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92)
- 2023(10847)
- 2022(9555)
- 2021(9068)
- 2020(7794)
- 2019(18193)
- 2018(18097)
- 2017(34841)
- 2016(18995)
- 2015(21736)
- 2014(22107)
- 2013(21572)
- 2012(19829)
- 2011(17777)
- 2010(17623)
- 2009(16120)
- 2008(15987)
- 2007(14404)
- 2006(12040)
- 2005(10593)
- 学科
- 济(76326)
- 经济(76236)
- 管理(56627)
- 业(54622)
- 企(45863)
- 企业(45863)
- 方法(40297)
- 数学(35380)
- 数学方法(34898)
- 财(22159)
- 农(20949)
- 中国(17828)
- 业经(16243)
- 学(15688)
- 务(14341)
- 财务(14288)
- 财务管理(14248)
- 贸(14129)
- 贸易(14123)
- 农业(13908)
- 地方(13812)
- 易(13718)
- 制(13709)
- 理论(13644)
- 企业财务(13463)
- 和(12664)
- 技术(12191)
- 税(11318)
- 银(10776)
- 银行(10740)
- 机构
- 学院(270319)
- 大学(269269)
- 管理(107255)
- 济(106736)
- 经济(104417)
- 理学(93162)
- 理学院(92203)
- 管理学(90451)
- 管理学院(89952)
- 研究(82088)
- 中国(62390)
- 京(55281)
- 科学(51711)
- 财(50947)
- 农(44732)
- 业大(41106)
- 江(40924)
- 财经(40876)
- 所(40806)
- 中心(40307)
- 经(37052)
- 研究所(37002)
- 农业(35268)
- 范(34092)
- 北京(33930)
- 师范(33673)
- 州(32626)
- 经济学(32520)
- 财经大学(30379)
- 技术(29811)
- 基金
- 项目(182626)
- 科学(143473)
- 研究(132830)
- 基金(132065)
- 家(114680)
- 国家(113729)
- 科学基金(98248)
- 社会(82325)
- 社会科(77993)
- 社会科学(77972)
- 省(72806)
- 基金项目(70338)
- 自然(65092)
- 自然科(63588)
- 自然科学(63570)
- 教育(63262)
- 自然科学基金(62425)
- 划(60917)
- 编号(55247)
- 资助(54503)
- 成果(44090)
- 重点(41039)
- 部(40742)
- 创(38616)
- 发(38262)
- 课题(37409)
- 创新(36045)
- 科研(35788)
- 教育部(35062)
- 大学(34968)
- 期刊
- 济(111442)
- 经济(111442)
- 研究(73349)
- 中国(48895)
- 学报(41899)
- 财(41894)
- 农(39030)
- 管理(37699)
- 科学(37545)
- 大学(31685)
- 学学(29810)
- 教育(29267)
- 技术(26700)
- 农业(26202)
- 融(20531)
- 金融(20531)
- 财经(19639)
- 业经(19442)
- 经济研究(17424)
- 经(16805)
- 问题(15241)
- 业(14063)
- 技术经济(13891)
- 图书(13575)
- 统计(13567)
- 财会(13333)
- 版(13254)
- 理论(12703)
- 商业(12662)
- 策(12346)
共检索到3837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胡士强 彭纪生
文章回顾了学界关于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梳理了关于组织吸收能力前因变量的各种观点,认为在吸收能力前因的研究中应该综合考虑相对吸收能力与绝对吸收能力的区分。最后,本研究整合了两类吸收能力的前因,提出了一个整合框架,并对未来的吸收能力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相对吸收能力 绝对吸收能力 前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霞 何健文
基于社会学方法论中二元对立相消的思想,本文认为,作为整体层面的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与作为个体层面的个人知识吸收能力之间是内在连通的,而不是简单的单向替代或互不等同的关系。通过构建两者的连通模型,本文尝试理清它们的内在"经络"的联动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茅宁莹
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不断创新、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知识吸收能力是一个企业用于获取、吸纳、转化和开发利用外部知识的技能和知识的集合。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可以从企业成员个人以及企业整体吸收能力来分析,因此企业的吸收能力也取决于影响个人吸收能力和企业成员间知识相互交流、整合的因素和机制。关于企业吸收能力的研究朝动态的方向不断发展,同时企业吸收能力也与其他领域不断交叉,为企业战略、企业理论方面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石芝玲 和金生 张丽杰
知识结合是联结知识吸收能力四大要素的桥梁,知识结合决定了企业知识吸收的效果。文章重点分析了各个阶段知识结合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了促进知识结合的对策,以期能够提高知识结合度从而有效提高知识吸收能力。
关键词:
知识 吸收能力 知识结合 创新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侯广辉 张键国
文章从概念界定、维度划分、分析模型、测量、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等研究主题进行脉络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明确吸收能力的构念边界、微观基础、交互作用以及最优评价等。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阎海峰 程鹏
吸收能力理论是近十几年来组织学习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已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吸收能力概念本身的定义与操作化;(2)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3)影响吸收能力的相关前因变量的探讨。本文以此为主线,对国外有关这一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并针对这一研究领域内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若干后续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
吸收能力 组织学习 研究评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小兵
组织保持对外部知识的开放和不断吸收的能力对组织或企业获取内部独特的资源至关重要。知识吸收能力已逐渐成为组织战略潜在能力的标志。知识吸收能力概念的特征是其多层次性,分析层面从个体、组织内经营单位、组织、组织间到国家。由于对知识吸收能力理解的不同,已有研究呈现出知识吸收能力维度和测量的差异。组织知识吸收能力受组织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表明组织可以从组织内外部因素来提升和加强知识吸收能力,也说明了知识吸收能力研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知识吸收能力的分析层次与维度、影响因素、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知识吸收能力和组织绩效
关键词:
知识吸收能力 研究 评述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秦凤鸣 张中楠
通过对1996—2005年我国分省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吸收能力增强是FDI在华独资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人力资本为衡量标准的吸收能力的提高推动了FDI在华独资的倾向。在其他影响FDI在华独资化的因素中,市场规模、市场化程度对独资倾向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这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化程度持续提高,外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独资模式。
关键词:
FDI 独资化倾向 吸收能力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马瑞超
长期以来,国内企业相对薄弱的吸收能力是制约FDI技术创新溢出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测算各省创新绩效的基础上,从外资异质的角度分析研究吸收能力对我国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双重作用,进入我国的FDI总体上不利于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吸收。港台外资虽有助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却不利于技术吸收,而欧美外资则反之;外资技术含量过高不仅难以吸收,而且会削弱本国自主创新能力;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相比,外商独资企业非但不利于内资部门技术吸收,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技术外溢。
关键词:
吸收能力 创新绩效 外资异质 系统GMM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尤建新 任斌 邵鲁宁
本文采用引文分析法、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I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1990~2011年发表的以吸收能力为主题的文献,构建了吸收能力研究文献共被引和主题词混合网络,对网络中的中心主题词和关键文献进行了解读,发现了吸收能力研究的三条理论演进路径;然后通过对突现文献和热点文献的分析发掘出吸收能力研究的前沿热点——企业战略联盟和知识网络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吸收能力研究相关理论演化框架,提出了吸收能力的研究维度,并为未来开展吸收能力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竹青 凌鸿 张诚
供应链信息系统(IOS)通过促进知识吸收能力(包括知识的获取和传播),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感知能力,从而改善企业绩效。使用结构方程研究方法对264份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感知能力是IOS作用于企业竞争绩效的中介变量;吸收能力是IOS提升感知能力的中介变量;IOS对企业的知识获取和知识传播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获取和知识传播对感知能力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范公广 施杰
为探讨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的作用机理,在回顾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组织惰性、吸收能力、市场知识转移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采用层次回归法,通过SPSS19.0和AMOS17.0两种统计分析软件,对165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惰性对吸收能力及其维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吸收能力及其各维度在组织惰性与市场知识转移效果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促进战略联盟企业间的市场知识转移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常孝军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间接性和滞后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往往被忽视。文章以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验证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绩效管理的正向关系。招聘培训、薪酬福利及团队参与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助于促进组织知识吸收,而组织知识吸收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外部信息及机会,对外部信息进行转化运用,适时掌握市场先机,赢得客户并取得企业绩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呈呈
文章运用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全国及分区域的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溢出影响的调节效应模型。结果表明,现阶段通过OFDI渠道获得的国际R&D并未显著提升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而金融环境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对OFDI反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能力,但由于区域金融差异,区域金融环境吸收能力表现不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组织间知识转移治理模型构建分析:基于传播能力与吸收能力角色
基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组织惯例及其作用模式研究
吸收能力、知识整合对组织知识与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以珠三角地区为实证
网络结构嵌入、吸收能力与集群企业双元创新能力——基于内外整合视角的实证
对外直接投资速度与母公司绩效:基于吸收能力视角分析
FDI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吸收能力的视角
环境规制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基于区域吸收能力视角的分析
企业知识搜寻前因和结果研究现状探析与整合框架构建
影响FDI技术外溢效果的因素分析——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
基于探索式创新的知识整合能力对突破式创新的影响——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开放度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