司价值;公司治理环境和股权制衡基本不具有直接的价值创造效应,但可以通过抑制终极股东的超额控制权进而间接具有价值创造效应;股权集中具有显著的直接价值创造效应,虽然股权集中会促进终极股东的超额控制权从而具有间接的价值损害效应,但大股东与上市公司的利益趋同大于对上...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胡科 张宗益
本文利用2005—2007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并探讨了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价值与终极股东控制权显著正相关,与现金流权、独立董事比例的相关性不显著;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度与公司价值呈U型关系,且U型关系顶点左侧的样本数占整个样本的84.384%,即大部分的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将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度控制在使其易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范围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