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73)
2023(4453)
2022(3861)
2021(3432)
2020(2936)
2019(6385)
2018(6433)
2017(12129)
2016(6716)
2015(7454)
2014(7525)
2013(7283)
2012(6625)
2011(6018)
2010(6179)
2009(5955)
2008(6116)
2007(5581)
2006(4991)
2005(4814)
作者
(18670)
(15818)
(15628)
(15119)
(10027)
(7466)
(7095)
(5999)
(5921)
(5708)
(5443)
(5273)
(5202)
(5122)
(5116)
(4818)
(4678)
(4653)
(4564)
(4486)
(4004)
(3819)
(3746)
(3626)
(3595)
(3580)
(3521)
(3477)
(3132)
(3043)
学科
管理(27970)
(24683)
经济(24618)
(22949)
(21037)
企业(21037)
(11653)
(11461)
方法(8392)
(8092)
(7197)
财务(7180)
财务管理(7162)
体制(7138)
业经(6944)
企业财务(6843)
数学(6836)
数学方法(6764)
中国(6578)
(6248)
(5943)
银行(5938)
(5639)
(5411)
金融(5409)
(5084)
(4805)
制度(4802)
(4771)
环境(4672)
机构
大学(97706)
学院(96709)
(41516)
经济(40645)
管理(36737)
研究(32206)
理学(31092)
理学院(30783)
管理学(30401)
管理学院(30208)
中国(25775)
(24193)
(20151)
财经(18008)
科学(17216)
(16178)
(15744)
(15651)
中心(14701)
研究所(13730)
(13607)
经济学(13358)
财经大学(13297)
北京(12593)
业大(12379)
经济学院(11881)
(11828)
(11709)
(10979)
师范(10858)
基金
项目(61649)
科学(49554)
研究(46614)
基金(46133)
(39501)
国家(39186)
科学基金(34232)
社会(31275)
社会科(29654)
社会科学(29650)
基金项目(24169)
(23579)
教育(21642)
自然(21092)
自然科(20588)
自然科学(20584)
自然科学基金(20237)
(19719)
(18605)
资助(18221)
编号(18206)
成果(16044)
(14653)
重点(14109)
国家社会(13322)
(13269)
课题(13093)
教育部(13010)
(12892)
创新(12531)
期刊
(49437)
经济(49437)
研究(31638)
中国(22423)
(21395)
管理(15916)
学报(13711)
(13292)
科学(12983)
(11472)
金融(11472)
大学(11283)
学学(10688)
财经(9964)
教育(9797)
(8483)
农业(8314)
技术(7797)
经济研究(7414)
业经(7142)
问题(6342)
财会(5447)
会计(5273)
理论(4872)
(4860)
(4763)
(4663)
现代(4568)
改革(4555)
(4555)
共检索到1536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杨德明  
在股权分置改革中,终极控制人性质是影响对价的重要因素,表现为: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对价显著地高于私有产权控制的上市公司;而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对价显著地低于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在控制了其他可能影响对价的因素后,该结论依然稳健地存在。由于对价过高反映了大股东的损失,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意味着,股权分置改革中可能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相对而言,中央政府、国资委对国有资产的监管更富有成效。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永泽  高嵩  
本文利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0年和2011年的经验数据,检验了不同终极控制人性质下盈余管理的差异以及盈余管理不同度量方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比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低,其主要差异体现在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总额和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上;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比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有着更高强度的真实盈余管理,而在应计盈余管理上则无明显差异;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的两种盈余管理手段存在互补关系,而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则存在替代关系。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和政府的过度干预造成的,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减少政府干预是解决上述现象的根本方法。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陈丽兰  
本文选取2011-2015年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企业终极控制人性质、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意见的关系。研究发现,被审计企业出现正向异常审计费用,审计费用增加,与企业的规模、业务复杂程度以及自身财务缺陷导致审计风险溢价增加有关,且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评价机率增加。而当被审计企业的终极控制人为政府控制时,因其政治背景的特殊性,会影响审计人员的客观评判,审计机构会谨慎给出非标准无保留意见,还会增加在负向异常审计费用下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概率。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陈丽兰  
本文选取2011-2015年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企业终极控制人性质、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意见的关系。研究发现,被审计企业出现正向异常审计费用,审计费用增加,与企业的规模、业务复杂程度以及自身财务缺陷导致审计风险溢价增加有关,且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评价机率增加。而当被审计企业的终极控制人为政府控制时,因其政治背景的特殊性,会影响审计人员的客观评判,审计机构会谨慎给出非标准无保留意见,还会增加在负向异常审计费用下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概率。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戴书松  朱珠  
本文以2012-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内部控制缺陷及修复对董事会治理的影响以及终极控制人性质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治理水平因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而显著降低,但在缺陷修复之后,董事会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且相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内控缺陷对董事会治理造成的负面影响。从修复效果上看,董事会治理水平会因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得到提升,且在非国有企业中这种正面影响更加显著。研究表明,董事会治理水平的提升需要企业加强监管,重视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这不仅为深化企业改革及产权制度设计提供经验证据,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对内部控制质量的持续改进。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林钟高  陈俊杰  
以2008~2014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转型经济环境下终极控制人性质如何影响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复与企业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越大,企业风险越高,但缺陷修复能显著降低企业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的风险程度显著更小,但相对央企而言,地方国有企业更容易出现风险,尤其在治理环境差的地区,地方国企的风险程度显著更高。研究表明,不同的终极控制人性质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风险的不同影响,这既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经验证据,也进一步昭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免疫功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徐宗宇  邵清芳  陈维良  
本文以2010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基本Jones模型和线下项目法分别计算线上项目操控性应计利润和线下项目操控性应计利润,考察了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以及终极控制人性质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线上项目盈余管理程度与两权分离度显著正相关,终极控制人更倾向于通过隐蔽性更强的线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当终极控制人性质为非国有时,终极控制人更有动机通过线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袁知柱  侯乃堃  
通过测度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可比性值,实证考察了投资者保护对可比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投资者保护程度与会计信息可比性显著正相关,即在我国投资者保护程度较强的地区,企业管理层能更严格遵守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可比性较高。进一步检验发现,相对于国有控股公司,投资者保护程度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正相关关系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更加显著,因此,投资者保护制度对国有控股公司管理层会计行为的约束能力较弱。稳健性检验结果发现,这种正相关关系在中央政府控股公司与地方政府控股公司间不存在显著差别。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管亚梅  李盼  
分析师跟进作为第三方主体关注的代表以及产权因素,都会对企业碳信息披露产生重大影响。该文选择2012-2013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发现分析师跟进数量与国有最终控制人性质均对企业碳信息披露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市场化程度低的分组,碳信息披露水平受分析师治理作用更显著。同时,区域差异对分析师跟进和碳信息披露水平也会产生影响。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袁知柱  侯乃堃  
通过测度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可比性值,实证考察了投资者保护对可比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投资者保护程度与会计信息可比性显著正相关,即在我国投资者保护程度较强的地区,企业管理层能更严格遵守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可比性较高。进一步检验发现,相对于国有控股公司,投资者保护程度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正相关关系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更加显著,因此,投资者保护制度对国有控股公司管理层会计行为的约束能力较弱。稳健性检验结果发现,这种正相关关系在中央政府控股公司与地方政府控股公司间不存在显著差别。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袁放建  冯琪  韩丹  
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通过构建内部控制鉴证、终极控制人性质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理论模型,以2007—2011年沪市A股82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PEG模型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对权益资本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中是否存在终极控制人性质这一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能够给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显著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同时终极控制人性质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信息质量提供保证,降低投资者对企业风险的估计,从而降低权益性资本成本。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石水平  邵梦姝  
文章以我国2009—2012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审计质量与控股股东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高审计质量具有降低控股股东代理成本的作用;在考虑终极控制人的性质后,在非政府控制企业中,外部审计的这种约束作用更为明显,并且随着两权分离度的提高而增强。但在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中,两权分离度、审计质量和控股股东代理成本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吴先聪  张健  胡志颖  
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演化的。大股东利用控制权编织的关联网络进行非公平交易成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主要手段,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不同特征的机构投资者入手,研究了独立与非独立机构投资者、长期与短期机构投资者对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进而讨论了在终极控制人不同的国有企业和家族企业中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是否不同。实证结果表明,只有与公司没有业务联系、受政府干预少的独立机构投资者和持股时间较长的机构投资者才能有效限制关联交易中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而且,在体制内的国有企业中,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减少大股东关联交易中的利益侵占,但是,在以血缘和亲缘等纽带关系维系...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董梅生  陈东  洪敏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资金闲置和资金占用两种矛盾现象,为了解释这种资源错配问题,本文收集了2004—2013年615家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SYS-GMM方法,从终极控制人性质角度,考察了两权分离度、融资约束和代理成本借助资金占用桥梁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当前资金充裕的背景下,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没有资金占用动机,且两权分离度越大、非融资约束程度越高、代理成本越高,其通过资金占用行为,导致的过度投资问题愈严重,这与国企单纯追求规模以及债务预算软约束有关,因此国企存在资金浪费现象;但民营企业因为融资难问题,本身具有资金占用动机,且其两权分离度越大、融资约束程度越高、代理成本越高,都是为了借助资金占用行为,缓解融资约束问题,以降低对投资不足的影响,所以本文提出完善金融体制、减少政府干预的政策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冀玛丽  杜晓荣  
本文以2010-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与企业风险承担显著正相关,且非国有企业的提升效果优于国有企业;大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提升效果优于小机构投资者;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与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相对于后者,前者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了机构投资者整体的"有效监督假说",并且说明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风险承担的提升作用,因机构投资者特征以及企业终极控制人性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