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60)
2023(3246)
2022(2879)
2021(2749)
2020(2180)
2019(4941)
2018(4805)
2017(8632)
2016(4936)
2015(5388)
2014(5729)
2013(5290)
2012(4759)
2011(4352)
2010(4459)
2009(3998)
2008(4012)
2007(3750)
2006(3422)
2005(2978)
作者
(13703)
(11414)
(11284)
(10828)
(7214)
(5688)
(5173)
(4289)
(4282)
(4205)
(4146)
(3957)
(3785)
(3706)
(3517)
(3496)
(3466)
(3332)
(3331)
(3217)
(2834)
(2821)
(2776)
(2698)
(2661)
(2554)
(2552)
(2531)
(2321)
(2305)
学科
(16662)
经济(16648)
管理(10990)
(8835)
(6831)
企业(6831)
方法(5814)
地方(5473)
理论(5338)
(5313)
中国(4656)
业经(4615)
农业(3975)
(3827)
(3691)
教学(3621)
数学(3450)
数学方法(3374)
教育(3148)
环境(3135)
(2955)
(2681)
(2661)
经济理论(2434)
(2415)
学法(2411)
教学法(2411)
财务(2406)
财务管理(2389)
(2318)
机构
学院(68353)
大学(63576)
管理(21815)
研究(20736)
(19183)
经济(18355)
理学(17745)
理学院(17383)
管理学(16878)
管理学院(16744)
中国(15919)
科学(14737)
(14236)
(13352)
师范(13237)
(12505)
(10985)
(10651)
师范大学(10556)
(10268)
(10263)
(10195)
中心(10099)
旅游(10071)
北京(9108)
研究所(8982)
技术(8923)
职业(8685)
(8591)
财经(8399)
基金
项目(40712)
科学(31495)
研究(31108)
基金(27286)
(23508)
国家(23281)
科学基金(20070)
社会(18185)
(18106)
社会科(17168)
社会科学(17165)
基金项目(15731)
教育(14957)
(14205)
编号(13918)
自然(13154)
自然科(12769)
自然科学(12767)
自然科学基金(12516)
资助(11222)
成果(10722)
课题(10401)
(9603)
重点(9150)
(8984)
规划(8153)
(7985)
大学(7696)
项目编号(7621)
发展(7605)
期刊
(29179)
经济(29179)
研究(19260)
中国(14434)
教育(11389)
科学(8963)
(8874)
学报(8453)
(8047)
管理(7192)
(6512)
(6267)
旅游(6267)
(6267)
业经(6253)
技术(6235)
大学(6219)
学学(5590)
农业(5512)
学刊(5051)
旅游学(5045)
游学(5045)
图书(4644)
(4565)
金融(4565)
资源(4362)
(4262)
职业(4033)
地理(3802)
问题(3788)
共检索到1048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淑华  
人类诞生于自然,在生息、发展中逐渐远离自然又渴望回归自然。依托于自然环境的各种游憩活动就是这样产生、发展、兴盛起来的。游憩地环境规划设计面临的正是解决自然环境保护与游憩空间的拓展之间的协调问题,并且要做到使设计更具有游憩吸引力。为解决游憩地拓展游憩空间与资源保护所产生的矛盾,研究提出一种线形游憩空间的设计手法,通过对线形游憩空间各构成要素的深入分析,试图建立起与人的运行感知相适应的线形游憩空间秩序,使之能够对各种游憩活动与环境进行有效协调,在产生游憩吸引力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景观资源和尊重人的游憩需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永广  阮芳施  沈旭炜  
在以SSCI和SCI核心期刊为搜索对象的前提下,对2000-2012年关于滨水区游憩空间的英文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滨水区生态环境、游憩冲突、游憩管理及游憩价值评估四个方面。通过中外文献内容比较,评述了中国文献与外国文献在研究视角、滨水区游憩功能定位和发展历程上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未来中国滨水区游憩管理和开发的研究方向。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田逢军  
"游憩意象综合体"是对城市实体游憩空间的可意象性起关键作用的"意象空间单元",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了"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探讨了"游憩意象综合体"的特征与内涵,并从目标、系统、层次、要素、途径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基于"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的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框架,为当前我国城市游憩规划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有益启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鲁  徐小波  吴必虎  
环城游憩带(ReBAM)发展到高级阶段将出现空间聚散形态。城市居民游憩需求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动要求ReBAM在供给面形成响应。在不少城市,ReBAM已具备一定的整体开发水平,但内部节点(旅游地)发展不均。在此情况下,优化需求-供给的结构性匹配成为ReBAM发展的内在趋势。环城游憩汀(ReLAM)是指依据游憩需求导向,向特定时空内其他游憩节点引送游憩流的现实或潜在功能较强的优势节点。ReLAM以改善ReBAM节点关联为导引,扩展游憩时空行为,促进节点整合互惠,提升居民游憩品质和ReBAM利用水平。ReLAM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鲁  徐小波  吴必虎  
环城游憩带(ReBAM)发展到高级阶段将出现空间聚散形态。城市居民游憩需求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动要求ReBAM在供给面形成响应。在不少城市,ReBAM已具备一定的整体开发水平,但内部节点(旅游地)发展不均。在此情况下,优化需求-供给的结构性匹配成为ReBAM发展的内在趋势。环城游憩汀(ReLAM)是指依据游憩需求导向,向特定时空内其他游憩节点引送游憩流的现实或潜在功能较强的优势节点。ReLAM以改善ReBAM节点关联为导引,扩展游憩时空行为,促进节点整合互惠,提升居民游憩品质和ReBAM利用水平。ReLAM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游憩需求增强和时空条件滞后之间的矛盾,分为主观因素驱动、客观因素驱动和混合驱动3种基本类型。游憩需求状态、垂引节点吸引力、时空结构对ReLAM的形成及其功能具有关键影响,游憩市场规模发挥调节作用。ReLAM是兼具集聚和辐射功能的新型空间要素,对非均衡发展的游憩区域具有优先指导价值。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小波  袁蒙蒙  樊志敏  
城市游憩空间布局是影响城市游憩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而其驱动系统由引擎机制、需求驱动机制、供给驱动机制、纵深驱动机制构成,并通过循环运转推动城市游憩空间持续发展。城市游憩空间布局以满足城市居民、旅游者需求为主要目标,最终形成"双核原生态星系模式"。结合扬州实践对此予以阐析,为我国逐步兴起的城市游憩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利  马湘恋  
结合长沙市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以长沙市核心城区以外的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的127处旅游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城市中心距离法等旅游计量地理方法,定量研究长沙市环城游憩带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布局。长沙市环城游憩带的空间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休闲度假类旅游资源表现为近城分散型,分布在10~30km范围内;在30~60km范围区间中,以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为主;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分布在60km范围以外;人工娱乐类资源表现为远城分散型,在60~70km范围中有一定分布。长沙市划分为6个环城游憩带:中心综合发展带、古镇访古带、故里寻踪带、沩山山林访古带、周洛—大围山原生山水带、文家市红色观光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郑鑫  王甫园  王开泳  
游憩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将受损生态空间保护与休闲空间融合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山水林田湖草命运共同体与提高人类福祉的重要内容。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定了游憩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概念,提出其应遵循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区位理论、景观基因理论、大地艺术理论五大理论逻辑。基于实践案例归纳了游憩导向下生态修复模式类型、特征与问题,并提出实践模式的五大优化路径,包括明确功能适宜、效益最优的修复导向,建立多级空间尺度联动的传导机制,提升游憩导向下生态修复地的地方嵌入性,加强修复效果的动态监测评估,构建可持续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模式,以期为游憩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贵蓉  宋文丽  
鉴于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游憩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选择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现有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和典型游憩功能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城市游憩需求的空间结构特征、游憩供给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了城市游憩需求和供给空间结构特征的形成因素,提出理想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模式。通过调研大连市主城区游憩场所的分布情况、使用情况以及大连城市游憩者的游憩需求特征,分析了大连市游憩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及城市游憩空间的等级结构和整体结构。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范淑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建朝  朱菁菁  丁新军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扩张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游憩空间建设处于快速增长和开发模式创新的新阶段。文章将城市游憩空间视为一个系统,并尝试引入"共生理论"对其重新解构,总结出城市游憩空间系统的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界面和共生模式等要素,提出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游憩空间系统开发策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红霞  
我国城市绿色游憩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是:缺少鲜明的地域特色;空间利用不够充分;缺乏合理规划;空间功能单一,人性化设施不足。对策是:注重城市绿色游憩空间的地域特色建设;加强城市绿色游憩空间的利用;体现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的“人文关怀”;协调环境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汪平  贾黎明  魏松坡  王奇峰  
为了探究侧柏游憩林的林分结构调控途径,采用聚集指数、混交度、大小比数及开敞度4个指数,基于Voronoi图空间结构单元分析了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典型侧柏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林分平均聚集指数为1.31,林木总体上呈均匀分布格局;2)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427,树种空间隔离程度较低,且空间配置较为简单;3)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大小比数分别为0.512和0.497,林木胸径及树高分化均不太明显,说明林分处于中等竞争状态;4)林分平均开敞度为0.320,林内空间较为开阔,林木生长空间基本充足。侧柏游憩林的林分空间结构基本合理,建议通过少量间伐或补植乡土阔叶树种等措施优化林分空间结构,进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飞  杨林生  石勇  罗筱  
对大运河沿线游憩资源进行系统梳理,运用ArcGIS 10.2软件中的邻域分析等方法,对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的范围及层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游憩资源分布于距大运河河道190 km以内,与大运河平均距离约30 km。人文类游憩资源更加靠近大运河河道约12.53 km。(2)以大运河为中心线外扩,3 km范围内是与大运河相关的高品质游憩资源富集区域,超出70 km后游憩资源数量增速急剧回落并趋于平稳。(3)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总体呈现3个层次:20 km、20~50 km、50~190 km。这3个空间层次的游憩资源类别存在差异,与大运河的相关性及资源集聚程度逐级递减。(4)8个省份大运河沿线游憩资源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江苏、山东境内的河道长度及游憩资源数量占优,河南、浙江省内的游憩资源密度较高,河北、浙江省内的游憩资源空间分布更加发散。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名虎  陈君  
以长沙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对长沙市居民的城郊游憩空间需求特征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游憩偏好与人口学特征分析,得知长沙居民对城郊地区的大自然、城市公园、乡村田园等游憩空间的偏好程度较高,城郊游憩资源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提出了长沙城郊游憩空间"五廊、五区"的构建方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