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1)
- 2023(923)
- 2022(831)
- 2021(832)
- 2020(537)
- 2019(1034)
- 2018(947)
- 2017(1654)
- 2016(1008)
- 2015(1015)
- 2014(996)
- 2013(1091)
- 2012(980)
- 2011(931)
- 2010(977)
- 2009(981)
- 2008(931)
- 2007(810)
- 2006(690)
- 2005(745)
- 学科
- 济(3967)
- 经济(3966)
- 管理(2710)
- 业(2394)
- 企(2192)
- 企业(2192)
- 学(1423)
- 方法(1340)
- 理论(1267)
- 中国(1195)
- 财(1003)
- 贸(954)
- 贸易(954)
- 数学(926)
- 教育(918)
- 数学方法(891)
- 业经(874)
- 农(874)
- 易(804)
- 制(777)
- 教学(722)
- 地方(709)
- 和(707)
- 策(672)
- 融(643)
- 金融(643)
- 体(595)
- 务(590)
- 财务(589)
- 财务管理(589)
- 机构
- 大学(15548)
- 学院(14660)
- 济(5436)
- 经济(5303)
- 研究(5212)
- 管理(4944)
- 理学(4305)
- 理学院(4232)
- 管理学(4102)
- 管理学院(4065)
- 中国(3655)
- 京(3189)
- 科学(3069)
- 所(2835)
- 范(2649)
- 财(2640)
- 师范(2634)
- 研究所(2509)
- 师范大学(2179)
- 江(2162)
- 中心(2132)
- 财经(2080)
- 北京(2043)
- 农(1943)
- 经(1908)
- 院(1846)
- 业大(1755)
- 州(1739)
- 经济学(1655)
- 教育(1564)
共检索到239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冰心
丝宝集团与宝洁公司、联合利华公司在中国洗发水市场上三足鼎立。国产品牌为何能取得这样的业绩?请看本文。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涤源 王诚
二、两个剑桥的“资本论争” (一)两个剑桥面对凯恩斯的一致与分歧 “两个剑桥之争”开始于“资本论争”。这个“资本”是指生产函数中所表示的存在于实际生产过程的实物资本,而不是指货币资本或人力资本。早在1953年,琼·罗宾逊就发表了“生产函数与资本理论”一文,对新古典主义的生产函数及其资本概念提出了质疑。但是直至1956年,罗伯特·索洛才在其“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一文中,站在维护新古典主义的立场上对罗宾逊的质疑作了回答。同年,罗宾逊也出版了《资本积累论》一书,提出了新剑桥学派的分配论、积累论和增长论,并且进一步批评了新古典主义的增长论。此后,两个剑桥派的主要成员及其支持者逐步卷入了这场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涤源 王诚
在本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凯恩斯主义两个支派内部,也可以说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发生了规模宏大、旷日持久,以英格兰剑桥大学和美国新英格兰剑桥地区为基地,横跨欧美澳亚四大洲的一场关于如何发展经济学,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大论战,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界所称的“两个剑桥之争”。这场论战的挑战者是英国的新剑桥学派,主要代表是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尼古拉斯·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但以卷入这场论战而站在这一学派立场的经济学家来看,还有英国的伊特韦尔、克莱格尔、纳提、斯蒂德曼,美国的内尔、戴维逊、哈里斯、温特劳布、明斯基,意大利的盖莱格南尼、斯巴芬塔,澳大利亚的哈考特、阿西玛科卜洛斯...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涤源 王诚
四、政策主张的分歧 (一)政策目标分歧 理论内容的分歧导致了两个剑桥派在政策主张上也展开了论争。由于新剑桥学派的政策观点比较简单粗略,而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观点比较系统化,加上论争焦点集中于美国的经济政策及其效果上。因此两个剑桥派在政策主张上的分歧主要表现为新剑桥学派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批评上。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党印 鲁桐
2015年岁末,万科的股份在二级市场上被宝能大量增持,宝能一跃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万科创始人王石及其率领的管理团队公开反对宝能的增持行为。于是,围绕万科是否应该接受现实,王石是否应该退出舞台,宝能掌门人姚振华意欲何为等,市场人士议论纷纷。一方是著名企业家和带有国有色彩的著名企业,另一方是非著名企业家及资金实力非常雄厚的民营企业,因一方反对,另一方"霸王硬上弓",使这场股权之争从开始便带有不对称的逆袭色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孙即 万丽梅
"蛇吞象"式的杠杆收购模式,资金源自多领域,期限错配且层层嵌套加杠杆,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等交织叠加,风险不容忽视自2015年7月以来,宝能系"以小博大"举牌万科引起市场广泛关注,直到两年后的2017年6月,宝万股权之争终告尘埃落定。但宝万之争中,宝能系以450亿元的资金撬动总资产超过6100亿元的万科,其"蛇吞象"式的杠杆收购模式,资金源自保险、证券、银行等多领域,期限错配且层层嵌套加杠杆,背后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志烨
马克思把抽象劳动看成了标量 ,但抽象劳动本身是矢量。抽象劳动在一定路径上的人类劳动力耗费量与这种耗费的净效果在水平方向上的分量是两个不同的量 ,此二量可依次规定为价值Ⅰ与价值Ⅱ。价值Ⅱ只有“增值”而无“增殖”。非劳动生产要素包括物化劳动 ,可以增殖价值Ⅰ ,创造价值Ⅱ ,但不能创造价值Ⅰ。由于劳动与非劳动生产要素都能增殖价值Ⅰ ,所以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正当的。此外 ,本文还认为 ,还抽象劳动的矢量性本来面目 ,无论在理论面还是现实面都有意义。
关键词:
抽象劳动 矢量 价值Ⅰ 价值Ⅱ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黄宪 刘长青
一、国内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现状(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由于企业竞争力理论仍在发展之中,研究者对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来源、决定因素的看法存在很大分歧,相应的他们建立的指标体系也各不相同。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依据,近期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基于某种(或某几种)明确的竞争力理论设计的评价。二是不指明所依据的理论,直接探索性地给出
[期刊] 清华金融评论
[作者]
李维安 齐鲁骏 李元祯
本文通过对"宝万之争"的关键点分析,从收购方、被收购方、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四个角度阐述了上市公司治理中各参与方的不足与应该改进的方面,并提出应以充分的制度保障来促进公司治理的制度建设与机制运行,支持市场中多元治理主体公平公开博弈,使得资本市场形成公司治理的有机生态。
关键词:
杠杆收购 金融 财政金融 收购事件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刘静 张海凡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控制权争夺事件时有发生,而近年房地产龙头企业万科也陷入了不断升级的控制权争夺战。万科与宝能系控制权争夺的典型案例启示我们,对于业绩优良、前景向好的上市公司而言,若想不被恶意收购,就要防范于未然,通过制定管理战略,提前建立防火墙,以保护公司的控制权;即通过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并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反恶意收购策略,有效抵御恶意收购。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刘静 张海凡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控制权争夺事件时有发生,而近年房地产龙头企业万科也陷入了不断升级的控制权争夺战。万科与宝能系控制权争夺的典型案例启示我们,对于业绩优良、前景向好的上市公司而言,若想不被恶意收购,就要防范于未然,通过制定管理战略,提前建立防火墙,以保护公司的控制权;即通过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并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反恶意收购策略,有效抵御恶意收购。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晓军 赵俊俊
震荡两年之久的"宝万之争"已经落下帷幕,万科董事长王石离职,恒大退出,华润从万科的第一大股东跌落神坛,深铁入驻万科从而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最终各方达成了妥协,这或许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宝万之争"带来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提出全新挑战。本文主要分析"宝万之争"中宝能公司的筹资方式,指出宝能公司并购融资带来的金融监管问题,并提出完善并购融资金融监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宝万之争 融资方式 金融监管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康绍芳
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区学院的社会角色之争,一直是美国高等教育界辩论的一大议题,并引发了高等教育界对社区学院社会角色的深刻反思。本文从结构功能主义、冲突主义、人力资本三大理论派别对社区学院社会角色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
美国社区学院 社会角色 论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序 管浏斯
知识本身的重要性决定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居于核心地位。然而由于对真正的"知识"和考试中的"符号"两个概念的混淆,导致了新课改对知识教育的激烈批判。"三维目标"的提法未认清"知识"、"过程"与"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客观上知识地位的下降,因此无法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基础教育改革只有保证了知识的核心地位,才能够取得成效。
关键词:
知识 符号 教学 新课改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颖 周国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未来企业并购与反并购变得更加频发。但是基于中国情境,众多反并购策略未能被充分应用,中国企业在面临敌意并购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本文对中国情境下的反并购策略加以研究,首先回顾国内外反并购研究,再结合万科股权之争的案例,研究国外较成熟的反并购策略在中国情境下的可行性,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敌意并购 反并购 中国情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