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27)
- 2023(10393)
- 2022(9415)
- 2021(9122)
- 2020(7596)
- 2019(17594)
- 2018(17578)
- 2017(33647)
- 2016(18504)
- 2015(20967)
- 2014(20889)
- 2013(20736)
- 2012(19228)
- 2011(17390)
- 2010(17241)
- 2009(15853)
- 2008(15552)
- 2007(13668)
- 2006(11873)
- 2005(10405)
- 学科
- 济(71930)
- 经济(71838)
- 管理(55580)
- 业(51252)
- 企(44368)
- 企业(44368)
- 方法(34746)
- 数学(29030)
- 数学方法(28618)
- 农(18882)
- 学(18010)
- 中国(17726)
- 财(17608)
- 业经(16393)
- 理论(14276)
- 地方(13845)
- 制(12767)
- 和(12767)
- 贸(12702)
- 贸易(12693)
- 农业(12451)
- 易(12293)
- 务(11698)
- 财务(11632)
- 财务管理(11607)
- 技术(11481)
- 企业财务(11015)
- 教育(10895)
- 环境(10768)
- 划(10719)
- 机构
- 大学(266949)
- 学院(262279)
- 管理(107699)
- 济(98436)
- 经济(96110)
- 理学(93962)
- 理学院(92912)
- 管理学(91216)
- 管理学院(90755)
- 研究(86069)
- 中国(63257)
- 京(57550)
- 科学(55262)
- 财(44418)
- 所(43471)
- 农(41790)
- 业大(40327)
- 研究所(39680)
- 中心(38892)
- 江(37099)
- 北京(36460)
- 财经(36128)
- 范(35968)
- 师范(35625)
- 经(32851)
- 农业(32805)
- 院(31166)
- 州(30652)
- 师范大学(28997)
- 经济学(27736)
- 基金
- 项目(180437)
- 科学(141319)
- 研究(131482)
- 基金(130838)
- 家(113715)
- 国家(112750)
- 科学基金(97017)
- 社会(80480)
- 社会科(76021)
- 社会科学(76001)
- 基金项目(70314)
- 省(69754)
- 自然(64850)
- 自然科(63357)
- 自然科学(63344)
- 自然科学基金(62199)
- 教育(60520)
- 划(59052)
- 编号(54553)
- 资助(54273)
- 成果(44598)
- 部(39588)
- 重点(39467)
- 创(37162)
- 发(36969)
- 课题(36610)
- 科研(34580)
- 创新(34516)
- 项目编号(34094)
- 大学(33955)
- 期刊
- 济(108624)
- 经济(108624)
- 研究(77247)
- 中国(48236)
- 学报(43692)
- 管理(40109)
- 科学(39817)
- 农(37941)
- 大学(32960)
- 财(32751)
- 教育(32169)
- 学学(30604)
- 农业(26615)
- 技术(22541)
- 融(19595)
- 金融(19595)
- 业经(17515)
- 财经(17153)
- 图书(17142)
- 经济研究(16156)
- 经(14536)
- 理论(14107)
- 问题(13687)
- 科技(13625)
- 业(13207)
- 实践(12995)
- 践(12995)
- 技术经济(12705)
- 版(12527)
- 现代(11991)
共检索到3785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燕红 廖建桥
"反馈"作为组织提高员工绩效的常用手段,有助于员工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然而,自上而下的反馈在出现的时间和信息内容等方面未必能满足员工的需求,有时甚至会导致"反馈真空";而员工主动向领导和同事寻求反馈的反馈寻求行为则能弥补这些不足,促进员工和组织的长远发展。因此,反馈寻求行为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反馈寻求行为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反馈寻求行为的概念内涵和测量方法,阐述了反馈寻求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反馈 反馈寻求 信息寻求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邢小明
员工寻求反馈研究是西方组织行为管理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20世纪末以来,国内外员工寻求反馈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从员工寻求反馈行为的影响因素、影响效果及跨文化比较研究等3个方面,对近年来员工寻求反馈行为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从近期研究成果来看,对员工寻求反馈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日益系统和深化,对其影响效果的研究也更加丰富,寻求反馈的跨文化比较研究逐步兴起。文章最后指出了员工寻求反馈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寻求反馈 影响因素 影响效果 跨文化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彭小平 田喜洲 郭小东
不同于亲组织行为、利他行为和主动性行为,组织中的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指个人为促进或保护他人、团队、组织福祉所采取的行为,具体包括亲社会组织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指导、知识共享等。基于量表与实验测量的独立研究和多样本元分析发现: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利于员工职业成功,改善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而且还能促进组织创新、降低员工流失率、提升组织有效性;而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则有个人特质、领导风格、同事因素、工作设计等。本文构建了亲社会行为循环管理机制,并提出未来理论研究应侧重亲社会行为的测量工具、影响机制、非线性影响、本土研究;而管理实践应重点关注亲社会行为的识别、评估与干预。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杜兰英 段天格 李铭泽
不道德行为一直以来是管理者与学者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以往研究大多从消极因素(如辱虐领导、组织不公平等)出发,探讨个人、组织以及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些消极因素对不道德行为的刺激作用。但是,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好的动机"也可能是不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诱因,如不道德亲组织行为。不道德亲组织行为是指员工所有意行使的,违反社会道德准则,但却有利于组织的不道德行为。此概念自提出以来,便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但目前有关该主题的研究较少,缺乏系统的理论梳理。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分析了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概念内涵及测量方法,从个体、组织、社会三个层面总结了不道德亲组织行为产生的前因与影响机制,同时梳理了其在个体和组织...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佳良 刘军
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备受关注,但是环保组织公民行为却尚未获得足够重视。直到2009年,这个用来刻画企业员工在工作场景中环保行为的概念,才在组织管理领域被提及,并且逐渐引起关注。本文基于国外学者在该议题上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环保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背景和概念内涵,进而围绕其量表发展和相关研究展开阐述。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等视角,对相关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之上,系统地构建了研究框架图,并就前因变量的探索、跨学科研究的开展、量表的开发和样本的选择等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洪青 彭纪生
文章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区分了组织中不同层次沉默行为(组织沉默、员工沉默)的概念内涵,并辨别其与建言行为的差异。从结构维度、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和影响效果四个方面分别概述组织沉默和员工沉默的研究成果。结果发现:现有文献主要研究个体层次沉默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效果,未来研究需要从个体、领导和组织等多方面去研究不同层次沉默行为的产生机制和影响机制。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王晨光 陈晓 廖建桥
反馈干预(Feedback Intervention)是企业在进行管理实践时常常使用的手段,即通过给予员工绩效反馈明确指出员工工作的不足之处。然而反馈干预的效果并不稳定,元分析发现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反馈干预导致员工绩效下降。为了研究反馈干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反馈反应(Feedback Reactions)的构念应运而生。本文通过综述前人研究,介绍了反馈反应构念的内涵,着重介绍了影响反馈反应的前因变量,并阐述了反馈反应影响哪些员工行为和态度。最后对未来反馈反应的研究做出了展望。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王晨光 陈晓 廖建桥
反馈干预(Feedback Intervention)是企业在进行管理实践时常常使用的手段,即通过给予员工绩效反馈明确指出员工工作的不足之处。然而反馈干预的效果并不稳定,元分析发现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反馈干预导致员工绩效下降。为了研究反馈干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反馈反应(Feedback Reactions)的构念应运而生。本文通过综述前人研究,介绍了反馈反应构念的内涵,着重介绍了影响反馈反应的前因变量,并阐述了反馈反应影响哪些员工行为和态度。最后对未来反馈反应的研究做出了展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赵慧军 席燕平 刘金菊 王宏
过度胜任是指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知识水平、技能水平、能力及其它与工作相关的资质条件超过工作岗位需要的情形。文章围绕过度胜任的概念内涵、结构、影响结果及作用机制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述评,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过度胜任 资质过高 过度教育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琛琳 郑晓明 李丽源
共情指个体对他人的情绪状态和想法的感知、理解和体验。共情对组织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组织管理中的共情研究也逐渐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本研究整理归纳了共情的定义,厘清了组织管理中共情的概念。从团队层面的群体共情和个体层面的个体共情入手,本研究从不同理论视角厘清共情在不同层面上的形成和作用机制,形成组织管理中共情的多视角多层面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基于组织管理中的两个重要行为主体(即,领导和员工),对领导共情与员工共情的研究进行细分;基于横向视角,关注领导特质对领导共情的影响;基于纵向视角,关注领导共情对员工共情的垂滴效应,以及员工个体共情对群体共情的影响;探索组织中共情的负面作用及其边界条件;优化相关研究方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赵慧军 席燕平 刘金菊 王宏
过度胜任是指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知识水平、技能水平、能力及其它与工作相关的资质条件超过工作岗位需要的情形。文章围绕过度胜任的概念内涵、结构、影响结果及作用机制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述评,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过度胜任 资质过高 过度教育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赵慧军 席燕平 刘金菊 王宏
过度胜任是指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知识水平、技能水平、能力及其它与工作相关的资质条件超过工作岗位需要的情形。文章围绕过度胜任的概念内涵、结构、影响结果及作用机制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述评,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过度胜任 资质过高 过度教育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铁波 张雅 吴小节 曾萍
组织同形作为组织差异的相对概念,随着制度理论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已成为组织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文章从组织同形的理论基础、概念内涵、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以及测量和影响绩效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展望,以供后续研究的参考。
关键词:
组织同形 制度理论 种群生态学 组织绩效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高媛 李阳 谢佩洪
文章盘点了目前国内外有关组织双元的主要研究成果,清楚界定并比较了结构双元与背景双元,归纳了组织双元与绩效的关系及实现双元的前导变量。更重要地,文章开创性地开发了一个组织双元的综合框架模型,并指出今后亟待研究的领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