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62)
2023(9169)
2022(8333)
2021(7935)
2020(6570)
2019(15344)
2018(15463)
2017(29486)
2016(15832)
2015(17846)
2014(17801)
2013(17685)
2012(15960)
2011(14303)
2010(14013)
2009(12546)
2008(11982)
2007(10139)
2006(8696)
2005(7267)
作者
(46531)
(38450)
(38123)
(36283)
(24409)
(18452)
(17333)
(15287)
(14580)
(13505)
(13327)
(12805)
(12050)
(11964)
(11830)
(11726)
(11684)
(11523)
(10845)
(10832)
(9621)
(9268)
(9153)
(8681)
(8610)
(8547)
(8483)
(8375)
(7756)
(7704)
学科
(59401)
经济(59331)
管理(44965)
(42041)
(35551)
企业(35551)
方法(29853)
数学(25793)
数学方法(25498)
(15559)
(15040)
中国(14406)
(14096)
业经(13527)
地方(12242)
(11854)
贸易(11850)
(11520)
理论(11113)
(10592)
农业(10459)
环境(9944)
技术(9902)
(9449)
财务(9390)
财务管理(9376)
(9194)
企业财务(8827)
教育(8718)
(8593)
机构
大学(223171)
学院(221302)
管理(91658)
(80903)
理学(80379)
理学院(79513)
经济(78984)
管理学(78026)
管理学院(77655)
研究(70846)
中国(50443)
(47640)
科学(47597)
业大(36251)
(36194)
(35295)
(35085)
研究所(32682)
中心(32099)
(30265)
北京(30090)
财经(29175)
(29112)
师范(28708)
农业(28450)
(26614)
(26142)
(25235)
技术(24322)
师范大学(23312)
基金
项目(161597)
科学(125458)
研究(116374)
基金(115916)
(101363)
国家(100532)
科学基金(86416)
社会(69993)
社会科(66189)
社会科学(66171)
(63780)
基金项目(62909)
自然(58711)
自然科(57311)
自然科学(57296)
自然科学基金(56251)
(53428)
教育(53326)
资助(47683)
编号(47622)
成果(37579)
重点(35722)
(34568)
(33712)
(33448)
课题(32485)
科研(31240)
创新(31107)
大学(30592)
计划(29703)
期刊
(84410)
经济(84410)
研究(61452)
学报(37797)
中国(36414)
科学(34008)
管理(33976)
(32162)
大学(28177)
学学(26541)
(24680)
教育(24367)
农业(23094)
技术(20901)
业经(14852)
(14306)
金融(14306)
经济研究(13384)
图书(13352)
财经(13029)
科技(12029)
理论(11821)
(11517)
实践(11207)
(11207)
(10883)
问题(10837)
情报(10409)
技术经济(10278)
(10206)
共检索到3035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徐俊磊  许淑惠  王曦  徐荣吉  
该文设计了"高压脉冲电场中细颗粒物电凝并实验"。在设定条件下,通过改变高压脉冲电源的电压、频率和占空比,研究它们对粒径为0.3μm、0.5μm、1.0μm的细颗粒物凝并效率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种粒径细颗粒物的凝并效率随着高压脉冲电压的增加在10%的范围内上下波动,随着脉冲频率的增加逐渐下降,随着脉冲占空比的增加逐渐上升。并得出,在实验风速1.6 m/s、直流电压15 kV、脉冲正电压20 kV、脉冲频率70 Hz、脉冲占空比50%时,0.3μm、0.5μm、1.0μm细颗粒物的凝并效率分别为84.1%、84.3%和86.8%。该文还在此基础上对实验进行了拓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军娜  张罡  安海龙  曹学慧  刘超  尹伟伦  夏新莉  
为选择吸附颗粒物能力强的绿化树种修复大气颗粒物污染,以北京市西直门交通枢纽的16种常见绿化树种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叶片表面的微观形貌和颗粒物的形态,并用Image J软件对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进行统计。研究发现,16种树叶表面形貌差异较大,阔叶树种叶片上表面形态比较复杂,有沟槽、褶皱、绒毛和蜡质等,下表面主要有气孔、腺毛、绒毛等,形态相对较单一。针叶树种叶表面形态相对简单,有少量褶皱,但是叶表面分泌大量油脂。叶片表面附着的大部分颗粒物表面粗糙且形态不规则,粒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在3种粒径中占比最大。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对颗粒物的元素进行分析发现,组成颗粒物的元素主要有C、N、O、SI、...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殷俊  陈曦  谢高地  张建辉  张昌顺  史宇  王帅  
为全面掌握中国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现状水平及空间分布格局,本文运用统计学、空气质量评价规范、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国74个城市2013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目前中国PM2.5污染程度整体较重,74个城市中仅有拉萨、海口和舟山3个城市达到年均值二级标准,邢台、邯郸和石家庄3个城市PM2.5的超标天数比例超过70%;2PM2.5浓度季节变化特征大体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重度及以上污染主要集中在12月和1月;3从浓度水平来看,沿海城市总体优于中部内陆地区,污染最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地区;4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气候、地形等多因素影响,全国PM2.5污染状况区域特征...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刘浩栋  陈亚静  李清殿  肖茂  郭慧玲  申卫星  谭亚军  李传荣  
【目的】分析细颗粒物(PM_(2.5))的动态变化格局及城市道路林对其的阻滞作用,并进一步探索何种配置的林带所发挥的防尘抑霾效果最佳。【方法】选取了3种结构共12种配置模式的城市道路林,首先分析了林带内外PM_(2.5)的日动态、年际动态和水平空间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减尘率评价不同模式林带对PM_(2.5)的阻滞作用;最后通过减尘率和小气候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植被减尘率的可能因素。【结果】PM_(2.5)日动态变化呈早晚高中间低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00和18:00,10:00和14:00最低;年动态规律表现为冬季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低。PM_(2.5)在林带内水平空间中的变化规律因季节不同而有所差异,春夏季节,林缘至林内呈逐渐递减趋势;秋冬季节,林缘至林内25 m处呈递增趋势,在25~30 m处下降且低于林外林缘处。对PM_(2.5)减尘率最高的是乔灌草结构,其次是针阔混交乔木结构,单排乔木结构的减尘率最低;春夏季,12种道路林对PM_(2.5)阻滞率为正值,秋冬季只有A5(针阔混交乔木)、B1~B3(单排乔木)和C2、C3(乔灌草)为正值,其余均为负值。小气候因子与PM_(2.5)关系存在季节差异,PM_(2.5)浓度在春秋冬季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P<0.05),春夏季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秋冬季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P<0.05);林地PM_(2.5)阻滞率在秋季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秋冬季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林地阻滞率和风速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在城市道路林建设中合理增加林带宽度及加大常绿针叶乔木和灌草的比例对于降低PM_(2.5)质量浓度效果显著。图5表6参32
[期刊] 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华东  蒋永生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不仅与颗粒物的总浓度有关,而且与其粒径大小分布有关,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兼顾其粒径大小的大气颗粒物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并以北京为例,在北京七个不同功能区用十级级联碰撞采样器进行采样,评价了大气颗粒物的环境污染。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燕丽  杨金田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结合部分城市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了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和排放状况,根据细颗粒物污染特征的复杂性,从控制重点、控制手段、控制模式等方面提出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控制对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永安  邬龙  
将区域经济增长与PM2.5污染二者的关系研究分为省市内部主要部门排放和省市间污染联动效应。主要排放部门包括工业、建筑业、机动车。基于VAR模型对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市工业、建筑业和机动车排放标准虽然严格,但排放总量远超环境承载能力,且受天津、河北的地区间污染传输影响明显;天津、河北受地区间传输效应影响较少,但其工业、建筑业和机动车排放控制不力,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直接影响。为此分别提出了应对政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雷平  高青山  赵连荣  
以112个环保重点城市为样本,采用系统动态面板技术,分析了PM2.5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显示,人类经济活动会提升PM2.5的浓度,但经济发展与PM2.5的浓度并非线性关系,而是符合环境库兹涅兹曲线;不同区域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降低PM2.5浓度的路径存在显著差异,包括城市化水平、城市结构和产业结构差异等。在当前发展水平下,中西部城市提高工业化比重可有效降低区域PM2.5;东部城市工业的高能耗和高污染化会提升区域PM2.5,但环境治理对降低区域PM2.5有显著作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吉泽坤   刘晃   崔铭超   张成林   秦康  
养殖工船是拓展深远海养殖空间的新途径之一,在船载舱养过程中,如果未消化的饲料残渣和排泄物等颗粒物不能及时排出,则会对鱼类健康及其生长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采用FLOW-3D软件进行数值仿真计算,研究了静止状态下30万t级养殖工船养殖舱出水口数目对舱内流场特征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不同粒径与密度的颗粒物在舱内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总进出水流量与出水口总面积恒定时,出水口数目从1增加到4,V_(99%)从0.244 m/s降低至0.232 m/s,V_(95%)从0.215 m/s降低至0.203 m/s,随着出水口数目的增加,养殖舱内流速减小;以占总量95%的颗粒物排出养殖舱所需时间为评价标准,当颗粒物密度为1 050 kg/m~3时,粒径为1 mm的颗粒物排出需要约24 min,粒径为0.5 mm的颗粒物排出需要约45 min,粒径为0.1 mm的颗粒物排出需要约78 min,当颗粒物密度相同时,随着粒径增大,其在养殖舱内的停留时间减少;颗粒物粒径为1 mm时,密度为1 100 kg/m~3的颗粒物排出需要约15 min,密度为1 150 kg/m~3的颗粒物排出需要约11.6 min,当颗粒物粒径相同时,颗粒物密度越大,其在养殖舱流场内的停留时间越短。该研究形成了CFD数值仿真计算与数理统计有机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为之后具有不同横摇周期和较大横摇幅值的复杂工况提供研究手段及理论依据。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张攀   孙其诚   张国华  
该文基于LabVIEW软件平台研制了颗粒物质声学探测实验系统,旨在通过虚拟仪器技术革新颗粒物质的探测手段。该实验系统集成了仪器串口控制与虚拟仪器技术,可高精度实时测量与分析颗粒物质声学特性,如声速、声衰减及非线性参数。通过软硬件的协同设计,实验系统展现了可靠性与稳定性,实验验证结果显示,系统能精确测量声波在不同频率下的衰减特性,观察到声衰减系数随频率增加而增大,且在较高频率段更为显著,与理论预期相符。通过飞行时间法测量声速,揭示了声速与压强的幂律关系,符合颗粒介质中声传播的理论预期。此外,系统在多种湿度下对声衰减系数和非线性系数随压强变化的测量,发现二者均遵循幂律递减规律,验证了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和实用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尹华丽  王佳  冯仲科  李晓磊  刘程程  练一宁  
选取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紧邻五环道路的人工林作为实验样地,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系统获取林分的点云数据,分别通过体元模拟法和鱼眼图像的方法精确提取样地内树木的树冠体积和叶面积指数.采集获取样地的大气颗粒物浓度数据以及气象因子等数据,从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角度来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留能力.结果表明,对于大粒径颗粒物(2.5100μm),不同季节时期的林分对其浓度影响为:夏季>春季>冬季.树冠体积和叶面积指数随季节的变化与大气颗粒物在林分中扩散的浓度变化量存在很大相关性.当树冠体积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率大时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海天  杨山  陈健  王彬  刘美华  沈剑  郑国良  
城市中园林植物可作为天然过滤器来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其中红叶石楠(Photinia fraseri)的运用尤为广泛.分析红叶石楠对不同粒径颗粒物滞留能力及其光合响应,可为城市滞尘树种的选择及后期管理提供重要参考.本文通过比较滞尘前后叶片的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分析了红叶石楠叶表面及蜡质层对不同颗粒物的滞留量,滞尘叶片光合响应,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红叶石楠吸附sPM100(粒径10~100μm的叶表面颗粒物)质量最大且显著高于wPM100(粒径10~100μm的蜡质层颗粒物).sPM10(粒径2.5~10μm的叶表面颗粒物)与wPM10(粒径2.5~10μm的蜡质层颗粒物)之间、sPM_(2.5)(粒径0.2~2.5μm的叶表面颗粒物)与wPM_(2.5)(粒径0.2~2.5μm的蜡质层颗粒物)之间的质量无显著差异.(2)红叶石楠光合响应特征参数: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净光合效率(Pnmax)、光饱和点(LSP)在滞尘后均显著降低.(3)粗、细颗粒物(粒径0.2~10μm)相较于大颗粒物(粒径10~100μm)对红叶石楠光合响应影响更大,特别是sPM10、sPM_(2.5)以及wPM_(2.5).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冰清  王云琦  赵晨曦  余蔚青  刘辉  
以重庆缙云山为例,对4种典型林分(毛竹林、阔叶林、针叶林、苦竹林)夏季和秋季PM2.5进行观测,并选取典型天气,对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10、PM2.5和PM1)进行检测,研究西南地区典型林分PM2.5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选取典型天气类型,研究其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PM2.5质量浓度秋季高于夏季,不同林分夏季颗粒物浓度差异不显著,秋季苦竹林明显高于其他3种林分。PM2.5质量浓度日变化趋势为上午>中午>晚上,4种林分2个时段PM2.5下降规律在夏季有较大不同,秋季有较高的一致性。4种典型天气条件下,"雨后晴天"颗粒物浓度最低,尤其是细颗粒物。说明降雨对颗粒物的消减有一定的...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杜万光  
为了探讨城市公园绿地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调控和改善作用,本研究基于城市公园、公园内绿地斑块、绿地斑块内植物群落、群落中植物个体4个不同尺度,开展多角度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分析了北京城市公园绿地阻滞颗粒物的影响机制,系统剖析了公园绿地内大气颗粒物的变化动态,构建了植物个体滞尘能力综合评价体系,量化了公园绿地阻滞颗粒的作用与生态环境因子及结构因子的关系,优化出几种有效阻滞颗粒物的城市公园绿地模式,为城市绿地结构规划、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1种植物滞尘能力差异明显。植物单叶滞尘量最高的是黄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任晓旭  胡亚芬  高月  华锦欣  
【目的】本文以杭州国家半山森林公园和采荷社区为研究地点,揭示城市森林对TSP、PM_(10)、PM_(2.5)和PM_14种不同类型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对TSP、PM_(10)、PM_(2.5)和PM_14种不同类型大气颗粒物的浓度进行了周期为1年的定点监测,通过对比分析城市森林区和城区的不同类型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变化差异。【结果】半山监测点的TSP、PM_(10)、PM_(2.5)以及PM_14种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曲线为早上9:00到达最大值,然后随时间变化而持续减少,在下午14:00到达最小值,分别为:182.2、124.2、68.2、20.6μg·m~(-3);在采荷社区,4种大气颗粒物浓度由早上9:00开始降低但到下午17:00时又基本上升到早上9:00的水平;在半山监测点相比采荷,PM_(2.5)和PM_1浓度年变化的峰值均延迟了1个月的时间,城市森林区和城区的不同类型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和月变化规律存在明显的不同。【结论】4种不同类型大气颗粒物的平均浓度均为半山森林公园高于采荷社区;在半山和采荷2个监测点的PM_(2.5)和PM_1浓度的差异分别显示为有高度统计意义和有统计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