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83)
2023(17315)
2022(14565)
2021(13570)
2020(11198)
2019(25262)
2018(25113)
2017(47973)
2016(25902)
2015(29030)
2014(28769)
2013(27969)
2012(25781)
2011(23199)
2010(23413)
2009(21679)
2008(20922)
2007(18530)
2006(16494)
2005(14726)
作者
(71739)
(59341)
(59165)
(56280)
(37521)
(28368)
(27056)
(23049)
(22475)
(21352)
(20143)
(20003)
(18888)
(18317)
(18270)
(17949)
(17663)
(17572)
(17206)
(17151)
(14799)
(14429)
(14366)
(13627)
(13499)
(13273)
(13265)
(13093)
(11847)
(11698)
学科
(109215)
经济(109107)
管理(71263)
(68656)
(54739)
企业(54739)
方法(44702)
数学(37820)
数学方法(37222)
中国(32924)
(31663)
地方(26704)
业经(26018)
(25533)
(21105)
农业(21094)
(20077)
贸易(20059)
(19441)
(19132)
(18588)
银行(18568)
理论(18482)
(17885)
(17264)
金融(17259)
技术(17190)
环境(16663)
(16254)
(15511)
机构
学院(363242)
大学(357930)
(146975)
经济(143796)
管理(138643)
理学(118189)
研究(118009)
理学院(116880)
管理学(114727)
管理学院(114048)
中国(90999)
(75605)
(70283)
科学(70149)
(57614)
(55888)
中心(55440)
财经(55234)
(52657)
研究所(51527)
(51253)
师范(50777)
(49913)
业大(48687)
北京(47978)
(45378)
经济学(44685)
(43287)
财经大学(40775)
农业(40681)
基金
项目(235779)
科学(186628)
研究(179552)
基金(168214)
(144400)
国家(143125)
科学基金(123850)
社会(113551)
社会科(107619)
社会科学(107595)
(94461)
基金项目(88355)
教育(84329)
(78552)
自然(77187)
编号(75599)
自然科(75379)
自然科学(75362)
自然科学基金(73954)
资助(68926)
成果(61240)
(55497)
重点(53278)
课题(52691)
(51758)
(49733)
国家社会(46378)
创新(46297)
项目编号(46098)
教育部(45056)
期刊
(168912)
经济(168912)
研究(108163)
中国(73370)
(53617)
管理(52692)
(48879)
学报(48297)
教育(47819)
科学(47101)
大学(38012)
学学(35316)
(35110)
金融(35110)
技术(35089)
农业(33479)
业经(30991)
经济研究(26549)
财经(26498)
(22961)
问题(22824)
图书(18816)
(17960)
商业(17848)
技术经济(17727)
统计(17541)
理论(17196)
(16640)
现代(16268)
(15973)
共检索到5494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廖杨月   余传鹏   林春培  
运用机器学习方法识别旅游产业发展的复杂前因和组态路径,以此赋能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文章基于生产函数理论,以我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将样本城市划分为发展受阻型、稳中求进型和全面辐射型3种群组类型,运用分类与回归树算法挖掘不同类型城市资源、技术和制度层面多维特征变量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结构。研究发现:1)旅游产业发展的驱动要素具有耦合协调效应,体现为不同类型城市多维特征变量的横向耦合一致性和纵向等级分层性;2)高度相似城市因要素差异化配置获得不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表明每类城市都有适宜自身发展的组态条件,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现实基础;3)不同类型城市旅游产业高水平发展的驱动要素具有组合差异性,整体呈现殊途同归的作用效果,发展受阻型城市由“科技筑基-区域开放-文化吸引”驱动,稳中求进型城市由“经济引领-科技创新-数字赋能”驱动,全面辐射型城市由“文化吸引-交通增质”驱动。研究结论为我国城市旅游产业如何依据自身要素禀赋条件获得高水平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参考依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立群  
推行全产业链模式,是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要求,而这也正是全产业链理论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耦合之处。但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核心企业支撑、产业链短、区域合作缺乏等困境,这直接制约了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发展。基于此,必须进行垂直一体化整合,打造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必须培育乡村旅游核心主体;必须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宝鼎  刘佳  
生态旅游模式在近年来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市场需求变化升级的背景下得以产生和发展,并逐渐构成旅游产业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不同于传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旅游强调对旅游自然资源的保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旅游环境景观,是当今旅游界讨论和研究较为深入的热点问题之一。生态旅游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在社会上形成了诸多认识误区,因此针对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刻不容缓。本文从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内涵、遵循原则和发展路径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Geoffrey Wall  孙业红  吴平  
经过世代演化,稻作梯田已成为代表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文化景观。作为一种生产性景观,其存在的永久性取决于其农业利用(农业生产活动)的可持续性。然而,梯田景观也会因其本身的特征成为基本的旅游吸引物,一些特殊案例已引起联合国注意。文章对比分析巴厘南部中心地区(Parawisata Budaya)对文化旅游的重视和红河丰富的梯田景观与文化,从资源与可进入性、市场和营销、规划等方面提出红河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的措施建议,并且探讨了梯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此外,提出要增强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度,不仅能确保他们从中获益,更重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继霞  
低碳环保理念融入旅游产业,是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以及我国聚焦"三农"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相关低碳技术的运用下,构建乡村低碳旅游产业链,开发乡村低碳社区,在政府主导下创新低碳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史广峰  高梦彤  
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处于三生空间之中,受其空间制约和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三生空间质量提升和结构更新。阐述三生空间理念与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的逻辑关系,有利于推动太行山生态观光旅游可持续发展。利用扎根理论系统分析游客对三生环节的需求表达,挖掘游客在太行山生态观光旅游与生态保护、生产效率、生活质量协调发展中所关注的问题,研究发现:(1)三生空间在多因素影响下贯彻生态观光旅游全过程;(2)游客对空间环境的感知大于对人的交流体验感知;(3)对出现次数最多的主题进行排序,发现生态空间起领衔作用;(4)游客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大于对物质层面的需求。最后从智慧景区建设、旅游项目开发、社会融资结构优化等方面提出推进太行山生态观光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为相关部门规划建设和业内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史广峰  高梦彤  
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处于三生空间之中,受其空间制约和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三生空间质量提升和结构更新。阐述三生空间理念与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的逻辑关系,有利于推动太行山生态观光旅游可持续发展。利用扎根理论系统分析游客对三生环节的需求表达,挖掘游客在太行山生态观光旅游与生态保护、生产效率、生活质量协调发展中所关注的问题,研究发现:(1)三生空间在多因素影响下贯彻生态观光旅游全过程;(2)游客对空间环境的感知大于对人的交流体验感知;(3)对出现次数最多的主题进行排序,发现生态空间起领衔作用;(4)游客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大于对物质层面的需求。最后从智慧景区建设、旅游项目开发、社会融资结构优化等方面提出推进太行山生态观光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为相关部门规划建设和业内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廖慧怡  
旅游与休闲产业依托于优美的自然环境资源或深厚的人文资产,但在传统大众旅游模式下,旅游与休闲产业面临多方面的可持续性问题。我国台湾地区通过长期产、学合作的实践,在2010年通过的环境教育法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出一种以环境教育为途径的旅游产业形态。本文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分析环境教育途径下的旅游产业发展可能之模式,作为大陆更多地区开发或转型旅游产业的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怡  
我国县域乡村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县域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崛起,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县域的实际情况发展本区域旅游产业,能够壮大地区旅游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本文分析了发展县域旅游产业的意义,总结县域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分析探索相应的突破举措和发展路径,为县域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伟  孙伟  陈佶君  
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导向已十分清晰,然而在不同旅游利益相关者层面的生态旅游实践却存在诸多困境。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存在政府行为失当、旅游企业不合理问题、居民参与度不高及旅游者生态旅游意识缺乏等诸多困境,从政府制度建设、旅游企业产品及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态旅游教育、生态旅游者自我学习等方面探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路径,以期为当前我国旅游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姚世民  侯兰功  王小兰  付阳柳  
近年来,旅游业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苏州古城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随着我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苏州市创新性地提出了"全域旅游"的规划理念。笔者以苏州市吴中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状况及优劣势。探讨吴中区"全域旅游"的发展路径,在促进当地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上,起到借鉴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史亚莉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以及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旅游模式也在不断创新,现如今智慧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首选的旅游模式。智慧旅游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旅游形态。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乡村旅游是其重要抓手,通过将乡村旅游与智慧旅游相结合,探究智慧旅游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径。相比于传统旅游模式,智慧旅游模式更为便捷,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旅游向智慧旅游模式发展是必然趋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但是当前一些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缺乏必要的信息化设备,通过智慧旅游能够进一步完善乡村信息化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能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温怀玉撰写的《西部乡村智慧旅游建设研究》一书在阐述乡村智慧旅游的背景及意义基础上,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智慧旅游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乡村智慧旅游系统的建设问题,概括其他地区乡村智慧旅游建设成果及经验,对于当前乡村地区智慧旅游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及借鉴意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清正  
黑色旅游是近年来国外特别是北美地区旅游学界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在后危机时代背景下,各国经济增长的模式正发生转变,需要寻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作为一种新特色的旅游资源和活动,黑色旅游具有其他旅游资源没有的优点和优势,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更加凸显。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后危机时代经济的主要特征、发展趋势及我国黑色旅游业发展的状况,论述了在此背景下谋划我国黑色旅游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及后危机时代我国黑色旅游业发展路径的机理,就后危机时代我国黑色旅游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提出了具体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旗韬  陈伟莲  张虹鸥  叶玉瑶  
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在生态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同时,充分挖掘地区生态及资源优势,选择和培育符合生态保护功能定位的产业,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生态功能区特殊的发展环境,提出生态功能区主导产业判定和选择的水晶理论模型,包括资源环境承载力基准、效益和关联度基准、资源比较优势基准和政策优势基准。以南岭生态功能区为例,基于该模型选择了未来主导产业类型,包括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产业、生态旅游、特色林下经济、可持续的绿色工业等,并初步分析了各产业发展的方法和路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敬子   高重阳   何祚宇  
本文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风险波动纳入一个统一的贸易理论框架,考察了风险厌恶的代表性市场主体在供给侧对投入品来源地组合和在需求侧对出口品目的市场组合的决策机制,测算了供给风险分散指数和需求风险分散指数,探讨了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安全的构建路径。研究发现:中国在参与国际循环中,日本和韩国逐渐取代欧美发达国家,能够较好地分散中国的供给风险;相较于北美市场,亚洲市场和欧洲市场能够更好地分散中国的需求风险;中国整体供给风险分散水平处于长期的波动之中,而需求风险分散水平呈现出持续下降的态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能够分散中国的供给风险,尤其是农产品行业和矿产品行业的供给风险,但不能很好地分散中国的需求风险。通过构建潜在国内贸易流发现,畅通国内大循环可以提升中国整体需求侧的风险分散水平,但不能有效提升供给侧的风险分散水平。考虑供求风险分散并没有提升中国的福利水平,其中,无法有效分散的供给风险和进口成本的高波动性是导致中国福利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本文的研究突破了当前有关产业链安全的理论模型构建和测度瓶颈,系统性评估了中国产业链安全的实现路径,为高水平高质量的开放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