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73)
- 2023(10849)
- 2022(9518)
- 2021(8814)
- 2020(7834)
- 2019(18166)
- 2018(17987)
- 2017(35069)
- 2016(18981)
- 2015(21616)
- 2014(21995)
- 2013(21573)
- 2012(19923)
- 2011(17648)
- 2010(17248)
- 2009(16050)
- 2008(15966)
- 2007(14251)
- 2006(11792)
- 2005(10102)
- 学科
- 济(80358)
- 经济(80277)
- 管理(52118)
- 业(50558)
- 方法(44402)
- 企(42322)
- 企业(42322)
- 数学(38251)
- 数学方法(37706)
- 农(20350)
- 财(20149)
- 中国(17793)
- 业经(16695)
- 学(16007)
- 地方(15295)
- 贸(14063)
- 贸易(14062)
- 农业(13864)
- 理论(13862)
- 易(13640)
- 务(13088)
- 财务(13041)
- 财务管理(13005)
- 和(12896)
- 企业财务(12317)
- 制(11873)
- 环境(11433)
- 技术(11034)
- 银(9920)
- 银行(9889)
- 机构
- 学院(275014)
- 大学(274158)
- 管理(109556)
- 济(108342)
- 经济(106076)
- 理学(95659)
- 理学院(94605)
- 管理学(92736)
- 管理学院(92206)
- 研究(85622)
- 中国(62823)
- 京(56588)
- 科学(55326)
- 财(48668)
- 农(45455)
- 所(42568)
- 业大(42420)
- 中心(41142)
- 财经(40071)
- 江(39949)
- 研究所(39184)
- 范(37251)
- 师范(36826)
- 经(36309)
- 农业(36130)
- 北京(34866)
- 经济学(33158)
- 州(31942)
- 院(30959)
- 经济学院(30257)
- 基金
- 项目(191239)
- 科学(150614)
- 基金(138831)
- 研究(136449)
- 家(120989)
- 国家(120011)
- 科学基金(103643)
- 社会(86449)
- 社会科(82066)
- 社会科学(82040)
- 省(76442)
- 基金项目(74244)
- 自然(68689)
- 自然科(67097)
- 自然科学(67076)
- 自然科学基金(65829)
- 教育(64021)
- 划(63928)
- 资助(58317)
- 编号(55160)
- 成果(43336)
- 重点(43020)
- 部(42459)
- 发(40960)
- 创(39355)
- 课题(37693)
- 科研(37579)
- 创新(36717)
- 教育部(36231)
- 人文(35677)
- 期刊
- 济(109236)
- 经济(109236)
- 研究(69731)
- 中国(43804)
- 学报(43436)
- 科学(39860)
- 农(39258)
- 财(38155)
- 管理(36235)
- 大学(32746)
- 学学(31031)
- 农业(27080)
- 教育(25907)
- 技术(25198)
- 财经(18863)
- 业经(18846)
- 融(18509)
- 金融(18509)
- 经济研究(17021)
- 经(16152)
- 统计(16139)
- 问题(15369)
- 业(14976)
- 策(14468)
- 技术经济(14150)
- 版(13665)
- 决策(13407)
- 资源(13046)
- 商业(12841)
- 图书(12578)
共检索到3763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书颖 崔家胜 王灵恩 刘家明 龙飞
旅游意象测度与评价是推进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基础。文章以大运河(北京段)为例,基于官方宣传及游客评论的网络文本数据,综合运用扎根理论和文本成分距离分析法,构建旅游意象概念模型,并量化评价沿线不同河段(旧城段及通州段)官方投射意象与游客感知意象异同。研究结果认为,大运河(北京段)旅游意象由线性、景观、文化、服务和社交5个维度以及维度下属的16个范畴构建而成。同一河段的“投射-感知”意象、不同河段间的投射意象或感知意象在不同范畴和维度下都存在差距,且附属维度错位现象明显。为构建良好的旅游意象,旧城段要重点改善线性、文化和服务意象,通州段则需要关注线性和服务意象。研究结论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中华文化标识建设具有参考意义,也为线性文化遗产精准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奕爽 邓森文 徐佳
以石牛寨景区旅游者网络游记和官方网站宣传内容为样本,首先运用词频统计分析和社会网络与语义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官方网站投射及游客感知的石牛寨旅游意象;其次运用内容分析法将照片分为13类,并根据聚合意象地图分析各类照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玻璃桥"、"丹霞风貌"是石牛寨景区最重要的核心旅游吸引物意象;官方投射意象与游客感知意象的文本语义网络基本呈现"核心——次核心——外围"的圈层结构;但石牛寨官方投射意象与游客感知意象由于身份与立场不同造成双方塑造的旅游意象主体内容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庄志民
人类在"我从哪里来"(历史)和"要到哪里去"(未来)的时光隧道的"存在与虚无"之两极对应中对当下的现实境遇做出睿智抉择。从某种意义而言,至少,从文化建设的层面上看,走向未来的整个世界,绝对不应陷入什么"破旧立新"的大"革"文化"命"的暴动误区,而应把"薪火相传"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当作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程瑞芳 刘恒琰
线性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新理念。线性文化遗产具有极强的串并能力,能够把分布在不同场域的文化遗产及周边资源组织起来,进行整体性保护与利用,是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线性文化遗产具有大规模和跨区域性特点,通过旅游开发,在横向上可以串联起不同区域的各种资源,在纵向上可以带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在研究上应对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区域协同问题、模式创新问题、绿色发展和监管以及保护与传承问题予以关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程瑞芳 刘恒琰
线性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新理念。线性文化遗产具有极强的串并能力,能够把分布在不同场域的文化遗产及周边资源组织起来,进行整体性保护与利用,是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线性文化遗产具有大规模和跨区域性特点,通过旅游开发,在横向上可以串联起不同区域的各种资源,在纵向上可以带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在研究上应对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区域协同问题、模式创新问题、绿色发展和监管以及保护与传承问题予以关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永博 沈敏 魏向东 梁峰
旅游地意象既包括旅游者经实地体验形成的复合意象,也包括那些远离旅游地的潜在旅游者借助各类媒介信息所形成的引致意象。在新媒体时代,传媒在旅游地意象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分析和研究旅游地意象媒介传播机制现已成为该领域前沿课题。为探索遗产旅游地意象媒介传播模式,文章结合苏州园林和江南古镇案例,采用焦点组访谈、内容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9365例样本的旅游目的地意象媒介传播数据,在质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在遗产旅游地意象属性因素与传播媒介因素之间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根据系列研究假设验证结果,揭示出传统媒体与
关键词:
遗产旅游 旅游地意象 传播 媒介 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尹华光 赵丽霞 彭小舟 欧媛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影响着该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居民感知理论为基础,对张家界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理统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化旋转和交叉分析,研究居民的主要感知因子以及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各项因子的感知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健全社区参与机制、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等相关建议,为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永乐 陈远生 张雷
文化遗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游客的感知与偏好对于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对平遥古城国内游客的问卷调查,分别研究了游客对旅游商品、娱乐活动、旅游吸引要素、住宿地点和旅游服务的感知与偏好。分析发现,平遥古城应该从保护遗产原真性、深化体验设计、突出地方特色、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四个方面入手,推动文化遗产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游客感知 遗产旅游 对策研究 平遥古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孟奕爽 邓森文 李艳芳
旅游地意象研究对于目的地管理者认识当地的优势和劣势,进而更好地管理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比较新颖且切实可行的认知地图法在旅游意象研究领域的应用还少见,特别是针对特定景区的研究相对匮乏。以岳麓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认知地图法来研究其旅游意象。首先,在对国内关于旅游意象与认知地图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了认知地图与旅游意象研究的现状。其次,综合运用认知地图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收集到的87份有效认知地图进行分类与分析。再次,借助凯文·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构成五要素对岳麓山景区的旅游意象状况进行探讨,以此通过旅游意象点→旅游意象线→旅游意象面→旅游意象图4个基本步骤构建岳麓山旅游意象图。最后,将分析结果与实际地图、景区规划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认知地图 旅游意象 意象热点 岳麓山景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承照 王婧
旅游意象是游客心目中对城市的认知及其对外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城市意象的自我表达与游客感知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直接影响城市对外营销策略与城市旅游产品的开发。本文在综述旅游意象理论及实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封闭式问卷调查法、认知地图法的结合对上海都市空间的旅游意象进行了要素分析、测量和评价,并探讨了旅游意象对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在创造上海的都市形象、提升上海都市空间价值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韩福文 王芳
首先对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进行了评述,阐述了其侧重环境意象、公众意象、综合意象及城市意象个性与结构研究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其在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对沈阳市铁西区的空间意象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工业遗产旅游形象塑造的可行性和基本途径,从中得出了老工业区塑造工业遗产旅游形象的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维亚 汤澍 陈玲玲 徐敏
为深入了解游客生态环境感知对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的影响,以南京城墙为考察样本,基于内容分析法,采用2018—2022年的网络数据,分别利用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表明:网络文本能较为客观地获取生态环境对文化遗产形象的影响程度,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城市文化遗产形象形成的内在机制;游客对南京城墙文化遗产环境感知以正面情绪为主,在游客的情绪感知中生态环境影响着游客的整体形象感知;作为生态环境要素,水环境和植物景观对文化遗产形象的影响尤为显著;游客对其遗产形象的感知同时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上,成熟的文化遗产型旅游目的地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保护与塑造;改善与提升城市文化遗产形象,需要同时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和生态需求,实现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因此,管理者和经营者应从改善文化遗产景区绿化景观,做好水体保护,控制污染气体排放,做好垃圾分类管理,改善景区整洁环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维亚 汤澍 陈玲玲 徐敏
为深入了解游客生态环境感知对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的影响,以南京城墙为考察样本,基于内容分析法,采用2018—2022年的网络数据,分别利用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表明:网络文本能较为客观地获取生态环境对文化遗产形象的影响程度,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城市文化遗产形象形成的内在机制;游客对南京城墙文化遗产环境感知以正面情绪为主,在游客的情绪感知中生态环境影响着游客的整体形象感知;作为生态环境要素,水环境和植物景观对文化遗产形象的影响尤为显著;游客对其遗产形象的感知同时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上,成熟的文化遗产型旅游目的地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保护与塑造;改善与提升城市文化遗产形象,需要同时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和生态需求,实现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因此,管理者和经营者应从改善文化遗产景区绿化景观,做好水体保护,控制污染气体排放,做好垃圾分类管理,改善景区整洁环境。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毅 贺浩浩 张琳
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依托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旅游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区域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但不同程度存在的文化内涵扭曲、旅游资源开发过度或不足也造成文化失真、生态破坏、产业萎缩等问题。为纾解遗产保护与开发的二元矛盾,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于文化遗产旅游领域,整合强、弱可持续性分析框架,构建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并对28个少数民族样本地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从物质资源、经营管理、政策保障和文化创意四个方面探讨影响民族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组态机制,得出结论:(1)增进地方居民的对本民族文化内涵、价值与规律的认知理解和加强政府部门的政策保障体系建设是民族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2)民族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有以增进民生为靶向的治理路径、以业态创新为主线的产业路径、以创意介入为驱动的文化路径,从这三条相对独立的路径入手,有助于实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战略目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宝磊 郭风华 李仁杰 陈新杰
合适的视觉感知区位是获得良好景观体验的必要条件,但GIS视域计算结果对可视区位与景观语义之间可视关系的表征能力不足,难以进一步开展视觉景观资源的深度价值挖掘。论文基于已有景观视觉感知计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提出并设计了面向线性文化遗产的景观视觉感知区位信息模型(landscape visual perception location model,LVPLM),基于NetCDF多维栅格数据结构建立了LVPLM数据集的组织方法及其应用逻辑。LVPLM数据集通过二维地理坐标维度表达视觉感知区位,通过语义特征点编码维度表达目标景观语义信息,进而建构视觉感知区位与景观语义之间的可视关系,实现了目标景观、感知区位和可视状态的信息集成。同时,设计了“钻取”“切片”“切块”三种LVPLM数据集应用模式,为多模式景观视觉感知信息挖掘与分析奠定了基础。论文选择长城线性文化遗产景观资源开展实证研究,建立了古北口长城LVPLM数据集,并通过实地调研勘测采集视觉对照验证数据,评估了数据集的基本可信度,初步证明了LVPLM模型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也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提供了新的数据资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