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52)
2023(9547)
2022(7881)
2021(7127)
2020(6084)
2019(13933)
2018(13986)
2017(26463)
2016(14644)
2015(15999)
2014(15765)
2013(15491)
2012(13828)
2011(12261)
2010(12683)
2009(11904)
2008(12312)
2007(10991)
2006(10112)
2005(9438)
作者
(40577)
(33886)
(33787)
(31874)
(21768)
(16132)
(15331)
(12949)
(12729)
(12165)
(11533)
(11329)
(11120)
(10877)
(10707)
(10189)
(10110)
(9886)
(9801)
(9538)
(8414)
(8363)
(8310)
(7730)
(7681)
(7591)
(7556)
(7473)
(6829)
(6639)
学科
(80281)
(75460)
企业(75460)
(64915)
经济(64818)
管理(62466)
业经(27248)
方法(27213)
(24874)
(23859)
(19839)
财务(19824)
财务管理(19808)
数学(19188)
数学方法(19042)
企业财务(18822)
农业(17598)
技术(16913)
(16685)
(14508)
中国(14195)
(14103)
(13764)
理论(13365)
(12562)
企业经济(12537)
经营(12444)
体制(11937)
技术管理(10790)
(10243)
机构
学院(210735)
大学(203032)
(91389)
经济(89835)
管理(88573)
理学(75902)
理学院(75228)
管理学(74415)
管理学院(73998)
研究(65749)
中国(53129)
(43822)
(41981)
(37746)
科学(37181)
财经(33901)
(33871)
(32795)
(30762)
业大(30019)
农业(29453)
中心(29295)
研究所(29215)
北京(26112)
经济学(26079)
(25934)
商学(25535)
商学院(25331)
财经大学(24753)
经济管理(24556)
基金
项目(131985)
科学(106652)
研究(99454)
基金(96952)
(83071)
国家(82241)
科学基金(73156)
社会(64894)
社会科(61635)
社会科学(61617)
(53363)
基金项目(51234)
自然(46612)
教育(45815)
自然科(45603)
自然科学(45593)
自然科学基金(44923)
(42944)
编号(40172)
资助(38722)
(34057)
成果(31517)
(31477)
(29539)
重点(29280)
(28911)
创新(28374)
课题(27477)
(27039)
国家社会(26632)
期刊
(108940)
经济(108940)
研究(63060)
中国(43534)
管理(39737)
(38426)
(36137)
科学(27755)
学报(26142)
农业(24711)
教育(21889)
技术(21267)
大学(21155)
业经(20899)
学学(20079)
(19430)
金融(19430)
财经(17448)
经济研究(16398)
(15889)
(15204)
问题(13779)
技术经济(13488)
财会(11862)
现代(11822)
世界(11121)
商业(10946)
(10805)
经济管理(10206)
会计(9724)
共检索到3241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马建威  杨南  董萍  
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组织冗余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战略变革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及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地位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组织冗余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U型影响,战略变革发挥中介作用,即组织冗余推动战略变革,且战略变革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U型关系;产品市场竞争程度U型调节后半段路径,产品市场竞争地位负向调节前半段路径。研究结论有利于从冗余资源新视角理解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黑箱难题,为提高生产率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唐朝永  陈万明  
探讨了突破性创新对既有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检验了组织衰落在突破性创新和战略变革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考察了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基于233个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突破性创新对既有企业战略变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组织衰落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冗余资源不但正向调节突破性创新和既有企业战略变革之间的关系,而且增强了组织衰落的中介作用,存在被调节的中介效应。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徐亮   李诗雯   倪鹏飞  
在数字中国战略引领下,推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1—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探讨了数字中国战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数字中国战略有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化转型、创新产出和资本配置效率是数字中国战略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可能的作用路径。数字中国战略对服务业企业和大规模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显著。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胡浩然  
目前我国内陆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明显,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战略举措将更加有利于促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微观层面体现为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研究表明,区域振兴战略有利于提高政策实施地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且积极的政策效应在非外资、资本密集型、出口和临近东部地区的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与此同时,区域振兴战略可以提高行业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从传导机制角度看,促进地区的产业集聚和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是区域振兴战略提升企业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因而需要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郑明贵   陶思敏   刘丽珍   彭群婷  
文章基于战略管理理论与资源基础理论,利用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资源型企业数据,对战略差异与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考察了融资约束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战略差异与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非线性关系,随着战略差异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先上升后下降,尤其在国有企业、资源开采企业以及衰退期资源型企业中更为显著。同时,融资约束起到部分非线性中介作用,合理的战略差异能缓解资源型企业融资约束,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激进的战略差异会加剧融资约束,进而降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丰富了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源型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经验证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玲  白昆艳  张巍  
基于高阶梯队理论和组织理论的双重视角,以2011—2015年沪深A股高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实证考察董事会异质性对于创新战略的具体影响,以及组织冗余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不同维度异质性对企业创新战略实施的倾向性具有差异化影响,其中,教育水平异质性对创新战略具有负向作用;学术背景异质性对创新战略具有正向作用;而职业背景异质性对创新战略无显著作用;组织冗余正向调节董事会异质性与创新战略之间的关系。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倩  曹玉昆  
企业绩效与管理者对于历史绩效和社会绩效的期望存在差距,这种差距给予管理者不同的反馈,绩效期望反馈影响战略变革,并且这种影响还会受到资源禀赋的制约。本文以2001—2016年32家林业上市公司331个观测值为研究样本,使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绩效期望反馈对战略变革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冗余资源对于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林业上市公司的模糊性反馈和一致性反馈对战略变革有正向影响,不一致性反馈对战略变革有负向影响。冗余资源负向调节绩效期望反馈与战略变革的关系,即冗余资源水平越高,绩效期望反馈相同时战略变革程度越小,冗余资源对于进一步划分的不同类型期望反馈的调节作用不同,具体表现在冗余资源增强了模糊性反馈和一致性反馈与战略变革的正向关系,增强了不一致性反馈与战略变革的负向关系。本研究有助于从主观认知和客观资源的双重角度剖析战略变革的影响因素,从而为管理者实施战略变革提供借鉴。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平  李淑云  杨俊  
要素错配是中国经济转型阶段的重要特征,企业在要素错配下的行为选择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可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要素错配纳入企业存续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框架,发现企业存续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并通过反事实模拟得出要素错配平均意义上延长了企业达到其TFP峰值时间约0.75年的结论;进而考察了要素错配对企业存续的影响,发现要素错配总体而言延长了企业的存续时间,且相比高效率企业,要素错配更倾向于延长低效率企业的存续时间,这是其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途径。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回归验证了这一假设。本文的结论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要素市场化进程、改善企业生存环境以及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元雏   陈亚军  
面对新一轮数字技术浪潮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金融科技发展对于激活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通过运用文本挖掘技术,爬取百度新闻中关键词频年度累计次数衡量了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并运用沪深A股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金融科技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并梳理了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够显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进行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能够从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代理成本、改善创新策略三个路径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立足企业所有权视角,金融科技能够显著促进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并未对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立足于区域视角,相较于内陆地区,金融科技对于沿海地区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更强。研究结论为增强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效率、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刘素荣   徐文昊   霍江林  
环境战略升级(从被动的反应型向主动的前摄型转变)有助于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数字化转型在驱动企业环境战略升级的同时,还能通过降本增效赋能企业环境战略升级。采用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13—2022年的数据,通过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发现:环境战略升级企业比环境战略未升级企业具有更高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明环境战略升级能够促进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数字化转型水平提高对企业环境战略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数字化转型水平较高企业环境战略升级具有更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表明数字化转型可以驱动和赋能企业环境战略升级;绿色金融创新发展会弱化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环境战略升级的驱动作用、增强环境战略升级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而“重污染”的生产属性会限制企业环境战略升级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因此,应以数字化转型加快企业环境战略升级,以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环境战略升级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并重点助推重污染企业的绿色转型。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振智  程振  吕德胜  
低碳城市试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方向,并且带动、突破与引领全国低碳发展,而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也为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重要契机。以低碳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及与企业所在城市进行匹配的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考察国家低碳战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在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PSM-DID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会降低高碳排放行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但有助于提高非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3)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与企业资本配置效率来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研究丰富了将低碳城市试点切入企业层面进行政策效应评估的理论研究和经验证据,是基于中国情境对"波特假说"相关领域研究的补充,为低碳城市试点的深入推进及企业以该试点为契机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自杰  高璆崚  肖明明  张敏  
基于企业数据提供了组织冗余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进型战略的新证据。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与组织冗余相关研究,从战略形成的角度出发,探究已吸收的冗余和可利用的冗余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进型战略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已吸收的冗余和可利用的冗余越高,企业海外并进型战略平衡度越低。同时,CEO海外经验有助于企业有效利用组织资源推进海外并进型战略,且正向调节已吸收的冗余与企业海外并进型战略的关系。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春瑜  
利用PSM匹配样本并结合DID方法 ,本文检验了2018年5月份推出的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决定机制改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研究了这一影响的作用机制和调节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工资决定机制改革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改革通过提升劳动效率进而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劳动效率在改革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而经济效益和收入公平的中介作用并不存在。研究还发现:在政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企业劳动密集型程度和所处行业竞争度两个因素起到了调节作用。本文首次用数据检验了工资决定机制改革的政策影响,为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深化依据。本文提出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更全面地衡量工资制度改革效果,并说明了作用机制和调节因素,丰富了收入分配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理论。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叶刘刚  黄静波  
现有文献未充分考虑国有企业改革对企业间效率和企业加总生产率变化的影响。为深入分析政策对市场结构变化和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提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典型事实,然后使用OP方法估计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考察制造业和国企部门的加总生产率水平及其变化情况,最后采用GR和DOPD分解方法对国企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进行分解。研究发现:(1)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期间,制造业加总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年均增长10.6%;(2)虽然国企的加总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低于民营和外资企业,但加总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学军  孙炳  
基于2002—2014年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对我国25家文化企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高,2008年前的平稳波动主要依靠技术进步,2008年后的剧烈变化则依靠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文化企业间TFP存在显著差异,文化创意设计类、广播影视娱乐类企业TFP水平明显高于新闻出版发行类、文化产品生产类企业。智力资本比重、市场营销规模、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比重及核心人才规模等因素对文化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