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40)
2023(6922)
2022(5847)
2021(5637)
2020(4750)
2019(10693)
2018(10479)
2017(19912)
2016(11242)
2015(13061)
2014(13114)
2013(12722)
2012(12017)
2011(11320)
2010(11559)
2009(11218)
2008(11035)
2007(10019)
2006(9180)
2005(8721)
作者
(31809)
(26472)
(26300)
(25436)
(16468)
(12413)
(12262)
(10153)
(10013)
(9540)
(9001)
(8815)
(8571)
(8460)
(8159)
(8028)
(7850)
(7787)
(7736)
(7690)
(6762)
(6412)
(6387)
(6125)
(6000)
(5995)
(5968)
(5855)
(5323)
(5094)
学科
(43390)
经济(43297)
管理(30530)
(28330)
(21582)
企业(21582)
中国(17613)
方法(17251)
数学(14707)
数学方法(14538)
(14277)
(12735)
(9930)
业经(9829)
(9795)
贸易(9785)
(9572)
农业(9257)
(8994)
银行(8980)
地方(8963)
(8960)
教育(8922)
(8738)
(8703)
(7745)
金融(7745)
理论(7729)
(7132)
体制(6802)
机构
大学(171890)
学院(163186)
(67339)
经济(65871)
管理(60408)
研究(56728)
理学(51292)
理学院(50673)
管理学(49800)
管理学院(49473)
中国(43265)
(36633)
(34430)
科学(31741)
(27862)
财经(26725)
(25015)
研究所(24798)
中心(24772)
(24703)
师范(24492)
(24143)
北京(23785)
(23174)
业大(21129)
经济学(21081)
(20665)
师范大学(20032)
(19974)
财经大学(19744)
基金
项目(100209)
科学(78869)
研究(78062)
基金(71547)
(60931)
国家(60412)
科学基金(51173)
社会(49963)
社会科(47157)
社会科学(47147)
(37981)
教育(37707)
基金项目(36936)
(33007)
编号(32722)
自然(30027)
成果(29703)
自然科(29267)
自然科学(29255)
资助(28859)
自然科学基金(28699)
课题(23601)
(23259)
重点(22726)
(21625)
(21159)
大学(21088)
(20646)
国家社会(20486)
教育部(20436)
期刊
(79407)
经济(79407)
研究(57566)
中国(38551)
教育(29051)
管理(24623)
(24319)
学报(23273)
(22033)
科学(21813)
大学(19518)
(17017)
金融(17017)
学学(16651)
农业(14749)
财经(13669)
技术(13188)
业经(13128)
经济研究(12720)
(11877)
问题(11639)
(10590)
图书(9609)
国际(9239)
理论(8252)
商业(7948)
现代(7540)
技术经济(7448)
科技(7347)
实践(7329)
共检索到2627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关辉  
本文从组织、动力、成果三重维度分析大学跨学科演进的历程,探讨跨学科的协同创新逻辑,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大学跨学科活动的校内外认同,推动跨学科发展,促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和培育。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吴丰华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关系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文章学理化探讨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其次,文章重点分析了其有效衔接的两大重点维度——产业衔接和人才衔接。在产业衔接方面:一是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发挥有为政府作用,依托当地优势资源,选育恰当产业、引育龙头企业;二是激发内生动力、培育“造血”能力,促进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三是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在人才衔接方面:一是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培养本土人才;二是打通乡贤回归通道,吸纳外部人才;三是扩大人才选派规模,推动科技人才下沉;四是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促进人才双向交流。最后,文章提出了构建支撑保障衔接体系:在观念衔接方面,站在共同富裕的高度认识有效衔接,树立精准、主动的衔接理念;在主体责任衔接方面,做好主体、政策、考核及社会力量的衔接;在重点空间衔接方面,瞄准重点区域、重点县、重点村,推进农村“欠发达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保障体系衔接方面,做好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的衔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慕良泽  
中国农村精准扶贫具有道义承诺、均衡发展和制度保障的政治诉求,具有行政发包、技术保障、选择性实施和复杂事务的简约治理等行政表征,也具有追求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目标。从上述政治维度、行政维度和社会维度检视下的精准扶贫,将其诉求、表征和目标叠合在一起,有要素和逻辑相匹配、相适应所发挥的积极效应,也有要素变异和逻辑矛盾所产生的消极效应。为此,精准扶贫战略的持续实施与精准脱贫目标的按期实现,需要找准对精准扶贫内在逻辑张力进行调适的"标准"和"共通点",畅通上下联系,培养内生性动力,在调适中达到最大程度的耦合,以此获得精准扶贫的最大合力并实现扶贫成效的最大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熙  姜宁宁  
在激荡交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背景下,高校应当且亟须与时俱进地协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向、同步、同频教育。本文从价值、内容、实践层面剖析共同体教育的逻辑理路。在价值逻辑层面,聚焦两个大局的时代意义、思想渊源和教育诉求,探析高校协同推进共同体教育的研究起点和立场;在内容逻辑层面,高校要重点协同加强大学生共同体意识教育、发展观安全观教育、新型的民族与国际关系教育、科学治理观教育以及现代政党认同教育六大重点;在实践逻辑层面,高校必须从教育理念再造、育人机制模式创新、资源整合协调、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合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取得切实成效。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平  
研究性、综合性和开放性是大学品格蕴涵的三重维度。研究性构成了大学品格的重要维度。"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按照蔡元培的大学理念,大学以学理的研究为本,旨在治学而非治术。大学的研究性品格决定了它负有探究学理和培养研究性人才的使命。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强调大学应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他不仅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而且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对学生道德完善的作用。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纳将富有成效的批判性研究视为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卓红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以“六个必须坚持”为基本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命题之一。这一命题从阐释“提出问题”的矛盾思维、“问题存在和把握问题”的整体逻辑、在实践中主动“应对和破解问题”的精神特质三个方面,展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脉传承”、“发展创新”的关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进一步明晰问题思维和问题意识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起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思维进一步分析“坚持问题导向”和“六个必须坚持”之间的逻辑关联,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阐释“坚持问题导向”、实现务实求真基础上主动应对、引领时代的实践自觉的精神特质,是把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三重维度,深化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立国  张海生  
学科治理的主体既包括学术、学者、高校,又包括国家、各级党委、政府,其治理方式既有自上而下的科层制度,也有自下而上的学术治理,也包括各级横向沟通的制度设计,治理目标既要促进知识增长和人才培养效能,也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由此,学科治理是以实现高等教育职能为目标、以资源配置和政策保障为导向、国家与政府主导的、学校与学者共同参与的带有项目制特征的治理模式。国家、大学与学术所分别代表的国家权威(政策权威)、行政力量和学术力量,就构成了学科治理的三大关键主体。其中,国家和政府始终主导和引领学科建设的方向,大学组织是学科建设的实施主体和组织者推进者,以学者为代表的学术力量则构成了学科建设的生产主体。学科治理需要在国家、大学和学术之间实现不同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当下的学科治理正在经历由统一模式向混合模式的变革,未来的学科治理需要进一步凸显学科的特色与优势要素,走向学科发展的多元治理模式。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嵩迪   卢晓中  
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跨学科培养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内蕴着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双重命题,这一双重命题也构成了高校开展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内在逻辑与基本遵循。而在以学科组织为基本结构的大学中开展跨学科教育,尚面临着活跃的跨学科科研与滞后的跨学科教学的分离、跨学科人才旺盛的产业需求侧与迟滞的高校供给侧的脱节。美国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组织经验表明,高校需突破传统院系单一封闭的培养模式,通过嵌入多种类型的跨学科学术组织,构建多方主体跨学科协同育人的组织策略,为跨学科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产业界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协同提供组织基础,培养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海燕  
过去几年,美国各高教协会和组织已经发布了大量的报告,积极支持"整合学习",并将其视为本科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随之而来的是跨学科教学成为全国范围内各大学课程改革的重点。目前,许多文理学院都以提供综合的跨学科课程和学位计划为特色,并在生源竞争中赢得了一定优势。而在研究型大学中,还很难发现小型文理学院里风行的跨学科教学的好样板。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密歇根大学希望自己不仅能在跨学科研究方面保持国家领先地位,还能在推动跨学科协同教学发展上成为国家的引领者。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淼  向东旭  
数字资本逻辑批判是在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数字资本逻辑批判可以从前提条件、表现形式、意识形态以及阶级实质四个维度加以理解。在前提条件维度,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基础上的数据成为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普照的光"和"特殊的以太",是资本家阶级统治和权力支配的前提和基础;在表现形式维度,数字资本逻辑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生产支配人、物支配人、人支配人的社会关系;在意识形态维度,数字资本逻辑借助技术主义、新自由主义、新消费主义等隐藏在数字技术背后,显得更具迷惑性;在阶级实质维度,数字资本逻辑背后仍然是一个阶级对立的剥削世界。从以上几个维度把握当代数字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新问题,对于我们揭示其新的变化发展规律,认清数字资本逻辑的内在本质和特征,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吴彬  赵世奎  
跨学科博士学位项目在美国快速发展,已成为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制度化手段。美国跨学科博士学位项目包括建制化项目和个性化项目两大类,其中建制化项目包括一主多辅、多主体联合和实体跨学科中心三种组织模式。跨学科博士学位项目主要包括跨学科课程、跨学科社区和跨学科指导三个关键环节,尽管从外在形式上看与传统博士学位项目差别不大,但每个关键环节都体现出强烈的跨学科性。跨学科博士学位项目的生成过程表明,跨学科研究是跨学科博士学位项目的基本内核和逻辑主线,而跨学科研究的固有特点决定了跨学科学位项目具有变动与稳定、分化与整合、高要求与低回报这三方面的张力。基于对美国跨学科博士学位项目的分析,建议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支持政策:前移支持关口,扩大支持范围;增加软支持,减少硬约束;以项目牵引导师,以导师牵引学生。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孙国强  
本文在扩展JM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系统科学理论构建以关系、互动与协同为主要内容的三维治理逻辑模型,进而分析了治理机制与治理逻辑之间的关系,使网络组织的治理实践落脚到治理逻辑的平台之上。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聪聪   乔瑞金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质的飞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而言,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数据要素的创造力以及产业转型的内驱力,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实践逻辑而言,推进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为指引,加强科技创新;以“质”为关键,优化要素配置;以“人”为根本,培养新质人才;以“绿”为导向,构建绿色生产模式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聪聪   乔瑞金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质的飞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而言,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数据要素的创造力以及产业转型的内驱力,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实践逻辑而言,推进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为指引,加强科技创新;以“质”为关键,优化要素配置;以“人”为根本,培养新质人才;以“绿”为导向,构建绿色生产模式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炜  童欣欣  
在清晰界定跨学科和跨学科学术组织概念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制约因素。针对现存问题,笔者从我国大学的管理体制、跨学科战略、人才培养模式、投入机制、评价机制和社会网络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创新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