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64)
- 2023(5598)
- 2022(5057)
- 2021(4531)
- 2020(4216)
- 2019(9849)
- 2018(9753)
- 2017(19009)
- 2016(10773)
- 2015(12317)
- 2014(12629)
- 2013(12675)
- 2012(11971)
- 2011(10907)
- 2010(11050)
- 2009(10297)
- 2008(10401)
- 2007(9641)
- 2006(8149)
- 2005(7207)
- 学科
- 济(46871)
- 经济(46833)
- 业(27533)
- 管理(27317)
- 方法(25393)
- 数学(23040)
- 数学方法(22853)
- 企(21114)
- 企业(21114)
- 农(13250)
- 财(11104)
- 学(10850)
- 中国(10529)
- 贸(9344)
- 贸易(9344)
- 易(9054)
- 地方(8870)
- 农业(8709)
- 业经(8630)
- 制(7494)
- 和(6925)
- 务(6873)
- 财务(6860)
- 财务管理(6837)
- 环境(6652)
- 理论(6495)
- 企业财务(6424)
- 银(6315)
- 银行(6278)
- 融(5988)
- 机构
- 大学(163298)
- 学院(161960)
- 济(65704)
- 经济(64315)
- 管理(60274)
- 研究(55282)
- 理学(52406)
- 理学院(51764)
- 管理学(50791)
- 管理学院(50488)
- 中国(39998)
- 科学(36920)
- 农(35556)
- 京(34127)
- 所(29894)
- 业大(29129)
- 农业(28667)
- 财(28491)
- 研究所(27562)
- 中心(25749)
- 江(24892)
- 财经(23210)
- 范(21124)
- 经(20954)
- 北京(20940)
- 师范(20852)
- 经济学(20476)
- 州(19213)
- 农业大学(19092)
- 院(19000)
- 基金
- 项目(108972)
- 科学(83893)
- 基金(77877)
- 研究(75587)
- 家(69011)
- 国家(68452)
- 科学基金(57134)
- 社会(46553)
- 社会科(44110)
- 社会科学(44089)
- 省(43904)
- 基金项目(41942)
- 自然(38056)
- 自然科(37163)
- 自然科学(37149)
- 划(37040)
- 自然科学基金(36517)
- 教育(35571)
- 资助(32255)
- 编号(30809)
- 成果(25161)
- 重点(24885)
- 部(24271)
- 发(23615)
- 创(22396)
- 计划(21760)
- 科研(21745)
- 课题(21183)
- 创新(20995)
- 大学(20238)
共检索到2280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苏捷 张农 刘海新 李庐峰
近年来,我国常有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发生,由于织纹螺在世界各地海区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所含的毒素成分也不完全相同,目前对织纹螺的毒素组成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国内学者认为织纹螺毒素主要成分是麻痹性贝毒(PSP),认为织纹螺毒素可能是通过食用赤潮中有毒的藻类在体内蓄积产生。通过动物实验、液相色谱方法对福建沿海的有毒织纹螺的毒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织纹螺的毒素中的主要成分是河豚毒素(TTX)。再用液质联用的方法对织纹螺的毒素成分作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液质联用的条件可以很好地分离和确定样品中的TTX及其衍生物。实验研究表明织纹螺的毒素主要成分是TTX,同时还含有TTX的4位空间异构体(4-ep iTTX)、...
关键词:
织纹螺 液相色谱 液质联用 河豚毒素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罗璇 于仁成 王晓杰 李钧 周名江
为了解福建沿海织纹螺毒性的动态变化,于2006年3月至9月,对福建省涵江、同安和霞浦三地的织纹螺毒性消长情况进行了跟踪监测,并对高毒性织纹螺样品中的毒素成分进行了分析。期间每周采样一次,采集的织纹螺经鉴定后,通过小鼠生物测试法分析其毒性,并选择毒性较高的织纹螺样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分别对样品中的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和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个采样点的织纹螺主要为半褶织纹螺,且均有阳性样品检出,涵江、同安和霞浦的织纹螺样品中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于仁成 周名江 李爱峰 张清春 王云峰 李钧 颜天 Michael Quilliam Bernd Luckas
近年来,因食用织纹螺(Nassariusspp.)导致的中毒事件在中国沿海屡有发生。由于中毒患者的症状与麻痹性贝毒中毒症状相似,因此,许多中毒事件被归咎于麻痹性贝毒,认为织纹螺中的毒素与邻近海域的有毒赤潮有关,但也有研究发现螺体内存在河豚毒素。对此,本研究应用亲水性相互作用色谱柱建立了河豚毒素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对造成2002年和2003年两次中毒事件的织纹螺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批织纹螺样品中均含有高浓度的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包括三脱氧河豚毒素、脱水河豚毒素和单加氧河豚毒素等,而且两个织纹螺样品中的毒素组成非常相似。因此,导致这两起中毒事件的致毒因子是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江苏和...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农 苏捷 刘海新 李庐峰
为了解节织纹螺的毒性,利用生物法对节织纹螺毒素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节织纹螺毒素的毒力呈季节性变化,每年的4月至9月是毒力较高的时期,毒力最高达56 MU/g。进一步分析表明,节织纹螺肌肉和中肠腺部分毒力变化略有不同:肌肉部分毒力较高时期是5月至9月,最高达49 MU/g;中肠腺部分毒力较高时期是4月至8月,最高达78 MU/g。从节织纹螺毒素总体分布来看,除4月外,中肠腺所含毒素总量都低于肌肉毒素总量,节织纹螺中的毒素主要存在于肌肉中。由于节织纹螺属大型织纹螺,毒素主要存在可食部分中,一定量食用仍然会引起中毒,广大群众应尽量避免食用节织纹螺。
关键词:
节织纹螺 毒素 季节变化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高淳仁 于宏 陈超
通过对波纹唇鱼肌肉氨基酸、脂肪酸等营养成分的测定和分析,评估和讨论其肉质的风味特征。结果表明,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es的含肉率为71.5%,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水分的含量分别为18.98%、1.56%、1.23%、76.33%;测定的18种氨基酸总量为878.1mg/g(干重),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为355.3mg/g(干重),是其美味的主要因素。DHA和EPA的含量分别为2.00和9.51mg/g,DHA和EPA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12.76%。
关键词:
波纹唇鱼 肌肉 营养成分 分析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涛 马甡 徐涛
采用凯氏定氮法及索氏抽提法对拟沼螺(Assiminea sp.)的基本营养成分以及氨基酸、脂肪酸的组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与蓝蛤、淡水钩虾、沙蚕、卤虫、轮虫等饵料生物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拟沼螺的粗蛋白含量为67.76%,高于比较组的饵料生物,水分含量最低为42.57%,粗脂肪含量为10.4%,高于蓝蛤、淡水钩虾和沙蚕;拟沼螺氨基酸组成全面,富含鱼虾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总量达58.51%,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为46.62%,与蓝蛤(46.17%)、卤虫(47.31%)、轮虫(45.69%)、沙蚕(49.48%)的值接近,远大于WHO/FAO推荐模式(35.38%),但略低于鸡蛋蛋白模式(48...
关键词:
拟沼螺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信净净 于秀梅 赵伟全 刘大群
【目的】研究马铃薯疮痂病新致病种S.galilaeus菌株CPS-2致病毒素的产生条件、毒素活性和毒素组成情况。【方法】经适宜产毒素培养基和培养时间筛选后大量获取毒素;通过乙酸乙酯萃取、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技术纯化毒素,所得色谱纯毒素进行质谱分析;采用萝卜幼苗法、小薯片法和幼薯法检测毒素活性。【结果】确定菌株CPS-2的适宜产毒素培养基为燕麦麸皮培养基,产毒素高峰时间为接种后第9天。获得了两个可显著抑制萝卜幼苗生长的毒素组分Ⅱ和Ⅲ,梯度稀释后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毒素浓度与活性呈正相关,且组分Ⅱ可使小薯片和幼薯组织褐变坏死。质谱分析测定组分Ⅱ的分子量为437.1810,组分Ⅲ的分子量...
关键词:
马铃薯疮痂病 链霉菌 致病毒素 毒素组分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江天久 包财 雷芳 吴锋 江涛
为了弄清广东东部沿海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主要成分及其藻类来源,运用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对2005-2006年间在粤东近岸重点养殖区采集的主要经济贝类进行了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染毒的贝类样品中共检出PSP的12种成分,各成分的检出率时空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其中N-磺酸氨甲酰基类毒素C1和氨基甲酸酯类毒素GTX1的检出率最高,均达78%以上;其次为GTX4,达71%。在毒素含量方面,C1普遍较低,春季含量较其他季节高,而在春秋两季贝类中,GTX1和GTX4含量普遍较高。总体上,麻痹性贝毒在粤东海域...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 粤东海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锐祈 胡兴宜 周金星 杨水平
以李家洲林场为研究区域,选择典型样地为评价单元,选取与林地环境密切相关的8个因子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长江外滩7个样地抑螺效果进行了定量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将8个指标提取出3个主成分,应用分层聚类分析法对该3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在此基础上,将主成分得分与其对应的特征值相乘,得到环境抑螺效果评价指数,最后将样地划分为4类,取其平均值对每一类确定抑螺效果等级。结果表明:农林、农药间种的抑螺防病林抑螺效果相对较好,且间种时间越长抑螺效果越好。3年生杨树纯林与油茶间种的复合林抑螺效果最为明显,而1年生的杨树纯林同1年生杨树与小麦的林农复合林二者环境抑螺效果最低。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晋祯 郑惠娜 任鼎鼎 杨文 曹文红 林海生 秦小明 章超桦
为分析深圳大鹏湾和海南琼海塔形马蹄螺(Tectus pyramis)的营养成分与品质,采用国标法检测了2种塔形马蹄螺肌肉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及部分矿物元素含量,氨基酸评价采用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方法。结果显示,海南琼海捕捞的塔形马蹄螺肌肉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深圳大鹏湾海域,其他基本营养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深圳大鹏湾和海南琼海塔形马蹄螺肌肉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8.45±0.13) g/100g和(18.83±0.03) 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27%,支链氨基酸含量超过13%,鲜味氨基酸含量为55%;2种塔形马蹄螺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48%,其中深圳大鹏湾塔形马蹄螺亚油酸、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海南琼海海域,且DHA+EPA含量高达11.79%;检测的3种矿物元素中,含量最高的均是常量元素钙(Ca),微量元素铁(Fe)次之,最低的是微量元素锌(Zn),且海南琼海塔形马蹄螺肌肉的钙和锌含量显著高于深圳大鹏湾海域。结果表明,2种塔形马蹄螺蛋白含量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肌肉营养价值高,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研究数据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岛礁海域新型螺类食品提供参考。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延吉 吴波 张阳 田晓艳
研究中药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L.)DC]的化合物成分。用70%乙醇提取,减压浓缩至浸膏,水溶解后得滤液和沉淀,滤液由大孔吸附树脂AB-8纯化,沉淀由乙酸乙酯溶解,用聚酰胺薄层层析、Sephadex LH-20等方法进一步提纯各组分,利用核磁共振鉴定结构。结果表明:该射干经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野鸢尾黄素(irisflorentin)、鸢尾苷元(tectorigenin)、鸢尾苷(tectoridin)、草夹竹桃甙(androsin)、鸢尾甲苷A(iristectorin A),其中草夹竹桃甙为毒性成分,首次在射干中发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海明
主成分分析与初始因子分析最相近,二者的不同隐藏较深,不留意还以为同是主成分分析。事实上,这两种方法是有区别的,不能混用,本文给出了这两种方法的异同与实证比较。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初始因子分析 异同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萍 农芳丽 杜明 赵勇 刘海泉
为了了解食源性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STEC)的菌株特征及潜在致病性,分析其在被膜状态下产志贺毒素能力的变化情况。采用传统PCR技术扩增stx基因亚型,菌株1携带stx1c+stx2d亚型,菌株2携带stx1+stx2f亚型,菌株3携带stx2e亚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显示3株菌株亲缘关系较远,具有遗传多样性。分别利用结晶紫染色试验和Vero细胞毒性试验探究菌株在4℃、10℃、25℃和37℃下被膜形成能力和产志贺毒素能力。结果表明温度显著影响被膜形成能力和产志贺毒素能力,37℃时3株菌株的被膜形成能力和产志贺毒素能力最强。Vero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4个温度条件下,菌株2产志贺毒素能力最弱。菌株3在4个温度条件下均表现强被膜形成能力和产志贺毒素能力,尤其在4℃和10℃时,菌株3较其他2株菌被膜形成能力最强。我国市场零售肉存在STEC污染,部分菌株具有潜在致病性,尤其是强被膜形成能力、产志贺毒素能力的菌株的发现,我们应加强对食品加工处理过程中STEC的监测。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林海明,张文霖
Betwee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the Factor Analysi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ifference and the Identity,which advances positive proposal to some users of this two methods essentially.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因子分析 混淆 出错 避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彭生平 余毓君
为提高小麦抗赤霉病体细胞的筛选效果,对禾谷镰刀菌(Gibberellazeae)武昌菌株的产毒、毒素提取、纯化、毒素组分及毒素初定量进行了研究。麦粒培养基培养25天后可检测到两个主要毒性组分(A和B)。其特征吸收峰值分别为270和275nm,Rf值分别为0.45和0.55左右。SPM培养基培养只能检测到组分A。A组分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结构特征基本相同。经高压灭菌的毒素可渗入到培养基中作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剂。毒素对愈伤组织的作用有致死、抑制生长、减少绿点数及较长的后续效应,应根据不同抗感品种采取相应的浓度。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水平可用作抗性系的鉴定指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