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48)
2023(3486)
2022(3058)
2021(2973)
2020(2603)
2019(6000)
2018(5949)
2017(11044)
2016(6192)
2015(7123)
2014(7134)
2013(7082)
2012(6766)
2011(6435)
2010(6700)
2009(6125)
2008(6249)
2007(5611)
2006(5025)
2005(4424)
作者
(20212)
(17065)
(17041)
(15969)
(10964)
(8060)
(7747)
(6827)
(6595)
(6149)
(5884)
(5871)
(5676)
(5579)
(5442)
(5171)
(5141)
(4999)
(4966)
(4863)
(4456)
(4362)
(4244)
(4019)
(3936)
(3847)
(3830)
(3809)
(3578)
(3567)
学科
(27219)
经济(27172)
管理(22786)
(21151)
(19767)
企业(19767)
方法(13572)
数学(10496)
数学方法(10340)
(8947)
技术(6844)
业经(6771)
理论(6581)
(6330)
中国(5897)
(5832)
(5451)
(4967)
技术管理(4956)
(4901)
(4532)
地方(4425)
农业(4310)
(4281)
贸易(4277)
人事(4127)
人事管理(4125)
(4094)
经营(4072)
(3886)
机构
大学(103316)
学院(99682)
管理(40355)
(36221)
理学(35720)
经济(35428)
理学院(35225)
管理学(34426)
管理学院(34271)
研究(33832)
中国(23894)
科学(23089)
(21780)
(18390)
(18077)
研究所(16790)
(16506)
业大(16115)
(15289)
师范(15100)
(15054)
农业(14668)
中心(14337)
财经(13548)
北京(13284)
师范大学(12416)
(12333)
(11889)
(11707)
商学(10839)
基金
项目(68616)
科学(55493)
基金(51565)
研究(47509)
(46020)
国家(45653)
科学基金(39194)
社会(30466)
社会科(28767)
社会科学(28758)
基金项目(27944)
自然(27034)
自然科(26499)
自然科学(26488)
(26203)
自然科学基金(26066)
教育(23131)
(22843)
资助(20366)
编号(18650)
成果(16319)
(15618)
重点(15541)
(15243)
创新(14116)
(13521)
教育部(13401)
科研(13048)
计划(12917)
课题(12757)
期刊
(39834)
经济(39834)
研究(26772)
中国(20125)
学报(18859)
科学(18368)
(16260)
管理(15651)
大学(13836)
学学(12931)
教育(12647)
(11877)
农业(10925)
技术(7866)
财经(6825)
业经(6410)
(6169)
金融(6169)
图书(6120)
(5868)
科技(5833)
经济研究(5728)
(5617)
(5587)
问题(5313)
技术经济(5229)
业大(5186)
(4699)
论坛(4699)
商业(4658)
共检索到1431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彭正龙  王红丽  黄文平  
首先从认知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切入,给出了组织认知能力本文的界定,并构建了组织认知能力的概念模型;继而勾勒出基于组织外部信息吸收、外部知识内化、内部存量知识更新三阶段的组织认知过程;最后借助假设分析,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讨论了组织认知能力与组织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出并非高的组织认知能力就会导致高的组织知识增长水平,而且,组织认知在知识存量达到高峰后,也可能下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曹兴  易文华  郭然  
本文针对企业知识状态及其属性,详细分析了属性的内在特征,认为企业知识状态表现为企业拥有知识状况和利用知识状况两个层面;阐述了属性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理,认为企业知识状态属性间并非简单加总,体现了静态和动态的结合,属性的量变与质变都会引起知识状态的变化和进一步演化,只有配置合理才能体现企业的竞争优势。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郑迎飞  
国内产业组织结构是跨国公司、中国政府和企业三者之间的长期相互作用的初始条件,也是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采用"新产业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并引用多个产业跨国公司进入的实例进行分析,从而表明中国的市场集中度将向着国际化产业集中度的方向收敛,并以市场集中度提高为主;跨国公司之间,以及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竞争的气氛将更加浓厚;产业效率将得到提高,但国内产业可能受到压制。本国企业自身的发展以及国家竞争力的提高还需本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崔讲学  
气象系统的核心能力是由各种能力要素组成的,而把气象系统建成学习型组织的实质是创建一个能熟练地获取、传递和创造知识资源系统的组织,其最终目的是为培育和提高气象系统核心能力。本文提出了把气象系统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和提高气象系统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并从气象系统核心能力培育过程中分析了两者的相互关系。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冯华  聂蕾  海峰  
本文对信息共享水平(分为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交流水平两个部分)、社会控制和供应链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探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构建了信息技术水平、信息交流水平、社会控制和供应链能力之间的关系假设模型,并以380份来自供应链相关岗位的中高层人员的问卷作为调研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交流水平对社会控制均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此外,信息交流水平对于信息技术水平和社会控制间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效应。(2)社会控制对供应链能力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3)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交流水平对供应链能力不仅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还以社会控制为中介具有显著的间接影响。此外,信息交流水平和社会控制对信息技术水平和供应链能力间的关系具有双重中介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姚辉  赵晓园  高启杰  
基于中国省域层面10大农业科技专利分类数据,通过测算区域农业科技专业化指数、区域农业科技发展优势,分析中国省域农业科技发展走向,同时,构建区域农业科技知识流动距离指数,表征省域间农业科技知识流动趋势,明晰各省域农业科技知识流动距离差距;最后,借鉴引力模型,测度由区域农业科技知识流动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研究发现:2000-2018年我国大部分省域农业科技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省域优势农业科技数量开始回落;大部分省域间农业科技知识流动距离偏小,各省域农业科技结构呈现出同构化;部分省域农业科技结构差异较大。据此,提出相应建议与举措。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范公广  施杰  
为探讨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的作用机理,在回顾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组织惰性、吸收能力、市场知识转移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采用层次回归法,通过SPSS19.0和AMOS17.0两种统计分析软件,对165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惰性对吸收能力及其维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吸收能力及其各维度在组织惰性与市场知识转移效果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促进战略联盟企业间的市场知识转移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杨蕙馨  冯文娜  
层级组织和市场组织是两种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形态。而在现实世界,还有很多经济组织既具有层级组织的某些特征,也具有市场组织的某些特征。处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地带上有着多种类型的经济组织,如虚拟企业、网络企业、企业簇群、战略联盟、企业集团等,它们统称为“中间性组织”。这些纷繁复杂的组织形态既有共性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弄清各组织形态的特征,揭示各组织形态间的相互关系,恰当地选择和构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将成为提高国家与地区、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曹科岩  李凯  龙君伟  
选取我国华南地区的45家企业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组织政治认知、组织内信任与员工知识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政治认知通过组织内信任对员工知识分享行为发生影响,即组织内信任在组织政治认知与员工知识分享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高建新  
本文认为组织的知识转化是组织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在适应环境压力的过程中,组织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特征;组织发展的过程是组织知识的动态转化与组织的知识特征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组织的知识特征与组织形态相匹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飞绒  胡祝琳  
基于March的相互学习模型,分两种情况——组织成员的学习速率相同和不同,分析了封闭环境下组织成员的学习速率对组织知识的影响,绘制了学习速率与均衡知识的关系图,并阐述了组织结构对组织知识的作用。结果显示:组织成员的学习速率慢而领导的学习速率快的组织得到的知识最多;成员学习速率不同的混合组织得到的知识比成员学习速率相同的组织要多;二层管理模式的组织比一层管理模式的组织得到的知识要多。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丽  黄超  刘琦杰  
基于产业转移与区域物流能力的相互关系,分析探讨了产业转移与区域物流能力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采取梯度系数法评估京津冀地区产业梯度,并运用模糊物元理论评估京津冀地区2004~2009年间的物流能力,综合实证结果进一步对探讨结论进行验证。产业转移通过推动物流产业带的形成、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和物流业竞争力、改善物流环境和改变物流衔接模式影响区域物流能力;区域物流能力通过现代物流管理、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产业聚集、改善投资环境和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产业转移。实证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物流能力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缺少前期规划、信息化水平仍然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董勋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组织惯例构成,组织惯例是吸收能力、发挥作用的支持和保障,吸收能力是企业执行组织惯例的结果体现。本文根据知识吸收能力的作用结果不同对与之关联的组织惯例进行划分,构建基于吸收能力的组织惯例内容框架,分析基于吸收能力的组织惯例作用机理及惯例间作用关系。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邱均平  何文静  
关键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蔡莉  
在对高技术产业进行科学定义与划分(详见本刊1989年第5期)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研究高技术产业与相关产业相互作用的关系,这对于确定我国高技术产业和相关产业合理的投资比例,对产业结构调整并使之逐步高级化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一、高技术产业与相关产业相互作用关系理论产业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用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其中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