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06)
- 2023(11323)
- 2022(10051)
- 2021(9622)
- 2020(7980)
- 2019(18596)
- 2018(18410)
- 2017(35842)
- 2016(19449)
- 2015(22094)
- 2014(22018)
- 2013(22006)
- 2012(19992)
- 2011(18025)
- 2010(17953)
- 2009(16391)
- 2008(15979)
- 2007(14108)
- 2006(12437)
- 2005(10926)
- 学科
- 济(78229)
- 经济(78135)
- 管理(59978)
- 业(57651)
- 企(48938)
- 企业(48938)
- 方法(38223)
- 数学(32369)
- 数学方法(32031)
- 农(20832)
- 财(19987)
- 中国(19185)
- 学(18515)
- 业经(17729)
- 地方(14951)
- 理论(14638)
- 技术(14170)
- 农业(14073)
- 贸(13938)
- 贸易(13927)
- 和(13758)
- 制(13695)
- 易(13441)
- 务(12352)
- 财务(12286)
- 财务管理(12267)
- 企业财务(11678)
- 环境(11470)
- 划(11434)
- 银(11174)
- 机构
- 大学(284613)
- 学院(280597)
- 管理(116815)
- 济(108887)
- 经济(106425)
- 理学(101905)
- 理学院(100793)
- 管理学(99072)
- 管理学院(98587)
- 研究(90963)
- 中国(67106)
- 京(60395)
- 科学(56990)
- 财(51105)
- 所(45444)
- 农(43911)
- 业大(42374)
- 财经(41438)
- 研究所(41399)
- 中心(40689)
- 江(39526)
- 北京(38119)
- 经(37740)
- 范(36755)
- 师范(36401)
- 农业(34429)
- 州(32747)
- 院(32666)
- 经济学(31573)
- 财经大学(31059)
- 基金
- 项目(194587)
- 科学(153569)
- 基金(142224)
- 研究(141797)
- 家(123611)
- 国家(122571)
- 科学基金(106054)
- 社会(88381)
- 社会科(83667)
- 社会科学(83644)
- 基金项目(76432)
- 省(75305)
- 自然(70599)
- 自然科(68997)
- 自然科学(68981)
- 自然科学基金(67767)
- 教育(65125)
- 划(63618)
- 资助(58460)
- 编号(58126)
- 成果(47092)
- 部(43038)
- 重点(42683)
- 创(41047)
- 发(40093)
- 课题(38985)
- 创新(38129)
- 教育部(37112)
- 科研(37106)
- 项目编号(36604)
- 期刊
- 济(118194)
- 经济(118194)
- 研究(83778)
- 中国(51026)
- 学报(45167)
- 管理(42933)
- 科学(42079)
- 农(39315)
- 财(36886)
- 大学(33940)
- 学学(31839)
- 教育(30851)
- 农业(27382)
- 技术(23629)
- 融(22708)
- 金融(22708)
- 财经(20086)
- 业经(19763)
- 经济研究(18383)
- 经(17017)
- 图书(16221)
- 问题(15319)
- 理论(15148)
- 科技(14550)
- 实践(13984)
- 践(13984)
- 技术经济(13964)
- 业(13547)
- 现代(12842)
- 商业(12833)
共检索到4040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范公广 施杰
为探讨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的作用机理,在回顾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组织惰性、吸收能力、市场知识转移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采用层次回归法,通过SPSS19.0和AMOS17.0两种统计分析软件,对165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惰性对吸收能力及其维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吸收能力及其各维度在组织惰性与市场知识转移效果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促进战略联盟企业间的市场知识转移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何智敏 陈怀超 侯佳雯
根据所构建的"关系强度—成员能力—知识治理"研究框架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分析关系强度对联盟企业正式和非正式知识治理的影响;其次,从外部与内部两种视角入手,构建双中介模型,考察联盟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在此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从两种路径剖析关系强度影响联盟企业知识治理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关系强度对联盟企业正式和非正式知识治理均存在正向影响;联盟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在关系强度影响联盟企业正式和非正式知识治理过程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验证了成员能力的双中介路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霞 何健文
基于社会学方法论中二元对立相消的思想,本文认为,作为整体层面的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与作为个体层面的个人知识吸收能力之间是内在连通的,而不是简单的单向替代或互不等同的关系。通过构建两者的连通模型,本文尝试理清它们的内在"经络"的联动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大丽 江媛 孙道银
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2—2015年的面板数据,探究产学研合作、国内技术购买、国外技术引进3种知识获取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吸收能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从各省份看,3种知识获取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在产学研合作、国内技术购买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中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国外技术引进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从省份组群看,3种知识获取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中创新能力组群中的吸收能力在产学研合作、国内技术购买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高、低创新能力组群中的吸收能力在各知识获取方式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均不存在中介作用。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策略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康青松
本文基于吸收能力和进入方式的交互模型,对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网络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实证分析结果得出:知识转移并非对子公司的绩效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是通过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对绩效产生影响,吸收能力还对子公司的绩效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商务网络和政府网络对子公司的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进入方式调节子公司的政府网络和绩效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跨国公司 知识转移 吸收能力 网络 绩效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邓春平 毛基业
离岸IT服务外包是一个知识密集过程,从海外客户到国内供应商的有效知识转移是成功的关键。然而,针对客户的不同控制模式和供应商的吸收能力对显性和隐性知识转移的不同影响,以及这两种知识转移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还极其有限。本文基于一项问卷调查,发现客户的正式控制对显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比非正式控制的作用更强。隐性知识转移比显性知识转移更依赖于供应商的吸收能力,显性知识转移对隐性知识转移有积极促进作用。研究还显示,正式控制对离岸IT服务外包绩效有直接影响,但知识转移对外包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常孝军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间接性和滞后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往往被忽视。文章以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验证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绩效管理的正向关系。招聘培训、薪酬福利及团队参与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助于促进组织知识吸收,而组织知识吸收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外部信息及机会,对外部信息进行转化运用,适时掌握市场先机,赢得客户并取得企业绩效。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董勋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组织惯例构成,组织惯例是吸收能力、发挥作用的支持和保障,吸收能力是企业执行组织惯例的结果体现。本文根据知识吸收能力的作用结果不同对与之关联的组织惯例进行划分,构建基于吸收能力的组织惯例内容框架,分析基于吸收能力的组织惯例作用机理及惯例间作用关系。
关键词:
吸收能力 组织惯例 组织学习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怡安 占孙福 李中斌
在科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组织学习理论,认为培育一定程度的吸收能力,并将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整合,有助于组织知识与技术转移绩效的提升。本文以珠三角地区102家高科技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吸收能力、知识整合对组织知识与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吸收能力对知识整合有显著的直接正相关关系,吸收能力与知识整合对技术转移绩效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企业若能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将外部技术转化为企业组织自身的知识(技术),将能更好地提升技术转移绩效。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鞠晓伟 张晓芝
[目的/意义]以组织之间知识转移为研究对象,从全新视角分析组织间知识转移管理机制,进一步丰富了对组织间知识转移研究理解,为管理者提供新型的、有效的组织间知识转移策略。[方法/过程]通过梳理分析相关文献,剖析了双方转移推力与吸收拉力相互作用机制,构建了理论治理机制模型,探讨了在不同转移情境下组织间知识转移中各方能力的管理运用策略。[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组织间知识的有效转移依赖于知识源与接收方双方能力的发挥,其中,吸收能力是决定性因素,其决定接收方组织的转移策略,并视转移情境采取适应关系策略与转移管理策略。在知识的吸收环节,多考虑利用知识源的编码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在知识应用环节,多考虑发挥其整合能力作用,通过双方合作提升知识转移效率,最终实现组织之间知识的有效转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国军 杨建君
聚焦企业创新活动,研究技术转移以及建设性冲突、破坏性冲突与技术转移的交互作用对技术接收企业突变式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引入技术接收企业实际吸收能力作为调节变量,构建理论模型,利用251家企业调研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转移有助于技术接收企业突变式创新绩效提升;技术转移和建设性冲突的交互作用对技术接收企业突变式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技术转移和破坏性冲突的交互作用对技术接收企业突变式创新绩效具有阻碍作用;技术接收企业实际吸收能力正向调节技术转移对企业突变式创新绩效的影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树宽 岳振明
网络惯例作为非正式治理的重要方式在创新网络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于其内部维度之间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鉴于此,结合社会网络理论﹑组织公平理论,对网络惯例﹑知识转移﹑创新绩效﹑合作公平以及吸收能力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剖析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网络惯例中的行为默契和规范共识能够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2)知识转移在网络惯例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即网络惯例的治理功能可以促进成员之间的知识转移,进而对成员的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3)在创新网络中,企业的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原因是成员的吸收能力越强可能会增大对方对自身核心知识的保护力度,导致知识转移的难度增大,则较高的吸收能力反而对知识转移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抑制作用;(4)在合作创新中,程序公平与分配公平会正向调节网络惯例与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即二者会增强网络惯例对知识转移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互动公平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5)网络惯例中行为默契与规范共识两维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彼此间的倒“U”型关系并不显著。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石芝玲 和金生 张丽杰
知识结合是联结知识吸收能力四大要素的桥梁,知识结合决定了企业知识吸收的效果。文章重点分析了各个阶段知识结合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了促进知识结合的对策,以期能够提高知识结合度从而有效提高知识吸收能力。
关键词:
知识 吸收能力 知识结合 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小兵
组织保持对外部知识的开放和不断吸收的能力对组织或企业获取内部独特的资源至关重要。知识吸收能力已逐渐成为组织战略潜在能力的标志。知识吸收能力概念的特征是其多层次性,分析层面从个体、组织内经营单位、组织、组织间到国家。由于对知识吸收能力理解的不同,已有研究呈现出知识吸收能力维度和测量的差异。组织知识吸收能力受组织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表明组织可以从组织内外部因素来提升和加强知识吸收能力,也说明了知识吸收能力研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知识吸收能力的分析层次与维度、影响因素、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知识吸收能力和组织绩效
关键词:
知识吸收能力 研究 评述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二明 陈茵
本文在分析目前理论界研究知识转移模式的三类模型(即知识转移的螺旋模式、交流模型和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以交流模型为框架,借鉴其他两类模型的主要观点,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构成维度进行划分,并绘制出知识吸收能力维度矩阵,从而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企业知识吸收的过程特性,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参与技术合作的中国企业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知识管理 吸收能力 知识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