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3)
- 2023(1838)
- 2022(1537)
- 2021(1471)
- 2020(1288)
- 2019(2963)
- 2018(2959)
- 2017(5301)
- 2016(3104)
- 2015(3467)
- 2014(3491)
- 2013(3469)
- 2012(3406)
- 2011(3189)
- 2010(3351)
- 2009(3024)
- 2008(3277)
- 2007(2847)
- 2006(2624)
- 2005(2367)
- 学科
- 济(12032)
- 经济(12007)
- 业(8538)
- 管理(8071)
- 企(7409)
- 企业(7409)
- 方法(5861)
- 数学(4923)
- 数学方法(4812)
- 学(4798)
- 财(3447)
- 制(2989)
- 农(2945)
- 中国(2496)
- 务(2475)
- 财务(2471)
- 财务管理(2468)
- 业经(2449)
- 理论(2427)
- 企业财务(2370)
- 体(2362)
- 和(2022)
- 融(2004)
- 金融(2003)
- 贸(1993)
- 贸易(1993)
- 农业(1981)
- 体制(1939)
- 易(1914)
- 银(1885)
- 机构
- 大学(51891)
- 学院(49583)
- 研究(19313)
- 管理(17013)
- 济(16952)
- 经济(16580)
- 理学(14850)
- 理学院(14582)
- 管理学(14104)
- 管理学院(14015)
- 科学(13519)
- 中国(13326)
- 京(11396)
- 所(10773)
- 农(10688)
- 研究所(10062)
- 财(8636)
- 农业(8568)
- 范(8351)
- 业大(8347)
- 师范(8228)
- 中心(7960)
- 江(7829)
- 北京(7133)
- 财经(7014)
- 师范大学(6896)
- 院(6751)
- 经(6385)
- 州(6141)
- 科学院(5872)
- 基金
- 项目(33784)
- 科学(26585)
- 基金(25381)
- 家(23422)
- 国家(23254)
- 研究(22261)
- 科学基金(19063)
- 社会(13731)
- 自然(13511)
- 基金项目(13263)
- 自然科(13240)
- 自然科学(13231)
- 自然科学基金(12998)
- 社会科(12971)
- 社会科学(12964)
- 省(12297)
- 划(11475)
- 教育(10709)
- 资助(10466)
- 编号(8458)
- 重点(8030)
- 成果(7827)
- 部(7755)
- 计划(7055)
- 科研(6751)
- 发(6709)
- 创(6630)
- 教育部(6393)
- 创新(6278)
- 大学(6134)
共检索到726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向荣 周洪英
在马格利特的作品中,图像不再成为再现的媒介,图像通过组合、重复和命名等方式,将不可见性思想转化为可见性图符,赋予叙事无限可能性和张力。马格利特通过画笔传达形而上的哲理思考和隐秘的内心意识,实践着现代绘画的先锋性和革命性精神。在马格利特笔下,图像叙事展现不可见性为绘画的哲学探索提供了新的路径,同时将观者引向对图与物、图与词、词与物的关系及其背后复杂话语张力的反思。
关键词:
马格利特 图像叙事 组合 重复 命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向荣 周洪英
在马格利特的作品中,图像不再成为再现的媒介,图像通过组合、重复和命名等方式,将不可见性思想转化为可见性图符,赋予叙事无限可能性和张力。马格利特通过画笔传达形而上的哲理思考和隐秘的内心意识,实践着现代绘画的先锋性和革命性精神。在马格利特笔下,图像叙事展现不可见性为绘画的哲学探索提供了新的路径,同时将观者引向对图与物、图与词、词与物的关系及其背后复杂话语张力的反思。
关键词:
马格利特 图像叙事 组合 重复 命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向荣
在传统的图文关系观念中,当图与词共处于同一场景中时,彼此大多呈现互补、互证和互释的关系。当我们以这种观念去审视某些文本时,我们的传统经验却遭遇到颠覆和解构。图与词在描述同一事物时会呈现出悖论,如马格利特《形象的叛逆》就展现出图与词在叙事话语上的断裂情景。福柯认为,马格利特使并置于同一场域的图与词构成断裂叙事张力,这种张力打破了传统整体空间中图与词的稳定平衡性,不仅颠覆了西方的古典绘画原则,同时折射出图与词之间的复杂话语深渊。通过对马格利特作品的分析,以及剖析福柯对马格利特的断裂叙事话语解读,可以为当下图文关系的叙事解读提供一种新的路径。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洪晴
娼妓是社会的边缘人,她们的生活凸显了别样的社会面貌,折射出某些隐蔽的世态人情。民国时期间断性开展的废娼运动,引起了左翼人士对娼妓和性病的关注,并成为二三十年代有关娼妓话题书写的社会语境,不少作家以患性病的妓女为主人公进行了文本创作。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疾病意象之一,对性病的文学叙事也涉及对娼妓生活的艺术性再现,呈现出患病妓女所遭遇的排斥与冷落,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批判。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育荣 沈昭林
道南学派是程朱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朱熹编纂《二程外书》率先使用“吾道南矣”对杨时进行刻画,在程朱理学权威确立后,形成杨时传罗从彦,再传李侗,终传朱熹的典范叙事。道南话语最初作为朱熹对学术师承的追溯,是其建构出的道统之传;程朱后学秉持朱子学立场,以认可道南学派对道统的传承为前提,将学术师承转化为道统谱系,赋予其卫道护统意义。伴随士人民间化的扩展与儒学道统之争的激化,道南学派也被学者缔造为地域文化的代表,从承洛启闽的学术桥梁演变为闽学开山。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魏宏聚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的意识世界。教育学中的"生活"是指事实性的、被知觉的日常生活。学术界借助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诠释教育脱离生活的种种问题,其并非在严格意义上应用"生活世界"概念,因为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与教育学中的"生活"内涵没有共通性。教育学者之所以借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可能并未考虑其内涵的差异,而是学术界或教育学者借物言志的一种表达方式。
关键词:
教育和生活 生活 生活世界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纪兰香
近代小说家对上海城市地理空间清晰而精确的描写,客观上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独特的上海小说地图:以四马路为核心的英租界处于中心区域,法租界和美租界处于次中心区域,边界则在显性空间和隐性空间之间。近代上海小说地图,不仅勾勒出上海城市空间的分布形态,同时还具有家国焦虑、都市困惑以及乡土情结等多重空间隐喻意义。
关键词:
近代小说 上海 小说地图 空间隐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袁征
许多文章说隐喻是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分析它们提出的主要证据,并探讨隐喻的逻辑原理,试图回答:隐喻导致的认知是谁的认知,怎样判断隐喻的真伪,隐喻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有什么实际作用。
关键词:
隐喻 逻辑 类比 教育研究法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黄毅 万开如
情态隐喻是政治人士配置情态意义、对情态责任进行编码的常用手段,用以体现话语中复杂的语义内涵,与听众建立人际关系并对其进行引导劝说,最终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关键词:
人际功能 情态隐喻 奥巴马演说词
[期刊] 求索
[作者]
卢刚
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电影《千与千寻》是一部兼具观赏性和思想性的经典作品,在国内青少年群体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作为“社会主义者”的宫崎骏,通过大量的隐喻和细节,在少女主人公荻野千寻历险的故事中,植入了对消费异化、阶级压迫和殖民统治等资本主义奴役关系的深刻批判。在其明快的治愈系画风之下,隐藏着对残酷社会问题的冷静思考,是启发青少年群体理性思考的有效形式。阐释影片中的隐喻和批判,总结其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范式,可以为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供借鉴。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纪燕
隐喻是西方文学理论传统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文学基本问题之一。隐喻在认知和语言之外的被当代隐喻研究所忽略的文学层面的价值理应受到关注:作为一种艺术,文学是充满隐喻性的创作。作家的整个思维运作方式和创作过程都是隐喻性的。隐喻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表现形式或修辞方式,而是作为一种人类的思维方式,成为一个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文学意义的隐喻研究以认知隐喻研究为理论参照,并以自身的理论与之相互观照,而不仅仅是认知隐喻研究的补充。注重文学意义的隐喻研究,有利于促成相得益彰且均衡有序的隐喻理论发展态势。
关键词:
隐喻 文学 修辞 思维 认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钟启泉
从知识隐喻的角度考察知识论历史演进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一切真正的知识都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本地看待“认知活动”。不过,这些知识的隐喻尽管凸现了“认知活动”的关系性,但依然没有从近代批判哲学所固有的认识论中解放出来。因此,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论固然是不可取的,现代的“主观主义”知识轮的局限性也不可轻视。立足于种种知识说给出的若干指标,考察我国的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克服两种片面性:既不能无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单向地灌输知识;也不能走向轻视概念性知识、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主义教育。
关键词:
知识隐喻 知识特质 教学转型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立新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是在具体语境下进行的,离开了语境,隐喻也就无从辨别和理解,因此隐喻的识别与理解要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下借助语境来推导话语喻义。文章试图通过对会话含义与关联理论的分析以期对隐喻做出合理解读。
关键词:
隐喻 认知语境 语用 会话含义 关联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向荣 孙元
在瓦尔堡的图像学思想中,图像的叙事建构是他一直关注的主题,也是一个被学界所忽略的话题。瓦尔堡提出“运动附属物”概念,在图像细节边缘处寻找符号的叙事隐义。瓦尔堡认为图像叙事隐藏着古代世界的文化遗存,这种文化遗存通过“情念程式”和“极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瓦尔堡的图像叙事呈现出互图叙事的特点,他通过图像间的对话,以蒙太奇的方式展示图像群的互动意义建构。瓦尔堡的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的视域,他试图运用一切可以获得的理论资源,建立一种他称之为“文化科学”的研究范式。瓦尔堡的图像叙事思想提供了图像学研究的新的参照系,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现了不同学科面对同一主题的互证与互释关系。
关键词:
瓦尔堡 细节叙事 互图叙事 跨学科范式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艳
那伽是印度神话中人首蛇躯的半神灵体,居住在位于海底的沃焦石山,知晓许多神奇的法术。后来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一,护持佛法。从图像上来看,龙神以"龙蛇"形象最早出现在犍陀罗地区。随着佛教东渐,龙神神话的叙事与图像藉着宗教的中介,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而呈现不同的风貌。龟兹地区"灌浴太子"的龙神或为二龙或为数龙;敦煌地区"灌浴太子"突出九龙形象;青藏地区以"龙舞"的方式祭祀和崇拜龙神。因此,龙神神话的流变不仅表明中国和南亚山水相连,其直接交流的历史异常悠久,内容丰富,而且对丝绸之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至深且巨的影响。
关键词:
那伽 龙蛇 九龙 龙舞 流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