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29)
- 2023(17311)
- 2022(14548)
- 2021(13198)
- 2020(11216)
- 2019(24869)
- 2018(24263)
- 2017(45955)
- 2016(24916)
- 2015(27300)
- 2014(26104)
- 2013(25691)
- 2012(23023)
- 2011(20167)
- 2010(19950)
- 2009(18111)
- 2008(17740)
- 2007(15623)
- 2006(13306)
- 2005(11564)
- 学科
- 济(102016)
- 经济(101907)
- 业(100917)
- 企(90701)
- 企业(90701)
- 管理(87963)
- 方法(49105)
- 数学(39956)
- 数学方法(39510)
- 财(34176)
- 业经(32823)
- 农(32185)
- 务(25027)
- 财务(24981)
- 财务管理(24955)
- 中国(24723)
- 技术(24171)
- 企业财务(23782)
- 农业(23310)
- 制(18943)
- 贸(18572)
- 贸易(18557)
- 理论(18428)
- 易(18105)
- 划(17673)
- 和(17134)
- 策(16639)
- 地方(16501)
- 学(16122)
- 技术管理(14838)
- 机构
- 学院(344944)
- 大学(338500)
- 济(144289)
- 管理(142963)
- 经济(141849)
- 理学(124776)
- 理学院(123624)
- 管理学(121752)
- 管理学院(121131)
- 研究(105233)
- 中国(81427)
- 京(68477)
- 财(66837)
- 科学(64560)
- 农(61742)
- 财经(54004)
- 业大(53795)
- 江(50980)
- 所(50964)
- 中心(49849)
- 经(49478)
- 农业(48799)
- 研究所(46403)
- 经济学(43832)
- 北京(41448)
- 财经大学(40298)
- 商学(40101)
- 经济学院(39967)
- 商学院(39768)
- 州(39489)
- 基金
- 项目(240811)
- 科学(192634)
- 基金(178225)
- 研究(172134)
- 家(156627)
- 国家(155303)
- 科学基金(135985)
- 社会(112925)
- 社会科(107475)
- 社会科学(107450)
- 省(95436)
- 基金项目(94945)
- 自然(89566)
- 自然科(87691)
- 自然科学(87667)
- 自然科学基金(86202)
- 划(79318)
- 教育(79247)
- 资助(71078)
- 编号(66815)
- 创(55848)
- 重点(54045)
- 部(53107)
- 创新(51478)
- 发(51313)
- 成果(50359)
- 业(49397)
- 国家社会(47885)
- 科研(46498)
- 教育部(45996)
- 期刊
- 济(150783)
- 经济(150783)
- 研究(92773)
- 中国(63546)
- 管理(57887)
- 农(55835)
- 财(54871)
- 学报(53452)
- 科学(50451)
- 大学(41264)
- 学学(39741)
- 农业(38502)
- 技术(34244)
- 教育(30796)
- 融(27484)
- 金融(27484)
- 业经(27313)
- 财经(26542)
- 经济研究(24327)
- 业(23648)
- 经(22952)
- 技术经济(20141)
- 问题(19957)
- 科技(18311)
- 财会(16774)
- 商业(16605)
- 版(16464)
- 现代(16276)
- 策(15930)
- 统计(15713)
共检索到4923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永松 王婉楠 施君然
基于组织冗余的三个维度,分别探讨可利用冗余、可恢复冗余、潜在冗余、吸收能力与创新质量的关系,并以230家中国高技术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随着可利用冗余和潜在冗余的增加,高技术企业创新质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相反,随着可恢复冗余的增加,高技术企业创新质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此外,吸收能力对可恢复冗余与创新质量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对可利用冗余与创新质量存在负向的调节效应,对潜在冗余与创新质量存在不显著的调节效应。
关键词:
组织冗余 创新质量 吸收能力 高技术企业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肖志雄 秦远建
论述知识冗余的长度和宽度与知识吸收能力之间通常是倒U型的关系,知识冗余的深度和相关度与知识吸收能力之间通常是正相关的关系。指出适当拓宽知识冗余的长度和宽度,尽量加深知识冗余的深度和相关度,明确企业的外包发展模式和外包领域可以有效提高外包服务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关键词:
知识冗余 知识吸收能力 外包服务
[期刊] 预测
[作者]
刘娟 赵晴晴 董维维
随着互联网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化、国际化,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实施突破性创新的影响因素也随之多样化。为研究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的突破性创新,本文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理论、知识整合理论和组织任务环境理论,系统构建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影响企业突破性创新的机制模型,并研究知识整合与组织任务环境对作用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IT驱动的知识吸收能力通过企业知识整合对企业突破性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组织任务环境起调节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赵骅 张旭
考虑到企业的吸收能力和企业间的技术差距因素,本文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模式。针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分析了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时,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和企业间的技术差距对产品市场和创新投入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博弈的决策条件和决策效果。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范德成 李盛楠
为了分析知识溢出对创新质量的影响机理,本文运用门槛回归技术,以吸收能力为门槛变量,采用2009-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探讨高技术产业省际知识溢出对创新质量的非线性影响以及知识吸收能力的门槛效应与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省际知识溢出对创新质量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差异化影响,且存在以知识吸收能力为门槛变量的双重门槛效应;随着吸收能力门槛值的提高,高技术产业省际知识溢出对创新质量的促进效应逐渐增强;中国各地区吸收能力的时空异质性明显,研发人员、金融深化程度、企业规模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通过揭示知识吸收能力作为提升创新质量的门槛效应,启示各地应将相应人材的培育、引进及更好地发挥作用作为工作的重点,构建和完善相应的制度、机制与环境。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沙文兵
本文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实证分析了吸收能力对FDI知识溢出、进而对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以R&D投入强度表征的内资高技术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于FDI知识溢出效应具有非线性影响,两者呈现出"U型"关系,即吸收能力对于FDI知识溢出效应的作用存在一个临界值,只有当内资企业R&D投入强度超过这一临界值时,才能有效吸收FDI渠道溢出的知识;内资企业自主R&D投入始终是其创新能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企业平均规模越大,其创新能力越强。
关键词:
知识溢出 吸收能力 创新能力 高技术产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鑫 杨棉之 曹迅
基于外部性理论与吸收能力理论,利用2013—2021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上市公司绿色专利数据,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国有股权参与、吸收能力对民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国有股权参与显著促进民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国有股权持股比例越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越高;吸收能力在国有股权参与与民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同时分析师跟踪是有效的调节变量,国有股权参与与分析师跟踪的交互效应正向调节上述中介关系。分层类检验结果表明,当企业具有中央国有股权参与、属于高污染行业,以及所处政策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国有股权参与更有利于促进民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升。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杨利云
本文以2012-2017年沪深A股工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冗余资源吸收能力对企业财务绩效的作用与影响机理进行分析,并将多元化经营这一因素引入至两者关系研究中以观察多元化经营对冗余资源吸收能力和财务绩效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冗余资源吸收能力与财务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多元化经营与财务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且多元化经营还正向调节了冗余资源吸收能力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志敏
目前我国企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冗余资源,企业利用其内部冗余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企业资源稀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限制,是一种低成本的技术创新。而利用冗余资源进行技术创新要受到组织氛围、预期利益、非官方活动等关键因素的影响。文章以河南省283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对组织氛围、预期利益、非官方活动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企业营造"正激励"的组织氛围,满足员工的预期利益,支持非官方活动,能够使冗余资源更容易流向技术创新,形成外界难以模仿和复制的创新产出,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云 赵富森
国际技术溢出效应一直被视为是东道国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而从中观角度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吸收能力能否促进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文章从高技术产业整体和异质性分行业视角出发,对国际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对自主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从高技术产业异质性分行业的研究结果来看,外商R&D溢出效应能够明显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引入吸收能力后,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对异质性分行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并不一致,其中部分行业的吸收能力尚未促进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而另一部分行业的吸收能力已经能够促进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文章的研究对高技术产业整体及其分行业的发展如何由"引进―模仿"模式转变为"引进―吸收―再创新"模式具有积极的探索作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云 赵富森
国际技术溢出效应一直被视为是东道国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而从中观角度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吸收能力能否促进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文章从高技术产业整体和异质性分行业视角出发,对国际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对自主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从高技术产业异质性分行业的研究结果来看,外商R&D溢出效应能够明显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引入吸收能力后,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对异质性分行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并不一致,其中部分行业的吸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子彪 王楠 孙可远
利用2014—2016年879家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数据,针对企业多种国际化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并突破传统资源观和学习观,验证企业吸收能力在国际化行为与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及研发投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国际化行为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其中海外人才促进效果最强,海外出口次之,海外研发最弱。2.企业吸收能力在部分国际化行为与创新绩效间存在中介作用。3.研发投入在不同国际化行为与吸收能力间均存在调节作用,效果不同。
关键词:
国际化行为 创新绩效 吸收能力 研发投入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靖宇 刘长翠 张宏亮
通过手工搜集整理2010—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年报,获取产学研合作数据,并利用双重差分模型从创新质量的角度研究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分组检验结果表明,当企业具备较完善的吸收能力时,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作用更显著。此外,行业内在的创新需求也是导致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存在差异的原因,行业创新需求越高,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质量的促进作用越强。进一步考察市场竞争程度对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创新质量关系的影响,发现市场竞争充分性的提高,有利于发挥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作用。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 企业创新质量 准自然实验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玉 张磊
在企业网络中,网络位置体现了节点对资源和知识的占有和控制,探讨企业能否通过与高网络位置企业结盟获取创新所需资源并实现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结合企业网络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从网络嵌入的视角出发,通过中国计算机产业企业2013—2017年间合作数据构建了该行业247×247企业网络,探讨异位联盟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吸收能力和组织学习方式对上述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异位联盟有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其次,吸收能力对异位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最后,组织学习方式越趋向于探索式,异位联盟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越明显。研究揭示了异位联盟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内在影响,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邹艳 张雪花
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智力资本、吸收能力及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智力资本、吸收能力及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和理论假设。结果表明:智力资本各要素之间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智力资本及吸收能力都对技术创新绩效有直接正向影响,并且吸收能力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具有调节作用。
关键词:
智力资本 吸收能力 技术创新 实证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数字服务贸易与流通企业创新——兼论数字化转型与技术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基于探索式创新的知识整合能力对突破式创新的影响——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开放度的调节作用
企业社会资本能否改善技术创新绩效——基于吸收能力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
吸收能力视角下联盟企业关系资本对创新能力影响研究
跨国并购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基于异质性组织冗余的遮掩与中介效应视角
吸收能力、FDI技术溢出门限效应与内资企业生产率增长——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
中小企业外部网络、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
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集群企业创新
数字服务贸易开放与企业创新质量的“倒U型”关系:兼议技术吸收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调节作用
国有股权参与、吸收能力与民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