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93)
2023(4219)
2022(3613)
2021(3438)
2020(2827)
2019(6021)
2018(5962)
2017(10736)
2016(5559)
2015(5960)
2014(5175)
2013(4979)
2012(4559)
2011(4092)
2010(4207)
2009(3928)
2008(3806)
2007(3578)
2006(3047)
2005(2553)
作者
(14101)
(11830)
(11677)
(10930)
(7559)
(5577)
(5144)
(4511)
(4395)
(4084)
(3922)
(3885)
(3839)
(3726)
(3591)
(3532)
(3462)
(3439)
(3331)
(3235)
(2864)
(2773)
(2737)
(2721)
(2694)
(2662)
(2649)
(2576)
(2440)
(2291)
学科
(24367)
管理(24108)
(23306)
企业(23306)
(18102)
经济(18078)
技术(13649)
技术管理(11257)
业经(6585)
方法(6418)
中国(6082)
(4973)
理论(4909)
(4508)
(4497)
(4362)
数学(4319)
数学方法(4253)
(4118)
(4016)
(3906)
银行(3893)
(3769)
(3612)
产业(3591)
(3483)
金融(3483)
(3479)
人事(3465)
人事管理(3464)
机构
学院(72902)
大学(72428)
管理(33034)
(29512)
经济(28998)
理学(28795)
理学院(28539)
管理学(28200)
管理学院(28042)
研究(21998)
中国(16828)
(14314)
(13188)
科学(12463)
(11519)
财经(10347)
中心(10329)
(9701)
商学(9604)
商学院(9484)
(9423)
业大(9118)
(9092)
(8876)
(8817)
师范(8769)
研究所(8723)
北京(8702)
经济学(8314)
(8242)
基金
项目(50829)
科学(42515)
研究(39140)
基金(37318)
(31999)
国家(31712)
科学基金(29008)
社会(26293)
社会科(24979)
社会科学(24975)
(21721)
基金项目(20079)
(18286)
教育(18209)
自然(18133)
自然科(17842)
自然科学(17839)
自然科学基金(17584)
(17363)
创新(15850)
编号(14857)
资助(13078)
(12043)
成果(11868)
(11582)
重点(11271)
(11113)
国家社会(10900)
课题(10823)
(10789)
期刊
(33634)
经济(33634)
研究(21704)
中国(18645)
管理(16652)
教育(11257)
(10152)
科学(10044)
学报(8498)
(8390)
技术(7886)
科技(7327)
大学(7005)
(6439)
金融(6439)
学学(6415)
业经(6252)
农业(5510)
经济研究(5225)
技术经济(5156)
财经(4944)
(4420)
论坛(4420)
(4379)
(3971)
现代(3804)
问题(3708)
商业(3640)
(3554)
图书(3455)
共检索到1106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石春生  梁洪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松林  
在总结前人产业演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熊彼特(1943)提出的产业突变(Industrial Mutation)一词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产业演化是产业渐变与产业突变的辩证统一。产业突变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非连续变化。在产业突变的测度方法方面,总结了突变论、结构突变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等定量方法。在产业突变的理论分析方面,企业突变是产业突变的微观基础;产业突变会引发产业升级或产业衰退,最终导致宏观经济增长或衰退。产业突变分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也具有启发意义。作为一个例子,最后运用结构突变理论分析了我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方书生  
有关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的关键点,无论是从时空演变还是长时段估值或分段考察的研究均存在模糊不实之处,原因主要在于各方所讨论的时间、空间、逻辑并不对等,这是由于中国地理范围广大、近代时期时间跨度较长且属于后发追赶型国家之所致。对标全球工业化演进的三个阶段及其表现,从空间和时间二个维度解析近代中国工业化,从中可以发现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的关键在于“变化”的方向和力度。在全球工业化三重浪潮的经验示范和国际竞争中,近代中国能否及时有效地实现合适的工业化渐变和突变,并形成具体可行的方案,有效地加入全球工业竞争并实现赶超,成为衡量近代中国工业化成效的一个新标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薛亚玲  华林甫  
当今省区划小是学术界共识,而如何划小以及在多长时间之内划小则罕有人问津。本文从学术史回顾出发,立足于中国历史的上千年时段,逐一分析"郡""州""道""路""行省"五种高层政区划小的历程,得出高层政区划小以渐变为主的普遍性结论;又考察历史上高层政区突变的两个例证,认为反面教训十分深刻。历史上每一个高层政区的析置多有特定原因和背景,故而今后的划小省区改革只应渐变、不能突变,也不存在人为的改革时间表,省区划小将可能会持续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周伟江  梁利群  常玉梅  唐然  李世国  窦新杰  陶然  任波  
研究了达里湖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幼鱼在盐度、碱度突变和渐变条件下的耐受性,并对在不同盐度和碱度浓度下的累计存活率、生存上限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盐度突变条件下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11.795、11.089、10.809和10.534 g/L;碱度对试验鱼24、48、72和96 h的LC50分别为69.831、68.779、67.071和65.114 mmol/L。渐变条件下达里湖鲫的盐碱耐受能力均强于突变组,其碱度渐变组生存上限为109.2 mmol/L,明显高于突变组的90 mmol/L;盐度渐变组生存上限为15...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柏洲  苏屹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对已有评价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用结构方程、粗糙集理论和数值转换方法构建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改进后的突变级数评价模型可以对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对不符合突变级数要求的指标进行信息和数量的双浓缩,同时综合评价结果具有绝对含义。通过统计年鉴获得相关数据,应用所构建的改进突变级数模型,对全国省市进行实证研究,不仅得出了各省市的排名情况,同时也验证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吕冲冲  杨建君  李民祥  
构建了领导风格对突变创新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变革型领导风格通过强化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进而对突变创新有促进作用;交易型领导风格会抑制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最终不利于企业的突变创新;正式控制会弱化变革型领导和知识共享之间的正向作用,但会强化交易型领导风格和知识共享之间的负向关系。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解佳龙  胡树华  雷殷  
在我国创新资源空间配置非均衡的背景下,中心城市整体呈五层"纺锤式"非均衡分布,空间分异格局由传统阶梯差异向城市群团状差异过渡,且在平稳→振荡→起伏→再平稳的中心城市创新能力成长过程中,"三力"单力优势打造成为转换的关键节点。因此,不但应注重创新要素的投入,更要注重创新转换的效率;加强中心城市区域协同,形成创新联动发展战略;突出环境与品牌贡献,双管齐下提升创新贡献力。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刘贻新  张光宇  张玉磊  廖丽平  
结合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借鉴国内外关于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和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立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引入突变级数法构造了高技术产业技术能力突变评价模型,以中国2008年高技术产业中的5大行业为例进行算例分析。研究结果可为高技术产业中各行业明确自己的优劣势、正确选择技术创新战略和相关行业部门制定科学的技术创新政策提供依据。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孟浩  王艳慧  
如何评价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首先在分析各种评价方法、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系统的构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突变评价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随后利用突变评价法,建立了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北京地区的12所大学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合理的评价结果,证明突变评价法是一种可行的综合评价方法。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景东  党兴华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不同知识位势下,内部知识共享和外部市场获取两种知识获取方式对突变创新的影响。根据对西安市高新区103家高技术企业的调查研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认为当企业在知识宽度足够"宽"的时候,对突变创新影响大的是企业内部知识共享能力,当企业的知识深度足够"深"的时候,对突变创新影响大的是企业外部知识获取能力。所以本研究对于进行突变创新的企业,在了解自身知识宽度和深度的同时,是加强内部知识共享还是强化从外部获取异质知识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指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锡荣  罗琳  
采用突变级数法,从专利实施许可的角度构建了国家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以2002—2012年的专利实施许可数据对中国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状态演进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中国创新能力经历了2007年和2009年两次质的飞跃,这两次飞跃将创新能力的发展演变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即2002—2006年的创新能力低水平徘徊阶段,2007—2008年的创新能力升势确立阶段,以及2009—2012年的创新能力跨越阶段。研究表明,只要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的整体创新能力还将进一步向上跃迁,步入创新强国之列指日可待。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玉琼  郑镇强  
基于核电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内涵特征,从创新资源获取、创新资源整合以及创新扩散3个方面设计核电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熵权法和数值转换构建改进的突变级数评价模型,以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影响,同时使评价结果具有绝对数值上的含义,并进一步选取国内71家核电上市公司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一方面表明现阶段我国核电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整体上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验证了所构建的改进突变级数评价模型在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政  刘韬  
文章提出了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显示突变级数法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该模型不需要计算任何指标权重,只根据评价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从而避免了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国军  杨建君  
聚焦企业创新活动,研究技术转移以及建设性冲突、破坏性冲突与技术转移的交互作用对技术接收企业突变式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引入技术接收企业实际吸收能力作为调节变量,构建理论模型,利用251家企业调研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转移有助于技术接收企业突变式创新绩效提升;技术转移和建设性冲突的交互作用对技术接收企业突变式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技术转移和破坏性冲突的交互作用对技术接收企业突变式创新绩效具有阻碍作用;技术接收企业实际吸收能力正向调节技术转移对企业突变式创新绩效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