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81)
2023(8262)
2022(6555)
2021(5865)
2020(4797)
2019(10711)
2018(10397)
2017(20726)
2016(11123)
2015(12089)
2014(11740)
2013(11819)
2012(11146)
2011(9827)
2010(9879)
2009(8896)
2008(8747)
2007(7859)
2006(6878)
2005(6185)
作者
(32666)
(27463)
(27018)
(26151)
(17289)
(13152)
(12456)
(10623)
(10219)
(9833)
(9522)
(9215)
(8841)
(8830)
(8734)
(8477)
(8141)
(7950)
(7893)
(7637)
(6830)
(6769)
(6762)
(6264)
(6206)
(6198)
(6089)
(5744)
(5563)
(5509)
学科
(49157)
经济(49116)
管理(32966)
(32852)
(27308)
企业(27308)
方法(19622)
数学(16901)
数学方法(16742)
(14040)
(12803)
业经(12646)
中国(12521)
(12403)
地方(11790)
(11380)
产业(10807)
(10430)
银行(10415)
(10036)
(9773)
金融(9773)
(9638)
技术(8639)
环境(8580)
体制(8477)
(8335)
财务(8323)
财务管理(8292)
农业(8223)
机构
学院(158609)
大学(157595)
(68444)
经济(67193)
管理(61055)
研究(56279)
理学(52835)
理学院(52246)
管理学(51402)
管理学院(51102)
中国(42785)
科学(34738)
(32885)
(32725)
(28768)
(28471)
财经(26120)
研究所(26038)
中心(25539)
业大(25017)
(23885)
(23836)
农业(22696)
经济学(22010)
(20804)
北京(20075)
经济学院(19944)
财经大学(19752)
(19200)
师范(18949)
基金
项目(111451)
科学(89057)
基金(82840)
研究(78453)
(73692)
国家(73152)
科学基金(62967)
社会(52337)
社会科(49999)
社会科学(49984)
基金项目(44016)
(43723)
自然(40981)
自然科(40052)
自然科学(40044)
自然科学基金(39403)
(36725)
教育(34512)
资助(33267)
编号(28587)
重点(25637)
(25319)
(24823)
(23878)
成果(22607)
国家社会(22589)
创新(22415)
科研(21325)
(21311)
教育部(21117)
期刊
(72880)
经济(72880)
研究(46060)
中国(30054)
学报(27608)
科学(25684)
(25629)
(25623)
管理(22764)
大学(20687)
学学(20012)
(17617)
金融(17617)
农业(17178)
财经(13552)
经济研究(12436)
业经(12216)
技术(11840)
(11792)
教育(11295)
问题(9912)
(9574)
科技(7962)
技术经济(7744)
(7620)
商业(7414)
统计(7275)
(7125)
现代(7112)
(7100)
共检索到2312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玉龙   刘玉海   宋悦  
地方政府的有效执行是中国式分权下提升中央发展战略实施绩效的关键,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治理行为的有效监督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微观工业用地供应以及中央环保督察的通报结果数据,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中央环保督察对地方政府选择性供地策略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中央环保督察促使地方政府降低污染密集型工业用地供应,增加清洁型工业用地供应,从而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机制分析发现,中央环保督察通过地方领导人职业发展激励机制以及产业转型能力机制对不同特征的城市工业土地供应结构策略产生异质性影响。本文结论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央地互动关系与地方利用土地偏向性供给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具有政策启示。
[期刊] 预测  [作者] 田海峰  黄祎  孙广生  
本文通过构建面向EPR政策的上游制造商和下游客户所组成的供应链决策模型,分别在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分离两种供应链纵向结构下,考察了EPR政策参量对制造商绿色设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纵向结构通过改变制造商与客户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影响着制造商所承担的运行环境成本、废弃物处置成本和产品的更新周期。这种影响使得在不同的供应链纵向结构下,制造商面对EPR政策各参量的变化,在产品的可循环性和环保性能的设计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唐龙  
产业结构体系向绿色发展转型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要义之一。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主要有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两种类型。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的执行效率受制于利益博弈和"搭便车"的动机、自然环境资源生产力核算和环境破坏评价的精准度、足够科技成果支撑持续创新驱动和创新效益释放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滞后因素的影响。推动产业结构体系向绿色发展转型在执行环节需发力提升经济行为主体一致行动的执行效率、提高环保政策效益的释放效率、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绿色转型的持续支撑能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桂祥  
从我国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力的纵向变迁历史中可以看到,在经济分权背景下,金融监管权力并非中央垄断,地方政府在地方金融监管中也担当重要角色。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权力博弈以及由此带来的区域性金融风险,在中央集中金融监管权后,逐渐形成了目前"一行三会"的中央金融监管格局。在当前鼓励创业创新、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背景下,地方金融监管又承担了新的历史使命,需要从金融监管的纵向历史变迁中,总结地方金融监管的经验和教训,为完善和规范目前地方金融监管机制启迪新思路。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桂祥  
从我国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力的纵向变迁历史中可以看到,在经济分权背景下,金融监管权力并非中央垄断,地方政府在地方金融监管中也担当重要角色。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权力博弈以及由此带来的区域性金融风险,在中央集中金融监管权后,逐渐形成了目前"一行三会"的中央金融监管格局。在当前鼓励创业创新、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背景下,地方金融监管又承担了新的历史使命,需要从金融监管的纵向历史变迁中,总结地方金融监管的经验和教训,为完善和规范目前地方金融监管机制启迪新思路。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春杰  黄金升  邹伟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市场交易和城市创新指数数据,从工业结构调整视角,探讨地方政府选择性供地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路径。研究方法:中介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研究结果:地方政府选择性供地能显著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尤其是对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促进作用更明显。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工业结构调整是地方政府选择性供地影响城市创新的重要路径,同时该影响路径存在非线性效应,即当工业结构优化度超过门槛值时,选择性供地对城市创新具有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应结合地区发展定位和比较优势引导地方政府合理选择供地策略,完善财税制度和政绩考核体制,约束地方政府无差别供地行为;完善工业用地差别化供给政策,构建企业准入门槛体系,引导地方政府选择性供地策略促进城市创新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文华  冯思琪  钟海连  
新发展理念下,传统资源型企业的绿色转型迫在眉睫。本文以企业文化作为转型的深层次动因,以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为例,探究纵向一体化战略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机理,从物质流和价值流两个方面度量纵向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传统资源型企业的绿色转型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企业文化—纵向一体化—技术创新—绿色转型"的过程机理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企业通过绿色转型获得了显著的循环经济效应。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企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要注重企业文化的无形推动力,通过一体化战略对产业链进行重构和优化,以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绿色转型。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时奇  谌贻庆  左勇华  
文章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结构中各种纵向约束产生的经济动因,并将其归为四类,分别是:克服外部性,克服多边机会主义,实现上游合谋以及阻止进入。文章也指出,从社会福利角度来看,纵向约束并不一定可以提高经济效率。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余杨  李虹  舒振宇  
截至2014年12月,美、欧等国相继对中国晶硅光伏产品进行反补贴、反倾销("双反")调查。美国两次裁定中国企业非市场定价行为存在,实施迄今对新能源行业的最高"双反"关税,欧盟在各方压力之下仍以限价限量措施判罚,中国光伏业因此遭受沉重打击。本文以光伏产业结构与合同安排方式的国别差异为分析基础,建立光伏产业链纵向价格传递模型,利用国际和欧洲市场国别价格数据,证明中国光伏产品出口价低的原因在于产品技术差异,阶段性价差扩大是受国别纵向价格传递非对称性效应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缺乏光伏产品定价权且深受产业链两端的挤压,美欧诸国对华"双反"判罚有失客观公正。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黄亮雄  王贤彬  刘淑琳  韩永辉  
中央战略引领下由众多地方政府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所在。识别其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关系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增长。本文构建产业高度化指数来衡量中国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通过构建带共同因子的广义动态空间面板模型,验证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区际横向竞争和地方对中央政策跟进的两大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的产业结构愈发高度化,其演变更多地倚重于技术效应。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显著的省际竞争特征;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也积极地跟进中央的产业结构政策,且主要表现为结构效应方面的跟进。本文还发现.中央对下级地方官员的政治激励是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互动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厉启晗   杨瑞龙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分配金融监管职责需综合权衡可能产生的溢出效应、成本收益等因素。在不完全契约理论的框架下,本文设计了定金融发展目标、定金融政策投入的两阶段模型来配置金融监管权,分为中央控制、中央定目标、中央定政策投入、地方控制四种授权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授权可能产生的中央统一评价决策和地方发展差异间的治理冲突,中央全局最优目标和地方政府区域最优目标间的目标冲突,地方政府政策投入选择中合作共赢和损人利己行为间的成本收益冲突,即治理、目标、努力三种外部性,从而选取最优的授权模式。研究发现,在可能出现政策投入双向消极溢出的情境下,中央定政策投入可以消除所有负外部性,是最优的授权模式;在区域金融改革等可能出现政策投入单向积极溢出的情境下,应尽可能减少目标负外部性,使改革试点成为较优的授权模式。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杜剑  江美玲  杨杨  
在低碳发展背景下,文章以2008—2019年我国120个城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探究地方政府监管对地区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监管显著提高了企业绿色创新水平,并且通过促进企业环保投资进而提高绿色创新水平;而分析师关注度能够增强地方政府监管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效用。此外,根据企业内外部特征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地方政府监管对产权性质、所属行业清洁程度以及所属地区存在差异的企业绿色创新促进效应存在明显区别。因此,各地环境监管机构应充分考虑企业内外部特征而制定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方式和政策,引导企业积极进行绿色创新。这为构建完善的环境监管机制,实现地区环境治理水平提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供了基础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彬斌  刘芹  
文章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和Stackelberg模型,从分散决策和纵向合作两个视角研究了供应链绿色营销的策略选择,结果显示消费者的绿色偏好对供应链的营销模式有重要的影响。结果表明:公众日益提高的绿色环保意识可以促进供应链采取绿色营销模式,供应链上下游的纵向合作可以进一步改进企业的绿色营销倾向并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绩效水平,为探索供应链开展绿色营销合作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支持性的论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黄亮雄  王鹤  宋凌云  
寻求节能减排的有效路径现实而紧迫,其根本途径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文构建了1999—2007年我国30个省(市,区)四位数产业结构调整指数,用来反映省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并与环境污染排放及能耗的省级数据相匹配,使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对节能减排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存在"损人利己"效应:改善了自身环境却恶化了其他省区的环境。这意味着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应当建立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进行合理布局。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汪勇  马新彬  周俊仰  
当前,高杠杆已成为我国金融风险的重要源头,围绕结构性去杠杆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基本思路,各方提出了一系列去杠杆措施。在此背景下,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金融摩擦"与"资产负债表衰退"双重机制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探讨了中央银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杠杆率的影响机制。本文研究认为,第一,中央银行提高政策利率会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但会以民营企业杠杆率上升与总产出略微下降为代价;第二,伴随着政策利率上升,纵向产业联结度下降将会扩大国有企业与非金融企业整体杠杆率下降幅度,并减小民营企业杠杆率上升幅度;第三,货币政策对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进行响应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但效果并不显著。由此,本文研究认为,推动经济去杠杆需要在管住"货币"的同时,深入研究财政政策、宏观审慎等其他政策选项的可行性。在推动去杠杆的总过程中,货币政策要管住货币"总闸门",宏观审慎政策要把住风险"总关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