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17)
2023(6199)
2022(5331)
2021(4817)
2020(4160)
2019(9354)
2018(9213)
2017(17672)
2016(9623)
2015(10518)
2014(10503)
2013(10314)
2012(9501)
2011(8315)
2010(8545)
2009(8317)
2008(8416)
2007(7688)
2006(6883)
2005(6610)
作者
(25860)
(21794)
(21418)
(20777)
(13914)
(10374)
(9892)
(8104)
(8035)
(7829)
(7359)
(7145)
(7043)
(7041)
(6927)
(6618)
(6320)
(6260)
(6201)
(6121)
(5306)
(5181)
(5120)
(4907)
(4897)
(4857)
(4810)
(4667)
(4229)
(4229)
学科
(39075)
经济(39005)
管理(37151)
(32504)
(29073)
企业(29073)
(19033)
方法(16475)
数学(14603)
数学方法(14514)
(13395)
(12179)
贸易(12173)
(12038)
(11897)
财务(11877)
财务管理(11852)
(11528)
企业财务(11387)
中国(9594)
(9145)
(8809)
业经(8545)
体制(8004)
(7916)
出口(7913)
出口贸易(7913)
(7564)
银行(7559)
(7420)
机构
大学(137891)
学院(134981)
(62882)
经济(61721)
管理(52684)
理学(44844)
理学院(44451)
管理学(43957)
研究(43853)
管理学院(43702)
中国(35752)
(35203)
(28131)
财经(26713)
(24186)
科学(21952)
(21027)
(20889)
经济学(20768)
中心(20057)
财经大学(19880)
经济学院(18797)
研究所(18114)
北京(17599)
(17029)
(16163)
业大(16067)
(16019)
商学(15830)
商学院(15704)
基金
项目(85739)
科学(69383)
基金(65572)
研究(64521)
(55742)
国家(55318)
科学基金(48686)
社会(44089)
社会科(42063)
社会科学(42054)
基金项目(34266)
(31515)
自然(30067)
教育(29984)
自然科(29410)
自然科学(29404)
自然科学基金(28929)
资助(26832)
(26560)
编号(24685)
(23214)
(20999)
成果(20973)
重点(19218)
国家社会(19101)
教育部(18914)
(18226)
人文(18129)
(17571)
课题(17220)
期刊
(69987)
经济(69987)
研究(44903)
(30996)
中国(29344)
管理(21823)
学报(17481)
(16429)
金融(16429)
科学(16380)
(15673)
大学(14835)
财经(14429)
学学(13911)
(12288)
教育(11734)
经济研究(11390)
(11083)
技术(10883)
国际(9967)
农业(9959)
问题(9841)
业经(9291)
财会(8033)
会计(7476)
世界(7039)
技术经济(6701)
理论(6496)
(6241)
现代(6069)
共检索到2154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孙晓琳  
基于2005-200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样本,以终极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作为控股股东与少数股东利益一致程度的代理变量,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进行实证检验,揭示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特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普遍存在。对于国有终极控股公司,这种敏感性随着终极控股股东现金流权的增加而降低,同时随着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的增加而增加,支持了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假说,也体现了终极控股股东利益趋同效应与侵占效应对投资支出的影响,并且终极控股股东利益侵占效应发生不仅需要能力和动机,还需要公司具有充足现金流这一"机会",较少的现金流能够有效地抑制国有终极控股公司的过度投资行...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彭文伟  刘恋  
终极股东控制企业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时会产生终极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问题,由此产生了委托代理理论。本文据此建立了涉及终极控制权、现金流权与企业投资关系的模型,通过假设推导,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终极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时企业会进行过度投资;控制权越大,过度投资越多,现金流权与企业过度投资负相关,分别体现了控制权的侵占效应和现金流权的激励效应。同时发现终极股东最优现金流权比例与终极股东风险规避程度、投资项目的风险呈反向变动关系,而企业投资与终极股东风险偏好程度、投资项目的风险呈正向变动关系。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丽梅  
本文以2010年至2014年沪深两市上市交易的民营上市公司数据为例,对终极控制人控制权、现金流权及其分离情况对绩效影响进行综合研究。研究发现,民营企业现金流权、终极控制权分离状况与企业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而现金流权与经营绩效显现正相关关系。表明两种权利分离指标越高则公司绩效越差,反之,则越好。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常茂松  
从终极产权的视角,以我国沪、深两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终极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与债务期限结构的关系。发现:终极股东现金流权水平越高,其掠夺外部投资者的成本也就越高,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愿意为公司提供更多较长期限的债务资金,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终极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越高,其越有可能掠夺外部投资者,增大了公司与债权人的代理冲突,导致较高的债务融资代理成本,银行等金融机构倾向于为其提供更多的短期资金来约束终极控制股东。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仲鸣  
基于大小股东代理理论,本文分析了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现金流权对我国企业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影响。检验结果发现,在民营企业,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度越大,投资不足现象越严重,并且,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越低,这种代理问题对投资效率的负效应表现得越明显;进一步检验发现,较高的现金持有偏好是终极控制人影响企业投资不足的可能机制。但以上结论在国有企业并不成立。本文从终极控制人视角拓展转型国家的投资理论,也从投资视角为理解产权效率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邹怿  李凯  艾宝俊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企业要素转化能力的基础性指标,能反映公司治理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变化,有关终极控制股东的治理因素与其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建立平衡面板数据模型,使用2003年~200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数据,研究终极控制权、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终极控制股东类型对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终极控制权在低水平时与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产出增长效应占优;在高水平时与其负相关,产出替代效应占优,两者呈倒U型曲线关系。当产出增长效应向产出替代效应转化时,政府控制的公司转化的临界值最高、其他类型的次之、自然人或家族的最低。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政府终极控制股东对公...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闫珍丽  杨立芳  
本文选取2006-2010年新疆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理论分析与文献收集整理,从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数据量化内部控制质量,实证检验了金字塔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字塔结构下两权分离度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俞红海  徐龙炳  陈百助  
本文从投资行为视角,研究控股股东侵占与公司治理问题。理论上首次通过动态模型方法,研究发现股权集中、控股股东的存在会导致公司过度投资,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行为,同时自由现金流水平也对过度投资有正向影响;现金流权水平的提高、公司治理机制的改善,则可以有效抑制过度投资。实证上基于Richardson(2006)预期投资模型,采用面板数据方法,研究表明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对过度投资有显著为正的影响,相对于私人控股,政府控股公司过度投资更严重,而外部治理环境的改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过度投资。这一研究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低效率投资现象提供了一定的解释,同时也为控股股东侵占提供了...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朱亚萍  
经营现金流作为财务报表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是反映公司业绩的基本项目。若经营现金流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与管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的价值创造。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企业稳健发展的保护伞。因此,企业经营现金流的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状况的预警与防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企业经营现金流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从关键点和方法入手,以A公司为例,通过分析该公司经营现金流量内部控制的具体状况和缺陷,从而构建企业经营现金流内部控制系统模型并提出建议与展望。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周慧  郑彩凤  
一、概述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风险管理框架五个阶段。2004年新的COSO框架发布后,企业内部控制逐渐呈现向风险管理靠拢和一体化的趋势,即以风险管理为主导,建立适应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的新的内部控制,从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在我国的建立与推广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内部控制规范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201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卢惟  
本文通过对2003-2006年度3642个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由于金字塔结构形成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状况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上市公司的金字塔结构下的两权分离广泛存在,但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却在不同产权性质的样本中呈现了较大差异,研究表明,异质的产权性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蕴涵了不同的治理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洁  
本文实证研究了中国市场化进程差异对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的影响,以及市场化进程,在不同产权类型与不同政府控制层级最终控制人的公司中其对投资行为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市场化程度越高地区的公司,其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水平会越低;市场化程度对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在终极控制人的不同产权性质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非政府控制的公司比政府控制的公司更为明显;即便是同为政府控制者,在其不同控制级别下,进一步衍生出抑制效应的差异,即:中央政府控制的公司比地方政府控制的公司更为明显。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彭文伟  冉茂盛  周姝  
以最终控制权大于10%的21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最终控制权、现金流权与过度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金流权、最终控制权均对过度投资有抑制作用;最终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时,最终控制人倾向于过度投资以实现隧道效应,因此,降低上市公司最终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程度可以提高投资效率。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苏德贵  雷鹏  
本文选用2007-2013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分析了终极股东现金流权、控制权与过度投资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终极控股股东现金流权、控制权和过度投资存在倒U型关系,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与过度投资呈正相关关系,这是现金流权的激励效应和控制权的侵占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伟  李艳鹤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因委托代理冲突和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非效率投资问题,从而出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和投资机会丧失的情况。本文以2011—2016年沪市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内部控制质量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自由现金流量与非效率投资之间的关系以及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对自由现金流量引起的非效率投资是否具有抑制作用。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非效率投资之间负相关,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越少;自由现金流量短缺的公司倾向于发生投资不足行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自由现金流量对投资不足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