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81)
2023(12555)
2022(10234)
2021(9372)
2020(7733)
2019(16984)
2018(16665)
2017(32087)
2016(17704)
2015(19450)
2014(19396)
2013(18819)
2012(17009)
2011(14997)
2010(15406)
2009(14625)
2008(15078)
2007(13731)
2006(12138)
2005(11474)
作者
(49395)
(41340)
(41256)
(39202)
(26586)
(19659)
(18731)
(15867)
(15537)
(15069)
(14217)
(13820)
(13519)
(13357)
(13242)
(12495)
(12315)
(12210)
(12179)
(11656)
(10324)
(10256)
(10017)
(9525)
(9510)
(9436)
(9237)
(9102)
(8417)
(8288)
学科
(86014)
(80919)
企业(80919)
管理(75477)
(71047)
经济(70903)
(30132)
业经(28981)
方法(28903)
(26073)
(22698)
财务(22677)
财务管理(22649)
(22214)
企业财务(21570)
数学(20367)
数学方法(20189)
农业(18382)
技术(17800)
(17188)
中国(16966)
(15921)
(15510)
理论(15408)
体制(14653)
(14022)
经营(12972)
企业经济(12870)
(12032)
银行(12007)
机构
学院(254067)
大学(248232)
(104307)
经济(102188)
管理(101831)
理学(86835)
理学院(86035)
管理学(85001)
管理学院(84515)
研究(78456)
中国(63638)
(55540)
(50912)
科学(44885)
(43236)
财经(42809)
(40688)
(38817)
(38599)
中心(36358)
业大(35336)
研究所(34117)
农业(33625)
(31817)
财经大学(31580)
北京(31469)
经济学(31347)
商学(29603)
商学院(29341)
(28449)
基金
项目(161926)
科学(129667)
研究(121719)
基金(118956)
(102041)
国家(101074)
科学基金(89086)
社会(79176)
社会科(74925)
社会科学(74908)
(64658)
基金项目(62564)
自然(56430)
教育(56280)
自然科(55138)
自然科学(55123)
自然科学基金(54244)
(52363)
编号(48402)
资助(47153)
成果(39603)
(37574)
(37449)
(36979)
(36543)
重点(36108)
创新(34218)
课题(33961)
(33661)
(33647)
期刊
(124979)
经济(124979)
研究(75225)
中国(54155)
(49295)
管理(45271)
(42639)
学报(35492)
科学(34664)
农业(28908)
大学(28465)
学学(27182)
教育(26291)
(25938)
金融(25938)
技术(24279)
业经(22608)
财经(22470)
(19339)
经济研究(18651)
(17222)
问题(15826)
财会(14858)
技术经济(13910)
现代(13256)
会计(12798)
(12512)
世界(12029)
(11815)
商业(11674)
共检索到3892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丁德明  茅宁  廖飞  
在新型公司的治理实践中,除了正式的激励机制之外,组织惯性作为非正式的激励机制发挥着关键的互补作用。组织惯性是企业的各利益群体之间形成并维系的一组关系合约集合.它反映了嵌入在组织内部的群体认知。组织惯性提供了正式激励机制所嵌入的组织社会情境,受正式激励机制影响的同时又对组织的正式激励机制产生影响。新型企业的治理实践必须保持两者的匹配与协同演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佛朝晖  
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是建设"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组织激励理论是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求,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总结概括,目前已经形成众多激励理论。由于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的复杂性,必须从多个理论角度分析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中教师、学校和企业三方需求。研究发现,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的激励机制是将奖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统一,实现企业和学校协同管理。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柳云龙  
市场经济中决定企业胜衰的基本因素有三个:制度、人才和技术。在技术创新中技术人员的作用不可忽视,企业应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励技术人员。目前国有企业对技术人员缺乏有效的长期激励手段,改革国有企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应侧重对其成果的奖励,完善企业薪酬体系,加强企业产权激励。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琪  刘卫  
知识与资本密集型创新型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大多都已实施了大面积的员工持股或持续滚动的新型股权激励计划。然而,保荐机构与监管层基于首发管理办法中对公司股权稳定性的规定,存在着操作层面上的保守操作或"一刀切"的简单处理,即一般要求公司终止该计划后再上市,而这与公司核心团队的稳定性需求相违背,成为这类拟上市公司被迫赴海外上市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带有股权激励机制新兴企业的特征,发现股权激励机制与上市准入制度在财务指标、股权结构及操作层面链接不畅,并从法律、规章制度层面及风险防范角度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对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改革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王健  庄新田  姜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在传统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将组织承诺纳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首先,在员工的组织承诺类型可被观测的信息对称情形下,讨论最优的显性与隐性激励机制。进而,在员工的组织承诺类型无法被观测的信息非对称情形下,探讨依据企业员工的不同外在特征,如风险厌恶程度、工作成本和工作能力等,选择最优的激励机制。最后,进一步考察了企业生产中依赖于人力劳动程度的高低,对员工激励机制设计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完善和拓展了传统委托代理理论,也从组织行为学视角为切实解决企业员工激励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对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正周  
在组织管理中,激励是以人为中心的,它追求管理活动的人性化;机制则是以制度为导向的,追求管理活动的制度化。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就是追求管理活动人性化与制度化的平衡。从静态看,激励机制是一套理性化的制度,这些制度包括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和行为归化制度五个方面的内容。从动态看,激励机制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它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充分的信息沟通。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邵仲岩  李林林  丁磊  
传统的企业激励机制设计以组织共性为出发点,比较关注个体及团队特征,忽视了组织因素异质性的影响,激励效果欠佳。本文从企业激励模型入手,以权变视角探析显性组织因素和隐性组织因素对企业激励机制设计的影响,并从企业激励模型与企业具体措施两个方面提出对代理人激励的相关匹配策略。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孟乾坤  
本文探讨了国企股权激励、组织惯性及企业研发效率的理论框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证实国有企业高管股权激励有利于提升企业研发效率,但是国有企业组织惯性制约着国企研发效率提升。国企股权激励能够通过降低企业组织惯性,进而提升研发效率。现阶段,提升研发效率,应着力完善激励机制及降低国企组织惯性。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孟乾坤  
本文探讨了国企股权激励、组织惯性及企业研发效率的理论框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证实国有企业高管股权激励有利于提升企业研发效率,但是国有企业组织惯性制约着国企研发效率提升。国企股权激励能够通过降低企业组织惯性,进而提升研发效率。现阶段,提升研发效率,应着力完善激励机制及降低国企组织惯性。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河  
在企业内部机制中,作为国有股代表的董事长与经理之间的关系是否正常,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国资营运监管体制有必要在企业负责人层次建立协调的激励机制。企业中的国有股代表首先要对政府负责,同时也要对企业负责。国有股代表兼有政府代表和企业人员双重身份...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吴迎新  刘绍东  
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总激励成本及总激励绩效关系的探索,提出了国有企业全员系统激励机制,并说明了在国有企业占有主体性、决定性的企业系统激励资源的条件下,全员系统激励将使国有企业系统激励成本极小化及激励绩效极大化,进而给出了对国有企业总激励资源进行系统优化配置的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天菊  姚平  
基于博弈论构建了隐性声誉激励与显性收益激励相结合的动态激励机制,分析了企业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声誉激励因素的激励效应,探讨了非对称信息下隐性声誉激励机制效应发挥的有效均衡条件和相关要求,结果表明,通过引入动态声誉激励机制,不仅能促使企业更加努力进行治污。而且能减少信息不对称或行为不可验证性造成的不利影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高春景  
将个体所处环境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和工作、非工作两种类型,组合出现六种子环境。界定了环境变化和环境惯性的含义,指出个体经历环境变化时,新环境和旧环境对其动机、需要、期望和行为的影响,具有环境惯性。文章根据个体在六种子环境之间及各子环境内部经历变化时具有环境惯性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环境惯性的激励理论。最后,讨论了该理论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