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64)
2023(7421)
2022(6321)
2021(5746)
2020(4603)
2019(10288)
2018(10142)
2017(18159)
2016(10164)
2015(11755)
2014(11921)
2013(11823)
2012(11700)
2011(10855)
2010(11345)
2009(10557)
2008(10548)
2007(9933)
2006(9127)
2005(8695)
作者
(33661)
(27951)
(27931)
(26357)
(17894)
(13603)
(12625)
(11029)
(10782)
(10231)
(9661)
(9516)
(9255)
(9188)
(8932)
(8677)
(8381)
(8282)
(8090)
(8023)
(7349)
(7119)
(6930)
(6582)
(6378)
(6277)
(6268)
(6216)
(5873)
(5642)
学科
(47119)
经济(47071)
管理(26030)
(25259)
(18806)
企业(18806)
中国(17608)
地方(17446)
(14448)
方法(12311)
业经(11947)
(11097)
(10273)
地方经济(9916)
农业(9899)
教育(9881)
(9696)
(9673)
银行(9656)
(9627)
金融(9627)
数学(9604)
(9411)
数学方法(9387)
环境(7925)
(7898)
贸易(7886)
(7835)
理论(7812)
技术(7761)
机构
学院(154054)
大学(153844)
研究(62347)
(57932)
经济(56177)
管理(51653)
中国(46859)
理学(42023)
理学院(41404)
管理学(40362)
管理学院(40087)
科学(39202)
(36458)
(33177)
(29847)
研究所(29678)
中心(27535)
(26962)
(26929)
(24253)
北京(24240)
师范(23934)
业大(23433)
农业(23168)
(22873)
(22175)
(21641)
财经(19850)
技术(19743)
师范大学(18992)
基金
项目(93234)
科学(71515)
研究(69157)
基金(62910)
(55640)
国家(55062)
科学基金(45522)
社会(40717)
(38791)
社会科(38397)
社会科学(38390)
(32489)
教育(32344)
基金项目(32256)
编号(28953)
自然(28762)
自然科(28072)
自然科学(28064)
自然科学基金(27525)
资助(26623)
(26464)
成果(24908)
课题(22474)
重点(21889)
发展(21081)
(20689)
(19124)
(19064)
(18081)
创新(17803)
期刊
(80754)
经济(80754)
研究(52962)
中国(44239)
(29114)
教育(27966)
学报(26688)
科学(24133)
管理(22297)
农业(20258)
大学(20161)
(19902)
学学(18495)
(17643)
金融(17643)
技术(15820)
业经(14040)
经济研究(11714)
(10532)
财经(9906)
问题(9546)
图书(9372)
(8649)
(8041)
(8004)
论坛(8004)
科技(7843)
(7756)
(7626)
技术经济(7594)
共检索到2650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革锋  刘洋  李永发  牟振波  
应用连续切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法,对胚胎至幼鱼期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消化系统(口咽腔、胃、幽门盲囊以及肠道等组织)早期发生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在实验水温为12.0~16.2℃时,细鳞鲑胚胎期消化系统原基发生与分化的过程为,在卵受精后125~165 h,胚胎进入原肠期发育,随着原肠作用的进行,脊索开始分化;卵受精后201 h,消化系统原基细胞团在脊索下方出现,为单层的扁平细胞;卵受精后480 h,消化系统原基位于脊索和卵黄囊之间,呈直管状;卵受精后552 h,管状消化系统内层细胞大量增殖,外层由两层细胞构成。细鳞鲑胚后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为,初孵仔鱼即具有富含油球的大...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革锋  刘洋  牟振波  李永发  
应用连续切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法,对胚胎末期至仔鱼期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免疫器官(头肾、胸腺及脾组织)早期发育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在实验水温为10.0~16.2℃时,细鳞鲑的免疫器官原基发生及其淋巴化的先后顺序均为胸腺、头肾和脾。仔鱼出膜前5 d胸腺原基形成,出膜前1 d胸腺即出现少量淋巴细胞,仔鱼19日龄后,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渗入胸腺实质而形成小梁,仔鱼35日龄左右,胸腺己经分化出模糊的内区和外区;仔鱼出膜前2 d,出现头肾原基,由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组成,仔鱼3日龄后,头肾由肾小管构成,10日龄后,组织开始淋巴化,仔鱼35~45日龄,肾小管上皮细胞开始退化,头肾...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施德亮  危起伟  孙庆亮  李罗新  杜浩  
研究所用性成熟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亲鱼为野生捕获。对其进行人工繁殖,并观察其胚胎和仔鱼发育。结果表明:在水温9.31~12.80℃,受精卵历经408 h出膜,所需积温为193.35℃.d,初孵仔鱼体长为(9.64±1.03)mm。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6个阶段(受精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形成阶段)、26个时期。刚出膜的仔鱼体色透明,肌节明显,无游泳能力,出膜第5天体表出现大量黑色素,12 d后卵黄囊开始消失,46 d的仔鱼各鳍条与幼鱼相似,出现幼鲑斑。通过探讨水温、溶氧和水质等对秦岭细鳞鲑早期发育的影响,...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孙敏  柴学军  许源剑  王跃斌  胡则辉  
测定了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多种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在日本黄姑鱼的胚胎发育阶段即能检测出较低的淀粉酶、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而胃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不能被检出;淀粉酶、脂肪酶和胃蛋白酶的活性随着仔稚鱼的生长变化显著,淀粉酶和脂肪酶在仔鱼孵化后活力迅速增强,在仔鱼开口前比活值增至较高水平,分别为(0.433±0.010)U/mg和(388.53±16.16)U/g,这表明日本黄姑鱼在开口前体内就已经存在相应的消化酶,并可能具备了一定的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消化能力,为其食物摄取作准备。胃蛋白酶活性最早于8d仔鱼中检出,比活力值仅为(0.33±0.09)U/mg,...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常青  陈四清  张秀梅  梁萌青  刘龙常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1~30d的半滑舌鳎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形态学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研究表明,试验水温为20.0~22.0℃时,孵化后第3天,仔鱼开口摄食,消化道上皮细胞出现分化,肝脏和胰脏开始出现,鱼体开始由内源性营养转向外源性营养。孵化后第5天,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消化道明显分化成口咽腔、食道、胃、前肠和后肠,仔鱼消化系统具备了摄食和消化外源性食物的能力。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粘膜层的褶皱增加,消化道上皮细胞进一步分化,肠道分段、盘旋,消化系统从功能和结构上逐步地完善成熟。开口摄食之后,先后发现在后肠出现嗜曙红颗粒,在前肠出现空泡,表明肠上皮细胞吸收了蛋白质和脂肪。继而...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永士  张海明  施永海  谢永德  陆根海  刘建忠  税春  
选取梭鱼(Liza haematocheila)受精卵及出膜后3~28日龄鱼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变化以及鱼苗的生长特点。结果表明,梭鱼苗全长、体重与日龄均呈指数相关;全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增长相关,且为异速生长。梭鱼受精卵及鱼苗可检测到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且在受精卵中活性较低,未检测到脂肪酶活性。3~16日龄,胃蛋白酶活性逐渐降低至最小值,胰蛋白酶活性先升高,最大值出现在10日龄,之后降低,16日龄后,两种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均在28日龄达到最大;淀粉酶活性分别在3~10日龄和22~28日龄不断升高,最大值出现在28日龄;3~7日龄...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高露姣  陈立侨  宋兵  赵晓勤  陈亚瞿  
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 baeri♂)仔鱼消化道发育表现从远端逐渐到近端的发育过程,而且在其内源性营养阶段变化更剧烈。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处于原始分化状态:整个消化道只有内胚层细胞及内部的卵黄颗粒和部分分化的后肠,口与肛门均未与外界相通;随着卵黄囊的吸收,仔鱼分别于孵化后第3天分化出胃和十二指肠;第8~9天才出现具有胃腺的贲门胃,十二指肠和肝脏发生较明显的分化,显示功能性消化系统的形成。仔鱼遭受长期饥饿后(即12 d后投喂),消化道几乎停止发育,24~25 d后则明显退化,表现为长度缩短,管径变小,组织学显示:胃腺细胞萎缩和数量减少,胃肌纤维排列疏松;肠微绒毛断裂,上皮细...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施兆鸿  高露姣  陈超  彭士明  赵峰  
对出膜后1~35 d灰鲳仔稚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初孵仔鱼具有很大的卵黄囊,消化管为一简单的直形盲管。2日龄仔鱼消化系统中肠区首先开始分化,内面可见纹状缘。3日龄仔鱼胃区膨大,卵黄消失,肠道分化出小肠和直肠。侧囊在4日龄仔鱼时出现分化。5日龄仔鱼观察到幽门盲囊的初始结构,油球消失,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过渡基本完成。6日龄仔鱼摄食主动。14日龄稚鱼肝脏分为两叶,体积增大,胰脏体积增大,胃弯曲呈"U"形,幽门盲囊指状分支已增加到几十个。22日龄稚鱼肠道弯曲更多,在胸腹腔中肠道盘曲程度已接近幼鱼。28日龄稚鱼侧囊背腹形成一纵隔,出现角质剌。35日龄稚鱼胃腺已十分丰富,侧囊结构也已...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尹彦强  傅荣兵  黄旭雄  温文  施兆鸿  罗海忠  严佳琦  
研究了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从初孵仔鱼到孵化后33日龄稚鱼期间的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条石鲷初孵仔鱼体内可检测到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但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均很低。9日龄仔鱼胰蛋白酶总活力(U/larva)有显著升高,并随发育的进行逐渐升高。28日龄稚鱼酸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总活力有显著增大,33日龄稚鱼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总活力较28日龄稚鱼显著增大。9日龄仔鱼的淀粉酶总活力显著升高,并随发育的进行逐渐增大,但进入稚鱼期后淀粉酶活力随稚鱼生长发育而显著降低。研究表明条石鲷仔稚鱼消化酶活性与其发育阶段及食...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革锋  陈松波  牟振波  
从发育生物学—卵黄发生角度,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对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卵黄发生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细鳞鱼的卵黄发生主要集中在初级卵母细胞阶段完成,可分为4个特征时期:初级生长期,皮质泡期,卵黄积累期,卵黄积累完成期。当卵母细胞进入初级生长早期,卵子发生特征物——类核周体出现;进入皮质泡期,其主要特征是皮质泡、卵黄外膜和巴尔比亚尼体结构;处于卵黄积累期,位于其外周细胞质附近会出现卵黄颗粒;进入卵黄积累完成期,卵黄颗粒不断融合增大,占据细胞绝大部分。以上结果为细鳞鱼的卵巢发育分期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深入探讨其发育的规律性、特殊性和复杂性,从而指导细鳞鱼的人工繁殖、选育种工作及...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跃环  肖述  李军  马海涛  向志明  张扬  喻子牛  
基于2015年的预备性试验,于2016年3—6月在三亚开展了鳞砗磲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五羟色胺催产剂可以有效促使鳞砗磲排放配子,精卵比例为50∶1~100∶1时受精率、孵化率较高,孵化密度控制在15~20个/m L较适宜,经过36 h孵化,获得初孵D形幼虫;优选的D形幼虫经过5 D的微充气培养,即发育至足面盘幼虫,进入附着变态期。利用净水采苗法促使幼虫完成变态,经过7~10 D,幼虫出现鳃、次生壳,并建立完善的虫黄藻系统,即完成变态、形成稚贝。利用一定浓度虫黄藻浸泡足面盘幼虫2 h以内,可以有效地提高变态率。采用微流水+微充气模式和2000~3000 Lx光照(白天)进行稚贝培养,...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金英  林浩然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1~60d的斜带石斑鱼各期仔鱼、稚鱼和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光镜观察,描述了其消化器官发育过程和组织学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实验水温为22.0~27.8℃时,孵化后第4天,上下颌形成,卵黄囊被吸收,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胃、肠、直肠以及肝脏、胆囊和胰脏等,鱼体由内源性营养转向外源性摄食营养,表明其消化系统的形态变化与食性的变化相适应。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其消化系统从功能和结构上逐步完善成熟。胰脏在出膜后第4天出现,是和肝脏相互分开的一个独立的器官,但是发育到第35-60天,位于肠道后部的胰脏组织内出现许多大空泡。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蒲红宇  翟宝香  刘焕亮  
通过石蜡包埋切片法对鲇(SilurusasotusL.)仔、稚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进行了较系统的组织切片观察。本研究描述了全长5.0~22.5mm的鲇摄食器官、消化器官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结构特征。观察发现,1~3日龄为内源性营养阶段,卵黄囊很大,2日龄消化道出现裂缝状腔隙,3日龄基本贯通但未开始摄食;4~6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卵黄囊被逐步吸收,主要靠吞食轮虫、小型枝角类等为食;6日龄以后卵黄囊消失,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捕食能力增强。观察还发现,鲇前咽顶壁始终平直无粘膜皱褶;颌齿和咽齿为斜生尖锥状的同型齿,数量多、排列紧密,与相应的骨骼牢固地骨性固着;后咽、食道的粘膜上皮内粘液细胞极多,深层结缔组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绍明  田璐  肖俊红  梁志强  吴含含  向兴  张在权  李传武  
采用连续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对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 (Nichols)]出膜后2~80 d的仔稚鱼消化系统发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日龄的仔鱼口、咽腔、肠腔、肛门形成,但口咽腔未贯通;肝细胞紧紧围绕着前肠周围,形成肝细胞索。4日龄,消化道上皮细胞开始功能性分化;肝细胞团增多,填充于卵黄囊与消化道间,胞质着色较浅初现肝血窦;消化道贯通,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混合性营养转变。6日龄口裂加深,呈“>”形,吻部初具形状,初现黏液细胞;咽喉胼胝垫出现角质化,鳃弓黏膜上皮增厚,初现黏液细胞和味蕾;食道肌层变厚,环形肌为主;肝细胞间形成大量空泡,肝细胞变小;肠表皮出现皱褶和纹状缘,前肠到后肠皱褶逐渐变短,杯状细胞增多。9日龄咽后部的胼胝垫处肌层发达,胼胝垫对侧的黏膜层开始凹陷形成皱褶;食管环肌发达,纵肌不明显;肠道均分布有杯状细胞,后肠段最多。10日龄,唇部细胞出现角质化趋势,胼胝垫表面形成梳状突起。13日龄,卵黄囊完全消失,混合性营养转变为外源性营养。37日龄,稚鱼肝胰脏、食管组织结构均似成鱼,发育基本完成。43日龄,口咽腔、鳃与肠道组织发育基本完成。本研究将湘华鲮仔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分为3个阶段,即卵黄期、混合性营养及外源性营养阶段。研究发现,湘华鲮消化器官组织结构的发育和变化,始终是与食性的转变相适应的。湘华鲮其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可为湘华鲮苗种培育中饵料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湘华鲮人工养殖的存活率和生长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谢木娇  区又君  李加儿  温久福  周慧  王鹏飞  刘奇奇  
运用组织学切片技术研究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出膜后1–30 d(Day after hatching,DAH)仔鱼的消化系统形态和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温度29–32℃、盐度25–28、溶氧4.80–5.5 mg/L、p H 8.0–8.3条件下,1 DAH仔鱼消化管尚未分化,由紧贴腹壁和卵黄囊的肠管组成。卵黄囊在3 DAH时完全吸收完毕,仔鱼开口摄食,消化管也与外界相通,此后逐渐分化出食道、胃部和肠道,一定程度上能自主消化吸收食物维持自身生长,逐渐从内源性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