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99)
- 2023(12260)
- 2022(10444)
- 2021(9585)
- 2020(8075)
- 2019(18042)
- 2018(17638)
- 2017(33705)
- 2016(18834)
- 2015(20429)
- 2014(20164)
- 2013(19610)
- 2012(18107)
- 2011(16363)
- 2010(16005)
- 2009(14753)
- 2008(14805)
- 2007(13100)
- 2006(11389)
- 2005(10219)
- 学科
- 济(65976)
- 经济(65866)
- 管理(54041)
- 业(50965)
- 企(41208)
- 企业(41208)
- 方法(27388)
- 数学(24060)
- 数学方法(23784)
- 财(21435)
- 农(20002)
- 制(18666)
- 中国(17093)
- 学(16585)
- 业经(15675)
- 贸(13547)
- 贸易(13543)
- 务(13290)
- 财务(13266)
- 农业(13260)
- 财务管理(13237)
- 易(13171)
- 地方(13057)
- 体(12711)
- 企业财务(12581)
- 银(12354)
- 银行(12307)
- 融(11903)
- 金融(11899)
- 行(11673)
- 机构
- 大学(261698)
- 学院(260282)
- 济(101748)
- 经济(99559)
- 管理(93997)
- 研究(93773)
- 理学(81430)
- 理学院(80412)
- 管理学(78951)
- 管理学院(78474)
- 中国(69034)
- 科学(61380)
- 农(56289)
- 京(55814)
- 所(49785)
- 财(49201)
- 业大(46777)
- 研究所(45719)
- 农业(44415)
- 中心(42263)
- 江(39893)
- 财经(38833)
- 经(35298)
- 院(34778)
- 北京(34621)
- 范(32943)
- 师范(32448)
- 省(31883)
- 经济学(31465)
- 州(31129)
- 基金
- 项目(183995)
- 科学(142631)
- 基金(133328)
- 研究(126344)
- 家(121409)
- 国家(120411)
- 科学基金(100093)
- 社会(79897)
- 社会科(75673)
- 社会科学(75654)
- 省(72526)
- 基金项目(71285)
- 自然(67577)
- 自然科(66002)
- 自然科学(65979)
- 自然科学基金(64850)
- 划(62083)
- 教育(57522)
- 资助(53563)
- 编号(48170)
- 重点(42526)
- 部(40109)
- 发(38954)
- 成果(38768)
- 创(38499)
- 计划(36588)
- 科研(36328)
- 创新(36189)
- 制(35885)
- 课题(34779)
- 期刊
- 济(110277)
- 经济(110277)
- 研究(72580)
- 学报(53983)
- 中国(51860)
- 农(50380)
- 科学(45461)
- 大学(39605)
- 财(39474)
- 学学(37936)
- 农业(33561)
- 管理(33045)
- 教育(24672)
- 融(23890)
- 金融(23890)
- 财经(19257)
- 技术(18739)
- 业经(18514)
- 业(18294)
- 经济研究(17603)
- 经(16453)
- 问题(15410)
- 版(15185)
- 业大(15154)
- 科技(13981)
- 林业(13703)
- 贸(12228)
- 农业大学(12226)
- 资源(11577)
- 国际(11059)
共检索到3824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金朝斌 魏晓梦 徐海东 庞丹波 王聪 申卫军
细根性状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由微生物介导或由细根与土壤的直接互作而发生,然而前者受到了大量关注,后者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以亚热带杉阔混交林中6个混交树种(资源获取和资源保守型各3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网袋试验,研究了细根对土壤氮、磷有效性的直接、间接和总体效应,及其与细根性状与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两种资源利用策略下,细根与土壤直接接触均能提高土壤氮和磷的有效性;获取型树种对土壤磷的影响更为显著,表现为更强的直接、间接和总体效应,而保守型树种对土壤氮的间接效应更强。细根碳氮比是调控其对土壤氮、磷有效性影响的首要因素。资源利用策略对氮有效性的直接影响差异主要取决于对养分摄取的强弱,间接影响则由有机氮矿化主导。低碳氮比的细根提高了磷有效性,该影响通过产生更多的磷酸酶直接产生,或通过降低土壤pH而间接实现。本研究丰富了细根性状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调控机制,并为杉阔混交林伴生树种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撑。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金朝斌 魏晓梦 徐海东 庞丹波 王聪 申卫军
细根性状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由微生物介导或由细根与土壤的直接互作而发生,然而前者受到了大量关注,后者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以亚热带杉阔混交林中6个混交树种(资源获取和资源保守型各3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网袋试验,研究了细根对土壤氮、磷有效性的直接、间接和总体效应,及其与细根性状与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两种资源利用策略下,细根与土壤直接接触均能提高土壤氮和磷的有效性;获取型树种对土壤磷的影响更为显著,表现为更强的直接、间接和总体效应,而保守型树种对土壤氮的间接效应更强。细根碳氮比是调控其对土壤氮、磷有效性影响的首要因素。资源利用策略对氮有效性的直接影响差异主要取决于对养分摄取的强弱,间接影响则由有机氮矿化主导。低碳氮比的细根提高了磷有效性,该影响通过产生更多的磷酸酶直接产生,或通过降低土壤pH而间接实现。本研究丰富了细根性状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调控机制,并为杉阔混交林伴生树种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撑。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巢林 洪滔 林卓 刘艳艳 廖陈辉 林兴平 吴承祯
以中亚热带杉阔混交林固定样地的调查数据,用偏度、峰度和变动系数为指标研究了杉阔混交林直径株数分布特征,运用Normal分布、Lognormal分布、Weibull分布、Gamma分布、Logistic分布、负指数分布等6种概率密度函数对杉阔混交林林分的直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利用χ2检验法来检验6种概率分布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杉阔混交林林分平均胸径为14.2 cm,在5.2~40 cm之间变动,径阶分布范围不大;林分直径分布曲线为左偏态,中小径阶林木株数居多数;林分直径主要分布在6~28 cm径阶,株数累积百分比高达90%以上;6种分布函数中,以Logisti c分布函数模拟杉阔混交林...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冯广 艾训儒 臧润国 丁易
研究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特征是了解植被-环境关系的基础,也是对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论文以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内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个不同类型群落的土壤为对象,在测定10个理化指标的基础上,对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特征及其差异性与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全磷是影响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特征变异的主导因子。研究区土壤除了全磷和有效磷不足以外,其余养分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和亚热带其他类型森林相比养分十分丰富。不同群落类型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性均存在差异,与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存在紧密的联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万丹 刘检明 徐耀粘 江明喜 谷志容 廖春林
以湖南八大公山25 hm~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中24个常见物种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生长阶段(H_1:5≤H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石昊楠 李伟坡 李智华 王义贵 杨小周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混交比例的杉木针阔混交林对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以青羊湖林场的5种不同混交比例的杉木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法,按照群落中杉木材积所占的不同比例(50%、60%、70%、80%、90%),把调查的森林群落分为5种类型,分别监测各类型群落林下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差异,测定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林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1)不同混交比例的针阔混交林林下物种组成和优势种存在差异。在杉木比例50%的混交林中,灌木层的优势种为胡枝子和楤木,草本层优势种为狗脊蕨等阴生性植被;在杉木比例90%的混交林中,灌木层优势种为山苍子等阳生性植物,草本层优势种为瓜蒌等阳生性植被。灌草的物种多样性在杉木比例50%与60%的混交林中达到最大值。2)不同土层间各种土壤养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混交比例间土壤养分变化趋势不同。除了pH、全钾、速效磷外,其他土壤养分受混交比例的影响相似,均随杉木比例的增加而减小。更多的土壤养分在杉木比例50%下达到最大。3)土壤容重、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硼与灌草层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最为密切。【结论】杉木比例在50%~70%之间更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累积和林下物种多样性的稳定。在与本研究区立地条件相似地区营造杉阔混交林时,可将杉木比例营造为50%~70%,本研究结果可对杉阔混交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学君 肖舜祯 王伟峰 张旭东
基于样地实测法和森林固碳计量理论,分析杉阔混交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碳储量及分配特征,揭示经营杉阔混交林在固碳增汇方面的潜力优势。结果表明:杉阔混交林从幼龄林到近熟林乔木层碳储量增加了64.97 t/hm~2;土壤碳储量增加了18.23 t/hm~2。在林龄、密度、立地等相近的情况下,杉阔混交林较杉木纯林的固碳潜力大。杉阔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碳储量差异显著(P<0.05),杉阔混交林在水土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积累等方面更具优势。通过选择合适的混交树种、混交比例和造林密度可以明显增加植被碳储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杉阔混交林经营是实现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途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旭 周国逸 孙阁 张德强 闫俊华 赵辉
该文分析了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各辐射分量:下行短波辐射(RSd)、上行短波辐射(RSu)、下行长波辐射(RLd)和上行长波辐射(RLu)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各辐射分量日总量的大小顺序为:RLu(36.34 MJ/(m2.d))>RLd(32.43 MJ/(m2.d))>>RSd(12.46 MJ/(m2.d))>RSu(0.98 MJ/(m2.d)),长波辐射的变异系数(CV)远小于短波辐射,而波长相同时上行辐射的CV小于下行辐射.除RLd外,其余3种辐射的月均通量呈单峰形变化.RSd与RSu在不同季节的日变化均呈规则的单峰曲线,而RLd和RLu的日均变化...
关键词:
南亚热带 针阔混交林 辐射通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西林 蒋益民 张龚 向仁军
2001年1月至2002年6月在湖南韶山对亚热带针阔混交林4个采样区进行酸雨监测,分析林内穿透水中主要离子的淋溶特征。结果表明:大气降水经过森林冠层后pH值明显升高,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对SO24-、NO3-、Mg2+、NH4+和Na+具有吸收作用,SO24-、Ca2+和Mg2+的冠层淋溶百分率随降雨量的增加明显减少。Ca2+、K+和Cl-的冠层淋溶百分率随着pH值增加而增加。韶山地区在常年酸沉降作用下,森林冠层对酸性离子SO42-、NO3-的吸收作用最强。根据18个月离子浓度平均值来计算,韶山地区森林冠层离子的淋溶序列为:K+>Ca2+>Cl->Mg2+>SO24->NO3->NH4+>Na+。
关键词:
酸雨 淋溶 亚热带森林 韶山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冯广 艾训儒 姚兰 刘峻城 黄永涛 林勇
【目的】比较环境与空间因素在群落恢复与构建中的作用,分析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此类森林的自然恢复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在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老龄林、35年天然次生林(1980年采伐)和20年天然次生林(1995年采伐)中各随机选取10块森林动态固定样地(20 m×20 m),对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群落木本植物多度、胸高断面积、物种丰富度、稀疏物种丰富度(以100个树木个体为基数)进行比较,采用冗余分析(RDA)对30块样地进行排序。将空间(PCNm)和环境变量(土壤与地形)一同作为解释变量对不同恢复群落物种组成进行方差分解,以...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旭 郭昊 宝音满达 周光益 陈跃华 李党仁
【目的】季节性极端干旱对我国南方杉木人工林影响的相关领域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目前为止其对亚热带杉木混交林受损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仍有限。本文探索林分中哪些林分类型更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干旱导致树木受损或死亡的关键影响因子,以期为全球变化背景亚热带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以2022年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极端干旱为契机,以林龄相近的杉木-闽楠为主的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按陡坡缓坡2种坡度、2种树种混交与3种以上树种混交4个类型,分别设置3块植物样地,调查样地内物种组成、胸径、树高、单木受损率以及土壤物理性等,分析了2022年本次极端干旱气候特征、不同坡度林分受损率、受损木组成及影响因素等。【结果】坡度对土壤团聚体影响较大,而混交类型对土壤团聚体无影响,混交类型对表层(0~20 cm)土壤孔隙度、土壤密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均产生较大的影响,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影响减少,相同混交类型中,不同坡度对这些指标无显著的影响;干旱导致树木不同程度的损伤,平均受损率为29.18%,其中轻度受损、中度受损和重度受损分别为15.46%、2.42%和11.3%;受损木中主要为林冠层优势种和林下更新层受损严重,其中阔叶树比针叶树受损严重,人工栽培种比天然更新种受损严重;坡度和坡位对树木受损率影响最大,此外还受林分密度、土壤密度、土壤团聚体、海拔、20 cm土层总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等因素影响。【结论】2022年南方极端干旱呈现了降水格局显著变化的特征,这些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具有一致性,,多树种混交有利于提高森林的抗旱能力,坡陡和上坡位易受干旱的影响,干旱对森林的影响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今后亚热带森林管理过程中以构建多树种混交林为主,确定合理的林分密度,加强表层土壤管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唐雪娅 徐明 文春玉 聂坤 杨雪 张健
【目的】细根在土壤养分、水分和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变异特征对于表征不同生境中植物地下生长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黔中地区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林型细根性状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1)马尾松纯林与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细根性状具有显著差异(P <0.01),其中根组织密度、根长密度、根体积密度、根生物量密度均表现为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2)两种森林类型中各细根性状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且细根性状的变程大小基本上表现为:马尾松纯林>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3)普通Kriging插值细根性状的空间分布图表明,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细根空间分布较马尾松纯林空间异质性强,且高值区较多;4)不同土壤因子对细根性状各指标空间变异的影响存在差异;根长密度、根体积密度、根生物量密度的空间变异在马尾松纯林的主要解释因子为AK,而在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的主要解释因子则为TP和pH值。【结论】两种森林类型的细根性状指标及细根性状空间分布格局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差异反映了在混交林中根系获取资源的策略与竞争的优势,因此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马尾松与阔叶树种的混交生态效益评估提供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姚兰 艾训儒 易咏梅 黄永涛 冯广 刘峻城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郑郁善 陈礼光 洪伟
对杉木纯林 (1 9年生 )、毛竹纯林、6种毛竹杉木混交林 (杉木 1 9年生 )的生长状况、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孔隙状况、水分特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土壤渗透性能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混交林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高林地土壤肥力 ,在混交林的各种模式中 ,以杉木密度 1 350株 /hm2 的混交林对土壤肥力改良效果最佳 ,生长量较大 ,经济效益较高。毛竹杉木混交林可作为我国南方改良林地土壤肥力、防止杉木多代连栽引起地力衰退的有效生物措施之一 ,能充分发挥地力、提高林地利用率。
关键词:
杉木 毛竹 混交林 土壤肥力 效应评价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廖科 刘振华 童方平 陈瑞 吴敏 蒋龙 龚发武 李贵
【目的】探究不同混交比例对栎类混交林林分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探索最佳栎类混交造林模式。【方法】在湖南宁乡市坝塘镇林场选择5个不同混交比例的栎类混交模式:栎类(L10)、3栎类7枫香混交(L3F7)、7栎类3枫香混交(L7F3)、5栎类5杉木混交(L5S5)、7栎类3杉木混交(L7S3),以栎类模式作为对照CK,经过12 a生长后,对各模式林木生长因子和林地土壤养分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1)5个模式间栎类的生长具有显著差异,除L5S5模式外,其他3种混交模式的栎类平均胸径均大于L10模式,各模式的栎类单株平均材积排序为L7F3> L3F7> L7S3> L10> L5S5;L10模式的径阶分布范围比其他4个混交模式宽1~2个径阶,但平均单株材积均小于其他栎类混交模式;各模式的蓄积量大小排序为L7S3> L10> L7F3> L5S5> L3F7。2)相对于纯栎类林分,栎类与枫香/杉木混交后,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尤其是有机质均有显著提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全磷、全钾含量变化不明显,全氮、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表现为逐渐降低,pH值表现为逐渐增加;除有效磷每层之间差异均显著外,其他有效养分20~40 cm层变化大于40~60 cm层的变化,说明40 cm土层深度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幅度减缓。3)整体上看,林分生长与林地的pH值、全氮、全钾、速效磷及有机质5个因子显著相关,与土壤速效钾的相关性不显著。各模式土壤养分质量综合得分排序为L7F3> L3F7> L7S3> L5S5> L10。【结论】栎类+枫香/杉木混交造林模式均优于纯栎类模式,研究结果可为栎类混交造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栎 混交林 林分生长 蓄积量 土壤养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