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88)
2023(16665)
2022(13863)
2021(13032)
2020(10496)
2019(23396)
2018(23039)
2017(43428)
2016(23225)
2015(25354)
2014(24421)
2013(23367)
2012(20770)
2011(18507)
2010(18259)
2009(16428)
2008(15252)
2007(13165)
2006(11168)
2005(9290)
作者
(59504)
(49593)
(49494)
(47032)
(31302)
(23753)
(22376)
(19292)
(18780)
(17365)
(16833)
(16524)
(15435)
(15410)
(14990)
(14861)
(14788)
(14669)
(14122)
(14088)
(11893)
(11754)
(11728)
(11417)
(11225)
(10897)
(10799)
(10796)
(9753)
(9741)
学科
(88971)
经济(88884)
管理(69808)
(63501)
(53779)
企业(53779)
方法(37044)
数学(31908)
数学方法(31427)
中国(26952)
(24441)
地方(22561)
(21951)
业经(21253)
技术(19464)
农业(16621)
(16113)
理论(16041)
环境(15935)
(15546)
(14912)
贸易(14900)
(14406)
(13855)
(13842)
财务(13805)
财务管理(13768)
(13395)
(13353)
银行(13333)
机构
学院(302935)
大学(296112)
管理(119733)
(119501)
经济(116838)
理学(103798)
理学院(102659)
管理学(100830)
管理学院(100233)
研究(93755)
中国(70759)
(60157)
科学(57047)
(54523)
(45486)
中心(45265)
财经(43651)
(43470)
(41292)
业大(41156)
(41016)
师范(40922)
(39667)
研究所(39423)
(36997)
经济学(36674)
北京(36429)
(35676)
技术(33576)
经济学院(33135)
基金
项目(213999)
科学(171852)
研究(161305)
基金(154742)
(133326)
国家(132199)
科学基金(116608)
社会(104159)
社会科(98783)
社会科学(98761)
(87076)
基金项目(82517)
教育(75252)
自然(73837)
自然科(72218)
自然科学(72205)
(71581)
自然科学基金(70841)
编号(66324)
资助(60023)
成果(51265)
(49542)
重点(48390)
(47716)
(46002)
课题(45810)
创新(45474)
国家社会(43211)
(40714)
项目编号(40496)
期刊
(129021)
经济(129021)
研究(84412)
中国(59481)
管理(45409)
(43165)
学报(39919)
科学(39736)
教育(39009)
(37027)
大学(31607)
技术(29938)
学学(29657)
农业(25284)
(24865)
金融(24865)
业经(23800)
经济研究(20347)
财经(20318)
(17636)
问题(17600)
科技(15539)
技术经济(14513)
图书(14149)
商业(13978)
(13856)
资源(13791)
现代(13766)
(13547)
(13547)
共检索到4354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淑英   李帅  
双元绿色创新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和谐共生的强劲动力。以黄河流域57个城市为案例,基于组态视角和“资源—政府—市场”框架,探讨三方面因素对城市双元绿色创新的协调联动关系,剖析驱动城市双元绿色创新的多重并发因果机制和组态路径。结果表明:单一要素不能构成双元绿色创新的必要条件,高探索式绿色创新和高利用式绿色创新的组态路径存在差异。资源因素是实现高双元绿色创新的关键因素,研发人员对高探索式绿色创新的支撑作用最为显著,市场竞争对高利用式绿色创新的实现更为关键。该研究揭示了城市双元绿色创新的多条提升路径,对有效推动城市绿色转型进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淑英   李帅  
双元绿色创新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和谐共生的强劲动力。以黄河流域57个城市为案例,基于组态视角和“资源—政府—市场”框架,探讨三方面因素对城市双元绿色创新的协调联动关系,剖析驱动城市双元绿色创新的多重并发因果机制和组态路径。结果表明:单一要素不能构成双元绿色创新的必要条件,高探索式绿色创新和高利用式绿色创新的组态路径存在差异。资源因素是实现高双元绿色创新的关键因素,研发人员对高探索式绿色创新的支撑作用最为显著,市场竞争对高利用式绿色创新的实现更为关键。该研究揭示了城市双元绿色创新的多条提升路径,对有效推动城市绿色转型进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岳立  任婉瑜  姚小强  
水资源效率低导致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供求关系紧张是推进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阻碍。本文基于2007~2019年黄河流域56个城市面板数据,从河流生态水文分区视角进行划区。通过Super-DDF模型测度城市绿色水资源效率,构建Tobit模型来分析影响黄河流域绿色水资源效率的因素。研究发现:(1)流域整体绿色水资源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不同分区效率值差异明显;(2)城镇化、环境规制、水资源可用度和人力资本水平显著促进效率值的改善,水资源供求和水资源禀赋影响显著为负,经济发展水平对效率的影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曲线关系;(3)各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绿色水资源效率存在区域异质性特征。本文对提升黄河流域绿色水资源效率,缓解该流域用水矛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玉洁  刘曙光  
绿色创新作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采用网络DEA模型测度2003—2018年黄河流域79市(州、盟)绿色创新效率,进而运用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分析效率的空间演化规律,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水平较低,但表现为波动上升的时间趋势;(2)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分异格局,效率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表现出南北方向相对稳定、东西方向集聚发展的趋势;(3)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师资力量、外资利用和环境规制是影响绿色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林珠   孙艺欣   徐德义  
以黄河流域各省份2011—2020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熵权法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进行测度,并采用聚类分析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系统考察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动态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不同地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显著。(2)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各个省份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一一对应。(3)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促进关系,且影响效果显著,即绿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林珠   孙艺欣   徐德义  
以黄河流域各省份2011—2020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熵权法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进行测度,并采用聚类分析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系统考察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动态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不同地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显著。(2)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各个省份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一一对应。(3)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促进关系,且影响效果显著,即绿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明亮  刘芳毅  王欢  孙威  
文章利用黄河流域65个重点城市2001—2017年的面板数据,基于非径向、非角度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L指数,测度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区位、时期差异特征,实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①2001—2010年,上游城市增长动力源于绿色技术效率,中下游城市源于绿色技术进步,2011年以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普遍呈现增长趋势。②从全样本回归结果看,FDI全时段、第二阶段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第一阶段正向影响源于绿色技术进步。环境规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阶段的影响系数略小,且对绿色技术效率的影响为负。③上游城市FDI在全时段、第一阶段影响为正,中下游城市在全时段、第二阶段影响为负,环境规制有正向影响,绿色技术效率提升仍是短板。相应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优化要素配置,注重规模效应,着力提升绿色技术效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制定差异化引资战略,提高FDI质量和水平;健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同监控机制,保障经济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加强绿色科技研发、提高投资成效和金融服务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潭  徐璋勇  
文章以2010—2019年黄河流域78个城市为样本,在测算经济发展、绿色创新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基础上,对其时空协同演变特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绿色创新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逐年递增,但近年来生态环境系统相对滞后;空间上呈“中上游落后、下游发达”的分布格局;城市间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部分城市表现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局部趋同特征;样本期内,黄河流域整体、中上游及下游地区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收敛特征,但不同区域的收敛速度和驱动因素存在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春林   郭爱君   张永年   钟方雷  
文章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微观数据,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数,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空间面板分位数模型等方法,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呈现“高高-低低”的集聚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了绿色创新效率提升,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在350~450km处分布密集。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省际交界相邻城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高于省内相邻城市;同时随着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促进效果呈现递减特征。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政府创新支持和市场化水平均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春林   郭爱君   张永年   钟方雷  
文章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微观数据,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数,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空间面板分位数模型等方法,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呈现“高高-低低”的集聚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了绿色创新效率提升,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在350~450km处分布密集。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省际交界相邻城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高于省内相邻城市;同时随着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促进效果呈现递减特征。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政府创新支持和市场化水平均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贾建锋  刘伟鹏  杜运周  赵若男  蒋金鑫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协同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力量,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制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同时兼顾“绿色”和“创新”内涵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体系,并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制度组态视角分析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在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方面发挥的协同作用。研究发现:首先,单个制度因素并不构成高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必要条件,但社会监督在促进高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上发挥较为普适的作用。其次,存在“市场-社会推动型”“政府-社会监管型”和“政府-市场-社会协同促进型”三种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制度组合。最后,在缺少社会监督的情况下,即使政府充分发挥了监管和支持的作用,也不能导致高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说明政府制度发挥作用存在限制条件。这些发现对于推进我国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岳立  曹雨暄  
探究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差异成因是实现黄河流域城市绿色用水效率协同提升的关键。文章基于生态地理区划,运用DEA-DDF模型、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时空分析等方法对黄河流域2008—2019年48个城市绿色用水效率的时空演变、空间集聚与时空跃迁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空间分异驱动力的来源。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城市绿色用水效率变动呈现“W”型的演进态势,区域绿色用水效率绝对差异有所扩大。(2)黄河流域绿色用水效率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半湿润区和干旱区城市以低高-空心型集聚特征为主,半干旱区具有均衡分片集聚特征。(3)黄河流域绿色用水效率具有动态的空间结构,半干旱区空间结构变动较大。发生跃迁的城市类型排序为高效率制约型>低效率驱动型>低效率制约型>高效率驱动型。(4)黄河流域绿色用水效率的空间分异内源驱动因子中经济产出影响力最强,外源驱动因子中对外开放影响力最强。分区域来看,半湿润区的核心影响因子是经济产出和废水排放,半干旱区的核心影响因子是技术创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葛大兵   唐伊凡  
数字经济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论文基于2011—2019年黄河流域“五极”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在城市群视角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在空间维度具有正向溢出特征。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不同的城市群维度、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之间具有典型的异质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主要源于数字经济所诱发的创新要素集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孟望生  郑延钦  张扬  
文章基于2006—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面板数据,运用两步系统GMM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流域内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变化特征,同时,制造业集聚还会扩大城市间绿色经济效率差距。无论是城市绿色经济效率还是城市间绿色经济效率差距均存在路径依赖。(2)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在上、中游地区呈现“U”型变化特征,而在下游地区则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同时,制造业集聚对城市间绿色经济效率差距的扩大效应呈现上、下、中游地区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3)流域内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和外商投资水平的单一门槛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振华   张佳文   慈福义  
基于绿色智慧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黄河流域绿色智慧城市的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绿色智慧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下游—中游—上游”依次递减的分布特征,且下游增速最快,极化特征明显;黄河流域绿色智慧城市空间关联网络联通性较好且不存在等级结构,空间关联的紧密度和稳定性不断增强,但城市间的协同性仍需进一步提升;郑州、西安和济南等省会城市处于空间关联网络的中心位置,烟台、威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和上游多数城市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空间关联网络分为四大板块,兰西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为“净溢出”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为“净受益”板块,宁夏沿黄和呼包鄂榆城市群为“经纪人”板块,晋中和中原城市群为“双向溢出”板块;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地区差异会增强绿色智慧城市间的联系,信息网络差异则会抑制绿色智慧城市空间关联程度的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