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86)
- 2023(9808)
- 2022(8355)
- 2021(7534)
- 2020(6363)
- 2019(14087)
- 2018(13685)
- 2017(26424)
- 2016(14424)
- 2015(15893)
- 2014(15444)
- 2013(15051)
- 2012(13450)
- 2011(12078)
- 2010(11956)
- 2009(11474)
- 2008(11695)
- 2007(10370)
- 2006(9077)
- 2005(8280)
- 学科
- 管理(55654)
- 济(53725)
- 经济(53612)
- 业(52216)
- 企(46417)
- 企业(46417)
- 方法(24590)
- 财(24344)
- 数学(21237)
- 数学方法(21100)
- 务(17650)
- 财务(17630)
- 财务管理(17602)
- 制(17340)
- 企业财务(16916)
- 农(14180)
- 业经(13869)
- 中国(12645)
- 体(12211)
- 贸(10596)
- 贸易(10590)
- 体制(10538)
- 易(10357)
- 学(10268)
- 银(10071)
- 银行(10037)
- 技术(9522)
- 划(9521)
- 行(9366)
- 农业(9306)
- 机构
- 大学(208139)
- 学院(206712)
- 济(85915)
- 经济(84357)
- 管理(82683)
- 理学(72465)
- 理学院(71766)
- 管理学(70839)
- 管理学院(70473)
- 研究(65172)
- 中国(50899)
- 财(44573)
- 京(42022)
- 科学(38865)
- 农(37225)
- 财经(35166)
- 业大(32845)
- 所(32395)
- 经(31987)
- 江(30260)
- 中心(29972)
- 农业(29418)
- 研究所(29176)
- 经济学(26529)
- 财经大学(26353)
- 北京(25609)
- 商学(24048)
- 经济学院(23986)
- 商学院(23862)
- 院(23418)
- 基金
- 项目(141218)
- 科学(112437)
- 基金(106753)
- 研究(98201)
- 家(94587)
- 国家(93830)
- 科学基金(81237)
- 社会(66333)
- 社会科(62958)
- 社会科学(62946)
- 基金项目(57420)
- 自然(54187)
- 省(53722)
- 自然科(52977)
- 自然科学(52959)
- 自然科学基金(52120)
- 划(45811)
- 教育(45129)
- 资助(42118)
- 编号(37231)
- 部(32248)
- 重点(31757)
- 制(31326)
- 创(30218)
- 成果(29666)
- 创新(28285)
- 国家社会(28210)
- 发(28114)
- 教育部(28034)
- 科研(27684)
共检索到2981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沈佳坤 孙秀峰 冯宝军
金字塔股权结构作为终极控制人利用较低财富实现有效控制目标公司的重要方式,引发的代理问题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研究的焦点。本文将金字塔控股集团内部其他股东具有的有限理性,通过其与终极控制人"共谋"或"制衡"随机性质的行为选择表示,在终极控制人"掏空"和"支持"行为的协同作用下,构建了金字塔股权结构影响目标公司价值的分析模型,并利用2010—2014年中国A股市场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金字塔控股集团对目标公司具有较低的直接控制权时,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的减小对公司价值有显著提升作用;(2)金字塔内部其他股东以较大概率选择与终极控制人共谋时,会对公司价值有一定提升作用;(3)金字塔外部大股东持...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吕荣杰 高伟强 吴超
本文以2010~2015年处于成熟期的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实际控制权的私有利益为切入点,以投资成本-收益理论为视角考察实际控制权对公司投资方向与投资挤占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司处于成熟期时,实际控制权与公司固定资产投资显著正相关;实际控制权与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显著负正相关;实际控制权对公司无形资产投资不产生影响;实际控制权与公司投资挤占显著正相关。本文研究结论说明,公司处于成熟期时会进行不同方向投资,且出现了短期资产投资挤占长期资产投资的现象。为防止公司实际控制人进行短期投资行为,损害公司价值,公司治理层需要对公司实际控制权进行合理安排。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许荣 汪勇祥 向文华
La Porta et al(1999)的开创性工作改变了研究者普遍接受的公司股权分散不存在最终控制人的命题,公司金融的研究重点之一开始转向研究最终控制人行为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对这一方向的研究进展进行述评:首先,最终控制人通过哪些方式对上市公司实施控制;其次,最终控制人的不同行为对公司价值产生的多重影响机制;再次,最终控制人不同行为造成控制权价值和一般股权价值如何变动,以及中小投资者为什么愿意投资于存在最终控制人的上市公司。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建立相关理论模型和对最终控制人行为动机进行区分研究的重要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甄红线 张先治 迟国泰
现有文献对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大多采用了“黑箱”的分析模式,即从公司治理机制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来反向推断治理机制的作用。本文以代理成本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两类代理成本在终极控制权和制度环境与公司绩效之间的不同影响路径,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黑箱”内部的运作机理。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第一,终极控制权集中能够降低两类代理成本,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最终提升公司绩效;第二,现阶段我国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更有利于提高民营上市公司的绩效水平;第三,终极控制权集中度和外部制度环境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制度环境水平低的情况下,终极控制权集中能够有效地提升公司绩效。第四,国有终极控制权能够更好地解决第一和第二类代理问...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新民 孙田田 王垒
以2010—201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终极控制人与大股东竞合关系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终极超额控制与公司债务期限存在正"U"型关系;大股东和终极控制人形成的竞争力与公司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大股东联合短期债权人对终极控制人自利行为进行约束,但这种约束力在终极控制人是政府股东及终极控制人是绝对控股股东时显著减弱;第二大股东与终极控制人股权性质一致与公司债务期限结构正相关,此时大股东和终极控制人更容易形成"合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第二大股东为信托股东时,更容易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对公司债务期限的影响效应减弱,不再显著。而当第二大股东为受益股东时,和终极控制人形成了明显的"竞争"关系,对公司债务期限的影响效应增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程玉清
文章认为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具有反作用。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包括对公司外部治理的影响和对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影响两个方面。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 账务信息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谌瑜 李寿喜
文章首先分析了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的类型及其控制方式,接着探讨了控制人对公司业绩及资本市场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监管对策,以期对促进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监管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最终控制人 行为规范 监管对策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张宗刚 吴凌寒
公司治理就其实质是指公司是由谁控制,并为谁的利益服务。在Berle和Means1930年的经典著作《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第一次提到在美国的公司中普遍存在着大量所有权分散的股东,由于经理有着自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光伟 刘星 谭瑾
以我国上市公司2003~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终极控制特征对现金持有水平及其市场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终极控制人性质为国有的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比例显著低于民营上市公司;(2)终极控制人性质为国有的上市公司多数不存在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现象,终极控制特征并不显著影响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3)民营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现象,并且分离度越大,公司持有的现金比例越低;(4)在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情况下,提高现金持有水平将降低股票横截面收益,说明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降低了上市公司持有的现金的市场价值,但多元回归系数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需待未...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杨兴全 曾义 吴昊旻
文章以2004年至2009年期间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我国市场化进程、终极股东控制与公司资本投资价值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终极控制股东的两权分离程度与公司的政府控制性质降低了公司资本投资的价值,两权分离的这种负面作用在低成长与高自由现金流的公司中更严重;市场化进程有利于提升公司资本投资的价值,并能抑制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分离程度对公司资本投资价值的负面影响,但市场化进程的这种积极作用在政府控制的公司较弱。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钱世政
跨入商品经济的大市场,无论是在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流通中还是在科技成果的转让中,到处可见经纪人来去匆匆的身影。经纪人作为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已悄然走进市场。这已是一个客观现实。经纪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美国利罗拉大学的菲利浦·卡特奥拉是这样描述的:“经纪人系指提供廉价、代理服务的各种中间人的总称,他们与客商之间无连续性关系。”中国的《经济大辞典》中是这样定义的:“经纪人即旧时称掮客,处于独立地位,作为买卖方的媒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郭姿辰
本文以2006-2008年我国具有金字塔结构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不同性质的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信贷规模产生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性质的终极控制人存在不同的股权结构倾向,对信贷能力也产生差异化影响。本文从终极控制人视角,探究终极控制人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路径。
关键词:
终极控制人 控制权 信贷规模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纪映红
一、终极控制人的"掏空"行为"掏空"也叫隧道挖掘,是指终极控制人通过隐蔽的渠道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的行为。在很多时候,"掏空"也被称作是终极控制人的利益转移。在金字塔持股条件下,终极控制人以较少的现金流量权取得了更多的控制权,使得其有能力和动机对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行掠夺和侵占,同时对上市公司采取"掏空"行为,从而导致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胜
本文从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的股权特征出发,研究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控制权、两权分离度和终极控制人性质及某些公司治理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盈余管理幅度与终极控制人拥有的控制权比例在形态上呈U型关系;盈余管理幅度与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比例正相关;随着两权分离度的增大,终极控制人有动机和能力进行盈余管理,国有终极控制人具有更大的盈余管理动机;独立董事未能起到良好的治理作用;盈余管理幅度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两权分离度决定了终极控制人侵害中小股东等外部人利益的动机和能力,是影响终极控制人实施盈余管理的最深层次原因。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姚丹珺
本文选取2007年至2010年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研究终极控制人对现金股利分配倾向和分配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大小同现金股利分配水平呈U型关系;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显著影响股利分配水平;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程度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显著负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