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94)
- 2023(11630)
- 2022(10315)
- 2021(9773)
- 2020(8178)
- 2019(18822)
- 2018(18642)
- 2017(36422)
- 2016(19685)
- 2015(22120)
- 2014(21929)
- 2013(21811)
- 2012(19904)
- 2011(17751)
- 2010(17512)
- 2009(15752)
- 2008(15316)
- 2007(13360)
- 2006(11476)
- 2005(9926)
- 学科
- 济(76317)
- 经济(76226)
- 管理(58933)
- 业(54658)
- 企(47463)
- 企业(47463)
- 方法(38424)
- 数学(32096)
- 数学方法(31734)
- 农(19881)
- 财(19439)
- 中国(19088)
- 业经(18209)
- 学(17349)
- 地方(15256)
- 理论(14673)
- 贸(13792)
- 贸易(13780)
- 和(13587)
- 制(13492)
- 易(13374)
- 农业(13309)
- 技术(12478)
- 务(12383)
- 财务(12325)
- 财务管理(12303)
- 环境(11814)
- 企业财务(11711)
- 划(11538)
- 教育(11450)
- 机构
- 大学(278011)
- 学院(274386)
- 管理(114179)
- 济(105606)
- 经济(103253)
- 理学(100277)
- 理学院(99177)
- 管理学(97510)
- 管理学院(97007)
- 研究(87454)
- 中国(64107)
- 京(58337)
- 科学(55475)
- 财(47646)
- 所(42773)
- 农(42132)
- 业大(41493)
- 中心(40076)
- 研究所(39411)
- 财经(39182)
- 江(38590)
- 范(36902)
- 师范(36564)
- 北京(36443)
- 经(35818)
- 农业(32906)
- 院(31941)
- 州(31478)
- 经济学(30966)
- 商学(30064)
- 基金
- 项目(195682)
- 科学(154687)
- 基金(143345)
- 研究(142934)
- 家(124511)
- 国家(123464)
- 科学基金(107036)
- 社会(89958)
- 社会科(85196)
- 社会科学(85174)
- 基金项目(77121)
- 省(75727)
- 自然(70777)
- 自然科(69179)
- 自然科学(69166)
- 自然科学基金(67940)
- 教育(65611)
- 划(63923)
- 编号(58401)
- 资助(58350)
- 成果(46818)
- 部(43259)
- 重点(42965)
- 创(40799)
- 发(40412)
- 课题(39030)
- 创新(37846)
- 科研(37436)
- 教育部(37377)
- 人文(36756)
- 期刊
- 济(111691)
- 经济(111691)
- 研究(78729)
- 中国(48715)
- 学报(44639)
- 管理(41828)
- 科学(41222)
- 农(37726)
- 财(34802)
- 大学(34116)
- 学学(31915)
- 教育(31547)
- 农业(26393)
- 技术(22605)
- 融(20637)
- 金融(20637)
- 业经(18977)
- 财经(18599)
- 经济研究(17549)
- 图书(16494)
- 经(15827)
- 问题(14772)
- 科技(14012)
- 理论(13771)
- 业(13689)
- 技术经济(12998)
- 版(12833)
- 实践(12779)
- 践(12779)
- 现代(12440)
共检索到3868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周秉 张苏串
作为根植于中国本土的重要文化符号,面子常被看作分析中国人心理活动和行为导向的关键切入点。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已有相当多学者对面子的内涵及影响效应进行了研究,然而现存文献多集中在个体面子观念对行为选择的影响上。本文基于认同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构建的多层线性模型指出,组织“挣面子”文化和“护面子”文化将分别对员工道德认同造成正向和负向的跨层影响,进而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产生“双刃”效应。因此,企业管理者正确看待面子文化,确保集体荣誉感不走样;重视员工道德教育,树立正向职场伦理价值观;灵活调整关系契约,降低员工非伦理行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银丽萍 张向前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探讨员工—组织关系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经济性关系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显著正相关;社会性关系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关系不显著;类亲情关系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显著负相关;经济性关系、社会性关系和类亲情关系的交互效应显著负向影响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表明在中国情境下,员工会根据与组织关系的"亲疏远近"采取不同的伦理决策。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林英晖 程垦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是近年来组织管理学界日益关注的一种非伦理行为类型,但在实践中,因其亲组织性而容易被组织忽视或默许。已有研究证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对组织的长远利益有害,而一些通常被认为对组织有益的概念(如伦理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在一定条件下会促进员工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但就整体而言,关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的研究仍相当匮乏。领导-部属交换在差序格局下的华人组织中广泛存在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对员工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以关系为导向的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领导-部属交换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制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整合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自我一致性...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张桂平
员工在工作场所从事非伦理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有利于自己,也可能是为了报复或伤害组织和同事。根据这一逻辑,已有研究就职场排斥诱发的员工非伦理行为都是建立在利己动机的假设基础之上,而对于员工的利组织动机的非伦理行为研究不足。实际上,面对职场排斥,员工很可能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对人际关系进行主动修复,其中从事亲组织性质的非伦理行为就是一个重要的修复行为。基于道德自我调节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以道德推脱为中介变量,以组织认同为调节变量,检验职场排斥对员工亲组织性非伦理行为的内在影响机理。采用SPSS 18.0和AMOS 18.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验证性因子分析,通过上下级配对调查的方式,收集...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原理 孙海航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通过对两阶段405名员工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儒家德性领导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儒家德性领导负向影响员工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道德认同在儒家德性领导和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间起中介作用;上下级关系不仅正向调节儒家德性领导和道德认同之间的关系,还进一步调节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影
基于社会交换和自我损耗的理论视角,探讨工作激情与亲组织非伦理的关系。通过262位员工的两阶段调查,结果发现:工作激情能激活员工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自我损耗在强迫式工作激情和亲组织非伦理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组织认同在和谐式工作激情和亲组织非伦理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规则型伦理氛围不仅分别负向调节了组织认同、自我损耗与亲组织非伦理之间的关系,也分别对组织认同、自我损耗产生被调节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有助于指导管理者采取合理措施,有效管理员工的亲组织不道德行为,并积极引导其工作激情。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张永军 张鹏程 赵君
不同于私利性或报复性非伦理行为,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是个体为组织利益而实施的非伦理行为。本文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家长式领导对个体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威权领导正向影响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德行领导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呈倒U型曲线关系,威权领导、仁慈领导分别与德行领导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威权领导对高传统性个体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正向影响更强烈。德行领导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倒U型曲线关系受传统性的调节影响,即德行领导从低水平上升至中等水平过程中,对低传统性个体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更强烈,而从中等水平增至最高水平过程中,对高传统性个体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更强烈。研究结论对指导组织如何管理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张永军 张鹏程 赵君
不同于私利性或报复性非伦理行为,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是个体为组织利益而实施的非伦理行为。本文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家长式领导对个体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威权领导正向影响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德行领导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呈倒U型曲线关系,威权领导、仁慈领导分别与德行领导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威权领导对高传统性个体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正向影响更强烈。德行领导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倒U型曲线关系受传统性的调节影响,即德行领导从低水平上升至中等水平过程中,对低传统性个体亲组织非伦理行为
[期刊] 预测
[作者]
银丽萍 张向前
情绪劳动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不仅对员工自身和组织有直接损害,还可能对组织之外的群体产生不利影响。基于自我损耗理论,本文探讨了情绪劳动(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效应。研究采用经验取样法,通过对99名员工为期10个工作日的追踪调查,获取了990份数据。研究证实表层扮演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深层扮演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自我损耗和道德许可在情绪劳动(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关系间发挥中介作用,且两个中介变量在深层扮演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关系中的作用相反,自我损耗起着减缓作用,道德许可则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红丹 周君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的伪善行为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这种伪善行为是否会通过社会认知或学习而传染给员工,从而形成一种不道德行为的内部连锁现象?这些问题的答案尚不可知。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讨了企业伪善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尤其是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以及道德认同对这一中介路径的调节作用。以长三角数十家企业中272对员工—同事配对样本的研究发现:道德推脱完全中介企业伪善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正向影响;道德认同显著调节企业伪善通过道德推脱影响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间接效应,表现为这一间接效应对于低道德认同的员工而言相对较强,对于高道德认同的员工而言相对较弱。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红丹 周君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的伪善行为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这种伪善行为是否会通过社会认知或学习而传染给员工,从而形成一种不道德行为的内部连锁现象?这些问题的答案尚不可知。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讨了企业伪善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尤其是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以及道德认同对这一中介路径的调节作用。以长三角数十家企业中272对员工—同事配对样本的研究发现:道德推脱完全中介企业伪善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正向影响;道德认同显著调节企业伪善通过道德推脱影响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间接效应,表现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峰 张健
从非正式人际关系视角中的职场友谊出发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前因进行探讨。基于251份员工数据,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构建了职场友谊影响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理论模型。运用层次回归法检验职场友谊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验证情感承诺的中介作用以及关怀型伦理氛围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职场友谊会正向影响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情感承诺中介了职场友谊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关怀型伦理氛围正向调节情感承诺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作用。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王汉瑛 田虹 邢红卫
近年来频发的企业丑闻中,内部审计师为维护组织利益参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结果却对组织造成严重的潜在负面影响。内部审计师面临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决策困境与普通员工迥然不同,结合职业情景探讨其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成因和机制,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内部审计的治理效率。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提出内部审计师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决策困境,结合儒家伦理将此困境上升为"尽忠"还是"守义"的文化困境,进而提出双重认同对内部审计师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直接效应和联合效应。基于道德推脱理论和情感事件理论,识别出双重认同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之间的理性机制是道德推脱、感性机制是预期内疚。通过两阶段调研,收集212份调研数据,采用多项式回归、响应面分析和块变量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组织认同越高或职业认同越低,内部审计师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倾向越高。当组织认同高于职业认同时,该倾向较高;双重认同差值越大,该倾向越高。当组织认同低于职业认同时,该倾向较低;双重认同差值越大,该倾向越低。当双重认同相等时,该倾向介于二者之间,且认同水平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倾向呈倒U形关系。双重认同的联合效应通过激发道德推脱和遏制预期内疚来推进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结合职业情景研究内部审计师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使社会心理学和商业伦理学在审计领域得到延展和深化;将具体的伦理困境上升到文化困境,有助于嫁接西方理论,发展解决中国现实伦理问题的本土化伦理理论;提出双路径模型,识别出双重认同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之间的感性和理性机制,拓展了伦理决策的理论框架。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生敏 马艳华
笔者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以来自对商业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基层员工问卷调查的有效数据,运用层次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与其全面薪酬二者之间的关联。检验结果证实: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与其全面薪酬正相关;员工工作绩效和组织惩罚中介了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对其全面薪酬的影响,其中,工作绩效的影响是正向的,组织惩罚的影响是负向的;上下级关系负向调节工作绩效和组织惩罚的中介效应。本研究通过实证检验员工采取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与其获得组织全面薪酬之间的关联,揭示了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与其全面薪酬之间的影响机理,拓展了社会交换理论的伦理应用范围,丰富了相关公司治理方面的现有文献,研究结论有助于为正确处理员工亲组织行为与全面薪酬的关系及其过程中有效运用上下级关系、工作绩效、组织惩罚等治理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邵康华 廖纮亿 陈沁悦
基于184份企业样本数据,从压力因应策略视角探讨了威权领导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以及心理压力和员工忠诚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威权领导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心理压力在威权领导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员工忠诚正向调节心理压力在威权领导与员工亲组织非理论行为中的中介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