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31)
2023(8309)
2022(6794)
2021(6613)
2020(5526)
2019(12867)
2018(13440)
2017(23439)
2016(13388)
2015(15307)
2014(15739)
2013(14802)
2012(13510)
2011(12182)
2010(13123)
2009(12153)
2008(12354)
2007(11543)
2006(10811)
2005(9870)
作者
(36009)
(29359)
(29229)
(28572)
(18807)
(14041)
(13779)
(11442)
(11318)
(11179)
(10093)
(10062)
(9912)
(9417)
(9311)
(8983)
(8874)
(8712)
(8697)
(8650)
(7767)
(7274)
(7163)
(7081)
(7049)
(6997)
(6738)
(6595)
(6086)
(5919)
学科
(40388)
经济(40227)
管理(37186)
(29547)
(27212)
企业(27212)
中国(17419)
(15337)
(15289)
理论(14825)
业经(14371)
教育(13058)
(12742)
方法(11382)
(11149)
教学(11023)
(10530)
地方(10451)
(10375)
(9428)
银行(9416)
农业(9233)
(8997)
工作(8094)
体制(8069)
(7765)
金融(7763)
(7455)
制度(7453)
(7452)
机构
大学(174633)
学院(173399)
管理(60548)
研究(57909)
(57494)
经济(55526)
理学(48306)
理学院(47682)
中国(47550)
管理学(46601)
管理学院(46253)
(39223)
(35257)
科学(34349)
(33382)
(29598)
师范(29262)
(28840)
中心(28352)
(26545)
北京(25815)
(24863)
研究所(24818)
财经(24358)
技术(22882)
师范大学(22671)
教育(22282)
(21984)
(21649)
业大(21270)
基金
项目(98226)
研究(82964)
科学(75046)
基金(63360)
(52809)
国家(52150)
社会(48138)
科学基金(44294)
社会科(43994)
社会科学(43973)
教育(42675)
(41309)
编号(38982)
成果(36644)
(33466)
基金项目(32531)
课题(29039)
自然(25604)
(25448)
资助(25405)
自然科(24929)
自然科学(24924)
自然科学基金(24442)
项目编号(23748)
重点(22373)
(21999)
(21117)
规划(20985)
大学(20860)
(20818)
期刊
(84061)
经济(84061)
研究(62613)
中国(55919)
教育(46427)
(31036)
管理(28032)
(24502)
学报(23560)
科学(21017)
(20250)
金融(20250)
技术(19935)
图书(19578)
大学(19248)
学学(15586)
农业(15423)
书馆(15003)
图书馆(15003)
业经(14711)
职业(13053)
财经(12658)
经济研究(11145)
(11083)
(11035)
论坛(11035)
问题(9866)
(8839)
(8727)
会计(8552)
共检索到3112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李沅傧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和“新文科”建设大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作为先进技术与人文社科知识交叉融合的“交换机”,成为各高校追求科研组织模式变革、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点。相较于传统社科研究机构,社科实验室从诞生起就被赋予服务科学决策、推动学科建设、促进学术创新、汇聚研究数据、培育先进人才等功能定位。在研究需求方面,社科实验室存在专业型、平台型和综合型三种组织模式;在组织框架和资源构成方面,社科实验室具备研究目标、研究基础、组织管理、研究支撑和成果输出等五大核心要素。结合社科实验室的核心要素,初步构建了一套实验室评价要素体系,以期对高校建设高水平社科重点实验室提供参考。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赵瑞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是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立足点。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技术队伍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应有之义,并对文理学科交叉融合和“新文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技术队伍发展面临的缺乏职业认同感、岗位职责定位模糊、能力提升通道狭窄等现实困境,提出多学科交叉联合培养模式、提升国际化交流合作水平、课题组项目灵活聘用模式、“导师制”培养交流模式等多措并举,以期为打造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哲学社会科学实验技术队伍提供建设思路。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刘坤  李龙  
新文科建设区别于传统文科,围绕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化风险社会和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背景而展开。以新文科为背景,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理论场域和话语体系的拓展和重构、现代大学制度中的学科界限和壁垒的突破和超越、研究范式和研究主体的更新与改造等挑战。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当加快改造现有学科体系、推动知识生产模式转进、完善知识话语体系、打通科研与教学界限,以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程天权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软实力和一个民族文明素质的提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是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程中,承担着光荣使命和崇高责任。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研究型、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我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振刚  
中国正在进入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复杂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使大学生在求学期间能够全面和健康地发展自己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如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蒋贵友  
面对智能技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世界一流大学通过建设计算社会科学实验室推动文科知识生产创新。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全球26个高校计算社会科学实验室发现,情境驱动、创新网络、知识集群与评估问责组成了数字时代文科知识生产的整体框架,分别承担目标导向、算力支持、数字协作与质量控制功能。四者间的互动共同构建了数字化的文科知识生产运行机制,也促成了文科知识生产创新生态系统,使“大学-政府-行业-公民社会”知识共同体有机联结并具备更大的创新协调能力。为此,大学亟须科学制定文科实验室建设规划方案,建立开放共享的数字协作系统,完善智能设施和技术结构以及健全成果评价体系和伦理标准,从而促进文科知识生产的数字化转型。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文显  
繁荣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既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大力倡导理论创新,也需要加强学术规范建设。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多次开展学术规范化大讨论,不断呼唤学术规范化建设。中国学术界开展一场以“中国学术规范化”为名的运动,引起了广大学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谢广祥  
近年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教育部的关心支持下,全省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密切关注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呈现出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长足进步。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色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朱楠  姚聪莉  
科技创新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传承人类文明的主要动力,而研究与发展活动(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具有创新性的部分。R&D活动囊括了科学研究中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等全部工作,关系着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至国家防务安全等诸多事项。经费投入是保障R&D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国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赵跃宇  
哲学社会科学能否健康、持续、繁荣发展,事关文化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高等学校既是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镇,也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的主力军。如何构建优良学术生态,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之路,是我国高等学校广大专家学者、教职员工,特别是组织者、管理者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高校在制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战略规划时,除强调加强组织领导、把握正确方向、加大经费投入以外,还必须针对制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若干瓶颈问题,提出科学的理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一、总则(略)二、基本规范(略)三、学术引文规范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一、总则(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一、总 则 (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 (二)本规范由广大专家学者广泛讨论、共同参与制订,是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荆兆勋  
本文通过对江泽民同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论述的学习和认识,结合地方院校发展的实际,提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继续更好地肩负起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创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历史使命。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贾劝宝  张松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研究领域、广度、深度、方法、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明显存在与学科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很适应的一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方法弊端较大,制约因素较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