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3)
- 2023(1838)
- 2022(1537)
- 2021(1471)
- 2020(1288)
- 2019(2963)
- 2018(2959)
- 2017(5300)
- 2016(3104)
- 2015(3465)
- 2014(3491)
- 2013(3469)
- 2012(3406)
- 2011(3189)
- 2010(3351)
- 2009(3024)
- 2008(3277)
- 2007(2847)
- 2006(2624)
- 2005(2367)
- 学科
- 济(12031)
- 经济(12006)
- 业(8538)
- 管理(8071)
- 企(7409)
- 企业(7409)
- 方法(5860)
- 数学(4922)
- 数学方法(4811)
- 学(4798)
- 财(3447)
- 制(2989)
- 农(2945)
- 中国(2495)
- 务(2475)
- 财务(2471)
- 财务管理(2468)
- 业经(2449)
- 理论(2427)
- 企业财务(2370)
- 体(2362)
- 和(2022)
- 融(2003)
- 金融(2002)
- 贸(1993)
- 贸易(1993)
- 农业(1981)
- 体制(1939)
- 易(1914)
- 银(1884)
- 机构
- 大学(51888)
- 学院(49580)
- 研究(19312)
- 管理(17013)
- 济(16949)
- 经济(16577)
- 理学(14850)
- 理学院(14582)
- 管理学(14104)
- 管理学院(14015)
- 科学(13519)
- 中国(13326)
- 京(11396)
- 所(10773)
- 农(10688)
- 研究所(10062)
- 财(8636)
- 农业(8568)
- 范(8351)
- 业大(8347)
- 师范(8228)
- 中心(7959)
- 江(7829)
- 北京(7133)
- 财经(7014)
- 师范大学(6896)
- 院(6751)
- 经(6385)
- 州(6141)
- 科学院(5872)
- 基金
- 项目(33781)
- 科学(26582)
- 基金(25378)
- 家(23419)
- 国家(23251)
- 研究(22258)
- 科学基金(19060)
- 社会(13728)
- 自然(13508)
- 基金项目(13263)
- 自然科(13237)
- 自然科学(13228)
- 自然科学基金(12995)
- 社会科(12968)
- 社会科学(12961)
- 省(12297)
- 划(11473)
- 教育(10709)
- 资助(10463)
- 编号(8457)
- 重点(8030)
- 成果(7826)
- 部(7755)
- 计划(7055)
- 科研(6750)
- 发(6709)
- 创(6630)
- 教育部(6393)
- 创新(6278)
- 大学(6133)
共检索到726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向荣 周洪英
在马格利特的作品中,图像不再成为再现的媒介,图像通过组合、重复和命名等方式,将不可见性思想转化为可见性图符,赋予叙事无限可能性和张力。马格利特通过画笔传达形而上的哲理思考和隐秘的内心意识,实践着现代绘画的先锋性和革命性精神。在马格利特笔下,图像叙事展现不可见性为绘画的哲学探索提供了新的路径,同时将观者引向对图与物、图与词、词与物的关系及其背后复杂话语张力的反思。
关键词:
马格利特 图像叙事 组合 重复 命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向荣 周洪英
在马格利特的作品中,图像不再成为再现的媒介,图像通过组合、重复和命名等方式,将不可见性思想转化为可见性图符,赋予叙事无限可能性和张力。马格利特通过画笔传达形而上的哲理思考和隐秘的内心意识,实践着现代绘画的先锋性和革命性精神。在马格利特笔下,图像叙事展现不可见性为绘画的哲学探索提供了新的路径,同时将观者引向对图与物、图与词、词与物的关系及其背后复杂话语张力的反思。
关键词:
马格利特 图像叙事 组合 重复 命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向荣
在传统的图文关系观念中,当图与词共处于同一场景中时,彼此大多呈现互补、互证和互释的关系。当我们以这种观念去审视某些文本时,我们的传统经验却遭遇到颠覆和解构。图与词在描述同一事物时会呈现出悖论,如马格利特《形象的叛逆》就展现出图与词在叙事话语上的断裂情景。福柯认为,马格利特使并置于同一场域的图与词构成断裂叙事张力,这种张力打破了传统整体空间中图与词的稳定平衡性,不仅颠覆了西方的古典绘画原则,同时折射出图与词之间的复杂话语深渊。通过对马格利特作品的分析,以及剖析福柯对马格利特的断裂叙事话语解读,可以为当下图文关系的叙事解读提供一种新的路径。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洪晴
娼妓是社会的边缘人,她们的生活凸显了别样的社会面貌,折射出某些隐蔽的世态人情。民国时期间断性开展的废娼运动,引起了左翼人士对娼妓和性病的关注,并成为二三十年代有关娼妓话题书写的社会语境,不少作家以患性病的妓女为主人公进行了文本创作。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疾病意象之一,对性病的文学叙事也涉及对娼妓生活的艺术性再现,呈现出患病妓女所遭遇的排斥与冷落,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批判。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育荣 沈昭林
道南学派是程朱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朱熹编纂《二程外书》率先使用“吾道南矣”对杨时进行刻画,在程朱理学权威确立后,形成杨时传罗从彦,再传李侗,终传朱熹的典范叙事。道南话语最初作为朱熹对学术师承的追溯,是其建构出的道统之传;程朱后学秉持朱子学立场,以认可道南学派对道统的传承为前提,将学术师承转化为道统谱系,赋予其卫道护统意义。伴随士人民间化的扩展与儒学道统之争的激化,道南学派也被学者缔造为地域文化的代表,从承洛启闽的学术桥梁演变为闽学开山。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魏宏聚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的意识世界。教育学中的"生活"是指事实性的、被知觉的日常生活。学术界借助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诠释教育脱离生活的种种问题,其并非在严格意义上应用"生活世界"概念,因为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与教育学中的"生活"内涵没有共通性。教育学者之所以借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可能并未考虑其内涵的差异,而是学术界或教育学者借物言志的一种表达方式。
关键词:
教育和生活 生活 生活世界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纪兰香
近代小说家对上海城市地理空间清晰而精确的描写,客观上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独特的上海小说地图:以四马路为核心的英租界处于中心区域,法租界和美租界处于次中心区域,边界则在显性空间和隐性空间之间。近代上海小说地图,不仅勾勒出上海城市空间的分布形态,同时还具有家国焦虑、都市困惑以及乡土情结等多重空间隐喻意义。
关键词:
近代小说 上海 小说地图 空间隐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袁征
许多文章说隐喻是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分析它们提出的主要证据,并探讨隐喻的逻辑原理,试图回答:隐喻导致的认知是谁的认知,怎样判断隐喻的真伪,隐喻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有什么实际作用。
关键词:
隐喻 逻辑 类比 教育研究法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黄毅 万开如
情态隐喻是政治人士配置情态意义、对情态责任进行编码的常用手段,用以体现话语中复杂的语义内涵,与听众建立人际关系并对其进行引导劝说,最终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关键词:
人际功能 情态隐喻 奥巴马演说词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艳
那伽是印度神话中人首蛇躯的半神灵体,居住在位于海底的沃焦石山,知晓许多神奇的法术。后来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一,护持佛法。从图像上来看,龙神以"龙蛇"形象最早出现在犍陀罗地区。随着佛教东渐,龙神神话的叙事与图像藉着宗教的中介,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而呈现不同的风貌。龟兹地区"灌浴太子"的龙神或为二龙或为数龙;敦煌地区"灌浴太子"突出九龙形象;青藏地区以"龙舞"的方式祭祀和崇拜龙神。因此,龙神神话的流变不仅表明中国和南亚山水相连,其直接交流的历史异常悠久,内容丰富,而且对丝绸之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至深且巨的影响。
关键词:
那伽 龙蛇 九龙 龙舞 流变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向荣 孙元
在瓦尔堡的图像学思想中,图像的叙事建构是他一直关注的主题,也是一个被学界所忽略的话题。瓦尔堡提出“运动附属物”概念,在图像细节边缘处寻找符号的叙事隐义。瓦尔堡认为图像叙事隐藏着古代世界的文化遗存,这种文化遗存通过“情念程式”和“极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瓦尔堡的图像叙事呈现出互图叙事的特点,他通过图像间的对话,以蒙太奇的方式展示图像群的互动意义建构。瓦尔堡的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的视域,他试图运用一切可以获得的理论资源,建立一种他称之为“文化科学”的研究范式。瓦尔堡的图像叙事思想提供了图像学研究的新的参照系,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现了不同学科面对同一主题的互证与互释关系。
关键词:
瓦尔堡 细节叙事 互图叙事 跨学科范式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邓晓梅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异的存在,他的代表作《桥》通过玄妙的构思、跳跃的语言、浓缩的意象,构成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合一的诗意画面,极具意境美。废名的《桥》颇具图像叙事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为时间的空间化、空间的时间化和语言的场景化。文章从图像叙事的角度出发,结合《桥》进行阐述,分析文本背后的图像叙事的表达形式,以窥探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废名 《桥》 图像叙事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徐雷 王晓光
由于叙事型图像对时空语义信息表达的特殊性,目前叙事相关的语义模型并不适合直接用于该类型图像的语义标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个适用于叙事型图像的深度语义标注本体模型。该模型借助模块化本体设计思想,结合开放标注协同框架(OAC),以情节、实体、活动、情境为核心,解决了叙事型图像时空信息组织表达以及叙事模型和标注信息映射的问题。使用嵌入该标注模型的图像语义标注工具,对敦煌壁画进行语义标注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但是叙事型图像中情节的划分存在不同的见解,给情节提取和标注带来了不确定性,这是图像深
关键词:
叙事型图像 故事情节 语义描述 图像标注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雷珏莹 王晓光 侯西龙
[目的 /意义]在图像互操作框架和数字技术的应用背景下,融合数字叙事理念对图像进行解读、阐释、组织与传播,成为人文领域和文化机构关注的重要议题。因此,对图像数字叙事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提升数字图像资源的价值挖掘和意义呈现。[方法 /过程]通过梳理数字叙事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构建图像数字叙事的基本框架,从叙事素材、叙事结构、可视化呈现、用户交互方式4个维度对基于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图像数字叙事样本案例进行编码分析,总结归纳图像数字叙事的结构与策略。[结果 /结论 ]分析发现,图像数字叙事策略以图像的视觉媒介为核心,围绕图像的解读与意义建构选择叙事结构和逻辑,并结合可视化呈现设计最终实现叙事目的。当前图像数字叙事策略以传统叙事逻辑融合数字呈现方式的形式为主,图像内容解读的数字叙事机制与模式仍有待强化。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图像型资源的数字发布和叙事性呈现提供一定的理念指导和方法支撑。
[期刊] 求索
[作者]
卢刚
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电影《千与千寻》是一部兼具观赏性和思想性的经典作品,在国内青少年群体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作为“社会主义者”的宫崎骏,通过大量的隐喻和细节,在少女主人公荻野千寻历险的故事中,植入了对消费异化、阶级压迫和殖民统治等资本主义奴役关系的深刻批判。在其明快的治愈系画风之下,隐藏着对残酷社会问题的冷静思考,是启发青少年群体理性思考的有效形式。阐释影片中的隐喻和批判,总结其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范式,可以为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供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