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38)
2023(7216)
2022(6098)
2021(5398)
2020(4456)
2019(9730)
2018(9043)
2017(17193)
2016(9390)
2015(9757)
2014(9303)
2013(9027)
2012(8034)
2011(7247)
2010(7054)
2009(6379)
2008(6094)
2007(5243)
2006(4677)
2005(3698)
作者
(29143)
(24582)
(24521)
(22896)
(15325)
(12072)
(10813)
(9563)
(9148)
(8340)
(8329)
(8282)
(7983)
(7856)
(7487)
(7375)
(7370)
(7315)
(7251)
(6965)
(6365)
(5794)
(5724)
(5599)
(5485)
(5397)
(5323)
(5307)
(5061)
(4986)
学科
(36729)
经济(36699)
管理(23872)
(22451)
方法(17488)
(16548)
企业(16548)
数学(14788)
数学方法(14677)
(10700)
业经(8868)
中国(8357)
(8316)
农业(7995)
(7842)
(7796)
贸易(7795)
(7553)
地方(7289)
环境(6756)
技术(5581)
产业(5434)
理论(5304)
(4886)
(4801)
(4798)
金融(4797)
(4737)
财务(4736)
财务管理(4731)
机构
学院(134726)
大学(133320)
(50441)
经济(49497)
管理(49307)
研究(45942)
理学(43950)
理学院(43318)
管理学(42445)
管理学院(42215)
科学(33032)
中国(32155)
(30883)
(27373)
业大(25988)
农业(24870)
(23860)
研究所(22379)
(20645)
中心(20490)
(18920)
(18793)
师范(18584)
财经(17826)
农业大学(17234)
(16851)
北京(16359)
(16355)
经济学(15375)
师范大学(15304)
基金
项目(101548)
科学(79827)
基金(75708)
(69986)
国家(69441)
研究(64722)
科学基金(58702)
社会(43782)
基金项目(42074)
社会科(41779)
社会科学(41769)
自然(40842)
(40384)
自然科(39922)
自然科学(39907)
自然科学基金(39229)
(34468)
资助(29645)
教育(28713)
重点(23014)
编号(22927)
(22083)
计划(21364)
(21233)
(20882)
科研(20374)
创新(19910)
国家社会(19042)
科技(18617)
(18186)
期刊
(50005)
经济(50005)
研究(30860)
学报(29757)
(26963)
科学(25822)
大学(21146)
学学(20599)
中国(20143)
农业(18637)
管理(14438)
(13620)
(9882)
业经(9869)
业大(8565)
经济研究(8501)
财经(8116)
(7932)
金融(7932)
(7882)
(7804)
资源(7648)
技术(7547)
科技(7454)
教育(7394)
农业大学(7295)
问题(7275)
商业(6986)
(6951)
(6664)
共检索到175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林文凯  林璧属  
研究我国大陆赴港旅游波动规律,能够科学地预测区域旅游发展趋势和制定有效的旅游发展政策。本文从周期波动的视角,选取HP滤波法和BP滤波法,对大陆赴港旅游进行长时段周期性波动分析,基于季节调整法对大陆赴港旅游进行短时段季节性波动分析。研究表明,1976年以来大陆赴港旅游经历了9次周期性波动变化,平均波动周期为3.8年,周期长度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动趋势,且整体波动幅度渐趋平缓;从短期波动特征来看,大陆赴港旅游整体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递增波动特点,春季为各年大陆赴港旅游的低谷期,7—8月将迎来每年赴港旅游的高潮,其后的9—11月会有一定的波动调整,并在12月再次达到高峰;从其影响因素来看,除季节因素与不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立   顾至欣   郭剑英  
以旅游碳排放为研究对象,以南京为起点,通过设计四种不同的旅游线路,重点分析交通方式、住宿形式、旅游活动内容等不同旅游环节对碳排放的影响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近郊游相比,省际游交通碳排放最高可达近郊游的18.9倍和73.5倍。在同样选择快捷酒店的情况下,省际游住宿碳排放量是近郊游的8.9倍和13.3倍。随着旅游距离的增加,交通方式碳排放占比逐渐增大。近郊游交通方式碳排放占比为25.4%,而省际游三亚交通碳排放占比高达53.4%,超过了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占比。1次近郊游产生的碳排放所需要的碳汇森林面积约168.8 m2,而省际游青岛和海南三亚所产生的碳排放需要的碳汇森林面积高达1 423.77 m2和2 948.74 m2,省际游所需碳汇森林面积是近郊游的8.43倍和17.47倍。研究结论对旅游政策的制定、节假日规划以及旅游线路规划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立   顾至欣   郭剑英  
以旅游碳排放为研究对象,以南京为起点,通过设计四种不同的旅游线路,重点分析交通方式、住宿形式、旅游活动内容等不同旅游环节对碳排放的影响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近郊游相比,省际游交通碳排放最高可达近郊游的18.9倍和73.5倍。在同样选择快捷酒店的情况下,省际游住宿碳排放量是近郊游的8.9倍和13.3倍。随着旅游距离的增加,交通方式碳排放占比逐渐增大。近郊游交通方式碳排放占比为25.4%,而省际游三亚交通碳排放占比高达53.4%,超过了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占比。1次近郊游产生的碳排放所需要的碳汇森林面积约168.8 m2,而省际游青岛和海南三亚所产生的碳排放需要的碳汇森林面积高达1 423.77 m2和2 948.74 m2,省际游所需碳汇森林面积是近郊游的8.43倍和17.47倍。研究结论对旅游政策的制定、节假日规划以及旅游线路规划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爱利  陈婉丽  纪鹏  
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配置是否合理,是衡量旅游产业发展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随着北京世界城市和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的提出,其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配置和优化问题日趋重要。本文选取A级景区、高星级酒店和展览场馆作为旅游要素的核心代表,采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法,对北京城六区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三类旅游产业要素主要在城市中心区域集中,与主要交通干线有着密切关系,初步的产业集聚已经形成。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唐金稳  
在旅游产业发展的繁荣景象下,产业集聚程度在不同省份之间还存在着明显差别。本文基于2006-201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旅游产业的空间聚集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旅游产业各要素中,游览业的CR8指数较高,交通业的集中指数最低,娱乐业的CR8指数高于购物,餐饮与住宿业作为基础服务业其CR8指数相当。虽然旅游产业六要素对旅游产业集聚促进作用不同,但仍应从全局出发促进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实现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宇杰  周勇  刘小东  肖梁  黄赫  温权州  
乡村旅游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契机,该文通过分析全国“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特点。该文以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中的314个村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探讨全国“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法等方法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显著,总体结构呈“南北均衡和中部凹陷”的空间分布特征,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2)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在特定区域空间上呈数量规模集聚,空间密度呈“双核中心,次级中心零星分布”态势,冷热分区与集聚核心中心高度吻合。3)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点集系统空间分形结构特征明显,空间分布无显著的标度区,分形结构较为简单。4)影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核心要素主要是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社会经济以及区域基础设施条件等。研究结果印证了314个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作为乡村旅游培育重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迎  张军民  
根据空间经济学理论,应用GIS技术和多元回归方法,研究2003—2013年新疆旅游经济空间分异格局,探究影响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新疆旅游经济形成了"伊宁—乌鲁木齐—库尔勒—阿克苏"核心环线辐射和以阿勒泰、喀什为两翼的"轴-点双核极化"空间格局;同时,沿极化点-轴方向向周边迅速递减。热点集聚增长迅速,冷点长期增长乏力,但变化范围都不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基础设施呈正相关演变,同时受地域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制约。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立明  赵黎明  
城郊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影响城郊旅游开发的几个重要因子,即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郊休闲环境、吸引物与服务设施,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的变化,决策者行为与城郊土地开发的政策等。同时随着旅游需求结构的调整城郊旅游地的空间布局由零星点状分布向组团式分布最后演变为环城市游憩带的空间发展趋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清  
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广东省旅游扶贫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旅游扶贫地总体为集聚型分布态势,空间差异明显,呈"分散与聚集"分布特征,集中在粤东、粤西、粤北等经济欠发达但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其空间分布密度表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向心性,核心—边缘结构突出。其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自相关性,不同县区旅游扶贫地在空间上呈集聚特征,热点区与冷点区呈"团状"分布特征。粤北地区主要为热点区,珠三角地区主要为冷点区;旅游贫困率大体上呈"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高贫困区主要分布在粤北、粤东地区,低贫困区主要分布在粤中地区。区位条件、地形地貌、相关政策、经济水平和旅游资源等是影响广东省旅游扶贫地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泽辉   刘家明   朱鹤   高彩霞   李凤娇  
温泉旅游作为健康旅游产品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对温泉旅游地的研究将有助于温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构建了温泉旅游地基本信息库,对中国1072个温泉旅游地进行了类型划分,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类型的温泉旅游地空间布局,最后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进一步探究其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温泉旅游地按客房数量和开发导向分为大中型温泉旅游地、小型温泉旅游地、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和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2)温泉旅游地总体呈现集聚型空间分布的特征,形成了2个密度核心区、2个次密度核心区和多处点状团广域分布的空间结构。(3)大中型温泉旅游地、小型温泉旅游地、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和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分别形成了“E型”结构、“多点团状”结构、“四点方形”结构和“以点带面、小聚集大连贯”的空间结构。(4)我国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交通运输能力、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市场条件、自然环境状况和历史文化本底5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因素影响程度不一。最后,文章总结了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影响机制,并针对优化温泉旅游地空间布局和明晰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迎  张军民  
根据空间经济学理论,应用GIS技术和多元回归方法,研究2003—2013年新疆旅游经济空间分异格局,探究影响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新疆旅游经济形成了"伊宁—乌鲁木齐—库尔勒—阿克苏"核心环线辐射和以阿勒泰、喀什为两翼的"轴-点双核极化"空间格局;同时,沿极化点-轴方向向周边迅速递减。热点集聚增长迅速,冷点长期增长乏力,但变化范围都不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基础设施呈正相关演变,同时受地域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制约。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敬武  
本文提出生态旅游理论不是以生态旅游(概念)作为生态旅游理论的核心概念的理论体系,也不是自然环境生态学与旅游理论的联姻。生态旅游理论研究的是一种类似于生态学中的生态链的平衡关系及变化规律。旅游生态链是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广义)和环境四要素组成。初步探讨了生态旅游中的生态链的平衡、准平衡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内容。进而提出生态旅游理论是旅游理论发展的必然,是旅游理论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指出能够出现百种以上的生态旅游概念是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极不正常的现象,是我们在误区中研究生态旅游理论的必然结果。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苏为华  
旅游统计分布规律研究苏为华(杭州商学院副教授310035)在旅游活动中,存在一些明显而且十分重要的数量规律,即统计规律。研究这些统计规律的一般特征及其在具体景点或景区的表现,对于改善服务、加强管理等工作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通过对杭州市几个主要风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慧强  高苹  赵德宇  席建超  
网络化是旅游目的地空间演化的基本规律。本文以野三坡旅游地为案例,基于Arc GIS与UCINET软件平台,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和空间分析方法,从网络规模、网络中心性以及网络结构演化三方面入手,揭示了1986—2015年野三坡旅游目的地网络的空间演变过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研究发现:①野三坡旅游地网络日趋形成,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联系逐渐增强,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以百里峡景区(核心景区)为核心,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的空间格局。②整个网络的中心性呈现下降趋势,网络结构趋于均衡,网络节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核心景区与中心城镇相较于周边的乡村社区与特色园区来说中心性指数更高,占据核心地位。③野三坡旅游地网络演化经历了单核集聚-双核共生-多核等级化-链式全域化四个空间过程,交通网络及可达性、旅游消费者、社区参与与旅游企业、政府政策与规划是影响旅游地网络形成和演化的四个重要因素。景区、城区、社区以及园区一体化发展的旅游产业集聚区作为旅游地网络研究的最小单元,为旅游地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