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43)
2023(5363)
2022(4587)
2021(4413)
2020(3483)
2019(7644)
2018(6995)
2017(11760)
2016(6325)
2015(7005)
2014(6777)
2013(6558)
2012(6354)
2011(5921)
2010(5793)
2009(5470)
2008(5269)
2007(4172)
2006(3636)
2005(3543)
作者
(18386)
(15759)
(15487)
(14883)
(9846)
(7524)
(7240)
(6109)
(5952)
(5536)
(5422)
(5341)
(5026)
(4996)
(4980)
(4888)
(4635)
(4593)
(4510)
(4418)
(3798)
(3769)
(3666)
(3522)
(3481)
(3478)
(3443)
(3344)
(3083)
(3065)
学科
(31512)
经济(31502)
管理(14422)
地方(11072)
(11051)
方法(10235)
中国(9332)
数学(9095)
数学方法(9001)
(8186)
企业(8186)
(7355)
(7184)
地方经济(7182)
业经(5634)
(5179)
金融(5177)
环境(5025)
农业(4968)
(4965)
贸易(4962)
(4760)
(4702)
(4473)
(4175)
银行(4166)
(4089)
(3958)
(3888)
理论(3752)
机构
学院(87908)
大学(87779)
研究(36873)
(36490)
经济(35754)
管理(29982)
中国(27340)
理学(25758)
理学院(25283)
管理学(24761)
管理学院(24585)
科学(23459)
(19319)
(18995)
研究所(17495)
中心(16608)
(15438)
(15021)
(14502)
师范(14348)
(14017)
(12938)
业大(12840)
北京(12244)
财经(12063)
师范大学(11850)
农业(11835)
科学院(11372)
经济学(11262)
(11115)
基金
项目(63766)
科学(51057)
基金(46275)
研究(46002)
(41772)
国家(41453)
科学基金(34918)
社会(29743)
社会科(28136)
社会科学(28130)
(25087)
基金项目(24488)
自然(22496)
自然科(21931)
自然科学(21925)
(21832)
自然科学基金(21475)
教育(20894)
编号(18340)
资助(18030)
重点(15604)
(15417)
成果(14080)
(13688)
课题(13351)
(13118)
国家社会(12745)
创新(12396)
科研(12332)
发展(12300)
期刊
(41497)
经济(41497)
研究(28084)
中国(19467)
学报(15597)
科学(14965)
(13109)
教育(11686)
大学(11416)
(10793)
管理(10775)
学学(10646)
农业(9455)
(8403)
金融(8403)
经济研究(7569)
技术(7154)
业经(6551)
资源(6417)
财经(5732)
(5263)
(5150)
国际(5061)
(5040)
问题(4921)
图书(4675)
科技(4478)
(4323)
世界(4235)
理论(4027)
共检索到1390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许晓波  张婷  张文辉  
The landscape dynamic was researched in Zhifanggou watershed of Ansai,a loess plateau,during last 25 year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landscapes were different in the different period,but the whole structure was not obviously changed. The landscape percentage of eco-protection type;pro-economics ty...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范红霞  张文辉  李惠茹  林洋  
【目的】统计分析纸坊沟流域3种景观功能类型的动态变化过程,为流域治理效果评价和进一步的景观格局优化提供依据。【方法】以纸坊沟流域1982,1990,2005和2009年的景观斑块图为基础,应用GIS技术对其进行数字化,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建立纸坊沟流域景观分类系统,对流域景观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型景观指数,分析流域景观功能类型在不同治理时期的动态变化。【结果】(1)利用建立的景观分类系统,可将纸坊沟流域景观划分为生态防护型、经济生产型和生活服务型3种功能类型;根据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又可将其划分为人类主导景观和自然景观。(2)各个治理时期,生态防护型景观斑块的数量、面积及周长均最大,是流域的主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克龙  李双成  周巧富  朵海瑞  陈琼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本文基于青海湖流域1977年MSS影像、1987年TM影像和2000年ETM影像,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的支持下,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应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算法,揭示了青海湖流域景观生态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77年的423×108元降低到2000年的364×108元,年均损失2.57×108元;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来讲,废物处理和水源涵养价值贡献率超过了58%,单项服务功能价值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气候调节功能缺失最明显减少达32%;就生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端吕  李际平  
景观网络从景观结构网络发展到景观功能网络。景观功能网络将无形的景观功能流落实于实际的空间中,更多地考虑功能"流"的联系。由于景观系统功能流空间的存在,以及流空间中由流势差形成的流路径,把斑块作为景观网络的节点,从功能流的视角提出了可作为景观整体评价的"斑块耦合网络"模型。对模型阐述了节点、功能流路径、功能流势差三个维度的概念框架,指出了未来研究应该对模型在景观尺度及不同区域中的评价生态功能的适用性进行实证检验,并根据结果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刘西军  吴泽民  黄庆丰  
针对近年来采茶Camellia sinensis和森林生态旅游等人类经营活动和野生动物(野猪Sus scrofa等)的强烈干扰给肖坑小流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生态影响,在景观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对景观要素的斑块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生态保护及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常绿落叶阔叶林占该流域总面积的66.49%,周长占总周长的50.67%,是该流域森林景观的主导景观类型;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纯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和茶园占总面积的25.73%,周长占总周长37.85%,是该流域的3类主要景观类型。森林景观要素以小斑块为主,斑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惠茹  张文辉  范红霞  林洋  
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南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地勾绘景观斑块类型分布图并建立流域景观斑块类型数据库,计算景观指数,分析景观构成,为流域景观格局优化和治理效果评价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县南沟流域景观类型中,刺槐林(成熟刺槐林和幼龄刺槐林)面积最大(35.12%),白羊草-茭蒿+铁杆蒿群丛、农田、狼牙刺灌丛、铁杆蒿+茭蒿群丛次之,以上6种景观类型占流域面积的82.26%、占流域斑块数的60.23%,构成流域景观的主体。2)生态防护型、经济生产型、生活服务型三大景观功能类型面积比约为:3.63∶1∶0.08,生态防护型景观的斑块数量和总面积最多,占流域景观的3/4以上。3)流域内人类主导景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洋  张文辉  
【目的】统计分析燕沟流域不同生态功能景观的斑块构成,为流域治理效果评价和景观格局优化提供依据。【方法】野外现地勾绘景观斑块类型图,内业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燕沟流域的景观类型分类系统和数据库,统计相关景观指数,分析流域景观构成。【结果】(1)燕沟流域景观类型中,杂灌丛(浓杂灌丛和稀杂灌丛)面积最大,农田、刺槐林、成熟果园和草地面积次之;以上6种景观类型占流域面积的91.03%、占流域斑块数的81.68%,构成流域景观的主体;流域整体景观属于细粒结构。(2)三大景观功能类型中,生态防护型景观的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周长均最高,占流域景观的近2/3,经济生产型景观次之;生态防护型、经济生产型、生活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曾春阳  曾广宇  程丽华  刘志斌  廖源  黎波  
利用广西岑溪市1999年、2009年两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借助GIS分析工具及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了间隔期内林地变化及林地景观斑块特征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10年中,岑溪市林地面积有所增加,林地的增加尤其是有林地较大幅度的增加导致了林地整体质量的提升;研究区内林地景观斑块形状指数有所下降,形状趋于规则;斑块分维数有所下降,形状趋于规律;斑块密度指数有所上升,受干扰程度有所增加。全市林地景观格局呈现多样化,破碎化程度增加,林地景观格局的演变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春燕  李际平  郑柳  
为了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在景观尺度上提出"森林景观斑块耦合体",本文从斑块耦合体的构建条件、构建方法和结果检验进行分析。以常德市河洑林场为例,构建了森林景观斑块耦合体,耦合体内部斑块间边缘效应强于边缘区,森林景观斑块耦合体强调系统整体性功能,强调景观斑块空间结构优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志华  肖文发  蒋有绪  
利用GIS工具 ,基于 1∶5 0万海南岛植被图 ,研究了海南岛植被斑块的大小和形状特征。斑块数量、平均斑块面积、标准差、斑块总面积、最小斑块面积、最大斑块面积、极差、偏度、峰度、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被用于描述海南岛植被景观的斑块大小特征 ;正态分布、Gamma分布、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和指数分布等概率分布类型被用于检验各类植被景观斑块大小的分布特征。同时 ,还检验了海南岛各类型植被景观斑块的复杂性。用Krum mel等和李哈滨及Klinkengerg等提出的公式可获得海南岛植被斑块分维数的可靠估计。对于数量较多的基本类型斑块 ,斑块分维数与斑块大小特征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 :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际平  赵春燕  袁晓红  蒋琼星  郑柳  
森林景观斑块之间呈现不同程度的边缘效应,不同森林景观类型斑块的耦合作用强度不同。为了满足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需要在景观尺度上开展森林经营研究。以西洞庭湖区为例,运用图论的方法 ,把森林景观斑块作为节点、斑块之间的耦合作用强度作为节点间边权,从而构建该区森林景观斑块耦合网络。运用复杂网络理论,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森林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毁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邵景安  李阳兵  王世杰  魏朝富  谢德体  
以研究区2000年TM影像、1:50 000地形图和1:250 000DEM为基础数据源,运用景观斑块分布与多样性特征指数,测算了黔西南中低山丘原盆谷区不同岩性和地貌类型下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灌木林地、疏林地、中覆盖度草地占据着景观中的优势地位,是明显的景观基质,控制着区域景观生态格局及其发展。景观斑块类型在不同岩石和地貌类型区存在较明显差异;②在连续性灰岩区、灰岩与碎屑岩互层区和灰岩夹碎屑岩区形成的山间盆地和高原台面上以及北部水热丰富的河谷地带,水田、旱地、疏林地、低覆盖度草地集中分布,浅中切割低山类型中有林地和灌木林地集中分布;③在连续性白云岩区形成的深切割(低、中和高)丘陵、浅切割...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袁晓红  李际平  赵春燕  
森林景观斑块及斑块对的构建是森林景观斑块耦合网络研究的基础。通过对西洞庭湖区森林景观的分类及相同优势树种、相同龄组的相邻小班的融合,构成了森林景观斑块,利用不同类型斑块间的相邻构成了森林景观斑块对。从研究区域中提取10个由闭合廊道形成的封闭区域得知,在西洞庭湖区的森林景观中,灌木林小班融合度最高,松木幼龄林融合度最低,融合比最低的区域,其斑块对最多,更有利于边缘地带物种多样性的发展,有利于景观类型丰富度的提高和生态功能的发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红玉  李兆富  
选择三江平原东北部为研究区域,通过对1954~2005年6个时段景观图湿地斑块谱特征分析,结合野外丹顶鹤栖息地调查,揭示了湿地景观斑块化对丹顶鹤栖息地的影响。结果显示:①空间上,区域湿地景观以大斑块为优势地位,小斑块数量众多,总体斑块数量大;大斑块形状复杂且富有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小斑块形状规则但异质性差;时间上,大斑块面积持续缩小,小斑块数量持续增加,景观破碎化过程明显;大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内部异质性降低明显,景观多样性趋于简单化。②景观斑块化不仅导致丹顶鹤栖息地面积大量丧失,而且边缘效应和斑块异质性影响严重削弱了斑块维持栖息地的能力。③景观斑块谱特征决定了斑块资源的有效程度。在低度破碎化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端吕  李际平  
生态位与功能流是森林景观斑块耦合网络的理论机制。景观生态位是景观在长期生存竞争中都拥有最适合自身生存的时空位置及其环境间的功能关系,是有限资源环境下斑块的耦合机制。功能流是斑块之间生态过程所发生的交互流动现象,是斑块间相互作用的耦合机制。在景观生态位间互动关系中,共生竞争是斑块耦合网络的形成前提。由于功能流动存在以及功能流动实现生态位变化,景观功能匹配过程体现了斑块耦合网络的演化。对于森林景观的协调稳定,通过景观功能流渗透、生态位结构稳固和功能有序的策略选择,获得景观系统在特定时间、空间、功能和目标下的有序与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