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83)
- 2023(12801)
- 2022(11278)
- 2021(10719)
- 2020(8934)
- 2019(20604)
- 2018(20502)
- 2017(39604)
- 2016(21655)
- 2015(24140)
- 2014(24084)
- 2013(23928)
- 2012(21803)
- 2011(19665)
- 2010(19646)
- 2009(17787)
- 2008(17511)
- 2007(15396)
- 2006(13325)
- 2005(11644)
- 学科
- 济(84995)
- 经济(84906)
- 管理(66343)
- 业(63680)
- 企(56243)
- 企业(56243)
- 方法(41077)
- 数学(33747)
- 数学方法(33332)
- 财(21886)
- 农(21465)
- 中国(20735)
- 业经(20619)
- 学(20188)
- 理论(16599)
- 地方(16508)
- 和(16094)
- 制(15398)
- 务(14770)
- 财务(14700)
- 财务管理(14673)
- 技术(14587)
- 农业(14445)
- 贸(14230)
- 贸易(14218)
- 企业财务(13902)
- 易(13816)
- 划(13563)
- 环境(12781)
- 银(12302)
- 机构
- 大学(308313)
- 学院(305122)
- 管理(124830)
- 济(115789)
- 经济(113111)
- 理学(109230)
- 理学院(107960)
- 管理学(105987)
- 管理学院(105403)
- 研究(100218)
- 中国(72901)
- 京(65467)
- 科学(64412)
- 财(53172)
- 所(50306)
- 农(49179)
- 业大(46690)
- 研究所(46166)
- 中心(44772)
- 江(43519)
- 财经(43277)
- 北京(41071)
- 范(40816)
- 师范(40406)
- 经(39378)
- 农业(38669)
- 院(36880)
- 州(36023)
- 经济学(33122)
- 商学(32747)
- 基金
- 项目(213608)
- 科学(168146)
- 基金(155732)
- 研究(154493)
- 家(136200)
- 国家(135079)
- 科学基金(116171)
- 社会(96135)
- 社会科(90861)
- 社会科学(90838)
- 省(83085)
- 基金项目(83069)
- 自然(77659)
- 自然科(75868)
- 自然科学(75850)
- 自然科学基金(74503)
- 教育(71087)
- 划(70488)
- 资助(64252)
- 编号(62775)
- 成果(50968)
- 重点(47458)
- 部(46941)
- 创(44542)
- 发(44521)
- 课题(43069)
- 创新(41373)
- 科研(41134)
- 教育部(40148)
- 大学(39525)
- 期刊
- 济(124292)
- 经济(124292)
- 研究(86995)
- 中国(56032)
- 学报(50815)
- 科学(46615)
- 管理(45882)
- 农(43865)
- 财(40047)
- 大学(37976)
- 学学(35311)
- 教育(34330)
- 农业(30624)
- 技术(25351)
- 融(23067)
- 金融(23067)
- 业经(21109)
- 财经(20311)
- 经济研究(19536)
- 图书(18963)
- 经(17199)
- 业(15851)
- 问题(15841)
- 科技(15647)
- 理论(14882)
- 技术经济(14588)
- 版(14219)
- 现代(13926)
- 实践(13810)
- 践(13810)
共检索到4350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宏英 苏郁锋 吴能全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传统的监管型心理契约受到挑战,雇佣双方就各自责任的再谈判不断发生。本研究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结合工作特征模型、战略过程理论和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探讨员工的任务重要性、战略贡献对心理契约中组织责任形成过程的影响,以及绩效可评估性对以上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192个有效样本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中、基层员工,任务越重要,越能获得关系型、交易型和团队型组织责任承诺;更多战略贡献只能为员工换来更多的交易型组织责任承诺;绩效可评估性正向调节了任务重要性与关系、团队型组织责任的关系,也正向调节了战略贡献与交易型组织责任之间的关系。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熊维勤
针对我国创业投资基金运作中独特的制度安排,对创业投资家在多任务环境下的激励问题进行了研究。Holmstrom和Milgrom的经典理论认为:若代理人在多任务中的努力投入可替代,则不同任务间的激励强度必须互补。然而本文的理论分析表明:1)若任务间的重要性存在差异,则最优的激励合约要求委托人增加重要任务的激励强度,同时降低其它任务的激励强度,即任务间的激励必然是对抗性的;2)若产出的分布受共同冲击的影响(正相关),则当任务间努力投入的替代系数较小时,应该对代理人实施对抗性激励,反之应对代理人实施互补性激励。对抗性激励机制的存在为委托人在某些环境下对高风险但重要任务实施强激励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徐萌萌 张攀 吴建南
运用重要性-绩效(IPA)分析方法,本研究以西安市7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调研数据为例,实证分析并识别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评估机制,科技经费投入政策机制,人才服务和社会保障机制,打破行业壁垒和保护以及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五大重点任务。最后,结合西安市创新驱动发展现实状况,从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创新研发投入方式、搭建区域合作网络、深化政府自身改革、重塑区域创新文化以及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可能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启亮 罗贞 李洪
财政部和证券交易所均于2024年发布了有关可持续报告的披露要求,此举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披露可持续信息的发展进程。如何围绕披露标准提供相关信息,则是包括披露主体在内的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可持续信息的披露现状和标准框架。其次,就双重重要性及重要的可持续信息进行深入探讨。再次,讨论基于双重重要性原则的重要性评估机制。最后,就企业、注册会计师行业及监管机构在推动可持续信息披露过程中的应对举措提出建议。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朱衡 卓志
全球金融危机后,系统性风险是全球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以及金融业关注研究和应对的热点和重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是减贫脱贫、环保治理和系统风险防范化解三大攻坚战略之一,研究金融系统性风险,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识别保险公司系统重要性,通过MES、SRISK、以及ΔCoVaR多维度测量中国保险公司的系统性风险敞口与贡献,甄别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BP神经网络模拟非上市保险公司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三种评估模型结果具有一致性,保险公司的杠杆率和非核心业务对其系统重要性有显著正效应;保险公司系统性风险敞口与贡献受金融危机和股市震荡明显。鉴于系统性风险有效防控是未来保险业防风险工作的重点,本文结合研究发现提出了对中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保险公司 系统重要性 风险敞口 风险贡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兴
本文对推进规划实施的关键环节、评估制度建立、评估方法构建、数据信息系统架构、评估结果与运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从规划评估现实需求出发,提出了贯穿规划实施全过程的评估基本思路和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聂思玥 马雯霞
基于改进的"去一法",运用前沿的?LGC(%)指标分析我国金融机构风险贡献度的截面和时序特征,并基于风险贡献度因子和规模因子构造了度量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的指标。研究结论认为:首先,相比于信托业,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风险贡献度相对较高,其中规模相对较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贡献度排名靠前;其次,风险贡献度指标所呈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变动趋势与实际的金融风险事件的周期变动趋势相同,能有效识别风险事件;再次,分析影响风险贡献度的潜在因素,发现结果与现有文献相同,特别是金融机构的规模和业务活动是重要影响因素;最后,基于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指标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中排序靠前的金融机构,且相互之间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关键词:
去一法 风险贡献度 系统重要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侯平
文章采用满足风险度量一致性要求的TailVaR方法定量估算11家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应当具备的经济资本数量,测度各保险公司的RAROC衡量其经营绩效及运作效率,进而提出业务分类监管、偿付能力分层次监管、经济资本内外部监管,以降低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提升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经济绩效。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培辉 袁薇
本文比较了MES、SRISK和CES三种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评估了中国上市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研究表明在均使用公开市场数据进行分析的条件下,MES和CES指标时效性较好;SRISK对于综合规模、杠杆率等信息的评估结果更可靠,时效性略差;SRISK和CES样本外预测效果较好。本文以SRISK指数为基础,参考MES和CES指标,按系统重要性将中国金融机构分为三大类,商业银行贡献了系统性风险的绝大部分,保险公司系统重要性有上升趋势。本文还发现样本期内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是动态变化的,具有明显周期性特征,系统性风险集中在少数金融机构。监管机构需要保持动态监测,加强金融机构宏观审慎监管。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林胜 闫晗 边鹏
面向金融稳定理事会2018年发布的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从研发、推广、应用、投入、影响、基础、风控7个方面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金融科技指数,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金融科技能力进行微观评估,比较并分析各银行、各国、各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情况。研究发现,亚洲、北美地区银行金融科技指数排名总体领先,各项金融科技能力一级指标排名领先的银行也以亚洲、北美地区居多。总结金融科技指数排名领先银行和地区的特点,得出以下启示:加强对金融科技的政策引导;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提升对金融科技的研发、应用、推广能力;加强对金融科技的市场培育和客户教育。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培辉 袁薇
本文比较了MES、SRISK和CES三种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评估了中国上市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研究表明在均使用公开市场数据进行分析的条件下,MES和CES指标时效性较好;SRISK对于综合规模、杠杆率等信息的评估结果更可靠,时效性略差;SRISK和CES样本外预测效果较好。本文以SRISK指数为基础,参考MES和CES指标,按系统重要性将中国金融机构分为三大类,商业银行贡献了系统性风险的绝大部分,保险公司系统重要性有上升趋势。本文还发现样本期内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是动态变化的,具有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邢春娜
复杂网络为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系统重要性机构提供了全局性视角,但由于数据获取上的局限,我国银行系统网络构建存在困难。利用贝叶斯方法和2013—2015年银行资产负债数据构建银行系统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性损失测度指标,并讨论规模与网络中心性在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处于银行系统的枢纽位置;同业负债和入度对银行个体风险造成的系统性损失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资本缓冲和出度增大能够降低局部危机造成的整体损失。因此,规模仍是影响银行系统重要性的主要因素,而银行之间的关联性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贺晓宇 车翼
对我国而言,无论是金融混业经营程度的加深或是外资逐渐进入国内金融业,都加速了对于识别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需求。本文基于此需求为监管机构提供了一种有效、简单、稳健的方法。本文选择基于EVT极值分布使用GARCH模型动态更新CoVaR法以及MES法,测度了我国上证上市的19家商业银行、18家券商机构、4家保险机构、1家信托机构和2家全牌照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CoVaR结果显示,全牌照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最大,区域性商业银行最小,说明混业经营会大幅增加对系统的风险溢出效应;MES测度结果则相反——券商的边际期望损失反而大于国有银行。对两种测度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认为CoVaR较之MES是更适合测度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指标。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卜林 刘凯迪
本文基于关联网络视角,提出度量行业系统性风险贡献的新方法——"留一法"(leave-oneout,LOO),将条件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与LOO相结合,评估行业的系统重要性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在传统无条件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和LOO方法下金融行业的系统重要性排名普遍靠后,但是各行业在两种研究方法中对应的系统重要性排名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全样本期内各行业之间普遍存在着较强的联动性,各行业的系统重要性排名会因不同极端事件冲击而发生明显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