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08)
- 2023(8231)
- 2022(7072)
- 2021(6439)
- 2020(5642)
- 2019(12728)
- 2018(12461)
- 2017(25495)
- 2016(13641)
- 2015(15177)
- 2014(15012)
- 2013(14987)
- 2012(14001)
- 2011(12617)
- 2010(12745)
- 2009(12042)
- 2008(12272)
- 2007(10920)
- 2006(9611)
- 2005(8905)
- 学科
- 济(63714)
- 经济(63618)
- 管理(48832)
- 业(46451)
- 企(39780)
- 企业(39780)
- 方法(31273)
- 数学(28446)
- 数学方法(28298)
- 财(22577)
- 制(18283)
- 中国(15408)
- 农(15187)
- 务(14669)
- 财务(14648)
- 财务管理(14617)
- 企业财务(14134)
- 业经(13028)
- 体(12915)
- 融(12036)
- 金融(12034)
- 银(11743)
- 银行(11732)
- 体制(11259)
- 行(11124)
- 贸(10011)
- 贸易(10004)
- 农业(9931)
- 地方(9916)
- 易(9742)
- 机构
- 大学(201622)
- 学院(198571)
- 济(92857)
- 经济(91306)
- 管理(79600)
- 理学(69010)
- 理学院(68389)
- 管理学(67635)
- 管理学院(67247)
- 研究(62710)
- 中国(50331)
- 财(48612)
- 京(40040)
- 财经(38260)
- 经(34855)
- 科学(32135)
- 经济学(31270)
- 所(29674)
- 江(29365)
- 中心(28931)
- 财经大学(28784)
- 经济学院(28373)
- 农(26556)
- 研究所(26139)
- 北京(25009)
- 业大(24728)
- 商学(23208)
- 商学院(23028)
- 院(22755)
- 州(22563)
- 基金
- 项目(129646)
- 科学(105256)
- 基金(99312)
- 研究(97111)
- 家(84211)
- 国家(83574)
- 科学基金(73898)
- 社会(67285)
- 社会科(64094)
- 社会科学(64083)
- 基金项目(51934)
- 省(48282)
- 教育(45433)
- 自然(45256)
- 自然科(44224)
- 自然科学(44217)
- 自然科学基金(43544)
- 资助(41479)
- 划(40464)
- 编号(36798)
- 部(31782)
- 成果(31310)
- 制(31249)
- 国家社会(29082)
- 重点(28982)
- 教育部(28704)
- 人文(27592)
- 创(27413)
- 发(26733)
- 性(25866)
共检索到2947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孙健
很多公司中存在着终极控制权现象,终极控制人通过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控制公司并以此获取控制私利,资本结构作为公司的重要财务决策必然会受到影响。以资本结构为对象研究终极控制权对公司财务的影响,构建一个全新的现金流量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的替代变量,结果表明在中国终极控制权比控股股东更能反应控制的实质和掏空的本质,终极控制人控制上市公司进行债务融资是为了通过举债获得可控制的资源;相对于国有的终极控制人,民营的终极控制人的上述动机更加明显;尽管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较低,但是独立董事的存在确实能抑制终极控制人的掏空行为。
关键词:
终极控制权 资本结构 现金流量权 控制权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永海 张文生
本文从财务预警指数与金融工程领域广泛使用的VaR两个角度来定义财务风险,研究终极控制权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量权与控制权的偏离程度越高,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越高。同时,终极控制人的性质亦会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民营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最高,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次之,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最低。
关键词:
终极控制权 财务风险 在险价值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彭代武 宣云 林晓华 高燕
本文以2007—2010年农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助的情况及终极控制权配置格局对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助的影响。研究发现,终极控制人级别、上市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及沿海发达地区与政府补助显著正相关,管理费用比率、上市时间与政府补助显著负相关。基于遵循政府补助用途、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本文认为政府补助应兼顾中央与地方,上市公司应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遏制不合理的在职消费。
关键词:
终极控制人 政府补助 中央 地方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邓淑芳 陈晓 姚正春
本文探讨了控制权转让市场中收购方终极所有权、层级与信息泄露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收购方的终极所有权属性与信息泄露严重程度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当收购人为民营企业时,非公开收购信息进入股价的速度要明显的慢于国有企业收购人;当地方国有企业为收购人时,其非公开收购信息进入股价的速度又明显的快于其他两类企业。表明民营企业维护收购信息的机密性的动机最强,而地方国有企业收购信息则最容易被市场察觉。与预期不一致的是,公司的层级结构与信息泄露速度没有显著的关系,这一发现意味着收购等重大事件的决策权集中在控制链最上层控制人手中,下层企业只是执行这些决策的工具。
关键词:
终极所有权 层级 信息泄露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袁放建 冯琪 韩丹
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通过构建内部控制鉴证、终极控制人性质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理论模型,以2007—2011年沪市A股82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PEG模型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对权益资本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中是否存在终极控制人性质这一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能够给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显著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同时终极控制人性质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信息质量提供保证,降低投资者对企业风险的估计,从而降低权益性资本成本。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仲鸣
基于大小股东代理理论,本文分析了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现金流权对我国企业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影响。检验结果发现,在民营企业,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度越大,投资不足现象越严重,并且,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越低,这种代理问题对投资效率的负效应表现得越明显;进一步检验发现,较高的现金持有偏好是终极控制人影响企业投资不足的可能机制。但以上结论在国有企业并不成立。本文从终极控制人视角拓展转型国家的投资理论,也从投资视角为理解产权效率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终极控制人 现金流权 控制权 投资效率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肖作平
本文结合中国制度背景,从代理成本视角理论推演终极控制股东与债务期限结构之间的关系。采用包含2004—2008年间可连续获得相关信息的1076家在深、沪上市的非金融公司组成的平衡面板数据(总共5380个观察值),在控制相关变量下应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参数和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实证检查终极控制股东对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终极控制股东确实影响债务期限结构选择。具体而言:(1)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高的公司具有显著短的债务期限;(2)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度与债务期限显著负相关;(3)与终极控制股东是家族等非国有公司相比,终极控制股东是国有的公司具有相对多的长期债务。总的来说,本...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华红 王安亮
本文基于终极控制人框架,以资本结构为对象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特征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国有终极控制人,非国有终极控制人选择较高比例的负债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更加明显;终极控制人至上市公司之间控制链层级的增加将导致公司资本负债率的提高。
关键词:
终极控制权 现金流权 资本结构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曹文沛 夏康健 连慧颖
在控制权转让过程中,审计师是决定交易成败的重要因素。以2007-2013年的控制权转让交易为研究样本,基于管理层自利的视角,对控制权转让交易中的审计师声誉选择成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受到自利动机的影响,管理层在控制权转让交易中存在着操纵审计师选聘的情况;在充分考虑了与审计师间的信任关系、信息优势以及市场反应之后,管理层更倾向于选择与年度审计声誉相近的审计师;当管理层收到非标准意见的年度审计报告后,将会丧失对审计师的信任,并且漠视由于审计师声誉变更而引起的不良市场反应,转而重视信息优势,进而在交易中选择更低声誉的审计师。研究结果为规范和监督上市公司的审计师选聘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管理层自利 审计师声誉 控制权转让交易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俊秋 张奇峰
本文以2003~2004年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对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终极所有权结构对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取决于控制性家族"利益趋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两种影响的比较。较高的现金流量权会产生利益趋同效应,从而提高盈余信息含量;而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偏离则会加剧控制性家族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产生利益侵占效应,降低盈余信息含量。同时,控制性家族在上市公司任职与盈余信息含量显著负相关。因此,优化家族控制公司的所有权结构,降低控制权私利应该是一条能有效提高会计盈余质量的路径。
关键词:
终极控制权 现金流量权 盈余信息含量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立燕 熊胜绪
对我国2005-2007年间发生控制权转让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显示,我国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的控制层级与获取的超控制权收益正相关,法律保护水平与超控制权收益负相关。研究表明最终控制人的控制链条越长,其获取的超控制权收益水平越高,而较好的法律保护水平能够抑制其超控制权收益的水平。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采取政策措施推进控股股东缩短控制链条,发展核心能力,既能有效降低控股股东的超控制权收益,也有利于促进其获取合理收益;同时应进一步落实对中小股东的法律保护,改善执法效率。研究还显示对最终控制人较高的股权制衡水平能够显著降低其获取的超控制权收益。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肖作平
本文结合中国制度背景,以包含2004-2008年间可获得连续相关信息的1076家在深、沪上市的非金融公司组成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总共5380个观察值),在控制相关变量的条件下,应用一系列GLS实证检验终极控制股东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度、政府干预如何影响资本结构选择,以及终极控制股东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度与资本结构选择之间关系如何受政府干预的影响。研究发现,(1)终极控制股东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度与债务水平显著负相关;(2)政府干预与债务水平显著正相关;(3)终极控制股东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度与债务水平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受政府干预的影响而变弱,政府的干预使得债务资本供给方(尤其是银行等金融机构)...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冯旭南 李心愉
本文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终极所有权和控制权结构。和国际学术研究存在较大差异,终极控制人往往通过金字塔结构控制上市公司,但其所有权和控制权并不分离,我们称其为"金字塔结构之谜",政府作为终极控制人时,这一现象尤其明显。本文还发现,终极控制人拥有的所有权平均为33%,远远高于CDL(2000)东亚经济体的样本均值。此外,家族作为终极控制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已占较大比例,大大高于早期的样本;和其它东亚经济体相类似,家族倾向于以较少的现金流量权获得较多的控制权,与政府作为终极控制人存在较大差异。终极控制人性质对所有权和控制权结构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金字塔 所有权 控制权 终极控制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卫星 杜冉
自2012年起,沪、深主板上市公司普遍推行内部控制制度,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为验证内部控制中介效应的存在性,运用沪市A股871家样本公司2012~2014年的财务数据,综合考察股权集中度、内部控制影响公司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作用渠道和机理。结果表明:内部控制没有消除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改变了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方式;内部控制可以抑制会计盈余管理行为,提高公司盈余质量,但由于内部控制与股权结构的交互效应,这种抑制作用随公司股权集中度的增加而减弱;内部控制是股权集中度影响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唯一中介路径。
关键词:
股权集中度 内部控制 盈余质量 上市公司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宗宇 邵清芳 陈维良
本文以2010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基本Jones模型和线下项目法分别计算线上项目操纵性应计利润和线下项目操纵性应计利润,考察了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以及终极控制人性质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线上项目盈余管理程度与两权分离度显著正相关,终极控制人更倾向于通过隐蔽性更强的线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2)当终极控制人性质为非国有时,终极控制人更有动机通过线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
关键词:
终极控制人 两权分离度 盈余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内部控制审核与操纵性应计项——来自沪市的经验证据
控制权收益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来自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经验证据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控制权、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度对并购的影响——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终极股东控制、私募股权资本与IPO抑价——来自我国中小板IPO公司的经验证据
家族控制、两权分离与债务期限结构选择——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公司控制权性质与审计需求特征——来自我国上市公司2003—2005年的经验证据
企业产权、控制权转移与冗员负担——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信息透明度与控制权私利关系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控制权转移中的高层更换与公司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