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29)
- 2023(9286)
- 2022(8114)
- 2021(7438)
- 2020(6429)
- 2019(14641)
- 2018(14323)
- 2017(27658)
- 2016(15329)
- 2015(17501)
- 2014(17480)
- 2013(17619)
- 2012(16231)
- 2011(14701)
- 2010(14671)
- 2009(13921)
- 2008(14412)
- 2007(13189)
- 2006(11653)
- 2005(10778)
- 学科
- 济(64581)
- 经济(64475)
- 管理(62541)
- 业(55105)
- 企(49218)
- 企业(49218)
- 方法(32964)
- 数学(29019)
- 数学方法(28877)
- 财(25884)
- 制(19652)
- 务(17837)
- 财务(17802)
- 财务管理(17759)
- 企业财务(16985)
- 中国(15146)
- 农(14656)
- 业经(13934)
- 银(13481)
- 银行(13454)
- 行(12612)
- 体(12466)
- 融(12444)
- 金融(12442)
- 划(11499)
- 贸(10943)
- 学(10939)
- 贸易(10934)
- 体制(10812)
- 易(10620)
- 机构
- 大学(224569)
- 学院(222065)
- 济(95917)
- 经济(93915)
- 管理(90076)
- 理学(75406)
- 理学院(74613)
- 管理学(73797)
- 管理学院(73307)
- 研究(71273)
- 中国(60546)
- 财(53016)
- 京(47108)
- 财经(40320)
- 科学(39754)
- 经(36625)
- 所(35959)
- 江(35352)
- 农(34460)
- 中心(33968)
- 研究所(31690)
- 经济学(30633)
- 业大(30285)
- 财经大学(30190)
- 北京(29704)
- 经济学院(27606)
- 州(27400)
- 农业(26902)
- 院(25606)
- 商学(25407)
- 基金
- 项目(140956)
- 科学(111771)
- 基金(105804)
- 研究(101158)
- 家(92191)
- 国家(91496)
- 科学基金(79233)
- 社会(66324)
- 社会科(63068)
- 社会科学(63052)
- 基金项目(55589)
- 省(52817)
- 自然(51800)
- 自然科(50644)
- 自然科学(50632)
- 自然科学基金(49803)
- 教育(47105)
- 划(45014)
- 资助(44552)
- 编号(38835)
- 部(33074)
- 成果(32169)
- 重点(31763)
- 制(31354)
- 创(29625)
- 教育部(29043)
- 发(28335)
- 国家社会(28226)
- 创新(27856)
- 人文(27715)
- 期刊
- 济(108357)
- 经济(108357)
- 研究(67629)
- 中国(47289)
- 财(47250)
- 管理(38891)
- 学报(34026)
- 科学(31383)
- 农(29814)
- 融(29120)
- 金融(29120)
- 大学(26400)
- 学学(25110)
- 财经(22539)
- 经(19247)
- 农业(18738)
- 技术(18272)
- 教育(17514)
- 经济研究(16536)
- 业经(15437)
- 问题(13859)
- 业(12530)
- 财会(12514)
- 会计(12326)
- 贸(11899)
- 理论(11351)
- 技术经济(11170)
- 国际(10263)
- 版(10135)
- 现代(10118)
共检索到3492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肖力
本文首先运用应计盈余管理模型和真实盈余管理模型检验我国证券市场IPO前后盈余操纵动机的强度,并细分至终极控制人性质和资本市场两个层次,以观察盈余管理方式选择上所存在的差异,然后进一步分析了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对IPO后长期经营业绩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上市前后三年内每年均进行应计盈余管理,而每间隔一年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程度和选择实施真实盈余管理意愿的强度均遵循"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规律,且国有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在公司治理因素中,董事会持股比例和管理层持股比例是盈余管理程度和方式选择的两大重要参考因素。此外,与应计盈余管理相比,真实盈余管理对IPO后长期...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宗宇 邵清芳 陈维良
本文以2010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基本Jones模型和线下项目法分别计算线上项目操纵性应计利润和线下项目操纵性应计利润,考察了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以及终极控制人性质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线上项目盈余管理程度与两权分离度显著正相关,终极控制人更倾向于通过隐蔽性更强的线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2)当终极控制人性质为非国有时,终极控制人更有动机通过线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
关键词:
终极控制人 两权分离度 盈余管理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张征 崔毅
本文以2006年至2012年A股IPO公司为研究样本,用可操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研究发现:1总体而言,IPO企业在发行前后确实存在显著为正的可操控应计利润;2与2009年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前相比,2009年后IPO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盈余质量变差;3主板IPO企业的盈余管理在上市前与中小板、创业板基本没有显著的差异,但上市后却出现了明显的不同,中小板、创业板企业仍存在较强的动机将企业的盈余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夏喆 魏毅
本文以行为金融学及过度自信理论为背景,利用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对我国主板市场金融板块股2010~2012年的经验证据进行汇总,借鉴并改进Jones模型对我国金融类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进行测度,为管理者非理性角度研究金融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新思路。结果与相关研究一致,金融类企业高管存在过度自信,针对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对盈余管理操控程度不大。相关部门应制定有效政策方案,发挥盈余管理的作用,提升金融类企业业绩。
关键词:
管理者过度自信 盈余管理 金融类企业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毕铭悦
本文基于机会主义动机分析管理层采用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对外部审计治理功能发挥的影响。研究表明,真实盈余管理更容易帮助管理层实现机会主义动机且更容易弱化审计治理功能,即真实盈余管理程度高的上市公司,"审计师变更"预警信号传递概率低;提高审计收费会降低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师变更的相关性。本文发现管理层盈余管理方式上的偏好及审计收费将影响外部审计治理功能的发挥,这为健全公司治理提供了新的证据。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张铁铸 王磊 周红
本文以中小板与创业板近两年首发上市的公司为样本,研究公司首发上市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司上市前一年盈余操纵的程度显著下降,但创业板公司盈余操纵程度大于中小板公司。虽然盈余操纵行为推高了发行价,但投资者的认购热情未受到影响,首日投资回报取决于投资者情绪,与盈利能力及成长性无关。首发上市时的盈余操纵程度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降低,但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现象导致盈余质量下降,而机构投资者和会计师事务所也未能显著提高盈余质量。创业板公司盈余质量整体上低于中小板公司,但规模大、成立时间长的公司盈余质量相对较高。
关键词:
首发上市 盈余质量 创业板 中小板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白云霞 王亚军 吴联生
盈余管理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估计非预期应计利润是盈余管理的主要计量方法,但它的计量不够精确。已有文献研究了控制权转移公司在控制权转移之前的盈余管理,但后续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本文结合以上两方面,通过考察控制权转移公司的后续资产处置行为,来研究中国控制权转移公司的后续盈余管理行为。研究结论表明,业绩低于阈值的控制权转移公司,它会通过资产处置而使公司报告业绩高于阈值,其概率与业绩和阈值之差成正相关,与线下项目成负相关,与资产负债率成正相关。另外,研究结论还发现,控制权转移公司在控制权转移之后的第0年和第1年通过资产处置达到扭亏的程度显著高于第2年和第3年,而在通...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陈丽蓉 周曙光
本文以2008年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效率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盈余管理(|DA)|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显著负相关;与内控部门是否定期提交监督报告和内部控制缺陷显著正相关。由此表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的高低是影响盈余管理程度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盈余管理 内部控制效率 内部控制缺陷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杨七中 马蓓丽
选择2012年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基于GLM方差分析法和传统最小二乘法的检验表明,内部控制可以显著地抑制应计项盈余管理,却无法显著地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内控制质量越高,企业更倾向通过改变现金流支出和酌量性支出来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在用2SLS方法校正内生性问题后,主要结论依然得到了支持。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项英
本文以2009-2015年沪深两市A股IPO公司为样本,探讨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方式和公司业绩的外部治理作用。研究表明,我国IPO市场确实存在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这两种方式是相互替代共同影响的。而审计质量作为外部治理变量,不仅能降低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其同样可以降低较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这说明了审计质量对于降低IPO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凌邦如 林敏
本文以2010—2012年沪市A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内部控制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有抑制作用,但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不具有抑制作用。本文建议继续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并扩大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审核范围,以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胜
本文从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的股权特征出发,研究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控制权、两权分离度和终极控制人性质及某些公司治理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盈余管理幅度与终极控制人拥有的控制权比例在形态上呈U型关系;盈余管理幅度与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比例正相关;随着两权分离度的增大,终极控制人有动机和能力进行盈余管理,国有终极控制人具有更大的盈余管理动机;独立董事未能起到良好的治理作用;盈余管理幅度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两权分离度决定了终极控制人侵害中小股东等外部人利益的动机和能力,是影响终极控制人实施盈余管理的最深层次原因。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高燕
本文以2004-200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少数所有权控制结构下终极控制人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1)终极控制人在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均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幅度呈倒U型关系。(2)终极控制人在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越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幅度越大。(3)终极控制人为非国有身份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大。(4)终极控制人为非流通股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大于流通股。(5)终极控制人间接控制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大于直接控制的情况。(6)终极控制人发生变更阶段,上市公司运营目的和行为更复杂,盈余管理程度更大。本文未发现政府控制的行政级别对上市公司...
关键词:
终极控制人 现金流权 控制权 盈余管理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蔡春 李明 和辉
IPO盈余管理问题一直是资本市场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本文考察了IPO企业的盈余管理方式及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不同盈余管理方式对发行定价的作用。研究发现,IPO企业不仅实施了应计盈余管理,而且实施了真实盈余管理;IPO企业对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是在发行价最大化原则下权衡的结果,当公司面临的法律保护水平较低、处于管制行业、审计师为非国际"四大"时,选择真实盈余管理更有利于提高股票发行价。此外,本文发现不同盈余管理方式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应计盈余管理主要影响公司的短期业绩,而真实盈余管理将会对公司的长期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熊艳
将盈余管理方式分为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以深沪两市19个行业的企业2009~2013年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强势企业较弱势企业进行了相对较高的真实盈余管理与较低的应计盈余管理。有政治关系的强势企业比无政治关系的强势企业进行了较高的应计盈余管理。从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向来看,强势企业利用隐蔽的盈余管理方式将业绩做大使得其强者表现更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分析师跟进、外部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方式——来自外部治理互动效应与微盈余视角的经验证据
内部控制、管理层权力与盈余管理——来自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大股东控制、产权安排与公司盈余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PE入股与IPO前后盈余管理行为——来自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证据
股权集中度、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来自沪市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终极控制权、现金流量权与盈余信息含量——来自家族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实际控制人居于“幕后”会提高盈余管理程度吗——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证据
盈余管理与控制性大股东的“隧道行为”——来自配股公司的证据
关系型交易、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经验证据
上市公司IPO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来自我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